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詩人,一生中寫的最後一首詩,哪首最打動你?

圈外扒姐


詩仙――李白生前最後一首詩:

《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mei)。

後人得之傳此, 仲尼亡乎誰為出涕。

李白生病快死的時候回顧了自己的一生,想到了大鵬,想到了孔子,對自己一生有了一定的感悟,體現出了自己中途失敗後的一種無奈之情,也表達對另一仙境的追求!!


小獅子看大教育


問題:古今中外的詩人,一生寫過的最後一首詩,哪首最打動你?

在回答問題之前,僅代表我本人“兵法天下”,心懷無比敬仰之情,為大家奉上一副對聯,開門見山,拋磚引玉:

上聯:

偉哉!無怨無悔,名下無一文存銀。誰能忍骨肉犧牲,灑一腔熱血,拋滿懷精忠,全心全意為人民,達者坦坦蕩蕩;

下聯:

壯矣!能文能武,案頭著五卷雄文。尹獨愛詩詞吟詠,凝五字箴言,擎五星赤幟,無私無畏真漢子,超然古古今今。



他,首先是一位偉人,是一位領袖人物,是一位歷史風流人物,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傳奇人物,除此之外,他還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哲學家。


最主要的他還是一位詩人。

不言而喻,毋庸置疑——

他,就是我們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

我的回答:

盤點古今中外的偉大詩人,我還是比較喜歡領袖在臨終前的那首《訴衷情》。據說這首詞是老人家寫給自己最親密的戰友周恩來總理的訣別詩,寥寥數語,道出了一位老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每次誦讀悲切斷腸,潸然落淚。



古人云:“創業難 ,守成更難”。但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自然規律。作為一位唯物主義者,老人家也是心知肚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是怎樣的一種無奈和不甘心?又是怎樣的悲憤交加,心急如焚?從詞中每一個讀者除了感愧,更多的還是敬仰。


儘管有很多“好事者”提出質疑,對這首詞的真實性產生異議,但撇開其創作意圖,就單純的創作背景和文學性而言,我認為還是值得認可。

其原文摘錄如下:

《訴衷情》

當代/毛澤東

當年忠貞為國愁,何曾怕斷頭?如今天下紅遍,江山靠誰守?業未就,身軀倦,鬢已秋;你我之輩,忍將夙願,付與東流?



再次感謝悟空問答平臺!感謝文友提問邀答!

【溫馨提示:兵法天下,詩詞文化。原創不易,碼字辛苦。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頭條有緣,文筆相見。如果您認可“兵法天下”,敬請點贊轉發,雅評留言——這叫“贈人玫瑰 ,手有餘香”,您的鼓勵是我們緣份的見證】


兵法天下


2019年5月19日我去井崗山接受紅色教育。讀陶鑄生前寫給妻子曾志的最後詩,禁不住流下眼淚。  

贈曾志

  重上戰場我亦難,感君情厚逼雲端。

  無情白髮催寒暑,蒙垢餘身抑苦酸。

  病馬也知嘶櫪晚,枯葵更覺怯霜寒。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心底無私天地寬"這種革命者的胸懷和氣度感天動地。在小井醫院邊的曾志墓碑前默哀,內心充滿了敬意。一個女人的力量來自信仰,這信仰無比聖潔,無比高尚。



林中雨微


最能打動我的一首詩是毛澤東主席,在1975年病中期間,寫給周恩來總理的那首《訴衷情》,

《訴衷情》

當年忠貞為國愁,何曾怕斷頭?

如今天下紅遍,江山靠誰守?

業未就,身軀倦,鬢己秋;

你我之輩忍將夙願,付與東流?

(一代偉人,為國奉獻一身,直到生命垂危,心心念唸的仍是國家安危,真的很感人)


春樂樂秋


那些著名詩人寫的最後一首詩,我知道的並不多。有陸游的《示兒》、李煜的《虞美人》和海子的《春天,十個海子》,最喜歡的是李煜的《虞美人》。

公元978年,李煜以帝王之尊度過三年“日夕以淚洗面”的囚禁生活,受盡屈辱,嚐盡辛酸。當李煜在其42歲生日那天,寫出膾炙人口的《虞美人》時,宋太宗再也不能容忍,賜毒酒毒死李煜,這首詞可以看作是他臨終前絕命詞。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今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此詞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詞語言明淨、凝練、優美、清新,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此詞千古流傳,至今也能引起廣泛的共鳴,特別是最後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寫愁思最形象的。

李煜被稱為“千古詞帝”,應該是宋詞的第一座高峰,在宋詞發展過程中居功至偉。自李煜後,宋詞才真正成為能與唐詩並肩的文學高峰。後人王國維評價:“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而且還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皮三9099


詩人一生中寫的最後一首詩,那就是絕命辭,通常是詩人在預感到死亡將近時,用來總結自己一生、與世決絕的作品,其說法出自《漢書·息夫躬傳》:

“初,躬待詔,數危言高論,自恐遭害,著絕命辭。”

意思是你們這些人天天都在誣陷我,我不和你們玩了,寫下這首絕命辭就去死!

