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帝王用人哲學--秦二世胡亥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其實也未必如此。秦始皇是很善於用人的,繼承皇位的秦二世在用人方面卻犯下了很大的失誤,加快了秦國滅亡的步伐。秦二世在歷史上也沒有什麼好名聲,不過他一開始即位的時候還是能夠聽取大臣的建議的。他曾經召集大臣商議秦始皇的廟號,以後還聽取了大臣李斯、馮去疾等人的一些建議,有過試圖有所作為的舉動。現代有的學者已經證明,秦二世受過比較好的法家教育,對於權力制衡是很有一套的。但後來他受了趙高的矇騙,終於身死國滅,為後人恥笑。

“糟糕”的建議

秦二世的皇位來得不怎麼正當,所以他老是擔心能不能讓大臣服氣,害怕其他公子過來爭權。他便問趙高該怎麼辦,趙高就趁這個機會跟二世說:那幫大臣們的勢力盤根錯節,威望很大,陛下應趁巡視的機會,清除他們的勢力,起用新人。這個主意非常毒辣。趙高其實是想剷除阻礙自己前進的絆腳石,哪裡是在為二世出謀劃策。但是秦二世就怕別人搶了他的位子,結果也不斟酌一下,就開始動手,接二連三地誅殺大臣和皇子,秦朝的統治基礎大為削弱。而大臣的勸諫被認為是誹謗,大臣們為了保持祿位,只能誠惶誠恐,諂媚奉承,秦二世也聽不到什麼真言了。

之後,趙高又開始遊說二世,說陛下現在太年輕,又剛當皇帝,怎麼能和大臣商量、決定大事呢?萬一辦錯了,則損害自己的威嚴。天子稱朕的原因就是表示不應該聽別人聲音,而要乾綱獨斷。趙高還引用典故,這段話說得似乎是有理有據,並且符合法家的統治理論,好像是一心為二世考慮,其實是為了能夠讓皇帝只聽他一個人的。那二世竟也相信了,從此常居於深宮,與趙高商量各種大事,大臣們很少能夠朝見他了,朝政日益混亂。

不過,這個時候的秦二世還是能夠控制趙高的。秦二世是一個暴君,但用人也有自己的特點,他同時重用趙高、李斯二人,使此二人相爭,而自己處於平衡鬥爭的地位。這是後世帝王控制大臣時廣泛使用的方法,秦二世也許具有開創之功呢。秦二世始終想使二人的勢力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不肯輕易地打破。因此當二人互相攻擊對方謀反或者不忠的時候,秦二世往往不置可否。李斯的存在,顯然危害了趙高的利益。因此,趙高又利用了二世怕別人危害自己統治地位的心理,設計陷害李斯,將李斯投入了監獄,並嚴刑拷打,使得李斯屈打成招,自承謀反。秦二世信以為真,斬了李斯一門,自己破壞了這種平衡,使得權力集中於趙高手中。

除掉李斯之後,趙高又陸續把秦二世身邊的忠臣挨個收拾,看看條件成熟了,就想作亂,可是怕大臣不聽使喚,竟上演了一出精彩的歷史活劇。那天他拉了一匹鹿上朝,對皇帝說,我獻給您一匹馬。那二世智力還是正常的,便說,丞相,這不是匹鹿嗎?大臣們有的附和著說是馬,有的不敢說話,還有一些有良心的大臣說,這是匹鹿。於是趙高暗中把那些說是鹿的大臣除掉了,之後不久他便發動宮變,處死了二世。二世也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大臣處死的皇帝。

盤點秦二世

做領導的一定要注意聽取下屬的意見,但也不能不加鑑別地一律採用,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力。那些要矇騙你的下屬,總是打著為你好的幌子進行的。趙高就似乎是一心為了二世的利益,說出來的話似乎都是有理有據的,但其實稍微一想,就會發覺他的險惡用心。但二世為什麼還是上當了呢?原因有二:一是趙高投其所好,抓住了二世急於鞏固自己統治的心理,打著鞏固二世統治的名義,謀求自己的私利;二是秦二世自己判斷失誤。他認為趙高是個太監,沒有子孫繼承利益,所以應該沒有私心,能死心踏地為自己效力(這似乎也是後世皇帝寵信太監的原因所在)。法家的統治理論裡面講究不要顯露帝王的真實心態,以免被人利用矇騙。秦二世雖然受過較好的法家教育,但顯然還是在這一點上犯了錯誤。

賈誼在《過秦論》中曾經深刻地揭示了秦二世用人的過失。他說,秦二世繼位的時候,天下苦病已久,渴望得到治理。即使二世是庸主,只要他能任用忠賢,臣主一心,勵精圖治,天下也可以得治。二世不行此術,還是和他父親一樣無道,結果陳涉在大澤鄉起義,天下響應,秦朝滅亡。這是二世的過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