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四川“天府之國”之稱的水利傳奇 距今兩千多年曆史 仍在使用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對於每一個地方的人來說,水是賴以生存的根本。尤其是在古代,農耕為主要生產活動的農民,對於水更是有著敬畏之心,但是在灌溉方面卻是因為沒有水源而顆粒無收的情況常有發生。所以在古代,古人們也會興修很多水利工程。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個水旱災害相當嚴重的地方。當代詩人李白更是在他的千古名篇《蜀道難》詩歌中提及到“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鱉”的感嘆和慘狀,深刻的反映出當時成都平原的水旱災害,所以在2000多年前,成都平原上興建起迄今為止全世界唯一留存、年代最久、至今仍在一直使用的最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

成就四川“天府之國”之稱的水利傳奇 距今兩千多年曆史 仍在使用

​在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中游,都江堰是一座有著兩千多年曆史、世界聞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它是一個集防洪、灌溉、航運為一體的綜合水利工程,是迄今為止全世界唯一留存、年代最久、至今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最偉大的水利工程,它也成就了四川“天府之國”之稱的水利傳奇。

成就四川“天府之國”之稱的水利傳奇 距今兩千多年曆史 仍在使用

​都江堰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位於岷江由山谷河道進入沖積平原的地方,是世界文化遺產青城山——都江堰的主體景區,是國家AAAAA級景區。它始建於秦昭王末年 ,是由我國著名水利專家蜀郡太守李冰,領導當地民眾,在叢帝鱉靈“決玉壘山以除水害”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距今已逾兩千多年曆史。

成就四川“天府之國”之稱的水利傳奇 距今兩千多年曆史 仍在使用

成就四川“天府之國”之稱的水利傳奇 距今兩千多年曆史 仍在使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三部分組成。分水魚嘴用於把岷江水分別導入內外二江,外江為岷江正流,內江經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由於分水堰前端的形狀好像一條魚的頭部,所以被稱為“魚嘴”。飛沙堰在分水魚嘴和寶瓶口之間,主要起到洩洪的作用,用於調節流經分水魚嘴的水流量,避免河水過多的湧入內江,由於江水流經飛沙堰前所修的彎道時形成環流,使超過堰頂的洪水中夾帶的沙石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造成內江淤塞,故取名“飛沙堰”。寶瓶口是當時李冰結合當地地形和水情,組織人工鑿開玉壘山,引岷江水入內江的總入水口,因其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而開鑿玉壘山所分離出來的石堆叫“離堆”。

成就四川“天府之國”之稱的水利傳奇 距今兩千多年曆史 仍在使用

成就四川“天府之國”之稱的水利傳奇 距今兩千多年曆史 仍在使用

我國著名水利專家蜀郡太守李冰讓這三個部分構成了一個協調的整體,在最恰當的部位將岷江之水一分為二,“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從此岷江之水被源源不斷地送往成都平原的各個角落,使得四川成為名副其實的“食無荒年”、沃野千里、富庶一方的“天府之國”。

成就四川“天府之國”之稱的水利傳奇 距今兩千多年曆史 仍在使用

成就四川“天府之國”之稱的水利傳奇 距今兩千多年曆史 仍在使用

​登上玉壘閣放眼遠眺,都江堰全景盡收眼底,無論是縱橫交錯的田園阡陌、錯落有致的高樓農舍,還是塵囂的街衢、幽深的井巷,來自珉江的潺潺流水依然無處不在。浩浩蕩蕩的岷江水經過都江堰變水患為水利,不僅滋養著這一方土地,還孕育著都江堰特有的民俗區域文化。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玉壘關······每一處景區無不彰顯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成就四川“天府之國”之稱的水利傳奇 距今兩千多年曆史 仍在使用

成就四川“天府之國”之稱的水利傳奇 距今兩千多年曆史 仍在使用

​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它的創建體現了我國古時人們與自然抗爭的勇氣與智慧,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共同構成了以水利為主題的都江堰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最偉大的水利工程作品。

成就四川“天府之國”之稱的水利傳奇 距今兩千多年曆史 仍在使用

成就四川“天府之國”之稱的水利傳奇 距今兩千多年曆史 仍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