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被捉是崇祯瞎指挥还是洪承畴非皇太极对手?

用户6502379185851


大明自万历而后,江河日下!木匠皇帝朱由校执政时,怠政懒政,使大权旁落到大太监魏忠贤手中,魏忠贤结党营私、排挤异己,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及致崇祯17岁登基时,明朝内乱外患不断,而庞大的文官集团又把持着朝政,整个大明帝国已千疮百孔、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了。



依我看,洪承畴兵败被俘主要是崇祯帝瞎指挥造成的!捉

1.洪承畴支援锦州,崇祯干预前方战事。

1641年,英勇善战的皇太极率后金大军围困锦州,同时策反了明军中的几位蒙古将领,明军锦州守将祖大寿被迫向朝廷求救、同时退守内城;崇祯接到消息后,急忙派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军去解锦州之围。

洪承畴率大军到达宁远后就驻扎了军队,前方敌情不明,他不敢冒进,他认为后金战斗力强大,明军应“且守且战”;依当时的力量对比,善于用兵的洪承畴此法稳妥、得当!

而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京官们,自知帝国此次出战调集重兵不易,军饷支出数目庞大;所以,他们认为不宜与清军打持久战,而应一鼓作气、速战速决!这群家伙并没有实践经验,军事知识等于零,愿望是美好的,可惜现实骨感而嶙峋!


2.崇祯以前对前方军事将领的态度震慑了洪承畴,使洪承畴不敢坚持己见。

在崇祯帝的旨意下,洪承畴鉴于熊廷弼、袁崇焕、卢象升等人的前车之鉴,不敢违背朝廷的意思,只得依崇祯的意思展开军事部署,仓促率兵出战;可要命的是全军只带了三天的军粮,皇太极获悉了明军军情,就派清军精锐切断了明军的粮道,导致明军军心不战而乱。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由于秉崇祯的旨意仓促出战丢了粮草,已为松锦之战大败埋下了祸根。


3.崇祯派往军中的监军张若麒对明军破坏作用极大。

被崇祯与陈新甲派来的监军张若麒,在军中指手画脚、颐指气使;起先,他一味强调出战、出战。且依恃陈新甲这个靠山,根本无视主帅洪承畴的存在,随心所欲地干涉洪承畴的指挥,处心积虑地提高个人声望,以致军中将士们心目中只有张监军,没有总指挥洪承畴了。因此,洪承畴的威信迅速降低,发出的军令难以被贯彻执行了。

在粮道被切断、大军已处包围状态之后,目空一切的张若麒又极力反对洪承畴“鼓舞士气、与清军决一死战”的方案,从根本上放弃了“与敌决战”的计划;他认为保命要紧,所以,他坚决要求突围、撤回宁远;作为朝廷派来的监军,张若麒负作用极大,关健时刻力主逃跑的主张,动摇了军心、涣散了将士们的斗志,他的权力是崇祯给的!所以,崇祯帝逃不了干系。


崇祯上位后励精图治,勤于政事,俭朴律己,企图再兴大明;可惜他刚愎自用、志大才疏、独断多疑,最终没能力挽狂澜;成为了亡国之君!


希望星晨58298869


前言:洪承畴是军政全才,其军事才华极其出众。洪承畴在松錦大战中兵败被俘,并不是洪承畴打不过皇太极;而是因为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插手军事指挥,事权不一,破坏了洪承畴的军事部署。

洪承畴是明末的朝廷重臣,他是文武兼备的干才。在松錦大战中,洪承畴率领八总兵、十三万人马,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使清军无可奈何,皇太极急得直流鼻血。

然而,历来性子急躁的崇祯皇帝因为明朝财政压力过大,军饷难以为继,所以他主张速战速决,严旨洪承畴“刻期进兵”,与清军进行决战。

洪承畴迫于崇祯皇帝的严令,只得出兵与清军决战。最终,明军因为仓促进兵,粮道被切断,军心大乱,导致战争失利,洪承畴兵败被俘。

松錦大战,洪承畴兵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么三点:

1.崇祯皇帝不顾战场实际情况,一味严旨催逼。

洪承畴善于用兵,采取了且战且守、稳扎稳打的持久战策略。在松錦大战前期,明军获得的战果很大,重挫了清军,也大大提高了明军的士气。

而清军则是初战失利,死伤众多,几乎全军溃败。这种状况令皇太极束手无策,急得直流鼻血。

但是,洪承畴却必须面对来自朝廷的巨大压力!

