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什麼要讓一群孩子生擒鰲拜而不動用大內高手?

悟空八卦歷史


康熙8年(1669)5月16日,鰲拜像往常一樣去武英殿“參見”16歲的康熙。但是這天他在武英殿門口遇到一個人,這個人叫索額圖。

是2年前死掉的索尼的三兒子,在此不久前剛剛去職吏部右侍郎,專職成為康熙的一等侍衛。索額圖只說了一句話,鰲拜就乖乖地將佩刀交了。索額圖說,“皇帝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你每次見皇帝總帶著刀似有不妥。”

而當鰲拜踏進武英殿的時候,等著他的並不只是康熙,還有一幫陪著康熙玩布庫(摔跤)少年。

只聽康熙一聲令下,少年們一擁而上,鰲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鰲拜隨即被打入大獄,康熙命議政王大臣審訊鰲拜。先被抓,再議罪,那實際上就是已經定性了。所以議政王大臣會議很快就給出了結論,宣佈鰲拜30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抓鰲拜的黨羽12人,抓遏必隆等,革職審查,動作迅速。

鰲拜直到這一刻,才明白原來康熙是真的長大了,再不是那個敢怒不敢言的懦弱少年了。

鰲拜想起康熙身邊貼身侍衛費揚古之子倭赫就因為對他不禮貌,就被他找了個擅騎御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處死了;甚至以“怨望”的罪名,將費揚古及其子尼侃、薩哈連一併處死,家產籍沒。籍沒的家產並未充公,而是給了自己的弟弟穆裡瑪;他想起因為自己看中的地,在康熙的再三反對下,矯旨將殺了拒不配合換地的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三人;他想起索尼臨終前上書康熙親政,蘇克沙哈請辭,目的就是讓鰲拜自己提出來一併歸政康熙,然而氣勢洶洶的鰲拜卻按著康熙的手臂,將蘇克薩哈處以絞刑,並誅其族。就明白等待自己的將會是什麼。

但是鰲拜的罪過雖大,但是功勞也大。

皮島之戰、松錦會戰、西充之戰都是立下赫赫戰功的。而且當年之所以能夠當上輔政大臣,是因為自己敢面對面拿著刀子跟多爾袞正面“剛”出來的榮華富貴啊。鰲拜實際上就是過於跋扈了,為了一己私利,連康熙的面子以及幼小的心靈都不顧及了。但是說什麼都晚了,康熙雖然免了鰲拜一死,但是他愁腸百斷,最終病死在了大牢裡。

康熙擒鰲拜,用玩布庫的少年,而不是用侍衛,正是佈局人的高明之處。

實際上並不像《康熙王朝》裡寫的那樣,康熙是和孝莊經過詳細的商討之後,定下來的擒鰲拜的計劃。史料裡並沒有證據表明孝莊知道並具體參與了這件事情,反而是索額圖深入參與可此事,所有事情的安排應該都是索額圖利用康熙和鰲拜之間的矛盾,利用康熙不得不賭的處境,進行的一次冒險性較大的賭博。

所以這個過程當中,索額圖考慮到了失敗的可能。

所以在擒拿住鰲拜之前,任何與政局有關的人和事情都不能參與進來,否則一旦失敗,誰都無法收場。一幫孩子如果擒得住鰲拜,直接下罪名,自己順勢解決鰲拜的黨羽;如果失手,孩子們(不是野孩子,都是親貴子弟,這一點很重要)跟你鬧著玩的,畢竟玩布庫的孩子們手裡沒有刀(這一點也很重要)。即便鰲拜很生氣,要追究責任,也不好發作,畢竟和孩子較勁,得看背後站著誰,到時候孝莊再出來說句話,尚有挽回餘地。