很多人所作的絕命辭,都可以看做是詩人寫給自己的墓誌銘,國外不瞭解,這裡只說中國古代。

《九章·懷沙》(節選)——屈原

曾傷爰哀,永嘆喟兮。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九章·懷沙》很長,這裡所選的是最後兩段,大意是:悲哀是永遠不會休止的,讓人嘆息不已。世界渾濁不堪,沒人懂我,我也不屑與別人交心。死亡無可迴避,我也不必愛惜身體,那些光明磊落的君子,你們是我的榜樣!

這首詩通常被認為是屈原投江之前所作的絕命辭,詩中主要是抒發自己和國家的不幸,在詩篇最後,屈原以死明志,他希望通過自己肉體的死亡,喚醒君主,從此勵精圖治,讓國家強盛起來,不再受敵國凌辱。

《示兒》——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的絕筆,一首耳熟能詳的課本詩。

陸游是宋朝非常偉大的愛國詩人,一生致力於抗金,希望能收復中原,但由於朝廷懦弱,奸小當道,所以陸游的一生,也是被放逐與掙扎的一生,但無論自己遭遇到怎樣的阻力,他的初心從未改變,那就是北伐、抗金!

要知道,陸游人生的第一課,就是逃亡,時靖康之變,其父被罷免,陸游全家開始逃難,當時他才2歲,陸游曾在詩中記錄過這段事情:“我生學步逢喪亂,家在中原厭奔竄。”

那個2歲的幼兒,如今已年過8旬,80多年過去了,陸游也回到了家鄉陰山,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已經每一集會看到光復河山,於是在臨死前寫下這首絕命辭,直抒胸臆,把希望寄託於兒子身上,他說:“孩兒吶,等到咱們成功收復中原的時候,你一定要到墳前祭奠,告訴我這個好消息!”

可陸游哪裡知道,兒子也將重複他的命運,一生都在戰亂與逃亡中度過。



也可自話


說到絕筆詩,因為前不久特意去翻查唐伯虎的大致生平資料,眼前還記得他的這首: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

————前兩句體現了一生經歷了許多坎坷苦難的唐伯虎堪透世事、對死亡的豁達坦然,後兩句則又反映了他對生命、對人世的留戀不捨。

雖然很同情惋惜唐解元命途多舛、為當世大才子卻終身抑鬱不得志,但對他“陽間地府俱相似”之語並沒有共情感,反而覺得有點糟糕。若陰陽間俱似,把死當做痛苦人生解脫的人簡直沒法死了。

所以這首絕筆詩感慨有,感動說不上多少。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特地搜索了下,看看哪首會引發深重共鳴,結果顯示比較著名的絕筆詩有陸游至死不忘國難的《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展現了陸游偉大的愛國情懷,這種心繫國家前途命運的精神值得當代詩人學習。

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巨大詩歌成就其實並非有意為之,他最初的最大的人生信念是輔弼明主使“寰宇大定,海縣清一……然後遊五湖,戲滄州”,但至終壯志未酬,絕筆作《臨路歌》裡全是對不得志的遺憾不甘: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婉約詞宗李清照的最後作品是豪邁大氣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展現了她雖為弱女子卻懷大氣節的品格風骨,也表達了對偏安一隅苟且怯懦的南宋朝廷的諷刺不滿。

其他如陶淵明的“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于謙的“奸黨只知讒得計,忠臣卻視死如歸”等,其臨終之言各有所感發,讀之都有所觸動,但深徹的打動卻沒有。大概因為他們所感所發是他們的人生,與我的現實生活差異太多。

其實更認同的是李白的這句:“天地為逆旅,百代為過客。生者為過客,死者是歸人”。於此人世間,明天與意外難定哪個會先到來,只盡量做些心理準備,每個今天儘量做到無悔,然後順其自然迎接未知的明天。


詩白詞清


看到這個問題,比較有感觸的是褒貶不一的“賣國賊”李鴻章的絕命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這首詩據說是李鴻章死前口述的無題詩,但在其後人與友人編撰的文集中卻並沒有找到這首詩,真假已難以考證了。

如果真是他所作,單從詩裡表達的情感來看,這實在是一個憂國憂民,兢兢業業,死不瞑目的末世孤臣的絕筆之作!何其悲壯!作者一生辛勞苦累未敢有一刻放鬆,然而到頭來於事無補,連死都那麼難!國家發展緩慢,民眾悽苦不堪,而自己實乃一孤臣,心有餘而力不足啊!更何況還有外敵尚且對我們虎視眈眈,大家一定要同心協力,不遺餘力的抵抗外敵,千萬不可放鬆警惕啊!

