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投降的原因是什么?


洪承畴(1593—1665年),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官至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十二年(1639年)转任蓟辽总督。就是这样一位身经百战、屡立战功的忠臣良将,在松锦之战中大败于清军,乃至被清军俘虏,后变节投降,引得争议不断,直至今日。

洪承畴为何会投降满清?这是大势所趋。皇太极即位以后,为了能够尽早入主中原,认识到必须积极拉拢汉人地主,尤其是身居高位的文臣武将。1631年的大凌河战役,明军大败,辽东精锐“关宁铁骑”的38名中高级将领,除了主帅祖大寿外全部归降,此后皇太极又招降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这表明辽东地区的明朝官员已经发生了强烈的动摇,归顺清朝已经成了必要的选择。

松锦之战失利的一大原因,在于朝廷尤其是崇祯帝对洪承畴的猜忌,这令洪承畴对明朝廷大失所望,而战败城陷后,手下将领大多投降,更令洪承畴犹疑不定。后来在皇太极的劝导下,洪承畴最终选择了归顺。


老照片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白了就是不想死。

想死的话,武将有一百种死法,用刀抹脖子,用剑戳心脏,用小刀刺肚子。

就算没刀,完全可以去撞石头,撞柱子,肯定死了。

洪承畴却没死,说明他根本没想自杀。

既然不自杀,那么洪承畴投降也就是必然。

洪承畴是个从平民爬到最高层的政治军事家,说白了肯定会见风使舵。

当时他肯定明白内乱的大明,已经不是满清对手,早就准备换主子。

作为大明最重要的大将,洪承畴自知很有利用价值。目前为止,满清灭有俘虏过这种级别的将领。

一旦洪承畴归满清,就可以借此知道大明的一切核心内幕,尤其包括军事的虚实。

而洪承畴既然是大明的著名将领,自然对如果击败大明很有研究,可以成为重要的幕僚。

所以,洪承畴被投降只是时间问题,这一点满清也是很清楚的。

洪承畴被俘以后,他和皇太极都是在演戏,装模作样而已。

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派所有能动用的人前去劝降,均被大骂而回。皇太极仍不放弃,特命最受宠信的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看他是否果有宁死不屈的决心。范文程至,洪承畴则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将灰尘擦干净”。

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太宗:“承畴不想死。承畴对一件衣服尚且如此看重,如何会不在乎自己的性命!”

实际上,洪承畴投降满清以后也实现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死时被授以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职,世袭四世,也算不错了。

说白了,松锦战役战败并不是洪承畴的错,但战败还投降敌人就是无耻下流了。


萨沙


崇祯14年秋,清兵在辽东的锦州、松山一带大败明军。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督统的援锦步骑13万人,几遭覆没。总兵曹变蛟、王廷臣卫护洪承畴率残部奔入松山城内,连同其他未及溃逃的部伍共约7000人,准备死守松山孤城。

图为北京明皇宫蜡像馆记录了松锦之溃。

经此惨败,洪承畴痛感明朝廷征集大军不易,只因不明军事,一意促战,致今有日局面,在《经略纪要》里曾记载他,见危授命,死不足惜,奈国家大局何!松山被围,明军几次夜间图为不成,损失不少将士,总兵曹变蛟有一次率部杀进清营帐殿,只因身负重伤,又加兵力不足,无法截断敌人援军,只好返回。

洪承畴是明朝降清最高级的官员,被称为开清第一功。

此时的崇祯皇帝也接到了监军的密奏,称洪承畴在松山被围半年,已经绝粮,清兵一旦攻破松山,即将再次大举下南,围困京城。崇祯感到绝望,当夜召见兵部尚书陈新甲,高讨关外战局,之后崇祯与陈新甲达成一致:朝廷已无力救援关外,派人去北方加紧议和,先剿灭内地的闯贼再说。

位于北京的洪承畴故居。

1642年兵败松山的洪承畴成了清军的俘虏,虽然被囚清军对他礼遇有加,皇太极派很多汉族大臣多方进行劝降仍坚贞不屈,但是残酷的现实他洪承畴愈来愈清楚奄奄一息的明王朝即将崩溃,而蓬勃兴起的兴王朝必会取而代之,富有文韬武略又权变机略的洪承畴有了见风使舵的想法。

