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拜相后接母亲享福,其母欣然上路,为何刚下车便毒打儿子?

文史砖家


满清能入主中原成功,其最大功劳者,非洪承畴莫属。后人骂他汉奸卖国贼,甚至乾隆钦点把他放入贰臣传的甲等首位。

洪承畴,字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人,明末进士,一步步因剿贼农民军升官,在崇祯一朝大放异彩,得到皇帝的倚重。


(洪承畴)

1639年,崇祯调洪承畴为蓟辽总督,主持糜烂的辽地战事。

1640年4月份,清兵围攻锦州,守将祖大寿求援。崇祯立马命令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等八镇总兵军,共13万人马,出发驰援锦州。

这是大明最后的精锐部队。

7月28日,这支被赋予厚望的部队,到达了松山与清军展开激战,由于被皇太极看出了明军重前权轻后方的弱点。清兵开始围困松山。

洪承畴军粮道被割断,被围困一年后(8月20日)展开突围,与清兵展开国运大决战。


(军前动员)

明军兵败如山倒,伤亡惨重,明军精锐尽失,多位总兵战死,仅吴三桂等少数人逃跑到宁远。洪承畴被俘。

这是皇太极俘虏明廷最大级别的官员,且才华横溢。 皇太极久闻洪承畴的名头,爱慕不已,想把他招降为自己所用,作为蚕食华夏的谋主。

奈何洪承畴就像粪坑里的石头,臭硬不堪,万般威逼利诱,都不能令其投降,且开始绝食,准备殉节而死。


愁得皇太极额头都皱起了一朵菊花,满帐文武皆摇头叹气。

皇太极越发欣赏洪承畴,许下重酬:谁能令洪承畴投降,本汗将重重大赏。

(皇太极许下重赏)

后金国的诸多贝勒、将军、宾客、说士、文武等,仍然无计可施。

皇太极的厚诺消息传遍了整个辽地。 这时,关押在牢房里的一个奴仆,自称金升,是洪承畴最亲近的家丁。

他告诉皇太极:我的主人(洪承畴)性格坚毅,普通的高官厚禄,刀剑刑具威逼等手段,是不可能让他屈服的。

但他有个爱好:就是极度好色,这个好色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什么女人都行,而必须是绝色的美女才行。

皇太极得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马上召集盛京城内所有的妙龄女子,亲自一个个的查看,都是女真或蒙古的女汉子,粗鄙不堪。汉人的也基本是满面蜡黄菜色。不禁大失所望。

他摇头叹气的回到后宫,他最宠爱的布木布泰(孝庄)凑过来问:奇怪,大汗威压辽东各部落,数次侵凌华夏,不久之前还打赢了大部队明军。为何反而唉声叹气?


皇太极没好气的回:你一个女人懂什么政事。

布木布泰嫣然一笑:“察哈尔投降归附,朝鲜也扫平,辽东的明城池也尽数被攻克。整个辽东都是我们大清的了。唯一不在版图内的,就是南边的大明,那花花世界了,难道大汗意在此? ”

皇太极便把洪承畴一事说了,并说了金升的那番话。 一时之间,后宫房间内静可闻落针。

不一会儿,布木布泰两颊晕红,一直看着皇太极,欲言又止的模样。


皇太极疑惑不已,问:“爱妃难道有奇谋定策?”

布木布泰还是欲言又止,只是看着皇太极。 皇太极揽过她抱在怀里,爱怜的轻轻摸抚:“说吧,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社稷的,一切都依你。”

布木布泰听后,附在皇太极耳边,如此如此的细说一番。

谁知道皇太极听完勃然变色,大喝:“我贵为一国之主,怎么可能忍受得了这绿帽!”

布木布泰惶恐不已,悲声泣道:“妾也是为了国家着想才献这计策,用与不用,皆由大汗决断的。”

皇太极闻言,愣住了半饷,思索了很久。颓然叹息一声,扭过头去:“罢了,唉,这事我准了,做的秘密点,一个人都不准知道。”

当晚,布木布泰经过精心装扮,提前摒弃了所有相关人员,手提一个水壶,摇漪万千的扭扭来到牢房。


(盛装拿水壶的孝庄)

只见她驻步洪承畴面前,问:“请问您是中朝的辽东经略洪大人吗?”声音婉转动听。

听到声音的洪承畴,疑惑的张开紧闭的双眼,看着眼前的佳人。

布木布泰又说:“先生,是准备殉节吗?” 洪承畴不自觉高声的反问:“你是谁?你怎么知道我?你来这里是奉了谁的命令?有什么事?”

