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风轻云淡的名门闺秀,面对逆境,见证了爱情最好的样子


见到下面的这张照片,第一眼,就被迷住了。哇,一看,就是好人家的女儿!她是谁,有着怎样的故事、怎样的经历?禁不住我那福尔福斯般爱探险的天性,去寻个水落石出。

张可:风轻云淡的名门闺秀,面对逆境,见证了爱情最好的样子

01

这位女子,姓张名可,叫张可。在苏州,张家是世家,可谓声名显赫。她的伯祖父张一麐(读作“麟”,字仲仁),曾任袁公袁世凯的机要秘书长,深受袁公信任。

张一麐与杨绛父亲杨荫杭,是北洋大学的同窗老友。在杨荫杭担任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时,因恶霸杀人一事与省长屈映光顶牛,之所以没吃大亏,就是这位仲仁先生的功劳。

张可的祖父张一鹏是光绪举人,袁公袁世凯爱其才华,送他到日本政法大学官费留学,与汪精卫、胡汉民同学。光听这一个个同学的名字,就走进历史了。

张一鹏回国后历任地方、省检察厅长,北洋政府代司法总长。


张可之父张伟如,是张一鹏的次子,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归国后任河海工科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农校教授,后供职于上海商品检验局。据说,那时张伟如的月薪400银元,全家兄弟姐妹各有一个奶妈、一个粗作仆人服侍,家中还有其他佣仆。

从小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张可,怎么都得有些大小姐脾气啊,可她从小到大就很平和、文静、含蓄,从来都是风轻云淡的那股劲儿,从来看不见她激烈的样子。

相对而言,她后来嫁的夫君王元化,就是纯粹的楚人性格,感情强烈,比较冲动。

王元化,一直忘不了两人相识时,张可的样子——

她很朴素的,剪一个不长不短的齐肩发,穿一件旗袍吧,也不是很考究的布料。从我认识她到结婚到后来,她都不是喜欢修饰的,擦粉啦,口红啦,都不大弄的,偶尔把头发梳成个辫子盘在头上,就算很时髦了。

张可:风轻云淡的名门闺秀,面对逆境,见证了爱情最好的样子

02

王元化,是清华园长大的孩子。王父王芳荃,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届毕业生,后又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同事,梁实秋、闻一多等人,都是他的弟子。

王母桂月华,曾在上海圣玛丽学校就读,后来随夫君去过日本,诗词歌赋,样样皆通。此时,眼前飘来“才女”两个字。


王元化是家中独子,上有3位姐姐,下有1个妹妹,可谓备受宠爱。清华园里的孩子中,有三个绰号叫“大头”的,王元化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个,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润民,另一个就是杨武之的儿子杨振宁。没错,杨振宁就是获诺贝尔奖的那位。

都说,脑袋大的孩子聪明。幼年的王元化,不但聪明,而且异常调皮,曾被梅贻琦夫人韩咏华称为“老天爷”。瞧这外号,都可以想象当年的王元化,淘气得多出格。

本来,王元化作为清华园子弟,按照父辈的期许,出国留学不在话下。可这位大头,偏偏走上了革命道路。

张可:风轻云淡的名门闺秀,面对逆境,见证了爱情最好的样子

03

1938年,18岁的王元化在平津流亡同学会,做一些联系文艺界的工作。那时的他,刚刚入党,风华正茂。

而张可,此时正在暨南大学就读。她的老师中有李健吾、孙大雨等人。而李健吾,也是钱锺书、杨绛在上海孤岛时期的朋友。就在这位李老师的提议指导下,张可翻译出版了奥尼尔的剧本《早点前》,并在该剧中扮演女主角。

作为学校剧社的一员,张可常出演一些抗战救亡的戏。这样,她与王元化就因排戏相识了。张可,大王元化一岁。那时,两个都不到二十,两人都是进步青年,张可入党比王元化要稍晚一些。乍见之下,王元化就喜欢上了张可。是啊,如此典雅的女子,谁又能不喜欢呢?