理解了其中所包含的拳拳愛國之心,惱於自己的無能為力,至死放不下國計民生,有誰會不感動淚目?

縱觀李鴻章的一生,他是不可謂沒有雄心壯志與報國之心的。

弱冠之齡,初入官場,“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定將捷足隨途驥,哪有閒情逐水鷗。笑指盧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何等的意氣風發,志向高遠!

因反清運動中八旗子弟不堪一擊(足可見晚清時期清廷有多腐朽不堪),李鴻章以文臣之身入曾國藩旗下組建淮軍,大力改革擴軍,提升武裝實力,最終鎮壓平息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他繼續擴軍,因為“目前之患在內寇,長遠之患在西人”,足可見他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是看得很透也在積極準備的。

後他認識到武器裝備的重要性,認識到中國積弱的原因為“患貧”。為了求富求強,大力發展軍工與實業,推行洋務運動,創辦了上海洋槍三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上海電報總局,漠河金礦,江西興國煤礦等一系列企業,涉及軍工,礦業,紡織,鐵路,電信等各行各業。促進了清末的工業化,為清廷創造提供了大量的錢財。

李鴻章是一個能力很強的有志之士,但他卻也是一個封建社會制度下培養出來的純封建官僚。

在外敵入侵,民族生死存亡之時,作為掌有實權的他依然沒有忘記貪汙腐敗,中飽私囊,橫徵暴斂。容閎經調查發現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賺了至少四千萬兩白銀。其中被人扒出的就有在三百萬兩白銀購買德國定遠於鎮遠是收八十萬兩回扣,此類事件數不勝數。梁啟超計算過李鴻章積累的財富有幾千萬兩,除了他自己,他的子侄兄弟的財產也有幾千萬,工廠,田產與房產等均有不少。其中,田產在最多時達到250多萬畝,每年田產租金數萬石。李鴻章府邸佔地3500平方米,佔淮河路中段半條街。而那時,清朝全年稅收才八千多萬。

面對外敵入侵,他不是積極抵禦,而是消極應戰,一心求和,他把自己比作裱糊匠,一直在不停裱糊清庭這叫破屋子,前後簽訂了三十多個不平等的賣國條約《煙臺條約》《馬關條約》《天津條約》,《辛丑條約》等等。有人說這不是李中堂的錯,是清政府的錯,但是他那時可是慈禧的心腹,是實實在在的掌權人,是代表著清政府的。相比於積極應戰盡人事聽天命的左宗棠,鄧世昌,關天培等人,李鴻章僅僅只是一個會做官,會做面子工程的官混子!

據悉,他甚至在與各方列強談判時收受列強的賄賂達成簽署不平等條約。如1896年沙俄為了讓李鴻章簽署《議定書》放棄修建鐵路,賄賂李鴻章300萬盧布。當時俄國的陸軍大臣庫羅帕特金就說了:“謝爾蓋維特收買了卑鄙的李鴻章,他接受了這一橫暴的行為,為此中國將永遠不會饒恕俄國,中國將永遠力爭將橫貫滿洲的鐵路幹線變為本國的鐵路,而不是俄國的鐵路”

我們作為後人,沒有處於當時當地,無法站在道德高地去下定論清庭的失政是否盡歸於李鴻章一人,畢竟清庭的沒落是日積月累的,是積弊過深的結果,這裡省卻十萬字。我們不能說他沒有報國之心,他的詩文裡盡顯嘔心瀝血一心為國的悲壯,七十多歲還代表清庭出面與列強談判;也不能說他沒有能力,他能力是很強的,在與日本談判馬關條約的簽訂時,他據理力爭,捱了一子彈省下一億白銀。

但是,在當時國力衰弱,內憂外患,生死存亡之際,他不盡力抵禦,反而用失去尊嚴的割地賠款來裱糊他覺得破敗不堪的清庭,在此過程中,他還趁機中飽私囊,貪汙受賄,這本身就是一個莫大的罪過!由此,他再也洗不清他的汙名!

雖然,臨死,他依然在表達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愛國之心!




子愚之言


一九三五年毛主席長征路上有一首膾炙詩詞,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手機用戶50251009020


古詩中最讓人感懷的就是陸游臨終前的《示兒》了,該詩既是一份遺囑也是陸游的絕筆之作。詩中沒有面對死亡即將來臨的悲傷和絕望。有的卻是沒有看到祖國江山一統的遺憾。詩詞樸素、簡單但是情感熾烈、濃厚、真摯。

《示 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一生致力於抗金斗爭,收復中原是陸游畢生的願望。



詩中的“”悲”字是整首詩的焦點。匹配以其他簡單樸素的語句,深刻表達了詩人心中哪種沁入骨髓的痛。北定中原之句則表達了詩人對收復中原的渴望和信心,這才會有告乃翁之句。該詩語句承上啟下過渡自然。其情悲壯,其語泣神。真情流露自然,渾然天成,是不可多得愛國詩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