布木布泰媚态流转,嫣然一笑:“看你这紧张模样,我又不是吃人的,需要这么大反应吗?先生既然准备殉节,天塌下来都不应该惊讶才对啊。”


(俘虏洪承畴)

洪承畴回答:“我并非怕死之人,只是看你出现的如此诡异,所以有一堆疑问。”

布木布泰说道:“先生别急着问,我来这里是为了救先生的。” 洪承畴摆正脸色:“要是来当说客劝我投降的,可以消停了,不可能的。”

布木布泰正色道:“先生别小看我一介女流,对于先生的殉节大事,小女子正是钦佩不已,怎么忍心打断先生的殉节大事呢。”

洪承畴又闭上眼睛,嘴里念道:“那你来此,肯定是有目的的。”

布木布泰又说:“先生准备饿死,问题是饿死至少要七八日,而且最后几天又饿又没力,最是难受不过。早死晚死都是死,所有妾身怜悯先生,特意准备了一壶毒汁,让先生死得舒舒服服,没那么多的难受。”


洪承畴闻言,睁开眼,豪气千云的连说三声好。 然后接过布木布泰递来的水壶,仰头猛灌。

谁料喝得太急,喉咙一阵急促,“噗”的一声喷了出来,接着又吐了一会,喝下去的尽数吐了出来。不但如此,还把对面站着的布木布泰吐了一身。

看到满身污湿的布木布泰,洪承畴老脸一红,有些不好意思。

但布木布泰就像没事一样,掏出随身携带的手绢轻轻擦拭。并对洪承畴说:“先生怕是死不成了了,阳寿未尽啊。”

洪承畴急忙道:“那不行,我决心要死了,谁都挡不住!”

说完捧起水壶,把剩下的半壶“毒汁”咕噜咕噜的喝进肚子。

布木布泰不禁喝彩:“先生真是高尚,令人钦佩。人说叶落归根,先生这一死,怕是要客死异乡了,不得进祖宗祠堂,享后世香火了。真是难搞哦。”

洪承畴愣住了,被说中了软肋,想了一会,不禁悲从中来。叹着道:“没办法了。”说完,还轻轻吟唱起一句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被击中心事)

布木布泰知道他的心被凿出了缺口。 又用语言挑拨道:“先生觉得殉节是忠贞不二,为臣本分。但在妾身看来,只是有些傻而已。”

洪承畴被说中心事,反问:“难道我要做个投降将军才算是识时务的俊杰?”

布木布泰惋惜道:“想先生寒窗十几年,学得满腹经纶,自杀死了,岂不可惜,不但世间少了一位俊杰,且你们的明廷皇帝也少了一位能干贤臣。不如忍辱苟且的活着,想办法施展才华,再图报销国家。别像个匹夫愚妇,一心想死,一了百不了,才算对国家有帮助?唉,说的有点多了,但是人各有志,先生既然已经服毒,那就静静的等死吧。”

说完还揶揄的向洪承畴瞟了几眼。 美色当前,湿了一身,且温软如斯,香气弥漫,曼妙的线条在诱惑着好色的洪承畴,他脑袋开始有些恍惚。

(开始恍惚)

布木布泰趁机道:“先生死后,有没有什么遗书遗言要留给家人的啊。死者为大嘛,相识一场,我会尽量帮先生带到家里的。”

洪承畴听闻后,想起家中妻儿老母还在盼着他回去,不禁泪眼如花,呜呜低声哭泣。

布木布泰立马用手帕帮洪承畴轻轻的擦拭眼泪,并温柔的说:“哭吧,男人悲苦流泪不是罪。”手帕上女人特有的香味,袭向洪承畴的鼻子,再看这修长的身材曲线。 洪承畴心头一热。

不自觉的偷偷握着布木布泰的手臂,布木布泰没有抗拒。 洪承畴得到确定信息,立马抱住了布木布泰……就在这牢房里翻云覆雨,其乐无穷。

(拉住手)

第二日,这位一心赴死的大明辽东经略,竟然跟布木布泰一起出现在盛京皇宫内,一起朝见皇太极。

之后,他开始拨弄沙盘,指点江山,为满清入关定策画谋,尽心尽力。至于那壶“毒汁”,其实是补气血的长白山老人参汤汁。——出自《焦窗雨话》(洪承畴的变节过程对很多人来说一直是个谜,笔者特意大篇幅描写,希望各位给个赞)

后来,皇太极死,多尔衮执掌朝政,辅助顺治。正值明京师被李自成攻陷,崇祯上吊自杀而死。洪承畴、范文程等降臣再次怂恿多尔衮入关争霸天下。

清军终于在1644年四月二十三,一片石击败了李自成。五月一日,入主北京。


(一片石之战)

不久洪承畴派人去福建迎接老母亲。这时候,还有南明在与清军划江对峙。但是洪母听到消息,依然默默的上车走了。

经过数月的舟车劳顿,终于在北京见到了洪承畴。

洪母本来晕车,看到洪承畴后立马精神大振,跳下车,用手中拐杖狠命的打向这个儿子,一边打一边怒骂他,不是说好的为国家尽忠而死的吗?为什么不去死?为什么要当汉奸?你令祖宗十八代泉下蒙羞。洪母气急不已:“你是不是想让我当满人旗下的老奴婢?满清包衣奴才?我要打死你这个反骨仔,为天下人除害!”

