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聊斋之《促织》:亲生儿子为何变成了蟋蟀?

大家好,今天阿犬给大家送上聊斋名篇《促织》,促织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蟋蟀”别名“蛐蛐”,这个篇目也是《聊斋》中很有名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背后,实则藏着整个时代的悲哀。


夜话聊斋之《促织》:亲生儿子为何变成了蟋蟀?

故事是这样的:

说明朝宣德皇帝爱玩蛐蛐,每年都向民间征蛐蛐,陕西有个华阴县的县官为了巴结上司,献了一只,结果这蛐蛐质量特别好,于是上头就叫他多供应一些。这县令不是什么好鸟,回到属地之后,他开始大肆征蛐蛐,许多人有了蛐蛐后就赶忙放在竹筒养着。交不出蛐蛐的人就得担负繁重的赋税。

有个叫成名的书生,交不出蛐蛐非常苦恼,妻子没办法就到当地找了个巫婆,巫婆给了她一张画,画里是个地点。成名去到那里之后,果然找到了一只成色非常好的蛐蛐。成名非常高兴准备改天把这蛐蛐献给上头。但人算不如天算,蛐蛐放在家里的时候,成名他儿子好奇,打开了竹筒,结果蛐蛐跳了出来,四处跑。等找到的时候,蛐蛐肚子也破了,腿也断了,不久就死掉。

千辛万苦得来的蛐蛐,就这么没了。

成名的儿子因为内疚和畏惧,扑通一声跳了井,被救起来时孩子已经变得痴傻。成名既没了蛐蛐,儿子又失了智,非常难过。就在这时,他忽然在家里听到了蛐蛐的声音,一看发现那只死去的蛐蛐竟然活了过来,又回到了竹筒里。成名喜出望外,他把这只蛐蛐献给了县令。


夜话聊斋之《促织》:亲生儿子为何变成了蟋蟀?

这蛐蛐骁勇善战,几乎无人能敌,连公鸡都拿它没办法。一年多时间里,斗败了皇帝宫里的蝴蝶、蛐蛐、螳螂等各种四方进贡的昆虫,天下无敌。皇帝非常高兴。

就这样,成名因为一只蛐蛐,得了很多赏赐,很快家财万贯,良田百亩,后来又考取了秀才。

一年多之后,失智的儿子醒来,回忆起这一年多以来,孩子说,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蛐蛐,身体轻盈而善于搏斗。

阿犬评述: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蒲松龄本人对这个故事的评述: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蒲松龄说皇帝想用一个东西,用过了之后可能很快就忘了。大家看这篇文章开头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宣德是啥?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朱瞻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蛐蛐皇帝”。在那个年代民间有句俗语叫“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


夜话聊斋之《促织》:亲生儿子为何变成了蟋蟀?

蒲松龄的同乡王世贞的《弇州史料》里就记载了宣德皇帝颁给苏州知府的一道圣旨,里面一次性征蟋蟀就达1000头之多。大家想想,一个地方就1000头蛐蛐,全国得多少个省县?宣德皇帝宫里一年得存多少蛐蛐?而一只蟋蟀的寿命,大概在141—151天,当中,去掉幼虫时期再去掉年迈时期,能玩的时间大概也就那么两三个月。

所以,我们几乎可以想象,很多蛐蛐入宫之后就像被冷落的妃子,终其一生没能见皇上的面。而即使有被皇上相中的蛐蛐,估计也没能长久(毕竟每天都有新的蛐蛐入宫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皇上也一样),很多应该都是玩了几次就被扔到一旁。

皇上可以这样喜新厌旧,可以玩腻了就扔一边,可老百姓就惨了,为了这蟋蟀焦头烂额卖儿卖女。这篇《促织》其实是非常辛酸的,成名因为交不出蛐蛐,竟需自己的亲生骨肉去变成蛐蛐,供那些达官贵人玩赏。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夜话聊斋之《促织》:亲生儿子为何变成了蟋蟀?

而在《皇明纪略》中也记载了一个故事:

说江南有一位粮长,像文中的成名一样,被分配到征蛐蛐的差事。那会儿因为皇帝广收蛐蛐,这虫子的价格被抬到特别高,有些品相好的甚至千金难买。这位粮长找了很久很久,才用好几匹骏马跟一个人换得了一只品相俱佳的蛐蛐。粮长小心翼翼地保管着,想着到时候把它献给上司。接下来跟蒲松龄的情节有点相似。当晚粮长的妻子出于好奇打开了关蛐蛐的竹筒,那只蛐蛐一下子蹦了出来,无影无踪。粮长的妻子又自责又害怕,一时想不开,拿上三尺白绫,吊了脖子。粮长回家之后看到悬挂在房梁之上尸体已经僵硬,旁边放着打开的竹筒,霎时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心中非常痛苦和懊恼,于是片刻后,他也悬梁自尽随妻子而去了。

一只蛐蛐,两条人命。

这就是当时的世道,皇帝玩物,他自己丧的是志,黎明百姓丢的却是性命!

所以,小小一篇《促织》的背后,可以说是整个时代的悲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