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因为此次出战调集了重兵集团,军饷支出数量巨大,朝廷财政压力很大;所以,他们认为明军不宜与清军打持久战,而应速战速决,尽快与清军进行决战,以便节约朝廷的财政支出。

洪承畴鉴于熊廷弼、袁崇焕、卢象升等人的悲惨下场,不敢坚持己见,只得放弃了原有的军事部署,仓促率兵出战,全军仅带了三天的军粮。皇太极侦知了这一军情,派清军偷偷切断了明军的粮道,从而导致明军军心大乱。

2.兵部尚书陈新甲派来的监军张若麒,在松錦大战中起到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张若麒在军中指手画脚,一味主张速战速决,不把洪承畴放在眼里。他屡屡干涉洪承畴的军事指挥,以致军中将士们只知道有张监军,不知还有总指挥洪承畴了。这样一来,就使得洪承畴的威信降低,发出的军令也无法畅通无阻地得到贯彻执行了。

在粮道被切断、大军被包围之后,张若麒又极力反对洪承畴“鼓舞士气、与清军决一死战”的计划;他再也不夸夸其谈什么“速战速决、与敌决战”了,而是坚决要求赶紧突围、撤回宁远。

张若麒作为朝廷派来的监军,他在明军将领中影响力很大,他的突围逃跑这一主张,涣散了明军将士的斗志。

3.明军将领一心要保存实力,以自己的军队来保证以后的荣华富贵。

明军将领们眼看朝廷腐朽无能,调度无方,致使大军陷入重围,就纷纷打起了小算盘,一心想要保存自己的实力,来保住自己的地位及荣华富贵。

于是,一部分明军将领不再把洪承畴的军令当回事儿,私自在夜间率部逃跑,致使军中大乱;而清军乘势大举进攻,大败明军。

结语:明清松錦大战,由于明朝朝廷的腐败无能、明军将领的胆怯自私,最终招致了战场上的惨败。但是,作为明末最优秀的军事统帅,洪承畴因为婆婆众多、事权不一,并没有展露出自己那杰出的军事才华。因此,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仅凭战争的结果,就武断地认为洪承畴不是皇太极的对手!

如果崇祯皇帝不是性子苛急,一味促战,而是做好后勤保障,真正放权给洪承畴,那么,依洪承畴那一身经验丰富的军政本领,是一定能够挫败清军,为锦州解开重围的。


品茗读史


洪承畴的失败首先必须归罪于崇祯。就皇太极和崇进行对比的话,皇太极亲临一线指挥战斗。而崇祯则是远在北京听报告瞎指挥。就此一点,二人高判立下。假设如果不是崇祯瞎指挥。完全放开手脚让洪承畴指挥。即便洪承畴失败,也不会那么惨。就个人能力而言,洪承畴高于皇太极。

明朝和女真有三次重大战役,杨镐萨尔浒之战,袁崇焕宁远之战,和洪承畴松锦之战。而其中松锦之战是从1640年1642年间爆发,洪承畴与皇太极之间最关键的一场战役。他是明朝关外最后一支劲旅,此役失败以后,整个辽东彻底丧失。皇太极直逼山海关外。那松锦之战崇祯和洪承畴到底输在哪里。



首先就是双方的战略上的错误,崇祯和洪承畴的意思是一致的,就是解救祖大寿,稳固锦州。而皇太极的目标是彻底吃掉洪承畴。在战略上皇太极就技高一筹。但就洪承畴个人在战术很明确,主力不急于解救锦州。轮番骚扰清军。让女真自己撤退。打消耗战,看谁耗得过谁。期间,洪承畴和多尔衮交手数次互有胜负,但洪承畴和锦州城内的祖大寿联系上了。而且运上了粮食。让女真自己撤围,如果不撤那就耗死你、双方都在等。这时候皇太极的好队友崇祯出现了。几乎就是皇太极想要什么,崇祯就给什么。