史料並沒有記載索額圖和康熙當時準備了多少套預案。但是謀大事,定乾坤。索額圖作為主要佈局人,“如果失敗”他是一定要考慮進去的。

擒了鰲拜之後,當月康熙做了3件大事,鞏固了自己的權威。

第一,下詔永遠停止圈地;第二,禁止虐待八旗奴僕;第三,嚴格議政王大臣會議保密制度。“永遠停止圈地”,武人鰲拜的時代就徹底結束了。

康熙16年(1677 年)康熙設立南書房,由皇帝親自挑選親信入南書房辦事,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機要秘書班子,“議政王大臣會議”就此沒落,此後清朝再無滋生權臣的土壤。


炒米視角


題主說的“大內高手”應該指的就是大內侍衛!其實,擒鰲拜的哪些所謂的“孩子”,也是大內侍衛!下面,我們聊聊康熙用“一群孩子”擒鰲拜的事。

康熙要想擒鰲拜,其實真的很難。因為,鰲拜在京城各部院和內三院都有親信!而且,鰲拜還兼著領侍衛內大臣!也就是說,皇宮內的侍衛,也要聽他的。

費揚古之子倭赫也是康熙身邊侍衛,因為對鰲拜不尊敬,在康熙三年,被鰲拜以“擅騎御馬”和“取御用弓矢射鹿”的罪名擅自處死了。可見,鰲拜對侍衛的把控有多用心。

而且,康熙也不清楚現有的侍衛誰是鰲拜的人,所以,康熙只能自己重新招人!

康熙依靠的是索尼的兒子索額圖,就是《康熙王朝》中魏東亭的角色。康熙先讓索額圖解除其他職務,專門擔任自己的貼身保鏢。索額圖上任以後,就從滿清貴族的八旗子弟中招募了十幾個布庫(摔跤)少年入宮,也算是充當侍衛。

索額圖負責訓練這些小孩,但是,這些小孩是不知道究竟要幹什麼的。只有索額圖和孝莊太后知道此事內情。康熙當時也小,14週歲,鰲拜以為康熙只是喜歡和小孩子一起玩。於是。鰲拜就沒把這事放心上。畢竟,他是滿清第一勇士,每天還都是帶刀入宮!

動手那天,鰲拜其實也是帶著刀的。可是,在武英殿門口被索額圖攔住了。索額圖很會說話,就勸鰲拜,皇帝年紀也大了,您老是帶著刀嚇唬皇帝也不對啊。鰲拜也沒多想,可能覺得老子不帶刀也能嚇唬皇帝。於是,鰲拜順手把刀給了索額圖!

(電視劇有些誇張)

在鰲拜進來之前,索額圖先讓人準備了一張椅子(左前方的一條腿是鋸斷的)。因為鰲拜喜歡向右後“斜靠著坐”。所以,鰲拜正常坐的時候,椅子是沒事的。等鰲拜入座以後,鰲拜身後還站著一位假太監(布庫少年假裝的)。

康熙和鰲拜聊一會以後,另一位假太監(布庫少年)拿盤子端著一杯茶,從鰲拜左前方遞給鰲拜。盤子上的茶碗是在開水中煮著的,燙手!鰲拜一燙手,杯子掉地上。同時,椅子腿也被壓斷,鰲拜順勢倒在了地上。這兩位假太監貌似是去攙扶鰲拜,其實是上去摁住鰲拜!

同時,康熙和索額圖等人,高呼其他布庫少年上前“扶鰲拜”。鰲拜就此被擒住!鰲拜就是在不經意之間,被一群小孩擒住了。

鰲拜這次,算是馬失前蹄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鰲拜並不想造反,他的偶像是多爾袞,他希望有一天能夠像多爾袞一樣擅權專政。雖然鰲拜年輕的時候也曾經有多爾袞展開鬥爭,成為順治皇帝的寵臣。但晚年的鰲拜卻變成了自己年輕時討厭的樣子,步了多爾袞的後塵。

