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No.73」“沙漏”商業模式的優勢

(一)增加客戶量

在客戶數量上,節點的客戶是雙向的,交易雙方都可以被看作是客戶。而且,隨著營業面積的擴大,節點對供需雙方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就像建設高速公路一樣,雖然,建築的過程是艱苦的,但是,公路開始通車了,一旦節點上有了流量,“高速公路”的收費站就可以雙向收費,這比“金字塔”模式增加了客戶基礎。

(二)形成“網絡效應”

在節點上,客戶基數的擴張充分展示出了節點的“馬太效應”,在達到臨界值後通過使用者的“網絡效應”而自行“織網”傳播,沃爾瑪背後的物流網絡就是支撐它成為“節點”的重要保障。

(三)產生巨大的客戶“黏性”

“節點”創造了高流量、形成用戶群體後,還能產生巨大的“黏性”。最大的節點就是你最容易發現供應者或需求者的地方,一旦供應商擠進沃爾瑪的銷售管道,一旦消費者發現了“天天平價”的倉儲式大賣場,你就不能離開這樣的節點了。

提醒一下,企業價值和客戶資產、客戶負債相關,而客戶終身價值、客戶數量、客戶忠誠度又是構成客戶資產的重要因素,客戶負債則保持對客戶的承諾(對沃爾瑪來說,“天天平價”和“客戶滿意”就是兩大承諾,體現在價格、方便性、需求滿足程度等具體方面)。從這些關鍵指標來衡量,節點企業的“含金量”無疑比其他模式都高。可以說,正是對規模的追求,讓企業逐步從建築“金字塔”走向了支撐“沙漏”的道路。

看起來,建設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連鎖賣場就能實現最賺錢的商業模式。同時,“節點”並不僅僅是連鎖賣場,它還有另外一個常用的名稱,叫“平臺”。一個“平臺”可以是某種核心技術、一個行業的標準,也可以是能夠對一群類似的消費者發揮影響的“社區”,還可以是協同合作的組織能力。

「商業模式No.73」“沙漏”商業模式的優勢

把這些都歸納為“平臺”,是因為它們都處在“沙漏節點”的位置上,可以雙向地發揮作用,可以讓交換髮生。在“產品為王”的時代,最早引起人們注意的是“核心技術”,一旦“價值鏈”上的某個企業擁有了這種“技術”,就可以號令上、下游提供將這種“技術”轉化為“產品”的各種原料或服務;在“品牌為王”的時代,“技術”被替換成了“標準”,成功的品牌就是定義或重新定義了“標準”的品牌,當“標準”深入人心的時候,品牌的地位也就不可動搖;在“需求為王”的時代,“平臺”出現了。

這對今天的企業管理者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們可以建造出多少種“平臺”?哪些企業能成為明天的“平臺”?“平臺”一定要有某種物理形態,比如說“連鎖賣場”中的貨架空間,或者取得了“專利權”的發明。什麼樣的“平臺”最有成長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