就在两军相持的时候,兵部尚书陈新派了一个叫张若麒的职方郎中去前线监军,此公不知兵,就是一个书呆子。来了后就写了战术情报给崇祯,意思就两个,我们可以打,而且可以打赢。如此相持空耗钱粮。问题在于,崇祯不相信前线两大军事主管官洪承畴和祖大寿的意见,偏偏听信一个刚刚到前线的书生的意见。真是奇葩。崇祯立即派人去前线督军,洪承畴无奈之下全军出击。就此战结果已经注定。至于洪承畴在战斗的失误就是战术问题。即便洪承畴不失误,也无法击败围困锦州的皇太极,战略失误就是最大的失败。因为决战的时机不对。 一都是枉然 。



1641年7月,洪承畴在宁远率13万人抵达锦州城南展开决战。皇太极则立即赶往前线,夺粮,掘壕,断后路,围点打援成功,明军精锐大部丧尽。 洪承畴被俘降清,后来陈新甲议和泄露被崇祯当了替死鬼。那个纸上谈兵的张若麒下狱被杀。洪承畴最大的失误在于粮道被掐断,造成崩溃。实际上洪承畴完全可以夺回粮道。皇太极只有五万人马。而洪承畴却有十三万。只是已经崩溃的军队无法指挥了 。


但最实际的原因在于,大明王朝已经是内忧外患,经济崩溃。一场战役之胜负无法改变大明王朝气数已尽的事实。就算是胜利,也只能让这个日薄西山的王朝多苟延残喘几年,内忧依旧是内忧,外患依旧是外患。谁也无法挽回他的覆灭。

我是清水阿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大家好,我是老虫,今天来说说“贰臣”洪承畴。

1642年,洪承畴在松锦大战中失败被俘,这其中自然有洪承畴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崇祯的瞎指挥造成的。崇祯虽然立志要做一个明君,但志大才疏,做事急功近利,没有耐心,错失良将,将一手不算太烂的牌打得稀烂。

1、洪承畴支援锦州

1641年,皇太极率大军围困锦州,同时还策反了锦州军中的几位蒙古将领,明军守将祖大寿被迫退守内城,同时向朝廷发出求救。崇祯接到锦州告急的消息后,连忙派蓟辽总督洪承畴去解锦州之围。洪承畴到达宁远就驻军,不敢冒进。

此时朝廷的声音有两种,一是以兵部尚书陈新甲为首的京官,他们认为明朝兵多饷足,执意深入速战。而以蓟辽总督洪承畴为首的关外将领,认为后金势力强大,明朝军队战斗力不足,应该“且守且战”。崇祯表面上保持中立,实际上他也是执意速战结束战斗。崇祯一方面派出张若琪前往宁远监军,另一面有牌绥德知县马绍愉出关,打探军情。洪承畴初期取得了一点胜利,他们就对崇祯说“可以一战”,于是崇祯就下令洪承畴立即出兵,传旨催战。

洪承畴迫于崇祯的旨意,只好发兵支援锦州,多尔衮仓促应战,洪承畴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锦州之围依旧没有解。

2、洪承畴被围松山

洪承畴孤军深入,没有后援,被随后而来的皇太极团团围住。洪承畴害怕军粮不足,就想尽快突围。结果洪承畴突围未成,又被皇太极夺了军粮,结果士气大落,很多将领都没有了作战的勇气。同时监军张若琪也同意先回宁远,于是洪承畴放弃了解救锦州。洪承畴计划分两路突围,结果总兵王朴胆怯,率先逃跑,引发了明军的混乱。

在混乱中,明军又遭到皇太极的埋伏。皇太极料到明军必向西突围,就做了周密的部署。吴三桂、王朴等将领遭到伏击后逃入杏山,后续部队掉头逃亡海边,又中了埋伏。整个杏山到沿海塔山一带,尸横遍野。洪承畴和一些将领退守松山,监军张若琪、马绍愉从海上讨回宁远,随后吴三桂等人也从杏山逃亡宁远。结果只有吴三桂和王朴两人逃脱,部将全部阵亡。仅仅十天,明军全部被歼。

