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創造性進化,古書《山海經》中國人的古典籍

導語

《山海經》是一部描寫古代神話傳說的古籍,古籍所述開始於禹,一直流傳到了漢初基本定型,然後又由劉向、劉歆兩父子做了校勘。劉氏父子為漢宗室,活動於公元前後宣、元、成帝時期,武帝獨尊儒術後,劉氏父子融冶諸子,完善儒學,使諸子學說得以流傳,被視為"怪力亂神"的《山海經》亦流傳下來。《山海經》是一部神話地理風物誌,全書十八卷——"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萬字,全書總共講到了一百多個的鄰邦、幾百座山川還有上百條水道等。現在留存下來的《山海經》是東晉郭璞的註釋版,但郭本原圖已經丟失。近人袁珂所著《山海經校注》150幅插圖,出自清朝人吳任臣的《山海經廣注》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以人的靈眼看世界,《山海經》中的神,或人身或人臉或人的四肢,或各種動物之集合,與古希臘神話中的神不同,古希臘神話中的神與人同體同形。

文明的創造性進化,古書《山海經》中國人的古典籍

山海經裡的神物

1、 人類憲法,始於神話

初民以神話方式,賦予萬物以靈性。文字產生以前,神話口耳相傳,或以特殊的方式記錄,講述人與自然分離過程中的種種故事。神話應該是確立神人關係的第一部憲法。

"立憲"的原始義及衍生義:從小篆到繁體以及異體字,"憲"字皆從心從目,本義為"敏捷"。在狩獵採集甚至與人的搏鬥中,敏捷者勝!敏捷者要眼到心到,由心指揮手持石靈——玉,此為"憲"字初義。大概是以"敏捷""聰慧"的人為榜樣,詞性發生變化時,便衍為準則、規矩之意。如"聖"字,從耳從口,聰耳聽八方、善於演講者為口含天憲,可以為王為聖。聖人以人格為天下人樹立榜樣,即為立憲之一種。《逸周書·諡法解》說"博聞多能曰憲",就是指前兩種。小篆是秦統一文字以後的秦國文字,而秦以前已有"憲"字衍生義用法,《尚書·益稷》出現了"慎乃憲"三字,意為要遵守規則,《詩經·小雅·六月》有"萬邦為憲"等。

文明的創造性進化,古書《山海經》中國人的古典籍

山海經章節

2、 《山海經》是一部什麼書?

它是比古希臘神話還要古老的傳說,古希臘神話神人同體同形,已遠離了萬物有靈,因而有可能是理性時代的人性論在神話裡的投影,而《山海經》則不然。它是從石靈時代進入禮玉時代形成的世界,這世界,有金有玉,遍佈山川,有二百多處,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山到海,從海外到大荒,都有金、玉記載。《山海經》向我們展示的萬物有靈的世界相當完整,我們甚至可以說它是一部集中反映了那個時期天、地、人全貌的百科全書;是一部以靈眼看世界,以志怪方式綜述了世界形態和萬物樣式的極廣博的地理風物誌;是一種以神話傳說表達人的自由意志走向權力意志,自由人轉化為奴隸和暴君的如孔子所謂以"怪力亂神"為主調的精神現象學。

同時,它還記錄了人類在文明進程中從自然狀態走向社會形態、從族群狀態走向國家形態,以至於從古國走向方國、從方國走向帝國萌芽的國家主義的歷史傳奇。

文明的創造性進化,古書《山海經》中國人的古典籍

山海經插畫

三、我們說它是一部"文化中國圖志"。

如果我們將這部書僅僅放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的華夏時空裡來讀,那是不夠的,它應該有更長的時間和更大的空間尺度,要跳出既定的國家觀念來讀。時間的長度有多長?我們以為,它應該以全新世開端為起點,以禹跡出現、金石並用作為它的下限,對應"文化中國",相當於

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兩個時期。而其空間跨度,在我們看來,便是那條以撒哈拉為起點的綠洲之路和以彩陶為紐帶聯結起來的人類文明之路。

文明的創造性進化,古書《山海經》中國人的古典籍

山海經鯤獸

這本來是一條自南往北、自西向東的進化之路,可人類文明在經歷了數以萬年計的自然性生長的生生滅滅之後,終於在全新世到來時開始了數以千年計的以造物為標誌的產業化的社會組織性成長。當