但仅在百年后,乾隆编写《贰臣传》将洪承畴列入其中,并为明将袁崇焕平反。

有一天清朝的皇太极亲自劝降洪承畴,北方的春天还有些寒冷,皇太极将自己身上的貂皮披在洪承畴身上,并漫谈治国平天下,洪承畴从这位帝王身上看到了崇祯没有的稳重厚道和文韬武略,于是顺应了“天时”,终于降清。


图文绘历史


一个本就不想死的人,投降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当然,必须承认,刚被俘虏的时候,洪承畴还是不愿意投降的。很多史料都说,他的态度相当强硬,清廷没办法,就把他关起来,不给饭吃,只让他喝菽水,想这样消磨他的意志。

但是洪承畴毫不畏惧,以绝食相抗,米浆不入口者七日。

上面的说法,是洪承畴求死的重要依据,不过细节表明,那时候洪承畴并不想死。

第一个细节,关于绝食,七天不吃不喝会是什么结果?尤其是喝水,三天不喝水人就会脱水而死。能撑七天没事,不吃我相信,不喝就太假了。

第二个细节,清廷不给洪承畴饭吃?只给他“菽水”。菽水是什么?菽水指的是豆和水。《礼记》当中有关于菽水的说法,汉郑玄注:“王云:熬豆而食曰啜菽。”

菽水就是豆羹,最差也是豆浆。所以,清廷并非啥吃的都不给他。

当然,我想说的是,洪承畴确实态度坚决不投降,这个是真的。但是一心求死就不靠谱了,喝水喝豆浆接着续命,应该是事实。

洪承畴不想死,还有一个人看明白了,那就是范文程。

范文程奉命去劝降洪承畴,洪承畴对他一阵臭骂。范文程不为所动,不谈投降的事情,专门说些无关的话题。正巧,房梁上落下来一块泥,掉在了洪承畴衣服上,洪承畴赶紧伸手“屡拂拭之”。范文程看到,于是赶紧辞别。

回去之后就对皇太极说:“洪承畴不想死,一件衣服他都这么珍惜,何况是自己的命呢!”

范文程这么一说,皇太极心里就明白,于是接着劝降,很快就达成心愿了。

色诱这个事情太离奇,就不说了。但是各种劝降,再加上回明朝已经毫无希望,各种原因吧,洪承畴投降了。

虽然说法很多,但是洪承畴不想死是事实,一个不想死的人,离投降还能很远吗?


七追风


不需要太深的进行分析,因为根本原因就是怕死!自己本身就怕死,加上本身就身为高官的他,对功名利禄也有着更高的追求,在清廷的各种利诱之下,最终动心走向汉奸的道路就也在情理当中了。

事实上清朝方面在入关前期,总体上对明朝像洪承畴这样的文武兼备的官员的追逐度比较高,除非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痛下杀手!例如1631年大凌河之战被俘的张春,一直作为战俘寄养在沈阳,十年之后才去世,1638年高阳之战被俘虏的辽东总督孙承宗,也是在反复劝降无果的情况下才让孙承宗自行了断,由于这些人都是文官出身,可以说在明末的官僚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他们一旦变节,对其它明朝官员的影响很大,而且作为总体实力弱小的清朝也需要收纳这些了解明朝各方面实力的官员,以备未来一统天下而做打算。



而对于被俘的武官,清朝则比较简单粗暴,愿意投降就收留不愿意投降就处死,因为清朝初年也正是清朝军力最强的时期,总体上在清朝的军事体系中,清朝并不缺乏军事上的人才,更何况为了稳定考虑,也需要让满洲军队压制投降的汉奸部队,在入关前期不愿意让汉奸部队持续扩大的背景下,清朝对待明朝武官的态度明显比不上文官。



