改變明朝命運的“土木堡之變”,講述“土木堡之變”前因後果

土木堡之變,是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北征瓦剌,結果被俘虜,明朝的國運就此轉變。

一、不一樣的太監

在永樂末年,朝廷曾下過一道旨意:凡是各地教育系統的官員 ,如果表現不好,可以調往京師,淨身入宮教習女官。對於這道旨意,一般正常人及時不做官,也不會選擇淨身入宮,但既然朝廷有旨意那一定就有人會選擇入宮的。

王振,明初蔚州人,本來是個落第秀才,略通經書,後中舉,任教官,娶妻生子。因犯錯誤,自願淨身入宮教習宮內人。入宮後善於察言觀色,深得宣宗朱瞻基喜愛,被授予東宮局朗,服侍太子朱祁鎮。深得朱祁鎮信任,稱其為王大伴。

在朱祁鎮即位後,王振被升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從此王振開始謀取權利。但當時有二座大山阻擋著王振掌權。第一,是以四朝元老“三楊”即楊榮、楊士奇、楊溥為首的內閣,三楊在仁宗朱高熾與朱高煦的鬥爭中可是立下汗馬功勞的,在朝堂上的威信是其他人不可比擬的 ;第二,是宣宗的母親張太皇太后,王振經常被太皇太后叫去敲打。所以當時王振也只敢私下培植黨羽,面對三楊和太皇太后時,還是很規矩的。

直到正統七年,太皇太后病逝,而且楊榮已經去世,三楊剩下的兩位也是年老多病,在朝堂上也是有心無力了。此時壓在王振頭上的兩座大山已經不復存在,從此王振正朝中廣結黨羽,排除異己。利用楊士奇兒子犯錯的事情,排擠楊士奇,同時對於朝中其他對抗自己的如戶部尚書劉中、祭酒李時勉等人趕出京城。同時朱元璋曾在宮中立有“內臣不得干預朝政”碑文,王振掌權後覺得礙眼,直接讓人給移走了。


改變明朝命運的“土木堡之變”,講述“土木堡之變”前因後果

明朝疆域圖


、生意做起來

“土木堡之變”的另一方是蒙古瓦剌部。自從北元退守蒙古草原後,在明朝幾代皇帝的軍事打擊下,黃金家族的韃靼部實力大減,處在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順勢崛起。瓦剌部馬哈木擊敗韃靼部阿魯臺,取得對蒙古草原的統治權,但因不是黃金家族後裔,一直封成吉思汗後裔為大漢。之後馬哈木被明成祖擊敗,明軍撤退後,阿魯臺在此襲擊馬哈木,瓦剌部落敗走。直至馬哈木孫子也先繼承瓦剌大汗,立願昭宗孫子脫脫不花為蒙古大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但也先志向可僅於此。

蒙古各部落與明朝打了好幾年,再加上內部的互相傾軋,蒙古各部落在與明朝對抗中往往佔不到便宜。同時經過連年征戰,對明朝國力影響也不小。這時候大家轉變思路,與其互相大戰,不如互取所需,所以雙方做起生意了。 明朝有蒙古各部落需要的手工業品,明朝可以購買蒙古各部落的牛羊等牲畜,同時還能讓邊境免於兵禍。

其實明朝掉進了蒙古部落的 貿易陷阱。明朝手工業雖然發達,但是需要成本的。而牛羊等牲畜對於以放牧為生的遊牧民族來說,成本是很低的。也先時期,更是將一年一朝貢增加為一年數次朝貢,手工業在發達,那也是需要過程的,時間一長明朝也撐不住啊。

因為蒙古各部落換取受工業品只能和明朝進行貿易往來,而且定價權在明朝手裡,所以明朝在雙方貿易(朝貢)過程中,很容易維持著貿易順差的關係,但是也先這麼以增加次數,同時也先在實際貿易過程中,更是一次充好,用劣等馬換取高價,這樣一來,明朝就有點坐不住了。

進行貿易調查的是王振,調查的由頭就是瓦剌使團人數造假,當時瓦剌實際人數二千多人,但虛報三千多人,讓明朝賞賜,王振不予,同時減掉原來馬價的五分之四。

三、雙方開戰,御駕親征

馬價一壓減瓦剌受不了,也先不幹了立即兵分四路,西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進攻遼東,西路派將進攻甘州,中路也先和阿剌知院分別率軍進攻大同和宣府。聽到也先發兵的消息,明朝朝堂上氣氛驟然緊張,群臣為了如何禦敵吵得不可開交。就在群臣爭吵的時候,王振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征。

雖然大臣不願意皇帝冒險,同時結合明朝與蒙古諸部歷史交鋒來看,明朝可謂是完勝,而且明朝軍隊裝備精良,當然王振掌握著權利,大家也就順從了。但是王振和朱祁鎮明顯都不是打仗的料,僅僅用了五天就出發了。兵法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五天集結了軍隊,但是後勤補給明顯沒有準備好,或者說壓根沒有準備。