"全新人"以征服自然的方式超越進化,打造出一個"全新"的文明世界時,人類便從自然進化的鏈條和自然環境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加快了文明的進程。如果說自然的進化尚要數以萬年計,那麼文明的進程便加速至數以千年計,隨之而來歷史的進步就更是數以百年計了。以此來看所謂"全新世",就是從自然進化走向文明進程的新時代,是從文明的進程裡開啟了一個由人類自我意識呈現的"國"的歷史時期。

文明的創造性進化,古書《山海經》中國人的古典籍

山海經裡的妖獸形象

超越進化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人類文明在全新世大暖期裡表現為全球化生長,不僅從北非到歐亞,順著彩陶之路遍地開花,而且跨過白令海峽,前往美洲,還向北極進發……人之所至,形成有別於自然界的新的文明世界。在自然進化中,我們已知人類文明從一個源頭出發,以一地為中心向四方傳播,無論考古學,還是基因說,皆如是曰。然而,我們來看文明的進程卻非如此。在文明世界裡,文明異地並起,自本自根而又你來我往,你追我趕卻自成中心,你爭我奪且自生自滅,呈現出多樣性。進化之於人類,是自然進化的一部分,就此而言,人是自然的產物;但,人也是創造的成果,是人類自我意識的產物。通常,我們都說"勞動創造人",當然不錯,可仔細一想,螞蟻、蜜蜂也都勞動,猴子採摘、獅子狩獵不也是勞動?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說"勞動創造人",而應該說"創造性的勞動創造人"。以此來看所謂"文明進程",其實,也就是個"創造性進化"的過程。

文明的創造性進化,古書《山海經》中國人的古典籍

山海經裡龍的形象

或者說,當文明世界形成之時,便是自然進化終止之日。這樣說來,似乎絕對,但我們只要看事實,就不難發現,古往今來,便是如此。自從文明世界征服了自然,自然界的物種進化差不多就停止了。別說像恐龍那樣曾經不可一世的大型物種已不再出現,就連對人類構成過威脅的獅虎之類,如今亦瀕臨滅絕,反而要被人類納入生態保護的範圍,其他動物也就向人類畜牧和寵物的方向發展了。這與其說是進化的勝利,毋寧說是進化的逆轉;與其說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的貫徹,毋寧說是人類文明向自然法則告別。因為,自然界,一物雖強,卻難阻他物進化。比如,獅、虎獵食馬、鹿,馬、鹿會因之而有速度的進化,還能逃之夭夭,可人類狩獵以文明之網,使馬、鹿的進化成為多餘。

文明的創造性進化,古書《山海經》中國人的古典籍

山海經裡描繪的地理圖

如此這般且與現代人生活相關的文明進程,應該說,就是從"全新世"開始的,我們現代產業的基礎,也都是在那一時期生根發芽的。若謂此前採集和漁獵作為人類的謀生手段還是動物性本能的拓展和延伸,食物的來源要靠自然提供,那麼在全新世突然出現的農業、製造業和畜牧業則是人類超越自身、征服自然、見證自我的創造。

四、古代神話所記錄的基礎文明

這一時刻的到來,以"全新世"神話的出現為契機,正是神話,開創並記錄了"全新人"趨於神、走向神的歷程。而《山海經》,便是這樣一部在中國結集,承載了"全新世"文明進程的神話,以中國方式描述了"全新人"的世界觀和宇宙觀,展示了"全新人"圖騰化和志怪式的精神面貌,若就其相對於考古學的時代性而言,它應該就是新石器時代,亦即我們所謂"石靈時代"的彩陶文化和玉文化的產物,而且它已開始邁出走向青銅時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金石並用"的腳步,而文化中國就是以彩陶和玉為標誌的國度。

文明的創造性進化,古書《山海經》中國人的古典籍

山海經裡炎帝的想象圖

"造物"是神話的靈魂,所謂神話故事,也就是"造物者"的那些事。而那些"造物者",也就是所謂"全新人"了。他們沒有地域,不分種族,不受地緣、血緣束縛,沒有族界、國界分野。他們說著簡單的語言——那是一種全人類都能聽得懂的"語言",我們稱之為"全新人"的世界語,簡單得或與信息時代的機器語言"1"和"0"相似。說著這樣的語言,行走在那條大暖期哺育的綠洲之路上,"全新人"開始了全球化生存,穿越今日所謂亞、歐、非三洲。那時,氣候宜人,物產豐盈,人煙稀少,他們"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應有盡有,人的個體性與人類性的統一完美呈現。那些"天下為公""人類大同"的"造物者",便是《聖經》裡建造巴別塔的"全新人"。