3、洪承畴被捉

洪承畴突围失败后,被困松山,但明廷依旧要求他死守,还说援军就在路上。其实明廷并没有支援一兵一卒,而且朝廷已经在商议将松山、锦州放弃,还秘密和后金和谈。

松锦被围的明军处境艰难,多次突围未果,粮食也将耗尽。城中每人每天只有一小碗米饭果腹,后来还将战马杀死充饥,甚至还发生人吃人的现象。洪承畴向后金请求“先将老弱送出,然后投降”,但遭到后金的拒绝。

就在弹尽粮绝的时候,后金拉拢了城中一些明朝将领做内应,一举攻下松锦。洪承畴、祖大寿等将领全部被俘,后来投降后金。


松锦大战失败,洪承畴等人被俘,崇祯要负主要责任,明廷的盲目催战,促使了洪承畴的冒进,导致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此外总督洪承畴和监军张若琪之间也不和睦,由于张若琪是陈新甲的人,两人总是意见不合,这也严重影响明军的战斗力。洪承畴在战斗指挥中也存在孤军深入、举棋不定的错误。最后就是明朝将领畏死惧战,导致军队混乱,突围失败。


老虫


这件事,最大责任人其实并不是崇祯,也不是洪承畴,而是另有其人,此人便是陈新甲。

崇祯十一年,清军南下,京师戒严。此时明朝两面受敌,内有李自成,外有皇太极。好在这个时候,洪承畴、孙传庭等明军大将,终于将李自成击败,到崇祯十二年,李自成只剩下十八名骑兵,只能遁入商洛山中。

这边按下去了,崇祯皇帝立马发出调令,让洪承畴到山海关外锦州一线做蓟辽总督,为大明抵御另一个敌人,即皇太极。

咱实话实说,洪承畴刚刚接手蓟辽,面对的是与李自成完全不同的八旗清兵,如何对敌?和此前对付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完全是两回事。这种差异,就好像美国人对付伊拉克的共和国卫队和伊朗的“圣城旅”,完全是两回事。敌人不同,你就必须好好研究,摸透了相关情况,再研究下一步的应对策略。

但是洪承畴的时间很有限。崇祯十三年,他刚上任不久,清军便进攻锦州及宁远,洪承畴派兵出援,全部吃了败仗。

这实际上也就是说,洪承畴还没有捉摸出应付满清的办法。

军情紧急,你没有办法也得想出办法。所以洪承畴只能点起所谓八总兵,拼凑起十三万军队,跑到宁远和清军会战。

不过,即便是打仗,也有持久战和速决战两种打法。洪承畴的选择,其实就是前者,具体来讲,就是:徐徐逼近锦州,步步立营,且战且守,勿轻浪战。尤其是不能和清兵打大规模的野外决战,答案很简单,打不过!当时不但是洪承畴,包括锦州城内的祖大寿,都持相同看法——如果这样打,至少明军损失不会太大,清军得不到便宜,迟早也会知难而退。

但是北京城里的文官,以兵部尚书陈新甲为首,却力主快点打,所谓速战速决(当然这种理论的前提是开战就能胜),理由是明朝这次拿出了最强大的军队,而维持这么多兵力,需要很多钱粮。若是打持久战的话,朝廷负担会很困难。

洪承畴说你这不是鬼扯么?你咋说速战就能速胜,如果速战的结果是速败,你说咋整?(但是以当时的话语环境,洪很难明明白白地说出口)

这里要说,陈新甲并不是完全纸上谈兵,他也上过前线,曾做过宁前道兵备佥事。宁前道,就是锦州、松山、杏山这些山海关外的重地,陈新甲在这里凭着自己的才干出了名。崇祯四年大凌河新城被包围,援师云集,出战、修城等事全靠他处理。但是,仅仅如此而已,这里要说的是,陈新甲在战场上,从来就没有打过一次胜仗,他曾总督宣大,协御清兵,但始终不敢出战。他部下的士兵,还在某一天夜里发生哗变。而对于这些,好疑的崇祯皇帝居然没有一丝怪罪。