就這樣,王振帶著皇帝朱祁鎮、一干文武大臣以及二十萬大軍晃晃蕩蕩的殺向了也先攻打的大同。一路上波瀾未驚,安安全全的到達了大同城。可是到達後,聽說前期由宋瑛率領的五萬大軍在同也先戰鬥中全軍覆沒,主帥宋瑛戰死,監軍太監僥倖留下一條命。聽到敵軍異常兇猛,王振打起了退堂鼓,於是宣佈立即撤軍。


改變明朝命運的“土木堡之變”,講述“土木堡之變”前因後果

土木堡之變行軍圖


四、土木堡之變

撤軍時,王振為了能在自己家鄉父老面前炫耀,所以就讓大軍走蔚州,過紫荊關,然後返回。可是當大軍出發後,王振又突然命令,為了避免大軍踩踏蔚州良田,又讓大軍改到走宣府,過居庸關,再返回京城。

王振拋妻棄子,入宮當太監,肯定是受了很多人的指責。如今大權在握想要衣錦還鄉,無可厚非。至於他說的改到是為了保護百姓良田,其實為了讓炫耀的效果更加突出,二十萬大軍加上皇帝及一干文武大臣,還不是他一句話讓改到就改到的。

其實走紫荊關是最佳選擇。明朝北京附近長城,有內外之分的。外城是大同到宣府一線,內長城是紫荊關到居庸關一線。如果走蔚州,過紫荊關這一線路,即便給也先膽量,他也不敢孤軍深入,因為太靠近明朝腹地,弄不好可能就出不去了。但是明軍沿著外長城走宣府,在邊境上瞎溜達,瓦剌人的目光就徹底盯住明軍。

期初,瓦剌摸不清楚明軍實際狀況,所以也就是尾隨。到達宣府後,瓦剌大軍追襲而來,英宗派遣吳克忠、吳克勤率兵斷後,大軍隨即撤退。結果他們二人戰死沙場,英宗有急忙派遣朱勇率領三萬騎兵前去阻擋瓦剌軍隊,朱勇和三萬騎兵在鷂兒嶺被瓦剌軍伏擊身亡,但朱勇也為大軍爭取了時間。

在朱勇率軍抵擋瓦剌時,大軍行至距離軍事重鎮懷來僅有二十里的土木堡,但這時候王振以自己的一千多輛車未到,害怕自己搜刮的財產損失,阻止大軍前行。

第二天,瓦剌大軍包圍了土木堡,土木堡地勢較高,水源均被瓦剌佔領,明軍打井二丈多沒有見到一滴水,同時加上前期後勤準備不足,軍隊不停改變路線,此時的明軍可謂是飢渴難耐,軍心逐步渙散。就在此時,也先派遣使節家裝談判,麻痺王振,王振對於也先提的條件一口答應。

同時瓦剌軍隊假裝撤退,同時暗地裡做好埋伏,王振一見瓦剌軍隊撤退,也不加分析就信以為真,就命令大軍趕緊撤退,明軍走了有兩三里就被也先追上,由於此時明飢渴難耐,軍心渙散,見到瓦剌軍隊時,互相潰敗而逃毫無章法,可謂是任由瓦剌屠殺

將軍樊忠,見到如此景象,想到此一切皆是由王振而起,於是舉刀殺了王振。最終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大臣曹鼐、張益等五十多位文武大臣犧牲,財產損失不計其數,二十萬大軍損失殆盡,最精銳的三大營全軍覆沒。


改變明朝命運的“土木堡之變”,講述“土木堡之變”前因後果


五、土木堡之變對明朝的影響

第一,文武集團精英損失嚴重,造成了明朝人才斷檔。

第二,明朝精銳的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損失殆盡,足以威懾周邊的強大軍事力量不復存在,即便後期重現組建,但也不是歷經成祖與宣宗,通過多年征戰鍛煉出來的部隊了。

第三,此次戰敗,周邊其他部落尤其是遼東地區對於明朝態度明顯轉變。之前,明朝對蒙古各部的戰爭中,始終處於對蒙古各部的碾壓的態勢,遼東的女真以及朝鮮均俸明朝為天朝上國。土木堡之變後,明朝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打破了,同時在英宗被俘虜 過程中,脫脫不花和兀良哈也攻擊了遼東,遼東地區也損失嚴重。作為宗主國,不僅沒能保護好藩屬國,而且宗主國的皇帝還被人俘虜了,從此女真及朝鮮對待明朝的態度顯得輕視、怠慢。

此一戰明朝損失慘重,精銳損失殆盡,人才嚴重斷層,對周邊的威懾力嚴重下降。若不是在危機關頭,于謙力挽狂瀾,可能明朝又要重蹈北宋“靖康之恥”。此後強大的明朝由盛轉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