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兩朝:向關中大移民——暴露出“天府之國”也有無奈

文|不喜歡吃白菜

秦漢兩朝:向關中大移民——暴露出“天府之國”也有無奈

秦漢兩朝:關東地區向關中地區大量移民

01導言

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史記·留侯世家》

關中為四塞之地、天府之國,秦佔據關中,以一敵五,後橫掃六合,統一天下;項羽棄關中回彭城,戰亂四起,兵敗身死;劉邦於關中建都,創百年基業。

歷史證明關中確實為建都的好地方,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很多人只看到了關中好處,卻忽視了他的弊端。

秦漢兩朝:向關中大移民——暴露出“天府之國”也有無奈

關中平原地勢圖

今天我們詳談一下,關中的弊端與無奈

02“四塞之地”——關中

關中被稱為四塞之地,何為四塞之地?

即東面有黃河以及函谷、龍門等關口;南面有武關、崤山;西邊有隴山、烏蘭等關口;北邊有黃河南塞(萬里長城)。

“四塞之地”的優勢是南北西三面擁有天然的屏蔽,而東方亦有函谷關以及黃河,進可攻退可守。秦便是以關中之地謀得天下。

關中“東有黃河,有函谷、蒲津、龍門、合河等關;南山及武關、嶢山;西有大隴山及隴山關、大震、烏蘭等關;北有黃河南塞,是四塞之國。”——《史記》

01.先秦時期的地理格局

介紹完關中之後,我們再來看先秦時期的世界地理格局。

當時天下以崤山函谷關為界線,被分為關中關東兩大地域。

關中國家:秦國

關東國家: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偏南方的楚國通常也被算為關東國家)

秦漢兩朝:向關中大移民——暴露出“天府之國”也有無奈

關中與關東地理格局示意圖

戰國時期,趙、楚、魏、韓、燕“五國攻秦”便可以看為是一場關中地域與關東地域之間的較量。

最後的結果自然是秦憑藉著關中“四塞之地”的特性而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02.漢初選都

劉邦建立大漢時也曾遇到過選都的煩惱,當時眾望所歸的都城是洛陽

理由很簡單,洛陽為天下之中,且漢朝大部分開國功臣的家鄉都離洛陽很近。所以,選洛陽為首都理所當然。

但是婁敬、張良等人卻認為關中是“四塞之地”,是“天府之國”,進可攻退可守,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是最理想的首都之選。

“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也。”——《史記·劉敬傳》

最後“英雄所見略同”,劉邦很快便定關中長安為都城。

綜上可見,關中確實有著非凡的戰略意義,有著其他地方沒有的優勢。

03秦漢時期大移民——透露著關中的無奈

關中很好,很適合做國家的首都,但是凡事“有利便有弊”,在國家安定之後,關中的弊端則逐漸的顯現了出來,這要從秦漢時期的移民說起。

秦漢兩朝:向關中大移民——暴露出“天府之國”也有無奈

古時移民場景

01.秦朝:向關中移民

公元前221年,秦朝於關東地區,遷十二萬富戶到關中咸陽,我們按一戶人家有五口人算,十二萬戶則為60萬人。

“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史記·秦始皇本紀》

公元前212年,秦朝又從關東地區遷八萬戶到關中,八萬戶則大約有40萬人。

“徙三萬家於麗邑,五萬家於雲陽”——《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國只有短短的十四年國運,而就在這十四年裡,秦國卻前前後後共從關東地區遷移100萬人到關中,實在不是一個小數目。

02.漢朝:向關中移民

和秦朝類似,漢朝建國之初便開始向關中進行大移民,而由於漢朝的壽命要比秦朝長的多,所以漢朝的“移民風潮”歷時也要比秦朝長的多。

  • 公元前198年,劉邦遷齊楚眾大族於關中。

“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與利田宅。”——《漢書·高祖記》

而之後漢朝每位皇帝都會從關東遷民到關中,為其修建陵墓。

秦漢兩朝:向關中大移民——暴露出“天府之國”也有無奈

  • 公元前195年,漢朝遷關東富豪於關中長陵——高帝長陵。
  • 公元前171年,漢朝遷關東富豪於關中霸陵,——文帝霸陵。
  • 公元前152年,漢朝從關東募民於關中陽陵——景地陽陵。
  • 公元前139年,漢朝遷關東富戶於關中茂陵——武帝茂陵
  • 公元前73年,漢朝遷關東富戶於關中平陵——昭帝平陵
  • ……………………

著名學者葛劍雄先生,曾經總結到:西漢時期共計有122萬人從關東移民到到關中。

03.大移民中透露著無奈

秦漢兩朝為何要瘋狂的由關東向關中進行移民?

