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清军不堪一击,历史是真的吗?

用户68996591


1894年9月17日傍晚5时45分,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命令第一游击队向本队靠拢,晚6时45分,伊东祐亨下令解除战斗状态。从中午12时50分,到晚上6时45分,已经过去了五个多小时。可见,对联合舰队来说,这不是一场轻松的海战。


两支海军在武器装备存代差的情况下,激战五个小时,联合舰队首先撤出战斗区域。因此,“甲午海战,清军不堪一击”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从两支舰队参战军舰的装备、参战人员表现、海战结果,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装备落后的北洋海军,除了第四组的“济远”、“广甲”外,都表现出了坚韧的战斗精神。

01两支舰队的代差


舰用活塞蒸汽机的代差


两支海军不论是在军舰的机动性,还是在火炮的配置,又或是在弹药的效能上,均存在代差。19世纪的军舰,动力部分采用的“舰用活塞蒸汽机”。北洋海军成军较早,主力军舰除“平远”外,均采用了“二级膨胀主机”,这其中又有一半军舰,采用的是二级早期产品。联合舰队恰恰相反,除了两艘主力用的二级早期产品外,大部分主力军舰用的二级晚期产品。像“吉野”、“松岛”,甚至用的当时最先进的“三级膨胀式”主机。两支海军在机动性上,存在明显的代差。


火炮及炮弹的代差


北洋海军中、大口径火炮,几乎全都是架退式后膛炮,炮弹的助推火药采用了钝化的黑火药,也就是栗火药。这种火药在使用时,产生大量浓烟,会散发刺激性的气味,影响水兵视野。由于海军外购禁令和国内生产技术的限制,北洋海军榴弹匮乏,使用国产榴弹质量低劣。海战中使用的炮弹,主要以穿甲弹和实心弹为主。

联合舰队此时已经装配了,大量中、大口径新式速射炮,炮弹助推火药采用了无烟火药。炮弹则配备了足量的榴弹(部分内置“苦味酸”)和穿甲弹,必须指出的是,联合舰队的穿甲弹,底部配有成熟的着发引信,性能甚至优于北洋海军的榴弹。


02海战中的表现


黄海大战,很多人仅仅知道邓世昌的那句“撞沉吉野”。实际上,邓世昌式的英雄有好几位。海战开始后,“经远”管代林永升命令“经远”向日舰“比叡”发射鱼雷,进行强攻。准备接弦登船,进行肉搏。下午3时,看到邓世昌向日本海军发动冲锋,林永升也命令“经远”向日舰发动冲锋,不幸头部中弹牺牲。


战场的另一端,夹缝雁阵的右翼,陈旧的“超勇”撞击巡洋舰,缓缓的沉入海底,管代黄建勋拒绝救援。在浅水区自救的另一艘“超勇”级撞击巡洋舰“扬威”,被逃跑的“济远”舰撞沉,管代林履中悲愤中跳海殉国。和两艘“超勇”级同年代的日舰,早已退居二线。“超勇”、“扬威”也曾被用做训练船,无奈军费短缺严重,又被归于主力参加海战。


相对于被击沉的军舰,“定远”、“镇远”、“来远”、“平远”等船也表现出了“拼死的决心”。以受伤最严重的“来远”为例,中弹222发(一说225发),船体多处中弹,鱼雷发射室被完全摧毁,煤仓被击中着火,由于日军炮弹中掺入了“苦味酸”,8个多小时后大火才扑灭。管代邱宝仁指挥军舰坚持作战,重创“赤城”,并击毙“赤城”舰长。

03成绩单

黄海大战最终以北洋海军沉5艘战舰(广甲逃跑中触礁),联合舰队重伤五艘,北洋海军失败而落幕。以下是北洋海军返回旅顺船坞的军舰受伤状况,不计沉没的军舰,“定远”中弹159发,“镇远”中弹220发,“来远”中弹225发,“靖远”中弹110发,“平远”(后期赶来支援)中弹24发,“济远”(下午3:30逃离战场)中弹15发。根据日本《极秘征清海战史》记录,日方受伤较轻的几艘军舰,也被多次洞穿(穿甲弹、实心弹的劣势在此得到体现)。


04结束语

客观的讲,旗舰被打残的日本海军只能算惨胜。毕竟北洋海军主力尚存(定、镇二舰),在附近水域观战的欧美观察员,将这场海战定义为平局。比如著名的《海权论》作者马汉也认为,北洋海军这场海战中损失的,只是几艘不影响大局的船。


总而言之,这场海战中虽然有“济远”、“广甲”管代方伯谦、吴敬荣这样临战怯敌的将领,但是绝大部分北洋官兵的表现值得让人尊重。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让日本海军赢的并不轻松,“西京丸”、“比叡”甚至被打的逃离战场。所以,“甲午海战,清军不堪一击”的说法经不起推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