他又是怎么当上兵部尚书的呢?其实就是因为崇祯十三年,兵部尚书空缺,而大臣都不愿当,所以就拿他替补了这空档。

崇祯十五年松锦之战爆发之际,洪承畴和崇祯帝都认为应该持重缓进,这个陈新甲却跳出来力主张速战,并提出要分四道夹攻,还派了一个叫张若麒的人去游说洪承畴,不但如此,更亲自写信,其实就是力逼洪承畴出兵。

而皇帝这边,因为陈新甲的主张,似乎也不再坚持持重的策略。

在这里,我们便要讲一句古老的战场真理,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洪承畴不敢。最终,出兵大败,被俘降清,松山、锦州,全部失陷。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洪承畴是明末的著名统帅,他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是带兵打仗很有一套。在他的指挥下,明军在国内的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战场上屡获大捷。因此,崇祯皇帝对他十分信任,倚为干城。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明军的著名统帅,却在明清的大决战松锦之战中打了大败仗。洪承畴率领的明朝大军大部被歼,自己也做了清军的俘虏。

那么,在这场决定明清命运的大决战里,洪承畴究竟表现得怎么样?他的失败是因为崇祯皇帝的掣肘,逼迫他冒险出战,还是因为他自己的将略低劣,不是皇太极的对手呢?依我的看法,这两种原因都有。正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才使得洪承畴打了败仗。

一、松锦之战的经过。

松锦之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清军对锦州的围困。清朝皇帝皇太极在收服了蒙古和朝鲜后,决定继续对明朝进攻。皇太极和属下经过探讨以后,决定先夺取关外的辽西走廊,再夺山海关,进取中原。

在夺取辽西走廊的战争中,锦州作为辽西走廊东北端的军事重镇,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是双方必争的要点。皇太极在经过几次进攻失败后,决定对锦州采取围困的战术,准备经过长期的战争最终拿下锦州。

经过长期的围困,驻守锦州的明将祖大寿被迫多次向朝廷求援。当时,李自成和张献忠又东山再起,国内战场吃紧。但是,明朝君臣权衡形势后,认为锦州更为重要。于是决定抽调人马,由洪承畴率领为锦州解围。

洪承畴率领由各地抽调来的十万明军,号称十三万大军去为锦州解围。洪承畴采取了且战且守的战术,以宁远为基地,以松山、杏山为依托,和锦州守军协同,步步为营,对清军发起不断的反击。在消耗疲惫清军后再寻机决战。

在战役初期,洪承畴的这个战术奏效,给了清军一定的杀伤,并且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掌握了一定的战场的主动权。

但是,就在清军步步后退的时候,明朝的皇帝崇祯听从了手下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建议,以兵多饷艰为借口,要求洪承畴速战速决,急进锦州和清军决战,迅速解锦州之围。在崇祯皇帝密敕洪承畴刻期进军下,洪承畴不得已,只得急进锦州,反击围困锦州的清军。

在战术上,洪承畴吸取萨尔浒之战分兵失败的教训,采取一路进兵的策略,集中兵力企图中央突破。洪承畴将辎重分置后方,将明军主力十万人马分为两个梯队北进。多尔衮指挥的清军和洪承畴作战不利,几乎支持不住,于是向皇太极求援。

皇太极赶紧调集援军前往,他在观察洪承畴的布阵后,指出洪承畴的布阵缺陷。因为洪承畴要和清军决战,他把主力前调,造成后路空虚,“大众集前,后队颇弱”。所谓“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于是皇太极率领军队包抄了洪承畴的后路,挖断道路,断了洪承畴的粮道。然后皇太极袭取了洪承畴明军前线的屯粮之地笔架山,夺获明军的粮草。断粮后的明军失去作战的勇气,于是决定突围撤退。在突围的过程中,被清军歼灭大半。一夜竟然被清军消灭了五万三千余人。

留下的洪承畴率领的明军被包围在松山,最终也被清军攻克,明军全部被歼。洪承畴和一大批被围的明朝将领被俘。随后粮尽援绝的锦州也被迫投降。

这一仗,清军以较小的代价消灭了明军最后的主力,至关重要的辽西走廊落入清朝之手。后人说此战为清朝定鼎之战。

二、明朝此战失败的原因。

这一仗,是双方的一次大决战。双方最后投入的兵力相当,而且都是双方的最后主力。这一仗可以说决定了双方的命运。在这一仗中,洪承畴本有取胜的机会,但是,最终明军还是失败了。