洪经略入都后,其太夫人犹在也。自闽迎入京,太夫人见经略,大怒骂,以杖击之,数其不死之罪,曰:“汝迎我来,将使我为旗下老婢耶?我打汝死,为天下除害。”经略疾走得免。——清《名人轶事》

洪承畴一看这个架式,竟然是来真的,他仗着年轻,急忙跑远了。此事被好事者传开后,又有文人骚客把其改编成京剧《洪母骂畴》。


(京剧洪母骂畴)

不但止洪母憎恨洪承畴的变节做汉奸,他的弟弟洪承畯觉得他哥做汉奸无比肮脏恶心。

老死也不想与他往来,并在老家租条船赡养归家的老母亲。 全家人都憎恨洪承畴。

后来,洪承畴作为清廷南院大学士,安抚江南时,很多旧友故交直接反唇相讥:“洪承畴?那不是在松山战死了吗?你是人还是鬼?”很多轻视他的人就此被杀害。

洪承畴被讥讽得多了,心理更是变态,往往心里不顺或者被骂,直接开杀。

左懋第被拘于太医院,洪承畴来说降,公曰:‘鬼也?承畴松、杏败死,先帝赐祭、加醮九坛、锡荫久矣;今日安得更生’。王之仁骂洪承畴曰:‘昔先帝设三坛祭汝,殆祭狗乎’——《所知录》

洪承畴为了心里变态的快感,更是加紧攻击南明,很多满人都没有这帮汉奸积极,积极屠杀同胞。


洪承畴变节后,可以说是满清入关,奴役华夏最大的谋主。

唉,不管如何卖力的蹦跶,他死后还是免不了被主子写进《贰臣传》这本狗子传。

参考资料:《明史》、《焦窗雨话》、《满清外史》、《名人轶事》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这是个正能量十足的故事,然而很扎心,它却不是史实。



一次,洪承畴在“谷雨”日与客人对弈。客人饮茶,只觉清香扑鼻,便随口道:“我道茶香这样浓——原来是‘雨前茶’!”

洪承畴张口吟出:“一局棋枰,此日几乎忘谷雨。”客人续下联:“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一句“他年何以别清明”,道尽了洪承畴自身的迷惑和后人对他行径的迷惑。

言归正传。

刘献廷的《广阳杂记》: 洪经略入都后,其太夫人犹在也。自闽迎入京。太夫人见经略大怒骂,以杖击之,数其不死之罪。曰: “汝迎我来,将使我为旗下老婢耶?我打汝死,为天下除害。”经略疾走得免。太夫人即买舟南归。

以上,是《洪母骂畴》的出处。



在《清史稿》洪承畴列传中,有关于洪母的记载,特引用如下:

……煊疏劾吏部尚书陈名夏,因及承畴尝与名夏及尚书陈之遴集火神庙,屏左右密议逃叛; 承畴又尝私送其母归里。……承畴言:“火神庙集议,即议甄别诸御史定等差,非有他也。”并以送母未请旨引 罪。……上谕:“承畴火 神庙集议,事虽可疑,难以悬拟;送母归原籍未奏闻,为亲甘罪,情尚可原。留任 责后效。”九年五月,承畴闻母丧,命入直如故,私居持服,赐其母祭葬……

这是一桩公案。

顺治八年,洪承畴任职左都御史,在考核御史的时 候,给张煊打的分数很低,结果张煊被调外任。

张煊很生气,就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陈名夏和左都御史洪承畴。弹劾的理由有两点:三人(外加尚书陈之遴)火神庙密议叛逃和洪承畴未请旨送母回原籍。

张煊的弹劾逻辑是:三个人在火神庙摒退下属,然后私下商量了很长一段时间,事后洪承畴送母离京,那么一定是在商量叛逃的事情。

洪承畴给出的解释是:火神庙集议是关于御史的甄别问题,未请旨送母归原籍这个罪名他认。

顺治对此事的结论是:火神庙集议这个事情虽然很可疑,但查无实据;私送母离京是因为替母尽孝、甘心获罪,也算情有可原。

从上文可以看出,历史上的洪母在京城生活了三年。顺治五年,洪承畴治完父丧,随后携其母入京。顺治八年,承畴私送其母回原籍。

考据洪母骂子的由来,一方面是因为洪承畴私送其母回闽一事闹到了御前,后经好事者渲染得满城风雨;另一方面,也是时人鄙视他的变节投敌,故意编排用以恶心其人。

除了《洪母骂子》,关于洪承畴还有一折戏叫《庄妃劝降》。下面,谈谈我对庄妃劝降的看法。



(大玉儿要出马劝降)