张可:风轻云淡的名门闺秀,面对逆境,见证了爱情最好的样子

04

一天,情窦初开的王元化,楞头楞脑地对张可说,我要约你谈谈。谈谈就谈谈,在张可身上,没有那种旧式小姐身上的扭捏气,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一个“好”字。

两人定在雁荡路复兴公园见面,当时叫法国公园。约会女孩子,王元化身上却没带钱,径直就对张可说,你买两张票。

张可,只是多瞅了王元化两眼,心想这个人怎么这样啊,“你约女朋友谈话,倒要人家买门票”。想归想,做归做,张可仍是风轻云淡,买票入园。

在公园,王元化开始表白,我对你怎样怎样。当时的张可,倒是非常冷静,直接问了王元化三个问题,说你怎么会……。王元化,这个一向心高气傲的直肠男,顿时哑口无言。于是,两人各走各路,散掉了。

张可:风轻云淡的名门闺秀,面对逆境,见证了爱情最好的样子

05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从此,王元化不再对张可说“爱不爱”之类的话了,反正都是小毛孩子,也不真懂爱情。他与张可的哥哥满涛相识了,常来张家找哥哥玩。

满涛曾在复旦读书,因参加救亡活动,被巡捕房抓走,还是被伯祖父张一麐保出来,并送往日本读书。抗战爆发后,满涛曾想过去苏联,但家人不同意,自然没去成。与王元化相识前不久,他刚从欧洲回来。

这下好了,因为爱好相同,两人很快成为挚友。王元化与满涛都非常喜欢鲁迅,那是他们之间不倦的话题。而鲁迅翻译的一些苏俄文艺作品里,都是革命而充满激情的。

加上在张可就读的暨南大学,当时有些老师如周予同,都是革命的。在那样的一种氛围里,性格温和的张可,走上了革命道路。

一家有女百家求,很多人追求张可。有人开门见山,问张可,你到底喜欢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一长,张可也了解了王元化的为人。她认可王元化,毫不犹豫地将绣球抛给王元化,因为他是一个很真诚的人。

到底是,唯诚可以感人啊。

1948年3月,在上海幕尔堂,王元化与张可,按照基督教的仪式举行了婚礼。张可的父亲张伟如,尽管并不认为王元化,是所有候选人里最出众的。但深受欧美文化影响的他,还是依照女儿的意愿,将她的手交到了王元化手里。“愿主保佑这两位新人从今往后相互拥有、相互扶持,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富裕还是贫穷,疾病还是健康,都彼此相爱、珍惜,直到生命的尽头。”

张可:风轻云淡的名门闺秀,面对逆境,见证了爱情最好的样子

06

以前的张可,在父母家中是不烧菜的,因为有仆人嘛。与王元化结婚后,就不一样了。她想试试,就学母亲常做的一品锅,把鸡蛋、火腿、白菜、放在一起,烧好端上来。没想到,王元化一吃,不对啊,整个是苦的。张可的做饭首秀,失败了。

1949年,儿子王承义的到来,张可当妈妈了。此时的她,俨然已经是贤妻良母兼做菜高手了。朋友到上海来,最喜欢吃张可烧的菜。于是,王家特意买了一个大的圆台面,一有客人就支起来。

1950年,上海的地下党员重新登记。由此,老党龄的人员,会进入各级领导岗位。可张可,从未想过要从胜利中得到任何好处,她压根就没去登记。放弃12年的党龄,在许多人看来,多么可惜。可在风轻云淡的张可看来,这都不是事儿,她去了上海戏剧学院当了一名高校老师。在并不热闹的莎士比亚研究中,开始了她的人生新旅。

07

1951年,王元化调至华东局宣传部文艺处,担任领导。上任后,王元化带着张可母子,住进了武康路的英式别墅。

张可一边静心研究莎士比亚,翻译莎学权威文献,一边相夫教子,安心操持着一个美好的家。张可相夫教子,安排家中的各种事务。王元化发了工资,就交给张可,一分钱不留。要用钱了,就朝妻子要。

给我两块!

你怎么两块钱,也朝我要,你应该留一点儿钱的!