在这一次战役中,崇祯的指挥是失败的一个原因。但是,从崇祯这方面来看,他的判断来自陈新甲等几个近臣,对前线情况不了解。他只是听从陈新甲等人说的军心可用的报告,并且为没有粮饷发愁,根本就不管前线将士的死活。

这样,崇祯根本不理睬洪承畴的合理建议,一意孤行的下命令,让洪承畴进攻。这打乱了洪承畴的作战部署,给战役进程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而相对于崇祯的指挥,更致命的是洪承畴指挥的错误。洪承畴在内心对崇祯的指挥是抵触的,所以他在作战部署上,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布置,而不是配合崇祯的方针来部署。这就使得将帅不合,贻误了战机。

崇祯让洪承畴出击,是让他速战速决,以解锦州之围。在当时,锦州附近的清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低于洪承畴。而且这部分清军前有坚城,后有明朝援军,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洪承畴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是有可能打破清军的围困的。

但是,洪承畴根本没有领会崇祯的意图。他依然采取的是稳扎稳打的战术。虽然他集中了优势兵力,可是却没有孤注一掷,迅速突破清军的阵营。虽然在初期给了多尔衮以沉重打击,使得清军哀嚎,说自己“势不能挡”。可是依然没有打破清军的阵营,给了清军调集援兵的时间。

从洪承畴北进到皇太极率领紧急征调的援军赶到战场,这中间有半个月的时间。如果洪承畴抓住这半个月的时间,在皇太极的援军到达之前,把多尔衮的清军击破,那么形势将是另一番景象。

在皇太极赶到战场,包抄了洪承畴的后路时,洪承畴的指挥更是拙劣。他在这种情况下,居然和下属计议撤退逃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前有敌人,后有截兵,大军一动,必定崩溃无疑。

这个时候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和清军决战。如果战胜,自然一切好说。如果失败,这十万人马也会换来几万清军的损失。这样,元气大伤的清军,至少在几十年里都不会是中原的威胁。这样,也就很可能不会有清朝这个朝代了。

可是,洪承畴选择了逃跑,最后明军几乎被清军全歼。而清军没有付出多大的代价,依然成为进取中原的力量。

结语:

松锦之战是明清的一场大决战,这次战役由于崇祯皇帝的插手,以及洪承畴的错误指挥而失败了。如果崇祯皇帝不是那么急躁,不理会前线将领的合理建议。如果洪承畴能够孤注一掷,在关键的时候不计生死的血战。那么松锦之战有可能不会失败,即便是失败也不会失败得那么惨。最低也要让清军付出必要的代价,让它丧失进取中原的力量。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洪承畴,字彦演,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年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后投清朝。

崇祯十四年(1641年),洪承畴率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所谓八总兵兵马,领精锐十三万、马四万来援,集结宁远,与清兵会战。三月,皇太极发大兵采取长期围困锦州的方针,势在必克。洪承畴主张徐徐逼近锦州,步步立营,且战且守,勿轻浪战。但兵部尚书陈新甲促战,在崇祯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况下,采取了速战速决的方针。八月,皇太极得知明援兵已到,便亲率大军从盛京赶来赴援,驻扎在松山、杏山之间,部署在明军的南面,济尔哈朗军攻锦州外城,截断松、杏间明军的联系,切断明军粮道,断绝洪承畴归路。洪承畴主张决一死战,而各部总兵官主张南撤,最后集议背山突围。最后十数万人土崩瓦解。

崇祯十五年,洪承畴听说朝廷援军赶到,又派6000人马出城夜袭,战败。松山一直被围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粮食殆尽,松山副将夏承德叩请清军,愿拿儿子夏舒做人质约降。三月,清军应邀夜攻,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

可以看出从其经历来看,洪承畴能力不输皇太极只是明庭内部矛盾重重,积重难返, 无法有效调动资源,非将无能

至于降清之后那就身不由己,另当别论了




外太空的首富


明朝末年,洪承畴本是祟祯的肱股之臣,其二十三岁中举,二十四岁中进士,科举路上毫无坎坷,仕途上也是一帆风顺。崇祯十二年,洪承畴被封为兵部尚书,曾率部于潼关大破农民起义军,迫使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