洪承畴是个文人将首,其幼年家贫,后中进士。他的传奇,从镇压农民起义军开始。他对付起义军有两个绝招:其一,只剿不抚爱杀降;其二,专克李自成。高迎祥死后,李闯继承了他的遗志,曾经在四川红火了一阵。然而,当他在陕西地面碰上洪承畴时,就不灵了。洪承畴先败其于洮河,再败其于潼关。最后,李闯只剩十八骑钻了山沟,才算躲过洪承畴的捕杀。北京城破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多尔衮举倾国之兵驰援吴三桂。当他走到锦州时,很顾虑吴三桂和李闯合伙坑他,于是问计于洪承畴。那时,洪承畴已经当了实锤的汉奸,他排解了多尔衮的疑虑,也间接导致了李闯的完败。

在松锦之战中,洪承畴走了麦城。松山城破,陪同洪承畴身边的只有辽东巡抚邱民仰、玉田总兵曹变蛟、前屯卫总兵王廷臣、以及三千残兵。后来,邱民仰被杀害,曹变蛟被杀害,王廷臣也被杀害。只有洪承畴,因为皇太极想收归他,就命令把他送到了盛京。

关于洪承畴降清,《清史稿》记载得很没有说服力。



据记载:皇太极派范文程去劝降洪承畴,他已绝食多日,见范文程上门,他连鞋子都没来得及穿就破口大骂范是汉奸(承畴方科跣谩骂)。后来,房屋中梁飘下了一片扬尘落在他的身上,洪承畴随手打掉了扬尘。通过这个细节观察,范文程报告皇太极说:“洪承畴必定不肯死,因为他爱惜自己的衣服。”

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 况其身乎?”

《清史稿》又记载:皇太极把自己穿的貂让给了洪承畴,这一举动把他感动了。于是,洪承畴真心降清。

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 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范文程依据洪承畴拂尘的动作而判断他“惜其衣”,进而得出他“无死志”的结果。作为原生始的汉奸,范文程投奔后金一事在客观上来讲还是挺有眼光的。然而,他推断洪承畴“无死志”却很缺乏逻辑性的。

我们先不评判“惜其衣”和“无死志”两者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只谈洪承畴的“拂尘”行为真的是因为珍惜衣服吗?

首先,洪承畴官居一品,在生活上锦衣玉食,不管是他真想死还是假想死,绝对都不缺一件衣服穿,自然就谈不上珍惜一说。

另外,洪承畴当时穿的衣服是明朝官服,如果他决意降清,此衣服应列为抛弃一类,更不应该珍惜。

所以说,洪承畴的拂尘行为并不是“惜其衣”,而是一种下意识掸灰的行为。依此推断他“无死志”,是毫无道理的。

否定了这个记载,那么另一个记载“一件貂换一个一品大员的真心投降”就显得很突然,其中明显缺乏铺垫啦!

在松山城破之时,洪承畴的三个战友: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纷纷殉国,他也绝食以明其志。范文程来劝降,清史稿明确说明没有劝降成功。那么,洪承畴改变初心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真的是因为一件貂吗?

所谓的“一件貂收买一颗心”只是一个段子,其中的真相时人不敢书写,但洪亨九降清的确有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发生在庄妃劝降的那个晚上!



(大玉儿和洪承畴)

那一夜,你没有拒绝我!

那一夜,我伤害了你,

那一夜,你满脸泪水,

那一夜,你为我喝醉,

那一夜,我与你分手,

那一夜,我伤害了你,

那一夜,我举起酒杯,

……

道不尽的那一夜,道不尽的大玉儿……

大玉儿就是庄妃,也是后来名动天下的孝庄太皇太后,一个为了政治可以牺牲一切的女强人。这一点,多尔衮同志可以作证!



(大玉儿和多尔衮)

因为那一夜,洪承畴变节了,印证了一句老话:吃人的嘴软。

据《清史稿》记载:承畴既降,隶镶黄旗汉军,太宗遇之厚。然终太宗世,未尝命以官。

看看吧!贵为皇帝的皇太极也会吃醋。洪承畴投降以后,直到皇太极驾崩,都没有给过他官做。


链天绝


洪承畴背叛大明、投降满清后,向满清统治阶层展示了指点江山的姿态。他的建议不断地被皇太极采纳后,很快就荣升为大学士。在新主子的队伍中,他还成了进军中原的急先锋。 当他带领军队打到江南时,已经连升三级,成为江南总督了。


洪承畴不顾民族大义,引狼入室后,大多数汉人都瞧不起他。入关后的第三年,洪承畴回家为老父亲奔丧,左邻右舍知道他变节的事实,避之唯恐不及,他觉得呆在家乡没有什么意思了,就以朝中有事很快回京了。 回京后洪承畴自忖老母亲在家孤独,于是就派人把母亲接到北京,让她老人家在自己身边颐养天年。

