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孙承宗、杨嗣昌这些明末朝廷重臣?

ght675361513


战歌认为若崇祯能用好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这三人,虽然也避免不了明朝的最后灭亡,但这三个人却有可能帮崇祯避免煤山自缢的下场。

明末乱世人才辈出,如卢象升、洪承畴、孙承宗、孙传庭皆文武双全为不世之才,奈何全部不得善终没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常常在看明末那段历史的时候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崇祯能用好这几个人,会不会局面更好一点?能不能避免自缢亡国的局面?

卢象升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用‘自象升死,边事益无人’。有很多人出于善意提醒应该是‘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战歌认为相比较于毁誉参半的袁崇焕,卢象升其人文治武功具属顶尖,他才真正称得上是能在明末乱世中力挽狂澜的人物。原因有三:

其一针对崇祯面临的财政困难以及叛军屡剿不灭等问题,卢象升提出了因粮法和在遭受天灾兵祸蹂躏之地采取结合民屯、军屯、商屯以恢复元气。朝廷平叛之本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有事做、得温饱。如能采取卢象升的方法,虽然平叛战争会被延长,但是却能平一地、安一地、固一地。如此崇祯便能占据道义,兴王师,讨流寇。人心向背,天下谁属;

其二,卢象升在大名则天雄军成。卢象升督宣大,则草原乞炭数败,惧象升军威而不敢犯。卢象升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则诸地皆平,高闯远遁、自成精骑被歼殆尽。堂堂军阵,赫赫威武;

其三,针对明军不管是在关内还是关外,面对强敌屡战屡败,卢象升特上‘选用奇兵疏’。建议组建一支一千五人规模的强兵,专事劫营或者当做奇兵。在面对清兵时,除了正面对垒之外,有这支部队或劫营或为奇兵袭其侧后,以合兵法之奇正。

如此之卢象升,若崇祯皇帝能尽其才,则内乱不难平,外患不足率。

洪承畴

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大,一旦误入歧途所造成的伤害就有多大。战歌认为洪承畴就是整个明末最为杰出的统帅。清之平定江南全赖洪承畴之功。

洪承畴未到江南之前,清的策略就是靠军力强压。结果就是岌岌可危的南明永历上下一心,共御外辱。义军、南明士绅、南明朝廷难得一见的团结了起来,这才有了李定国两厥名王。要是就这样下去,金与南宋划江而治的局面又将重现。可是洪承畴及时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在挫败孙可望之后就暂缓进军,等待永历内部生变。果不其然,威胁一减弱,永历内部就不消停了。先是朝臣又要排挤原来跟随张献忠的孙可望、李定国等,后孙可望又嫉妒李定国的战功排挤李定国。就这么一乱,之前的大好局面被彻底破坏。而后孙可望投降洪承畴,永历的覆亡就难以挽回了!

统帅的优秀与否,不在于顺风之时的稳定发挥,而在于危难之时镇定自若,能发现问题所在并能指出解决问题的大方向。

孙传庭

这是个能跟卢象升比肩,明末的帝国双壁。其第一次到陕西未及三月而全歼闯王高迎祥、令闯将李自成仅以十八骑避之商洛山。而后整顿军屯,招徕商旅、兴修水利、整修栈道。一时全陕安定,劲旅频出助朝廷收拾局面。二次入陕,在很短的时候内就为崇祯整顿出一支堪战之师,成为崇祯最后的依仗。若不是崇祯阵脚大乱,非逼着孙传庭孤军入豫,也不会崩溃的那么快。‘传庭死,而明亡’真不是一句空话。

要说崇祯用好这三人的局面,崇祯十年前后。先是卢象升屡破已经势大难敌的高迎祥与李自成,后洪承畴、孙传庭、左良玉打的高迎祥全军覆没、李自成逃避深山、张献忠和罗汝才先后受抚、革左五营也于朝廷达成协议不再作乱。虽有清兵入塞,但在卢象升主持京师防御后,局面很快稳定。虽然这一时期内部群雄并起,外部敌军势大,看似局面凶险,但越是凶险的局面往往也预示着越大的机会。如果崇祯能全力支持卢象升,稳住京师局面,不将洪承畴、孙传庭调往京师。那么待清兵退去,再回师剿灭李自成、张献忠等叛军残部则大势可定。只可惜早不议和晚不议和,偏偏要趁着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各部士气正旺、战力最强之时议和,白白坑了卢象升。又不得不将洪承畴、孙传庭调往京师,调往京师的洪、孙二人鉴于卢象升的结局,空有十几万百战强兵,只得龟缩一地不敢出战,又大损士气。就这样明明可以中兴的局面,愣是被搞成了回光返照。

总结,战歌认为若能用好此三人,虽然挽救不了明朝灭亡的定局,但是却能挽救崇祯亡国之君的下场。

[参考资料:《明史》、《卢象升集》、《南明史》]


战歌仰望星空


这几个人单个拎出来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怕就怕不能同舟共济,他们五个人的悲剧都集中在是战是守的问题上。

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之间的纠葛无疑影响了国运。杨嗣昌“四正六隅”的剿贼大策是明末最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上层设计,总体实施效果很好。孙传庭却以为这个国策会对国家有大害,他主张以陕西为主剿灭农民军,两个人的政见分歧渐渐演变成了势不两立。孙传庭一直想面见崇祯,当面讨论杨嗣昌方略的问题,即所谓