除了修皇陵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平衡關中與關東的政治力量

關中為“四塞之地”,戰略地位固然重要,但是“四塞之地”同時也代表著“偏居一偶”,關中相對於整個關東來說,人口偏少,經濟不發達、交通不便利。

在關東處於戰亂紛爭時,關中能夠“執天下牛耳之勢,扼天下嚥喉”。

(戰國時期,關東一分為六,即,趙、魏、韓、齊、燕、楚。秦國佔據關中,則能夠保持對關東諸國的絕對優勢。)

秦漢兩朝:向關中大移民——暴露出“天府之國”也有無奈

戰國七雄地理圖

但是一但關東合併為一,關東則會形成整體對關中的壓倒性優勢——人口、交通、經濟等。

所以,建都於關中的國家,必然要想方設法保持關中對關東的絕對優勢(即中央對地方的優勢),而最好也是最無奈的方法便是從關東向關中移民,並且還要移富民,將天下有影響力的人集中到關中天子腳下以便管理。

移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幾乎沒有人願意主動的移民,尤其是那些富民。

  1. 搬過家的朋友應該都會有所體會,看著東西不怎麼多,但一件件的集中到一起則不知道要有多少個麻袋。
  2. 古時移民都是長途跋涉,幾乎全程靠腳力,更何況還要拿那麼多東西,這便是遷徙之苦
  3. 富民們在家鄉都是混的不錯的,是土皇帝,而本著“寧當雞頭,不做鳳尾”的原則,有誰願意跑到天子腳下去做小弟呢!

百姓們不願意遷,官府們工作也不好做,有很多“富民”都是家裡有關係的,普通的官員得罪不起。但是上面又下了死命令,工作不做也是不可以的。所以,只好頂著頭皮上硬上。

秦漢兩朝:向關中大移民——暴露出“天府之國”也有無奈

左:孔雀;右:家雞;雞頭好還是鳳尾好呢?

綜上,秦漢時期的移民是一件所有人都不想做,但是又必須做的事情,這便是定都關中,享受“四塞之地”的戰略優勢,而所付出的代價。

04結語

秦漢兩朝前前後後共計有二百餘萬人,由關東遷往關中。龐大的移民數量使關中地區迅速繁榮起來,班固對關中長安的繁榮景象曾描寫道:

“若乃觀其四郊,浮游近縣,則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對郭,邑居相承,英俊之域,黻冕所興,冠蓋如雲,七相五公。”

可見關中地區的繁榮。

但是,全天下之富民盡遷徙於關中,關中繁榮的背後,卻是關東等地區的貧瘠,富民、商人、豪俠盡數被遷徙到關中,他們去的不僅僅是人,還有他們的財富。

而關東地區喪失了這些人與財富,則使關東地區活力大大下降。況且移民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關東地區一但有新的富民誕生,仍然會被移民到關中。

一百多年移民的背後一定是巨大的“貧富差距”。

但是國家又不得不進行移民,倘若任由關東發展,關東地區會變得越來越強大,而關中則會相對弱小,地方強於中央,時間久了必會本未倒置,天下大亂。

萬事沒有十全十美,天府之國也有他的無奈。

“四塞之地”固然是戰略寶地,但是經濟發展方面則要差一些;“天下之中”洛陽四通八達,利於經濟發展,卻是四戰之地,不利於國家穩定。

所以,沒有永遠的好,只有在合適的時間選擇了合適的對象,才是最好。

喜歡作者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呦!

  • 《史記》
  • 《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