母亲自是欣然上车了,在经过长时间的舟车劳顿、终于到了府门后,竟然勃然大怒,当着众人的面对前来迎接自己的洪承畴破口大骂,还抡起拐棍对洪承畴一阵劈头盖脸地猛打。洪承畴内心有愧,跪在地上不敢躲闪,承受着年迈母亲的打骂。直到母亲骂累了,打够了,自己头破血流了,还一副毕恭毕敬的姿态。


洪母呆在北京并不开心,她茶不思饭不香,不苟言笑,对洪承畴不理不睬。洪承畴知道这样下去,早晚会憋出病来,只好又私自派人把老母亲送回了老家,深明大义的洪母回家后,又羞又气没过几年就撒手人寰了。

其实,任何一位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这样,自己晚年也有个好的依靠,似乎,洪承畴做到了,那么,洪母为什么还很生气呢?

原来,洪承畴家庭是书香门第,他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讲究忠孝节义,懂得名节的重要性。 洪承畴的母亲从小也接受过爱国忠君思想的熏陶,深知维护民族大义是做人的起码准则。然而自己的儿子洪承畴却罔顾廉耻,卖主求荣,丢了祖宗的脸,已经成为了天下人的笑柄,所以,洪母才一下车便毒打儿子。

满清军队入关后,给洪母留下了沉重痛苦的记忆,扬州十日无差别杀戳,让人心🈶余悸;还残酷地役使与奴化汉民,并且大兴文字狱、伤害无辜等等。他们并非仁义之师,类似如汉族的暴徒。为这样的主子效劳,真是禽兽不如!于是洪母把儿子骂了个狗血淋头!


希望星晨58298869


在明清易代的过程中,洪承畴无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位备受崇祯帝器重的督师和侍奉清太宗、顺治帝、康熙帝三朝皇帝的大人物,在明清两朝的历史上都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在清朝官至宰相,端的是显赫无比。然而就在洪承畴志得意满之际,却遭到母亲的痛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洪承畴为进士出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议,因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有力屡获高升,历官延绥巡抚、三边总督、兵部尚书总督五省军务,进位太子太保,被崇祯帝倚为柱石。1639年,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防守关宁锦防线,为对抗后金,主张步步立营、且战且守。但在朝廷速战速决的要求下,洪承畴只得仓促出兵,主动发动进攻,最终在松锦之战中兵败被俘。



洪承畴被俘后起初绝食求死,但终架不住皇太极的温情攻势,最终还是变节降敌。清军入关后,洪承畴因献策攻取北京有功,升任大学士,极受清廷的重视。清朝攻占江南后,因当地百姓反抗活动激烈,便任命洪承畴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江南总督,命其经略江南各省。


洪承畴降清后,遭到天下士人的唾弃,甚至于连他的家人都将他视作耻辱。且说在顺治四年(1647年),时任江南总督的洪承畴因为父亲去世,按照礼法需要回乡守制,由此得以重返老家南安。次年,清廷因为军务紧急,下令洪承畴即刻返京,再次以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院佐理机务,并受到摄政王多尔衮的慰劳宠信。



洪承畴返京升官后,便派人迎接老母北上,说是要让她进京享福,好好地尽一番孝道。在乡亲们看来,洪母为人刚烈,早在洪承畴在家守制期间便每每将他骂得狗血淋头,誓死不肯做清朝的顺民,如今接到儿子的入京邀请,断不会同意。但是让大家失望的是,奉派迎接的人抵达南安没多久,洪母居然束装就道,非常顺从地跟随来人北上进京。


听闻母亲同意北上的消息后,洪承畴心中简直乐开了花,日盼夜盼,终于等到老娘进了北京城,便忙不迭地前往迎接,并将她隆重地接入府邸。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洪母刚刚下车,看到跪拜迎接的儿子后,便抡起手杖劈头盖脸地就打,边打边怒骂道:“你这个不忠不孝的畜生,为娘都七十多岁了,难道还要到旗下去当老妈子吗?我今天就打死你,为天下人除害!”