1667年,也就是康熙6年。這一年四大輔政大臣的首席大臣索尼病死,他在去世前曾上書,遵循前朝先例,由14歲的康熙親政。隨後索尼就死了,蘇克薩哈身先垂範,辭去輔政大臣的職務,希望其他兩個人也辭職,以方便讓康熙皇帝親政。

然而遏必隆並不想喪失手中的權力,鰲拜更是想獨霸朝政。於是鰲拜就找了藉口,殺害了蘇克哈薩。不僅康熙沒有能夠親政,鰲拜更是趁機掌握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

這次的鰲拜權傾朝野,黨羽遍佈朝廷內外。康熙和鰲拜就圍繞著大清帝國的最高權力展開了一場鬥爭,鰲拜並沒有打算篡權奪位,從根本上來說,他根本就沒有把康熙放在眼裡,這才導致了他最終的悲劇。



康熙為什麼用一批小孩來對付鰲拜,而不用大內侍衛呢?這裡邊是頗有深意的,高手出招,要麼不動,要麼致命,康熙就是這樣的高人,鰲拜就是他的對手。

開國功臣費揚古的兒子倭赫是康熙的御前侍衛,因為看不慣鰲拜的胡作非為,被鰲拜找了個藉口滿門抄斬。順勢鰲拜擔任上了領侍衛大臣,也就是說康熙身邊的大內侍衛都由鰲拜來統領和任命。

這時候的康熙非常有危機感,鰲拜已經成為他親政的攔路石。要除掉鰲拜,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在朝廷內部籠統文武官員,另一方面要重建一支除掉鰲拜的秘密部隊。

既然身邊的大內侍衛都信不過了,那麼康熙就命令從信得過的滿族大臣中招了一批身強力壯的青少年進宮,以陪皇帝練武的名義單獨操練,實際上這才是有康熙皇帝真正統領的御林軍。



當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時候,康熙皇帝開始做最後的佈局,他晉封鰲拜為一等功,以麻痺他對自己的警惕性。另一方面秘密的命令自己的親信大臣掌握了京城防務,穩定了京城局勢。

當鰲拜要進宮面見康熙之前,康熙就做好了一切準備,為鰲拜備上了三條腿的凳子,和一杯滾燙的熱茶。最終擔任現場總指揮的就是索額圖,在鰲拜進入皇宮前,以不能帶武器為理由收繳了他的刀。



驕傲的鰲拜認為宮內的侍衛都是自己的人,根本沒有引起警惕。當他坐在三條腿的凳子上,假扮成太監的康熙皇帝的親信侍衛故意把熱茶捧到鰲拜的手上。鰲拜只能用雙手來接,這是背後的兩個少年侍衛順勢把鰲拜按倒在地。埋伏在周圍的年輕侍衛一擁而上,就把鰲拜抓了起來。

整個故事就這樣結束了,並不像電視劇中描寫的那樣跌宕起伏,驚心動魄。康熙皇帝為此做了精心的準備,隨後他命令自己的親信接管了朝廷的大權,有康親王來親自審訊鰲拜。



前邊已經講過了,鰲拜並沒有造反的打算,實際上康熙也沒有殺鰲拜的心。兩個人之間只是滿清政府內部高層的一場鬥爭,赤裸裸的權力鬥爭。這裡面並沒有誰對誰錯,只有誰成功誰失敗。

為了打壓鰲拜一黨,最終的審訊結果給鰲拜定了30條罪名,判處鰲拜斬立決。但鑑於鰲拜的黨羽權傾朝野,並不能馬上剷除乾淨。為了政局穩定,康熙皇帝又宣佈:鰲拜年輕的時候戰功累累,免於處死,把他圈禁了起來。



從本質上來說,順治年間就有意加強皇權專治,這與滿清貴族的八王議政有很大沖突,最後只能作罷。康熙除掉鰲拜,才從根本上把皇權專制制度可以建立了起來,杜絕了滿清大臣干預朝政的可能性。