所以洪承畴被俘押解到沈阳后,比起被杀害的王廷臣曹变蛟等民族英雄,洪承畴自然成为了清朝拉拢的对象,虽然在反复劝降之下连续遭到洪承畴的拒绝,但对于皇太极而言自己仍然有足够的时间来跟洪承畴软磨硬泡,尤其在另一个汉奸范文程发现洪承畴怕死的细节之后,皇太极就更有足够的底线来跟洪承畴消耗时间,当洪承畴的底线一点点被磨掉,虚伪的外衣被一层层脱掉之后,洪承畴走向汉奸的道路就已经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辽宁资深球迷


首先就是人性之一怕死贪生。其次就是功名之心使然。第一点其投降一事就是证明。第二点最能说明的就是,入关后积极为清朝谋划剿抚政策,甚至亲率大军去镇压南明抗清力量,直到因年老体衰、目疾加剧,不得已请求回京,并于次年奉旨解任回京调理。可以说为满清入主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惠来


洪承畴投降满清是三个方面的原因的。一,满清政权对洪承畴重视,洪承畴是明末朝廷的重臣,对明朝的政治制度,军事实力,经济状况.非常了解,是一个文韬武略的人才,祟祯帝对他比较倚重。满清政权要想问鼎中原,就必须要这样一个引路人,帮助满清政权出谋划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洪承畴在明朝是权高位重,故旧属下关系不小,满清可利他的身份对明朝官员地方进行策反,而兵不血刃占领地方。当初和洪承一起出征的总兵曹变蛟,辽东巡抚邱仰民在一起被俘后,不肯降清,被满清毫不犹豫地杀害了,这些朝廷封彊大吏满清都不重视,单单留下洪承畴他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二,洪承畴在被俘后的日子里,肯定总结检讨了明王朝为什么内外交战总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原因,也并非全是前方主帅无能或不出力的事,也与明朝当时的政治腐败,经济崩溃,而使少数达官贵人发财,百姓民不聊生的局面。崇祯帝又是一位刚腹自用,生性多疑,刻薄寡恩,急于求成的帝王。明朝是一盘死棋,反之满清是一个朝气蓬勃,旭日东升的政权,古话说的好,良鸟择木而居,贤臣择主而事。三,洪承畴在被俘后是想一死以报祟祯帝对他的知遇之知恩,对来劝降看望他的满清高官们总是谩骂侮辱激怒他们,但这些人总是一笑了之,并不为之生气。见满清不杀他,洪承畴又开如绝食,只饮水。满清就无人再劝降了,只是聊聊天,关照他的身体之类的事。在几月的较量中,洪承畴对满清政权的人气质,度量所折服。认为好死不如赖活,新君的度量大德淹没了故主的知遇之恩。有以上三点理由,洪承畴投降满清也是必然的。


史事显微镜


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若說崇禎不器重,尚有以不得志而降賊之藉口。然此賊深受大明君恩,卻貪生怕死,迷戀權位。投敵已為不齒矣,又引外兵屠滅故國,自古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者莫出其右!其後世子孫,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較之秦檜子孫死於國事,不亦羞乎?乾隆雖出於私心,然此賊列於貳臣傳,可謂當矣!


天牧子


洪承畴属于一不怕苦做到了,二不怕死没做到,三功名心重。相信在当时是处于艰难抉择中。一个在明清更替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务实,有谋,坚忍。松山之战前,战绩突出,不负众望。投清之后,有了军事实力,指挥策划极见效果。如果他能替代袁崇焕督师之位,有同样的支持,大明的前景要好的多。他与袁崇焕的区别在于,水平更高且无异心(当然是指投降之前)。


花开时节思春秋


真正的原因应该有两个,一是不想死,一是功名心。如果真的想死,方法很多,一定可以死。功名心分为名和功,比如皇太极亲自劝降就是给足了面子和名誉,得到重用就有机会建功立业。所以,洪承畴不仅降了,而且为满清统一中国出谋划策,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比于同时期投降的祖大寿,做人的差距就大了。祖大寿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曾经诈降过一次,后来实在没办法投降了,基本上也没有为满清出多少力。

所以后来把洪承畴放入贰臣传,也不算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