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兮祸所伏,汉文帝的仁政带来了盛世,同时也为七国之乱埋下隐患

在有汉一代,曾经发生过一场让大汉王朝几乎倾覆的内乱,那便是“七国之乱”。当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打着“清君侧”的名号起兵叛乱。尽管这场叛乱只用了三个月就被周亚夫平定了,但是这场战争所带来的损失却是不可挽回的。

福兮祸所伏,汉文帝的仁政带来了盛世,同时也为七国之乱埋下隐患

众所周知,七国之乱当时爆发的直接原因在于晁错的强制削藩政策,间接原因则是汉景帝曾用棋盘砸死过吴王刘濞的世子,总之正是由于这两点因素导致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吴王刘濞抓住机会,趁势发动叛乱。

然而,无论是抗拒晁错的削藩政策,还是吴王刘濞为自己儿子报仇,在笔者看来都不是“七国之乱”爆发的真正原因。“七国之乱”是在多种环境影响下造就的叛乱,其中最为主要的还是汉文帝时期的“仁政”理念所滋长起来的一些祸端。

一、汉文帝“仁政”理念

汉初时期,考虑到秦末之后的长期战争,统治阶级一直都是贯彻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守法而无为),我们所熟知的“萧规曹随”就是最好的体现。而在汉文帝见识到了“无为而治”所带来的好处之后,他开始对其加以改造升级,摒弃了黄老之中“罚”的一系列政策。

福兮祸所伏,汉文帝的仁政带来了盛世,同时也为七国之乱埋下隐患

比如在公元前179年,下令废除了“收孥连做法”,又比如借助“缇萦救父”之事而下诏废除了肉刑。总之他将原本的“无为而治”加以改造,使得原来恩威并施的政策,最终成为了恩大于威的政策,即“仁政”。

当然了,汉文帝施行这种政策与其自身性格养成也是脱不了干系的。汉文帝自小与母亲一起生长在代地,因母亲薄姬的谦逊影响加上代地偏远更能够感受民间疾苦,让他形成了一种仁孝的性格,这种仁孝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家人,更是对天下百姓,他希望自己的“仁政”能够为所有人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环境。

而实际也确实如此,“仁政”在当时的效果立竿见影,不仅使得王朝迅速稳定下来了,实现了吕氏之乱后政权的过度,还促使秦末起凋零的经济开始复苏,为中华文明迈入封建时代后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福兮祸所伏,汉文帝的仁政带来了盛世,同时也为七国之乱埋下隐患

二、长久以往的仁政所带来的弊端

然而仁政虽好,在当时也确实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任何政策都是有两面性的,它同样也有不可被忽视的弊端。仁政说到底在本质上讲究“以德服人”,而这个“德”太过于广泛,也太过于包容。无论是对待平民,还是对待特权阶级,过于包容都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包容如果一过度,那就是纵容了。

1、对平民阶级的过于“善良”

首先来看对平民的影响,汉文帝在位时期对待平民的优待主要是轻徭薄赋,在当时“除田租税之半”是常态,而“偃武兴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在历史上更是独此一家。轻徭薄赋是好政策,但如此过于轻徭薄赋弊端也很明显了。

比如经常性的除田税容易让平民慢慢习惯这项优惠政策,认为这是必须的,是应该的。但大家都应该清楚朝廷要想有财政收入来宏观调控就不可能一直都除田税下去,这就导致如果哪个年份不除田税了,还会有些人对朝廷心生抱怨,产生反感。

福兮祸所伏,汉文帝的仁政带来了盛世,同时也为七国之乱埋下隐患

又比如过度的“停止武事,振兴文教,减轻傜役”这就容易导致平民过于安乐,没有了战斗力,而平民没有战斗力我们也就可以说成汉朝的军队没有战斗力(因为汉朝的征兵制就是偏全民皆兵性质的)。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平民对朝廷有所不满意,而且他们日益奢靡,过于安乐,已然没有了斗志,这就容易造成若一发生战乱,军队容易一击即溃的情况。后来的诸侯们,自然也就看到了这些,而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在叛乱早期,叛军几乎一路凯歌,几无抵抗。