正是因為鰲拜沒有造反的野心,晚年的康熙為鰲拜平反了。到了雍正執政的時候,更是讓鰲拜的後人恢復了鰲拜的爵位,並且可以世襲。這更證明了鰲拜和康熙之間只是赤裸裸的政治鬥爭,所有的罪名大部分都是強加給他的,只是為了從政治上搞臭鰲拜。


新知傳習閣


鰲拜是順治帝欽定的輔政大臣之一,身兼太子太傅、領侍衛內大臣,也就是說大內侍衛(高手)也由他掌管。御前侍衛倭赫等人對康熙忠心耿耿,鰲拜為了剪除小皇帝羽翼,以“擅騎御馬,私取御用弓矢”的罪名將他們全部殺掉,由此可見鰲拜對大內侍衛的掌控力度。

那麼康熙為什麼會用一群半大孩子來擒拿鰲拜呢?

麻痺對手

康熙深知鰲拜羽翼已豐,整個皇宮大內到處都是他的耳目。除了貼身伺候的蘇麻喇姑和魏東亭外,康熙身邊幾無值得信任之人。四位輔政大臣中,索尼年事已高,遏必隆膽小怕事,蘇克薩哈資歷尚淺、人微言輕,以致於鰲拜憑藉赫赫戰功、三朝元老的身份把持朝政,獨攬軍政大權。

年幼的康熙只能處處示弱,虛與委蛇,裝出一副貪耍好玩的孩童天性,以練拳腳為名,招攬了一批少年,整日同他們泡在一起。鰲拜眼見小皇帝不務正業,成天與玩伴們嬉笑打罵,心裡樂開了花。於是放鬆了警惕,放心大膽的在朝堂之上胡作非為。

積蓄實力

鰲拜號稱“滿洲第一勇士”,不僅武功高強,護衛如雲,而且獨攬大權,軍權在握。如若不能一次拿下,讓他跑脫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而康熙網羅的這批少年並非尋常子弟,他們是御前侍衛魏東亭的結義兄弟,是魏東亭在喀喇沁時結識的一夥關東馬賊,一夥真正的亡命之徒。

鰲拜圈地亂國,弄得民不聊生,當地人被迫逃亡,穆子煦、郝老四、犟驢子等人跑到京城混口飯吃,偶然間遇到已被調入大內擔任御前侍衛的魏東亭。

正值康熙用人之際,魏東亭便舉薦這些結義兄弟們,替皇上效犬馬之勞。這些人本就是亡命之徒,早將生死置之度外,見皇帝信任和抬舉他們兄弟,個個誓死效忠。康熙延請名師對他們悉心教導,日夜操練,時光流逝,光陰荏苒,武功日見精進,相互配合默契。

突然襲擊

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康熙對擒拿鰲拜一事已經穩操勝券。不僅收服了統領京城防務的九門提督吳六一,而且謀劃好了擒拿鰲拜的每個細節。


為以防萬一,康熙還請祖母孝莊太后暫時移駕盛京(今瀋陽),但孝莊太后不願離開。康熙把穆子煦等人提升為御前侍衛,並歃血盟誓,共除國賊。隨後,康熙獨召鰲拜入宮,一向自負的鰲拜雖有疑惑,卻並不害怕,獨自入宮,被早已埋伏在殿內的御前侍衛一舉擒獲,交部議處。

部議鰲拜身犯30大罪,應處以極刑。康熙念其老邁,平生頗具戰功,遂從輕發落,判處終身囚禁。一代權臣,就此落幕!


歷史茶坊


康熙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二位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而且,康熙帝年少時智擒“權臣鰲拜”的事件更是廣為流傳。而康熙帝那時為什麼不用宮中的大內高手,反而是讓一群孩子去生擒鰲拜呢?