原来按照清朝制度,凡是在旗籍的命妇,不管年龄大小,都要轮流入宫服侍太后,而洪承畴隶属于汉军八旗,其母自然也应如此。当然,洪母之所以千里迢迢地赶来北京,更多的是为了替中原百姓发泄恶气,狠狠地教训一顿儿子。


经此一事,洪承畴很清楚母亲不可能在府中安生的居住下去,所以没多久便派人将她送回老家。洪母怒打儿子的消息传到南安后,乡亲们都对她的刚烈气节肃然起敬。多年后,这段往事被编成闽剧《六离门》传唱于世间,后来又改编成京剧《洪母骂畴》,直到今天依然属于经典曲目。



除了洪母外,洪承畴之弟洪承畯对兄长的变节行为也是深恶痛绝,曾在泉州平水庙西的莲心庵内,用龙蛇体大书“大乘莲心”四个字,看似“大无良心”,用来暗讽兄长的为人之道。不仅如此,洪承畯秉持“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理念,在老家造了一只船,侍奉着母亲在船上过着隐居生活,发誓再不肯跟洪承畴相见。洪家对洪承畴的憎恨,由此可见一斑。


顺治十年(1653年),洪承畴再次出京,以大学士的身份经略湖广、两广、云贵等地,在消灭南明有生力量的同时,残酷镇压各地反清起义军,所过之处杀戮极多。六年后(1659年),清军攻陷昆明,云南平定,洪承畴因年老体衰,上书请求回京,并得到清廷的同意。翌年,洪承畴正式返京,并继续担任宰辅。



顺治帝驾崩后,洪承畴虽然留任大学士,但由于顾命大臣鳌拜的排挤,最终只好自请致仕,时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4年后,洪承畴病死于家中,享年73岁。洪承畴为满清效力20载,但生前只获得轻车都尉的低级爵位,且遭受家人的嫌弃和天下士人的唾弃,死后更是被官方史书列入《贰臣传》,留下无尽的骂名,怎么看都是失败至极。



文史砖家


在明清易代的过程中,洪承畴无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位备受崇祯帝器重的督师和侍奉清太宗、顺治帝、康熙帝三朝皇帝的大人物,在明清两朝的历史上都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在清朝官至宰相,端的是显赫无比。

所以对于洪承畴这位人物,他的官职是非常大的。但是洪承畴在拜相后接自己的母亲享福的时候,却遭到了母亲的毒打。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下面就来解答一下。


我们先来了解下洪承畴



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幼时,他家境贫寒,学习条件十分艰苦。尽管生于逆境,洪承畴仍然在23岁就高中进士,并很快成为了明朝刑部一名官员。不得不说,他从小就有一颗不甘于平庸的心。

  

崇祯二年,陕北农民起义愈演愈烈,王左挂率部进攻韩城。时任陕西三边总督的杨鹤手中无将可用,只得把作为参政的洪承畴推上前线。不曾想,洪承畴竟然轻而易举就解了韩城之危,这一战,也让他很快声名鹊起。

  

崇祯三年,洪承畴与降而复返的王左挂再战,又一次取得了胜利。这一次,洪承畴直接将王左挂斩首,并且对于投降的义军,洪承畴也尽数诛杀。他这一措施,尽管违反了上司杨鹤的招抚政策,但却从根源上解决了农民军再起的问题。

  

此后几年,洪承畴多次镇压农民军的起义,为明廷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随着明朝的日渐衰败,各地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尽管洪承畴多次镇压,先后击败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部队。但在清军南下后,纵然洪承畴战无不胜,也无力回天了。


崇祯十五年,洪承畴统领八路总兵,率领十三万精锐与清军在宁远展开交战。第二年,洪承畴战败于松山,遭到了清军的俘虏。


被俘的洪承畴开始绝食,坚决不降。皇太极屡屡派人劝其归降,但均被大骂而回。皇太极不愿放弃,他特派先一步投降的范文程前去劝降,让他再试探一番洪承畴。

 


范文程回去后向皇太极禀报说:

“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

这一番试探,让皇太极有了收复洪承畴的信心。

  

此后,皇太极对洪承畴关爱有加。比如当他看到天气严寒,而洪承畴衣裳单薄时,便当即脱下貂裘给他披上。此事之后,洪承畴便正式投降了清朝。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顺治都对洪承畴非常器重。在清军定都北京后,顺治让洪承畴保留仕明时的原职,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之后,更是让他成为了清朝第一位汉人宰相。



洪承畴拜相后接母亲享福,其母为何刚下车便毒打儿子?


洪承畴降清后,遭到天下士人的唾弃,甚至于连他的家人都将他视作耻辱

洪承畴返京升官后,便派人迎接老母北上,说是要让她进京享福,好好地尽一番孝道。在乡亲们看来,洪母为人刚烈,早在洪承畴在家守制期间便每每将他骂得狗血淋头,誓死不肯做清朝的顺民,如今接到儿子的入京邀请,断不会同意。


但是让大家失望的是,奉派迎接的人抵达南安没多久,洪母居然束装就道,非常顺从地跟随来人北上进京。听闻母亲同意北上的消息后,洪承畴便忙不迭地前往迎接,并将她隆重地接入府邸。


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


洪母刚刚下车,看到跪拜迎接的儿子后,便抡起手杖劈头盖脸地就打,边打边怒骂道:“你这个不忠不孝的畜生,为娘都七十多岁了,难道还要到旗下去当老妈子吗?我今天就打死你,为天下人除害!”