王元化说,这辈子我没被偷过,因为兜里从不带钱。

张可,有着不俗的品位:家里客厅的桌子上,铺着有蕾丝花边的桌布; 桌上的花瓶,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春天是玫瑰,夏日是荷花,秋日是桂花,冬天是梅花。这些美丽的鲜花,点缀着武康路上英伦风情的客厅。

衣服鞋帽,摆放得整整齐齐;衣橱里放着熏香,打开橱柜就会闻到缕缕清香。

人逢喜事精神爽,那时的王元化,春风得意马蹄疾,领导嘛,说起话来总是很冲儿,很急躁。与人争执时,总是杠杠滴。

张可以她的含蓄,为她爱激动的夫君,适时地做一缓冲。每当这时,张可总会竖起一个大拇指,对着丈夫,风轻云淡般来上一句:“你总是我我我,你是最好的,你不得了。”

张可:风轻云淡的名门闺秀,面对逆境,见证了爱情最好的样子

08

美好的日子,总是随风即逝。1955年因胡风案牵涉,王元化被隔离审查。那时,阶级斗争的调子提得很高,今天还是同志,明天就成了敌人、囚徒,背叛无所不在。这一切,令王元化无法忍耐、精神恍惚,直至分裂。

1957年,王元化被放出来,但张可眼中的夫君,已没有了以往的锐气,而成了一位可怕的病人。她多么希望,昔日重来。可是面对现实,张可要多方求医问药,精心照料丈夫。好在天从人愿,王元化终于可以与妻子张可,一起翻译莎氏比亚了。

在外人眼中,王元化被放出来,没有工作,发放的生活津贴也少。而张可,从不在意这些,健康就是一切,她只希望自己的丈夫身体健康、心灵健康。至于金钱,那是身外之物;连多年的党龄,都不在意,何况区区的阿堵物呢?

这一期间,王元化的眼睛,也曾失明过。每天一早,父亲就赶来,为自己唯一的儿子读英文原著。等到王元化的眼睛恢复后,就与父亲一翻译英国军官所著的《太平天国亲历记》一书,补贴家用。

从官员到“犯人”,再到平民,王元化的人生如同抛物线般,起伏不定。身边的朋友,大都消失不见。但王元化并不在意,在张可为他营造的精神世界中,他自得其乐。在风轻云淡的张可这里,他就是“国王”。

“文革”中,王元化被隔离,张可也遭非法隔离。两人碰到了,一个在这头看书,一个在那头看书,都徜徉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不说话,一切就很美;相视而笑,更有着无限勇气。

可是,那时的张可,身患高血压症昏厥,不准看病,从此种下病根。1979年6月,张可开会时突发脑血栓,昏迷七日不醒。后来虽经抢救,生命无碍,但思维与脑力严重受损,从此只有简单的言语表达,而读写俱废。

从此,如同吴祖光照料新凤霞一般,王元化也开始了他“爱妻”之旅,一切以妻子为重。

张可:风轻云淡的名门闺秀,面对逆境,见证了爱情最好的样子

从1979年到2006年,在夫君王元化的精心照料下,两人相依相伴。27年了,与张可得同样病的人,老早就过世了。而风轻云淡的张可,从来都对生命没那么紧张。

但在2006年8月6日,这一切划上了一个休止符,张可走了。

后来的王元化,用如此质朴深情的文字称赞妻子——

张可心里几乎不懂得恨。我没有一次看见她以疾颜厉色的态度待人,也没有一次听见过她用强烈的字眼说话。她总是那样温良、谦和、宽厚。从反胡风到她得病前的 23年漫长岁月里,我的坎坷命运给她带来无穷伤害,她都默默忍受了。受过屈辱的人会变得敏感,对于任何一个不易觉察的埋怨眼神,一种稍稍表示不满的脸色都会感应到。但她始终没有这种情绪的流露。这不是任何因丈夫牵连而遭受磨难的妻子都能做到的。因为她无法依靠思想和意志的力量来强制自然迸发的感情,只有听凭善良天性的指引才能臻于这种超凡绝尘之境。

张可:风轻云淡的名门闺秀,面对逆境,见证了爱情最好的样子

张可,那张年轻时代的照片,偶然被王元化所带的博士生看见。那两个毛头小伙儿,感慨照片上女子的一派冰雪洁净,并对老师说:“在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女孩子?"

《千与千寻》中说,我相信这世界上,有些人有些事有些爱,在见到的第一次,就注定要羁绊一生,就注定像一棵树一样,生长在心里,生生世世。

我想,风轻云淡的张可,与王元化的相知相伴,就是爱情最好的样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