這要先從鰲拜說起,鰲拜是清朝初期的權臣,並且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一同被指派為康熙帝的輔政大臣,而這四位大臣開始時還是比較安定的,後來,他們之間的“爭鬥”逐漸激烈,特別是鰲拜,仗著自己的功勞以及皇帝的年幼,想要在朝堂上一家獨大,專擅朝政,哪怕在14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後,鰲拜也沒有收斂。於是,在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康熙帝命令自己的少年侍衛在鰲拜進見時將其生擒。

而之所以用這群孩子去擒拿鰲拜,對於康熙帝來說,是一種謹慎的做法,因為鰲拜畢竟是權臣,對於年少的康熙帝而言,他不敢保證宮中的大內高手中有沒有鰲拜的人,如果大內高手中有鰲拜的人,消息走漏了,那場面就更加無法收拾了。再有,就是鰲拜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對鰲拜來說,他不會把一群孩子放在眼裡,而若是大內高手就不一樣了,那樣鰲拜就會警惕,並且有提防之心,反而會不好捉拿。

而也正是康熙帝的謹慎做法,加上鰲拜的大意,使得一代權臣栽在了一群孩子手裡。


說與山鬼聽


不管鰲拜想不想造反,單憑鰲拜獨掌大權在朝堂上呼風喚雨,擋了康熙親政、掌權的路,就是取死之道。

就已經成為康熙眼裡的死人。

康熙能夠“智擒鰲拜”靠的雖然是一群“小孩子”,但是這群小孩子可不簡單。

首先,這群小孩子經過嚴格選拔。

康熙選擇的這群小孩子都是“親貴子弟”。

可以說康熙選擇這群小孩子也是煞費苦心,必須是忠心耿耿,身份、家庭背景簡單,能夠一心一意為康熙效命,甚至能夠豁出性命。

鰲拜能夠撇開其他三位輔政大臣,自己獨掌大權,一定會兼任皇宮侍衛統領之類的官職。在皇宮裡面的,很多侍衛都在鰲拜的掌控之下,一旦走漏風聲,將極為危險。

所以,選擇這群“小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忠心。

其次,這些小孩子經過嚴格的訓練,戰鬥力極強。

另一個必須滿足的條件就是“身強體壯”。

為了達到擒拿鰲拜的目的,這群“小孩子”不說個個都力大無窮、天生神力,但是也必須是天賦異稟,能夠經受得住嚴格的訓練。

滿清作為遊牧民族,摔跤一直是滿清的傳統娛樂項目之一。在滿清與蒙古族交好以後,雙方更是經常性的、定期組織摔跤比賽,因為滿清幾任皇帝的重視,在順治朝滿清摔跤技術就已經超過蒙古族,經常性的取得勝利。

“布庫”意為“摔跤常勝者”,所以康熙選擇的確實是“小孩子”,但是挑選的肯定是入宮前就經過嚴格訓練的“布庫少年”。

經過兩年時間的嚴格訓練,再加上康熙肯定不會吝嗇區區牛羊等肉食,一定會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並且也從“少年”成長為膘肥體壯的“青年男子”,戰鬥力驚人。

最後,康熙能夠“智擒鰲拜”,消除了鰲拜的戒心。

實際上,在“智擒鰲拜”之前,康熙為了麻痺鰲拜,對於鰲拜的多項無理要求都給予滿足。

然後,康熙故意將鰲拜身邊的親信調離京城,換上了親近康熙的大臣。

最後,康熙肯定在此之前多次傳召鰲拜,使得鰲拜“常常出入宮廷”,徹底消除了戒心。

所以這群“布庫少年”一擁而上,成功地將滿清第一勇士鰲拜擒拿。

之後,14歲的康熙雖然感動於鰲拜身上的磊磊傷痕,和鰲拜為清朝作出的貢獻,法外開恩囚禁鰲拜,但是不久以後等鰲拜的黨羽被清除,鰲拜就去世了。

這群善於摔跤的“布庫少年”康熙也沒有解散,而是專門組建了一個編制300人的“特種部隊”善撲營,成為一支直接聽命於皇帝的宮廷內衛部隊。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鰲拜做為清初權臣,那不是簡單的說說字面的意思,權臣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都可以把皇帝晾在一邊,眾所周知的皇帝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權臣當道的時候,皇帝的東西甚至包括女人,他就不一定是皇帝得了,而可能是權臣的。(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再說到負責康熙皇帝起居、飲食、工作、學習及業餘生活的人,這些人在正常的情況下,那都是以康熙皇帝為中心,圍繞著皇權在轉的,但是如鰲拜一般的權臣,基本上就把康熙皇帝身邊的人變成自己的耳目和眼線了。