洪母打儿子更多的是:为了替中原百姓发泄恶气,狠狠地教训一顿儿子。

经此一事,洪承畴很清楚母亲不可能在府中安生的居住下去,所以没多久便派人将她送回老家。洪母怒打儿子的消息传到南安后,乡亲们都对她的刚烈气节肃然起敬。



总结:洪承畴为满清效力20载,但生前只获得轻车都尉的低级爵位,且遭受家人的嫌弃和天下士人的唾弃,死后更是被官方史书列入《贰臣传》,留下无尽的骂名,怎么看都是失败至极。


路之意


答:洪承畴之母毒打洪承畴之事,纯属小说家、戏曲家的编排,子虚乌有,并非历史事实。

故事最先见于清人刘献庭的《广阳杂记》,说洪承畴随清兵入关,在北京为官,专程回福建接其老母上京享福。其母骂他忘恩负义,是个不忠不孝之徒,挥杖痛打。

后来戏曲家林舒谦借题发挥,敷衍成闽剧小戏《洪母》,说洪承畴回乡省亲时,其母拒洪承畴于门外,骂他不忠不孝、无情无义、无国无家、无父无母、无妻无子、无众无亲、卖国求荣、利欲熏心、认贼作父,之后举火自焚,誓与逆子决绝。

闽剧小戏《洪母》非常精彩,后来又改编成京剧《洪母骂畴》。

受《洪母骂畴》的影响,洪承畴的戏份越来越多,又被演化出《庄妃劝降》、《承畯贬兄》、《素月孤舟》、《六离门》等等小说、戏剧、说唱,盛行一时。

同样,这些故事都假得不能再假。

戏曲家之所以这样编排,本意是埋汰洪承畴背君叛国,人神共愤,天地不容,不但人民百姓对之唾骂不已,就连其直系亲属也与之反目,最终众叛亲离,大快人心!

但是,这样的编排,却歪曲了历史,是非常有问题的。

可不是吗?

洪母恼儿、恨儿、打儿、不认儿的虚假事件经过一代又一代戏曲家反复演绎,则洪承畴母亲的形象已经和孟子的母亲、岳飞的母亲相媲美了。

那么,洪承畴既然有这样深明大义母亲,他为何会成为遗臭千古的汉奸?

一个可怕的悖论因此产生:奸人都是天生的,谁也教育不了。

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洪承畴之所以会成为遗臭千古的汉奸,不但是缺少了孟母、岳母那样的母亲教导,也没有如戚继光和夏完淳那样的父亲来示范。

按照《清史稿》里面的记载,洪承畴的父亲洪启熙是病逝于顺治三年九月福建南安家里的。当时,洪承畴在南京当官,青云得志,作威作福。而到了顺治四年二月二十日,洪承畴的胞弟洪承峻携带洪承畴的儿子洪士铭从福安南安到南京洪承畴的任所报丧。洪承畴于是派差官前往福建接母到南京居住。洪母即于同年四月欢天喜地地乘轿起程,七月初,洪氏阖家老少欢聚于南京。顺治五年四月,洪承畴回北京述职,又携母及胞弟、儿子等人,一起回北京居住,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甜蜜生活。

并且,因为洪承畴的缘故,他已经死去了的农民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沾了他的光,鸡犬升天,纷纷追赠上了“中宪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师”、“武央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官职。

洪承畴的儿子洪士铭后来也授礼部主事,大理寺丞,太常寺正卿,官运亨通,福禄无边。

洪承畴的孙子洪奕沔是清廷和硕亲王的女婿,身份威赫的额附爷。

……

唉,怎么说呢,有一句话: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覃仕勇说史


历史上哪一位打天下的统治者都喜欢投降己方阵营的人,招降纳叛可以使他们事半功倍,还能瓦解敌人的军心,所以他们就号召敌人将领弃暗投明,反复劝说他们识时务者为俊杰。

可是这些统治者内心对这些投降的人一概是瞧不起的,鄙视他们的人格。

但千古艰难惟一死,被俘之后,就像大姑娘进了土匪窝,意志再坚定都难保名节。换句话说,功臣好做,忠臣难当。

大明重臣洪承畴的经历就告诉世人,笑话洪承畴没有当烈士的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先别说洪承畴从一个进士一路走来,从陕西布政使荣升为兵部尚书,封为太子太保,被皇上接见、封赏器重,深受皇恩。那是事出有因,皇上怎么不对叫花子那么器重和嘉奖呢?