《聖經·創世記》裡說:挪亞子孫離開方舟,來到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示拿平原,說的就是當今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他們下決心創建一座城池還有一座塔,想要讓塔頂通天,直抵"上帝之門"。人類的"創造性進化"及其終極追求使神感到恐慌,神就在人類文明進程的關鍵點上改變了文明的發展方向,使全球化的人類統一性的文明轉向地域化、種族化、國別化的分裂性文明,文明的衝突從此主導了文明進程。

文明的創造性進化,古書《山海經》中國人的古典籍

聖經裡的大洪水景象

神給人類文明做了一個小手術,那就是變亂人類口音,使簡單的語言複雜化,故那城的名字就叫"巴別",本義為"上帝之門"。可《聖經·創世記》把它同另一個希伯來語"混亂"聯繫起來,文明的統一性便解體了,人類因之而爭吵不休。巴別塔沒建起來,人類反而陷入神設的語言陷阱中,言語糾紛從此成了人類災難的淵藪,挪亞子孫們風流雲散,說著不同語言,四處漫遊,隨著閃、含、雅弗三兄弟分遷,形成了亞、非、歐。中國的《山海經》神話裡,雖然沒有巴別塔的故事,但亦自有其上天之路,那就是崑崙山。崑崙山就在那條綠洲之路和彩陶之路上,山上有銅柱,其高入天,圍三千里,分三層,第一層登上去就會有不死之身,第二層登上去就會靈魂永存,第三層登上去就能成為神的存在。在山上,天地之間可以往來,神和人的往來也非常密切,好一個全新人的神話世界。那時,人生而自由,束縛人的制度性枷鎖尚未形成。所以,盧梭說的那句話,放在人之初,就要改一下——人不但生而自由,而且無往不在自由之中

文明的創造性進化,古書《山海經》中國人的古典籍

聖經中巴別塔的想象圖

本來,神話思維的"全新人",在大地上浪漫夠了,就想造一座高塔上天去,再到天上去浪漫一把,那樣的情形,就像中國小說《西遊記》裡寫的孫悟空大鬧天宮,那個從石頭裡蹦出來的孫猴子,便是中國版的石靈時代的代表。無獨有偶,正如《西遊記》裡玉皇大帝對石靈的代表孫猴子感到恐懼,在西方人的《聖經》裡,創世之神對以"造物者"自居的神話人也開始嫌棄。如果說天宮對孫猴子的鎮壓便是中國式"絕地天通"的標誌,那麼神在人與人之間製造語言分歧,我們也就可以視之為"絕地天通"在西方的故事了。

經此一劫,全新人便從神話思維轉向宗教信仰,正如孫猴子大鬧天宮之後皈依了佛法一樣。造巴別塔是群眾性的,創世之神對群眾性的否定,反映在二希——希臘和希伯來文明中,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上天堂,不是一切事物都能上天堂,要有宗教信仰的個體才能上天堂

文明的創造性進化,古書《山海經》中國人的古典籍

西遊記古籍

結語

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天堂,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天堂,向一神教和形而上學開放,向個體形態的原子論和上帝粒子——靈魂開放;在中國文明中,天堂,不僅向著泛神論的宗教信仰開放,更向著以天命、天道、天理為皈依的人文精神開放。靈魂不死,得有個去處。這是個怎樣的去處?是信仰的去處,還是認知的去處?是形而上學的去處,還是科學的去處?不同的去處,用了不同的語言,常常發生衝突。應該說,這還是巴別塔留下的後遺症。語言的分歧,不僅導致族群、國別之類的有形差異,還帶來觀念、精神以及思維方式的無形分別,這些差異和分別一旦同社會形態和國家利益相糾葛,就會產生"文明的衝突"。衝突,奔騰在大地上,然而,其思想的根源卻在天上。

文明的創造性進化,古書《山海經》中國人的古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