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智慧:韓信的臨終遺言,告訴我們的深刻道理

漢高祖劉邦曾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劉邦認為自己之所以能取得天下,“興漢三傑”居功至偉。三傑中的蕭何、張良均得善終,唯有韓信被誅殺。至於為何獨韓信不得善終,我們有機會再做詳解,今天我們分析一下韓信臨終遺言。

歷史智慧:韓信的臨終遺言,告訴我們的深刻道理

呂后採用蕭何的計謀,把韓信騙入宮中,將其誅殺。韓信臨終前長嘆:吾悔不用剻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剻通何許人?當初,他是韓信的謀士。那時天下未定,楚漢相爭,劉邦和項羽正僵持不下,而韓信已經平定齊地且殲滅龍且率領的二十萬楚國援軍。

剻通認為天下大勢取決於韓信的一念之間,韓信幫項羽,則劉邦必敗;韓信幫劉邦,則項羽必敗;韓信保持中立,則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勢。剻通認為,天下紛亂,蒼生受苦,只因楚漢相爭,如果韓信能站在為天下蒼生謀幸福的道德制高點呼籲停戰罷兵,則成三足鼎立之勢,而韓信可贏得人心,佔據先機。這是韓信唯一的出路。否則,假如韓信幫助劉邦滅了項羽,會因為功高震主引起劉邦勢力集團的忌憚;假如韓信幫助項羽滅了劉邦,因為韓信原本屬漢,也不會得到項羽的信任。因此剻通認為,雖然韓信現在看似佔據十足的主動權,但實際上除了擁兵自立,促成三足鼎立,其餘都是死路,而且這樣的時機稍縱即逝,必須立刻決斷。

歷史智慧:韓信的臨終遺言,告訴我們的深刻道理

韓信最終沒有采納剻通的建議,選擇有條件的(向劉邦索要齊王位置)支持劉邦。項羽在劉邦和韓信的合圍下覆滅。天下大定後,韓信也一步步走向滅亡。

但韓信為何臨死前,要把剻通的名字說出來呢?自己是死定了,說出剻通的名字,剻通不也得死嗎?我們分析一下:吾悔不用剻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的深意。

一、悔不用剻通之計

剻通之計,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但當時除了韓信和剻通,別人並不知道。因此韓信說“吾悔不用剻通之計”,至少有以下作用:

1、借剻通之口,讓劉邦及世人知道何為“剻通之計”。

2、既知剻通之計,就知韓信本無反意。是啊,當初那麼好的形勢,都沒有聽人勸去反叛,天下已定,卻要造反,豈不是傻瓜。

3、藉此表明:我韓信有自立的實力和能力,只是掛念和劉邦的知遇之恩,我韓信立的功勞對得起劉邦。

4、我韓信對得起劉邦,大半個天下是我打下來的,卻不得善終,是你劉邦對不起我。

5、是你劉邦的所做所謂,讓我產生“悔不用剻通之計”的心理。

一句“悔不用剻通之計”道出了韓信複雜的心理過程,有冤屈又有不甘和悔恨。

歷史智慧:韓信的臨終遺言,告訴我們的深刻道理

二、乃為兒女子所詐

這是對劉邦和呂后善用詭計的不滿和控訴。要知道韓信馳騁疆場,用兵如神,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魏地、趙地、燕地、齊地,都是韓信打下來的。疆場上的戰神,終究抵不過兩次陰謀。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巡遊雲夢,騙來韓信,兵不血刃的抓捕了他;呂后採用蕭何的計謀,詐稱劉邦剿滅叛亂,騙韓信進宮拜賀,誅殺於長樂宮鍾室。

劉邦和呂后都不敢和韓信正面較量,紛紛採用詭計騙取韓信,這引起韓信極大的不滿。“為兒女子所詐”,即是這種不滿情緒的宣洩。

三、豈非天哉

韓信起先沒聽剻通的建議,又屢次輕信劉邦和呂后而上當,羊入虎口,引頸就戮,一代兵仙,死的既不光明也不正大,可悲可嘆,只能說,天意弄人!

小編感嘆:人生在世,最怕一字:悔。最驕傲的莫屬:無悔。

歷史智慧:韓信的臨終遺言,告訴我們的深刻道理

悔有何而來,有心理學研究者,採訪一些耄耋老人,問他們最後悔的事,進行歸納。研究發現,因沒做某事而心生悔恨的案例遠比因做了某事而悔恨的案例所佔比例高得多。這是因為,我們具有記憶再加工功能。 比如,即使我們做錯一件事,事後我們就會為這件事找到很多諸如不得已而為之、假想的合理性等等依據來自我安慰,以避免我們心理失衡。久而久之,那些假想的理由也就變成真的了,我們也就沒那麼深的悔恨感了。

而當我們為沒做某事而後悔時,我們便失去了組織記憶的素材,徒留空想的遺憾。比如說韓信,如果他聽了剻通的建議,即使最後失敗了,也比這樣被誅殺來的悔恨少。因為此時,他只能幻想,假如聽了剻通的會怎樣了,而這種幻想,已經再沒有機會去嘗試了,這樣的悔恨是最大的了!

當你有喜歡的姑娘,當你有中意的工作,當你有表現的舞臺,不要在猶猶豫豫,瞻前顧後了,趁年輕,放手去搏!

因此,花開堪折直須折,該出手時就出手。能做的時候,就放手去做吧,哪怕失敗,也比徒留遺憾而悔恨強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