那是人家洪承畴给崇祯打工尽职尽责,镇压李自成有功,老板朱由检应给的报酬,天经地义,谁也不欠谁的。

至于1639年,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防守关宁锦州防线,在松锦之战中兵败被俘,大家说人家是叛徒,实在是有点冤枉洪承畴。

史料记载洪承畴是个铁骨铮铮、宁死不屈的汉子。所以崇祯才相信洪承畴是战死了,为国尽忠了,大力宣传洪承畴的英雄事迹,还为他开追悼会,进行隆重表彰,号召全国军民向他学习。

洪承畴被俘之后皇太极多次前去劝降,洪承畴大骂皇太极,每一次都是骂个狗血喷头。

洪承畴义正辞严告诉皇太极,头可断、血可流,忠臣之心不可丢。

不仅如此,洪承畴被俘后不仅一点妥协的意思都没有,而且几天粒米不进,但求一死。对于前来送饭的人,洪承畴也是一顿臭骂,洪承畴万念俱灰,只求当一个忠臣,青史留名。

这时候皇太极也彻底失去了耐心,决定成全这个朱由检的打工仔。当时皇太极身边的人都知道抓了宁死不屈的明朝大将,宫里面都在传说他如何硬骨头,视死如归。此事被皇太极的一个妃子知道了,她告诉皇太极说想去看看这个宁死不屈的倔驴长得什么样,皇太极就满足了她的好奇心。

那个妃子独自一人来到关押洪承畴的地方,叫狱卒把门打开后走了进去,在牢房待了不到一袋烟的工夫,什么也没有说转身回去了。

回去之后她告诉皇太极推迟行刑,她说对皇太极说"据奴家观察,洪承畴投降的门还没有堵死,这厮还有可能投降。因为洪承畴看到狱卒先进牢房的时候无动于衷,可是当看到我走进去的时候,他下意识地整了一下衣冠。"

"这还能有什么说道?"皇太极不以为然地说。

妃子说:"依奴家之见,洪承畴还有贪生的念头,而且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怜香惜玉。"

后面发生的事也许大家都猜出来了,在这位妃子劝说下洪承畴竟然开始进食,进而他又在这位妃子的"感召"下弃暗投明,背叛了自己的老板朱由检,决心跳槽到皇太极那里打工。

洪承畴换了地方上班后,能量被开发出来,业绩非常好,所以受到提拔还涨了工资,荣升为大学士。

洪承畴带领军队一路过关斩将打到江南,这时候洪承畴已经连升三级,成为江南总督。

洪承畴跳槽后,汉人都瞧不起他,有些是妒忌,大多数是鄙视。

1647年,洪承畴老父亲不在人世,洪承畴回家服丧,因为朝中有事没有待多久就回京了。

回京后洪承畴怕老母在家孤独,派人把母亲接到北京,可是母亲到了府门却拒绝下车,当着众人的面对洪承畴破口大骂,并抡起拐棍对洪承畴劈头盖脸一阵猛打,洪承畴跪在地上也不躲闪。洪母一边打一边骂,越说越气,越气越大,把儿子打得头破血流。

这样一闹,洪承畴明白母亲待在北京也不开心,就私自把老母亲送回老家,洪母回去后又羞又气没过几年就去世了。

做母亲的谁不想儿子有出息,按说儿子做官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是个高兴事情,洪母为什么很生气呢,儿子到底做错了什么,给谁打工不是工作啊。

你这话可就错了,洪承畴家是书香门第,讲究忠孝节义,把名节看得比命都重。

洪承畴之母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晓得忠君爱国是做人起码的准则、是道德底线,可是洪承畴卖主求荣让天下人嗤笑,洪家出了这个败类,洪母能不生气吗?

再说了满清不是汉人,他们在前期对汉家抵抗者也野蛮残酷,每到一地先逼迫汉人剃发,然后就无差别杀戮。他们不是仁义之师,而是一群暴徒,一窝恐怖分子,为这样的主子效劳猪狗都不如,洪母骂自己的儿子很正常,要不然就是同流合污了。


历来现实


洪承畴的母亲痛打痛骂洪承畴,其原因如下:

自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华夷之分,投降异族的汉人,在史书中屡屡遭到痛斥。

再加上明朝立国近三百年了,人们受到的正统教育就是忠君爱国,容不得叛臣逆贼。

洪母自己接受的是这种正统教育,洪承畴自幼就接受父母的教育,结果他位居朝廷大员,临难之际,不能以身殉国,青史留名;反而归降异族,甘作满清征服中国的鹰犬。对此,洪承畴的母亲肯定是非常痛心的。

洪承畴充当满清征服中国的领路人,罪恶滔天,其家人也极其痛恨。他的弟弟曾在他的府邸旁边题一块牌匾,上书四个大字:大无莲心。其意是讽刺洪承畴其人“大无良心”。

可惜,洪承畴为满清立下汗马功劳,最后还是被乾隆帝下令列入贰臣传。说明叛徒永远都被人所鄙视。


一叶孤舟向天涯


洪贼误吾中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