趁着农民军在背后捣乱,满洲八旗兵也开始侵犯辽东。之后,洪承畴又被授为蓟辽总督,率大军出山海关救援锦州。但晦气的是,松山之役中其副将夏承德叛变导致松山城破,弹尽粮绝之下,洪承畴和巡抚邱民仰、总兵王廷臣、曹变蛟等都被俘虏。

消息传来,明廷大震,众人皆以为洪承畴此番必死无疑。失去这样一个重臣,崇祯也感到极为痛心,其下令辍朝三日,以王侯规格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期间,崇祯宣布亲祭十六坛(七日一坛),并写下“悼洪经略文”的昭书布告天下,让大家认真学习。

不料,这才祭到第九坛,洪承畴降清的消息传来,大家听后是尴尬已极,祭奠也被无声无息撤销了。

《清朝外史》中说,洪承畴四人被俘后,皇太极为震慑洪承畴,将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三人全杀了,唯独留下洪承畴一人械送至盛京(今沈阳)。

据说,洪承畴开始是誓死不屈,其日夜篷头跣足,詈骂不休,并引颈待刃,“只求速死”。随后,洪又绝食七日,但仍然“求死不得”。皇太极爱才心切,令人百般劝降,然始终不能将之降服。

后来,皇太极问其他明朝降将,有什么可以讨好洪承畴的,有人以“好色”对。皇太极听后大喜,命十余名年轻漂亮的满洲少女精心打扮,然后千娇百媚的到洪承畴处去好生侍侯。但不知洪承畴是饿昏了,还是嫌其为庸脂俗粉,他对于这些少女诱惑完全不予理会。

当时,皇太极的妃子博尔济吉特氏长得貌美体健,艳压群芳。正当皇太极苦恼之时,其心头一动,于是令博尔济吉特氏打扮成奴婢模样,前去设法劝降洪承畴。

博尔济吉特氏接令后,认认真真梳洗打扮了一番,既不让自己太过艳丽,但又要显出自己的身段和美貌,着实花了不少工夫。

当晚,博尔济吉特氏将人参汁偷藏在一个小壶里,随后袅袅婷婷的走进了洪承畴的监室。此时,洪承畴正在闭目面壁,突然闻得一股独特的女人香气。他不觉睁眼一瞧,只见一个漂亮女人依偎着坐在了自己身边。洪承畴心想坏了:罪过罪过,看来我老洪今晚是把持不住了!

这时,美女轻启朱唇,娇声道:“洪将军,您的忠心世人皆知。您即使绝食,喝口水也不影响您就义啊?别让人说,我们亏待了你”。

见洪承畴不为所动,美人儿又上前一步,她拉着洪承畴的袖子,凑到他的脖子上娇滴滴的说,“将军,您就给我一个面子,喝一口吧!”

美人那香喷喷的气息和甜蜜蜜的话语,弄得洪承畴心神荡漾,方寸大乱,不知不觉就着那小壶喝了一口!

洪承畴不知这“水”乃是人参汤,喝了一口后还想喝。美人儿又在旁边乘机再劝,洪承畴一时连喝几口,这下不但没有饿死,反而精神充沛。加上有美女陪伴,最后他对送来的美酒佳肴也干脆来者不拒,绝食就义一事,早已抛之九霄云外。

过了几天,皇太极亲自到太庙招降,洪承畴见后立而不跪。皇太极并不生气,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便问:“先生冷不冷啊?”未及其回答,皇太极便脱下身上貂裘,披在洪的身上。

据《清史稿》描述:“洪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皇太极大喜之余,痛加赏赐,并摆酒唱戏以示庆贺。其手下大将见后很不服气,说:“洪承畴不过是个俘虏囚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皇上何必如此看重他呢?”

皇太极呵呵笑道:“你们这些粗人,懂得什么?你们说,我们成天风里来、雨里去的,图个啥啊?”