福兮祸所伏,汉文帝的仁政带来了盛世,同时也为七国之乱埋下隐患

2、对特权阶级的过于“优待”

在封建等级制度下,特权阶级一般作为皇帝的血缘亲属,无论什么时候,碍于他们的权势,人们都会礼让三分。而对于这样本来就权势滔天的特权阶级,汉文帝不仅不加以限制,甚至还给了他们更多的权益。但我们应该要知道普通百姓尚且不知满足,更何况特权阶级呢?所以过度放权给地方诸侯,地方威胁中央的的情况最后肯定是会发生的。

那有人或许会问,汉文帝给诸侯更多权益体现在哪呢?在当初,汉文帝的“仁政”中有两项政策,一个是“废除盗铸钱令”,另一个是“弛山泽之禁”。“废除盗铸钱令”通俗点来说,也就是允许私人铸造钱币,而“弛山泽之禁”则是准许私人开采原本属于·国家的森林、矿产、渔业等资源。

福兮祸所伏,汉文帝的仁政带来了盛世,同时也为七国之乱埋下隐患

在政策中说是私人,似乎是没有局限于特权阶级,但实际上这些东西的确是特权阶级们独自享有。因为只有他们有资格,也有实力把这些资源完全给垄断,变成自己私人的,普通人不具备这个实力。

而若铸造钱币与开发资源等优势都被诸侯们给垄断了,他们势必能够将这些优势转化为财富,而这些财富最终可以招兵买马,最终形成反叛势力。当初在七国之乱中,最大的诸侯国吴国是如何强盛起来的?他靠的就是这两项政策的优势,最后“煮海水为盐,铸钱以牟天下利”发展壮大的。

总的来说,本身诸侯实力就强大,而且汉文帝时期本身也出现了两次叛乱(即济北王刘兴叛乱与淮南王刘长叛乱),但汉文帝对诸侯王们依旧是采取姑息忍让的态度,对于贾谊削弱地方实力的《治安策》,汉文帝也是弃之不用,这就使得诸侯们愈发的嚣张跋扈,甚至是敢欺负到皇帝头上来。如此局面下,后来会再发动七国之乱也就不足为其了。

福兮祸所伏,汉文帝的仁政带来了盛世,同时也为七国之乱埋下隐患

或许有人会问,如此对诸侯王优待,难道诸侯王们就不会有所感动吗?我们不可否认确实有些诸侯王感受到中央的真心,自此忠于朝廷不再反叛。但他们的后代呢?诸侯会随着子嗣的繁衍,与中央朝廷的关系会越来越淡薄,以前的恩德,他们的后代又如何会记得?他们只知道:”我有权,有能力,不当皇帝真怪可惜的”。

三、总结

汉文帝的执政期间,仁义之名虽四海皆知,然而他只做到了让人尊敬,却始终不能让人敬畏。诸侯王日渐骄纵,所谓拱卫中央的诸侯国,已经是如同周天子分封诸侯那般模样了。而与此同时,百姓也已经“死于安乐”,不再具备战斗意志,在大军压境的时候,他们想的只有跑路。因此,这才有了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与七国叛军前期的势不可挡。

其实,为君者,雷霆雨露均为天恩,统治者在注重奖励与宽容的同时,法制惩罚也必不可少,毕竟若性善论完全靠谱的话,就不会有“性恶论”诞生了。一个成功的统治者注重的以“德”服人,从来都不是纯德,而是软硬兼施,恩威并济。

后世的刘备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与诸葛亮制定蜀科之时,讲究恩法并施,而且这个法还是峻法,却能够使得蜀地从此安稳,百姓还无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