這麼多人,基本上康熙皇帝吃了什麼、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在鰲拜那裡基本上就是透明的了,也就是康熙皇帝在鰲拜那裡來說是沒有秘密可言的,鰲拜手中為所欲為的權力是康熙皇帝的,鰲拜作威作福名不正言不順,因此只能採取這些極端的手段,密不透風的把康熙皇帝控制在手中。


在這種情況下康熙皇帝想要有所作為,第一步要做的不是反抗,而是聽話,至少給鰲拜造成低眉順眼的感覺,要不然基本上剛要有所動作,就可能被鰲拜本人或者他派來的人給弄死。

大內高手其實也並不能為康熙皇帝所用,這些人在鰲拜的控制下,早已不是維護皇帝尊嚴的工具,而是鰲拜為非作歹的幫兇,康熙皇帝自然不可能把除鰲拜這種“畢其功於一役”的事情交給這幫與自己離心離德的人。

就他手底下那些陪他玩的玩伴,練功都是悄摸練的,也只有孩子才能使鰲拜放鬆警惕,康熙皇帝想要上位,最煩惱的就是沒有幫手,沒有信任的人可供自己驅使,只有與鰲拜完全沒有關係的小孩子,才可能成為自己的心腹。


歷史三日談


順治帝死的時候,康熙只有八歲,所以順治帝就給康熙留下了四個顧命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索尼是首輔,康熙四年,他的孫女赫舍里氏嫁給了康熙,成為孝誠仁皇后,孝誠仁皇后的兒子就是後來的廢太子胤礽,索尼是正黃旗,而鰲拜屬於鑲黃旗,所以兩人都屬於兩黃旗,有比較一致的利益,而且索尼的年紀比較大了,所以很多時候就稱病不上朝,所以就沒有過於反對鰲拜,而且索尼在康熙六年就過世了。

而蘇克薩哈,原來是依附多爾袞的,但在多爾袞之後,反過來告多爾袞圖謀不軌,所以多爾袞被順治帝掘墓毀屍,所以索尼等幾個人就有點看不起蘇克薩哈,另外索尼、鰲拜遏必隆是兩黃旗,而蘇克薩哈是正白旗,所以蘇克薩哈也受到三個人的排擠。

康熙六年的時候,索尼病逝,原來排名第二的蘇克薩哈變成了首輔,表面上看,地位是提高了,但其實情況更糟糕,因為索尼在的時候,還在中間做個和事佬,起到平衡的結果,但是索尼一不在,而遏必隆完全站在鰲拜這一邊。

蘇克薩哈完全招架不住,主動要去給順治帝守陵,但是鰲拜仍放過他,彈劾蘇克薩哈二十四條大罪,要定他的死罪,康熙是不答應的,鰲拜就一直堅持,最後索性直接矯詔定了蘇克薩哈的罪,然後處死了蘇克薩哈。

而蘇克薩哈一死,康熙雖然親政,但朝政大權完全不在他手裡,而在鰲拜手裡,包括題主所說的大內高手,而如果康熙用了那些大內高手,無法保證事情不會洩露,畢竟那些少年侍衛會更加的熱血,對康熙帝也能更加的忠誠。

另外鰲拜看到康熙一直跟一群少年一直在玩摔跤的遊戲,覺得康熙是玩物喪志,自然就降低了對康熙的警惕心,而康熙正是利用鰲拜這種驕傲和疏忽,才能把鰲拜召進宮中,然後用這群少年將鰲拜擒拿。