众将说:“夺取中原,享受荣华富贵啊!” 皇太极笑道:“说得简单,我们进军中原,就像瞎子一样,今天获得一个引路的人(洪承畴),我怎能不开心啊?”众将这下才服气。

据说,皇太极本打算将“宁死不屈”的洪承畴给杀了,但有个细节救了他。当时皇太极派他最宠信的大学土范文程前去劝降,洪承畴在监室里开始是大肆咆哮,百般辱骂,范文程耐着脾气,既不发火,也不提招降的事,而是和洪承畴聊起家常。

两人谈话时,梁上突然掉下块燕泥弄脏了洪承畴的衣服。洪承畴便一边说话,一边屡次拂拭。范文程把这个细节看在眼里,随后将这事回奏皇太极,说:“洪承畴不会寻死的。他对自己的破袍子还这么爱惜,何况他的生命?”

皇太极心想也是,这才打消了杀洪承畴的念头而改为极力劝降。

投降后两年里,洪承畴还要观察观察事态发展,他既不做官,也不为清廷效劳。但后来崇祯吊死在歪脖子树上,明廷崩溃已无可挽回,而清廷正勃勃兴起,“以清代明”乃大势所趋,洪承畴于是决定再度出山,以求救万民于水火。

由此,清初多采用洪承畴建议,录用明朝降臣,沿用明朝制度,约束军纪,不杀不抢不烧,并免除三饷,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据说,洪承畴临死前一直有个心病,怕死后别人戳自己的脊梁骨骂他是汉奸,于是一掷千金,请人为自己写传记,但十几个人写好后他都不满意。

后来,有个秀才前来应召,说保证一个月内写出让他满意的传记,结果洪承畴眼巴巴等了二十九天,那个秀才却成天吃喝玩乐,一个字也没动过。

洪承畴大怒,心想明天要再写不出来,我就宰了你小子!

那秀才倒不慌不忙,第二天随手拣出一份别人已经写好但洪承畴不满意的传记,提笔在最前面加了两句:“弑吾君者是吾仇,斩吾仇者是吾君!”(暗指明朝覆灭系因李自成农民军,而清朝帮助中原恢复了秩序)

洪承畴一见,喜出望外,眼含泪水的握住那秀才的手说:“兄弟啊,你真是我的知己啊!”于是,那秀才便发了一笔大财。只可惜,洪承畴死后没多久,康熙时官方编的《贰臣传》里,洪承畴就名列首位,终究是名节不保。

所以不是崇祯瞎指挥,而是皇太极手段太高明。


跨越三八线的重逢


洪承畴作为明朝的重臣,地位的重要和威望自然不用多说。对付明朝皇太极自然研究许久不然怎么忍痛割爱把自己的妃子都拱手相让呢?也许洪承畴的被捉藏着一个惊天阴谋。在军事指挥上崇祯帝没有什么错误,错就错在明朝叛徒太重要,假如没有松山之役中其副将夏承德松山之役中其副将夏承德叛变的叛变,那么历史也许改写。皇太极也明白要想收复中原光靠杀是没有用的,经过深思熟虑和叛徒的点拨之后,他认为杀人之器,攻心为上。杀人诛心,这招真绝啊,当用了一些下三滥手段攻破洪承畴的心理防线后,那么得到大明朝还远吗?就这样把崇祯帝气了个半死。经过这么一折腾,国内又加上农民兄弟的暴动,成就了清朝的入关。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作为皇帝崇祯帝并没有那么愚钝,而是因为他爸爸,他爷爷把祖宗的基业都败没了,这么大窟窿他自己能堵上吗?自然而然的在内忧外患下被灭了。至于洪承畴的被捉应该是皇太极蓄谋已久的阴谋,目的就是要借洪承畴攻破大明之心而已,所以说皇太极是极其高明的。


青春鼓手


洪承畴是明朝末年非常优秀的杰出地方大员,他的统帅督剿下,李自成等多股农民军纷纷溃败,后金军入侵,他再次临危受命,率领吴三桂等大明朝当时的精锐部队与皇太极亲自统帅的八旗劲旅作战,最终还是败了。首先是洪在统兵谋略上略逊色于皇太极。其次是明朝末年的八旗军骁勇善战,难遇对手。最关键的双方统帅对比,后金皇帝皇太极的雄才大略,完胜刚愎自用,狐性多疑的崇祯皇帝。

最终洪承畴败了,并降后金。

图为连环画中的崇祯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