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两朝:向关中大移民——暴露出“天府之国”也有无奈

文|不喜欢吃白菜

秦汉两朝:向关中大移民——暴露出“天府之国”也有无奈

秦汉两朝:关东地区向关中地区大量移民

01导言

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

关中为四塞之地、天府之国,秦占据关中,以一敌五,后横扫六合,统一天下;项羽弃关中回彭城,战乱四起,兵败身死;刘邦于关中建都,创百年基业。

历史证明关中确实为建都的好地方,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很多人只看到了关中好处,却忽视了他的弊端。

秦汉两朝:向关中大移民——暴露出“天府之国”也有无奈

关中平原地势图

今天我们详谈一下,关中的弊端与无奈

02“四塞之地”——关中

关中被称为四塞之地,何为四塞之地?

即东面有黄河以及函谷、龙门等关口;南面有武关、崤山;西边有陇山、乌兰等关口;北边有黄河南塞(万里长城)。

“四塞之地”的优势是南北西三面拥有天然的屏蔽,而东方亦有函谷关以及黄河,进可攻退可守。秦便是以关中之地谋得天下。

关中“东有黄河,有函谷、蒲津、龙门、合河等关;南山及武关、峣山;西有大陇山及陇山关、大震、乌兰等关;北有黄河南塞,是四塞之国。”——《史记》

01.先秦时期的地理格局

介绍完关中之后,我们再来看先秦时期的世界地理格局。

当时天下以崤山函谷关为界线,被分为关中关东两大地域。

关中国家:秦国

关东国家: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偏南方的楚国通常也被算为关东国家)

秦汉两朝:向关中大移民——暴露出“天府之国”也有无奈

关中与关东地理格局示意图

战国时期,赵、楚、魏、韩、燕“五国攻秦”便可以看为是一场关中地域与关东地域之间的较量。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秦凭借着关中“四塞之地”的特性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02.汉初选都

刘邦建立大汉时也曾遇到过选都的烦恼,当时众望所归的都城是洛阳

理由很简单,洛阳为天下之中,且汉朝大部分开国功臣的家乡都离洛阳很近。所以,选洛阳为首都理所当然。

但是娄敬、张良等人却认为关中是“四塞之地”,是“天府之国”,进可攻退可守,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是最理想的首都之选。

“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也。”——《史记·刘敬传》

最后“英雄所见略同”,刘邦很快便定关中长安为都城。

综上可见,关中确实有着非凡的战略意义,有着其他地方没有的优势。

03秦汉时期大移民——透露着关中的无奈

关中很好,很适合做国家的首都,但是凡事“有利便有弊”,在国家安定之后,关中的弊端则逐渐的显现了出来,这要从秦汉时期的移民说起。

秦汉两朝:向关中大移民——暴露出“天府之国”也有无奈

古时移民场景

01.秦朝:向关中移民

公元前221年,秦朝于关东地区,迁十二万富户到关中咸阳,我们按一户人家有五口人算,十二万户则为60万人。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史记·秦始皇本纪》

公元前212年,秦朝又从关东地区迁八万户到关中,八万户则大约有40万人。

“徙三万家于丽邑,五万家于云阳”——《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国只有短短的十四年国运,而就在这十四年里,秦国却前前后后共从关东地区迁移100万人到关中,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

02.汉朝:向关中移民

和秦朝类似,汉朝建国之初便开始向关中进行大移民,而由于汉朝的寿命要比秦朝长的多,所以汉朝的“移民风潮”历时也要比秦朝长的多。

  • 公元前198年,刘邦迁齐楚众大族于关中。

“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汉书·高祖记》

而之后汉朝每位皇帝都会从关东迁民到关中,为其修建陵墓。

秦汉两朝:向关中大移民——暴露出“天府之国”也有无奈

  • 公元前195年,汉朝迁关东富豪于关中长陵——高帝长陵。
  • 公元前171年,汉朝迁关东富豪于关中霸陵,——文帝霸陵。
  • 公元前152年,汉朝从关东募民于关中阳陵——景地阳陵。
  • 公元前139年,汉朝迁关东富户于关中茂陵——武帝茂陵
  • 公元前73年,汉朝迁关东富户于关中平陵——昭帝平陵
  • ……………………

著名学者葛剑雄先生,曾经总结到:西汉时期共计有122万人从关东移民到到关中。

03.大移民中透露着无奈

秦汉两朝为何要疯狂的由关东向关中进行移民?

除了修皇陵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平衡关中与关东的政治力量

关中为“四塞之地”,战略地位固然重要,但是“四塞之地”同时也代表着“偏居一偶”,关中相对于整个关东来说,人口偏少,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利。

在关东处于战乱纷争时,关中能够“执天下牛耳之势,扼天下咽喉”。

(战国时期,关东一分为六,即,赵、魏、韩、齐、燕、楚。秦国占据关中,则能够保持对关东诸国的绝对优势。)

秦汉两朝:向关中大移民——暴露出“天府之国”也有无奈

战国七雄地理图

但是一但关东合并为一,关东则会形成整体对关中的压倒性优势——人口、交通、经济等。

所以,建都于关中的国家,必然要想方设法保持关中对关东的绝对优势(即中央对地方的优势),而最好也是最无奈的方法便是从关东向关中移民,并且还要移富民,将天下有影响力的人集中到关中天子脚下以便管理。

移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几乎没有人愿意主动的移民,尤其是那些富民。

  1. 搬过家的朋友应该都会有所体会,看着东西不怎么多,但一件件的集中到一起则不知道要有多少个麻袋。
  2. 古时移民都是长途跋涉,几乎全程靠脚力,更何况还要拿那么多东西,这便是迁徙之苦
  3. 富民们在家乡都是混的不错的,是土皇帝,而本着“宁当鸡头,不做凤尾”的原则,有谁愿意跑到天子脚下去做小弟呢!

百姓们不愿意迁,官府们工作也不好做,有很多“富民”都是家里有关系的,普通的官员得罪不起。但是上面又下了死命令,工作不做也是不可以的。所以,只好顶着头皮上硬上。

秦汉两朝:向关中大移民——暴露出“天府之国”也有无奈

左:孔雀;右:家鸡;鸡头好还是凤尾好呢?

综上,秦汉时期的移民是一件所有人都不想做,但是又必须做的事情,这便是定都关中,享受“四塞之地”的战略优势,而所付出的代价。

04结语

秦汉两朝前前后后共计有二百余万人,由关东迁往关中。庞大的移民数量使关中地区迅速繁荣起来,班固对关中长安的繁荣景象曾描写道:

“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对郭,邑居相承,英俊之域,黻冕所兴,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可见关中地区的繁荣。

但是,全天下之富民尽迁徙于关中,关中繁荣的背后,却是关东等地区的贫瘠,富民、商人、豪侠尽数被迁徙到关中,他们去的不仅仅是人,还有他们的财富。

而关东地区丧失了这些人与财富,则使关东地区活力大大下降。况且移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关东地区一但有新的富民诞生,仍然会被移民到关中。

一百多年移民的背后一定是巨大的“贫富差距”。

但是国家又不得不进行移民,倘若任由关东发展,关东地区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而关中则会相对弱小,地方强于中央,时间久了必会本未倒置,天下大乱。

万事没有十全十美,天府之国也有他的无奈。

“四塞之地”固然是战略宝地,但是经济发展方面则要差一些;“天下之中”洛阳四通八达,利于经济发展,却是四战之地,不利于国家稳定。

所以,没有永远的好,只有在合适的时间选择了合适的对象,才是最好。

喜欢作者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呦!

  • 《史记》
  • 《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