值得一提的,這群少年的首領是索尼的第三子,索額圖。康熙很清楚,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而鰲拜在怎麼厲害,只要是孤身一人,只要十幾個少年,就可以搞定了,而且知道的人少,越不容易洩密。


歷史簡單說


康熙為什麼要讓一群孩子生擒鰲拜而不動用大內高手?這問題其實很好回答,因為如果康熙讓大內高手動手,那就不知道被拿下的是鰲拜還是他自己了,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鰲拜的官職中發現端倪:領侍衛內大臣、少傅兼太子太傅。也就是說,按照當時的分工,大內高手是歸鰲拜管的,小皇帝是要管鰲拜叫老師(名義上)的。

在鰲拜專權時期,大內侍衛要是不聽鰲拜的話,那就只有死路一條,費揚古曾為步軍統領(既後來的九門提督)、內大臣,但是他的兒子倭赫因為對鰲拜不夠禮貌,結果鰲拜二話不說就把倭赫拉出去砍了,小玄燁也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啥招兒沒有——倭赫就是康熙的侍衛,也就是所謂的“大內高手”。

連倭赫都說殺就殺,那些大內高手即使自己不怕死,也要為自己的家人想一想。沒準兒這邊康熙剛給大內高手們佈置完擒拿鰲拜的任務,那邊鰲拜就已經知道了詳細的行動計劃。

而且我們細看史料就會發現,康熙這個人是比較多疑的,他既不相信自己的兒子,也不相信身邊的大臣——這其實就是少年時期留下的陰影和養成的習慣。少年老成的康熙不相信任何人,自然也就不相信身邊已經成年的大內侍衛(高手)。而那幫跟自己整天做遊戲的小孩子,頗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勁兒——這很重要,那些小孩可可以“出於義氣”對“發小”忠貞不二,為了康熙可以捨棄家人性命。

一張白紙好做文章,其實那些布庫少年可以看做是康熙從小培養起來的“殺手團”,而且這些人似乎最後結局也都不大好:鰲拜固然是被拿下了,但是索額圖(據說是韋小寶的原型)被康熙關起來餓死,曹寅(魏東亭的原型)被康熙吃光了家產吃出了虧空,最後落得個被抄家的下場……


半壺老酒半支菸


個人認為康熙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忠誠度完全沒有問題。鰲拜掌權,權傾朝野,大內侍衛中難保沒有忠於鰲拜的人員存在,在訓練以及生擒時難保不會有人通風報信,同時大內侍衛也算是混官場的人,這些人都有自己的政治敏感度,這就為訓練目的的遮掩工作增加了難度。反之如果選擇孩子則好很多,首先都是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這個時期孩子容易被灌輸思想,也沒有官場生活的那種老於世故,只有士為知己者死的英雄氣節,同時孩子沒有政治敏感,天真無邪,所以訓練中出現差錯也不容易暴露康熙意圖。

其二:麻痺眾人。一群孩子能成什麼大事,這是所有人的感想,康熙選擇這些孩子時,這些孩童應當都不大,所以當時所有的朝中大元包括鰲拜都沒當做會事。而當孩子們長大時,鰲拜已經被麻痺,忽視了這群已經長大了的孩子,在其眼中依然是孩子。同時孩童更有利麻痺在血中歷練出來的鰲拜,使其放鬆警惕,從而一舉擒拿。

其三:初生牛犢不怕虎。青少年並沒有真的不入過社會,可謂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們天不怕,地不怕,就像我國青少年犯罪率直線上升,校園暴力層出不窮一樣,他們沒有什麼法律、害怕以及畏懼。這種沒有受過挫折,這種我老大,天老二,地老三的心態正式康熙所喜歡的心態。當然,也正是他們這種心態,成就了康熙一番偉業,自古英雄出少年,帶刺的孩子才更有出息。

以上皆為筆者雜談,切勿當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