“年来疆事决裂,由计画差谬。事竣,当面请决大计。”

当杨嗣昌认为孙传庭更多的是为了针对他个人,想把自己搞死,因此不许孙传庭进京。孙传庭怒而引疾乞休,嗣昌接着就弹劾传庭假借生病不为国用事,崇祯大怒将传庭下狱,这一关就关了三年。

卢象升与杨嗣昌的政见分歧在与清的战和上,杨嗣昌主和,卢象升主战。崇祯九年,清军大举入犯,卢象升率军入卫,两人在军营中大起争执。

会嗣昌至军,象升责数之曰:“文弱,子不闻城下盟《春秋》耻之,而日为媾。长安口舌如锋,袁崇焕之祸其能免乎?”嗣昌颊赤,曰:“公直以尚方剑加我矣。”象升曰:“既不奔丧,又不能战,齿剑者我也,安能加人?”嗣昌辞遁。象升即言:“元忠讲款,往来非一日,事始于蓟门督监,受成于本兵,通国闻之,谁可讳也?”嗣昌语塞而去。

直至卢象升战死,高起潜和杨嗣昌都说卢象升不可能死(他们已经派了几支人马查勘过卢象升的死状),可怜卢象升一心报国却死后八十日才入殓。

杨嗣昌亲自督战也是一样,虽然前期打了机场胜仗,但张献忠跑到四川以后,自己手下的军队也不听杨阁老使唤。

嗣昌至顺庆,诸将不会师。

自贼再入川,诸将无一邀击者。嗣昌虽屡檄,令不行。

洪承畴我们也是很清楚了的,在西北主持督剿农民军打得风生水起。松山一战,败因其实不在洪承畴身上,明军将领如果能够听从指挥按令而退,辽东的局势依然有挽回的余地。(开个玩笑)按照常理来说一个文官竟然没有跑过武官,这也是很少见的了,这些所谓的总兵们弃主帅而去,别说洪承畴要气死,搁谁都想打人。我们从洪承畴降清后献的计策来看,此人真的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才,他南进的大策简直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一拼,可惜这种人才在大明竟然落得被俘的下场。

至于孙承宗,有才是有才,但他的大策都着眼于防守,并非说他的策略不好,而是大厦倾倒之际已等不及。孙承宗很稳健,就像明初的耿炳文一样。只不过孙承宗与太监和大臣们的关系都不好,不管他干什么都有人黑他,他也性子急,动不动就跟皇上说我要辞职,以至于孙承宗每当辞官回乡,他之前所做的努力建立起来的成果又渐渐丧失了。


孝陵卫小校


明朝末年,是一个战乱的年代,对内有李自成,张献忠之流的农民军作乱,对外有后金的崛起。但是在这个年代,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名将。例如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是一个能够展现自己实力的大舞台。

洪承畴

我本不愿谈到此人,毕竟他投降了满清。但是既然答主问到了,我就说一下他。此人其实是很有才得,其实他在明朝打工这段时间,她的战略是没有错的,如果各个总兵能够听从洪承畴的安排,或许松锦会战也不会失败,他的才能从他投降满清后,所立下的功劳来看,是可以肯定的,只不过此人唯一的污点就是投降了。

卢象升

提起卢象升,可谓是一片忠心。说到他,就不得提提他的宣大军,他所建立的军队,是晚明作战比较优良的军队之一,可惜他得不到皇帝的信任,又与杨嗣昌不和,当时处于晚明最高权利中心的杨嗣昌当然不会容下他,所以最后卢象升战死沙场。

孙传庭

孙传庭所领导的军队,应该说是明朝的最后一支可移动军队,自孙传庭这支军队死后,明朝就再也没有还手之力了,只能被动挨打了。其实本来孙传庭就要消灭李自成了,但是孙传庭被关了三年,当农民军势大,崇祯皇帝再请孙传庭出来时,局面已经改变,崇祯只知道催促孙传庭,却不派人支援他,只给了他很少的兵马,最后孙传庭含恨疆场。

孙承宗

孙承宗曾为明熹宗的老师,我不太喜欢他的用兵,他在明末主张防守,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但是每当他修建的堡垒,军事要地有所成色之后,总是受不了别人在朝中的攻击,屡屡辞官,导致总是中途而费,这样还浪费大量的白银。最后与家人守城,城破自杀。

杨嗣昌

杨嗣昌作为阁老,生前颇受崇祯皇帝的宠信,但是他间接的害死卢象升,我是不喜欢的。不过他也是有一定才能得,他的战术,确实曾经差点消灭掉李自成,张献忠。不过他也是忠心的,最后战死沙场,也算死的其所。


小豪说的小号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明朝灭亡的教训是什么?空谈误国,文人误国。税收体制改革很重要。稍微解释下:通过科举上来的士大夫阶层,没有宦官,外戚,勋旧,武将的制衡,把持朝政,挟持皇帝,因循守旧,一片混乱,看似集权,其实行政效率极端低下,中央没有统一的权威,政令无人执行。自耕农已经大量减少了,国家的税基没了,还拼命压榨,遭遇天灾,农民被逼造反,商人有钱,士绅有钱,他们却不交税。就好比现在的社会,企业不交税,白领金领不交税,商人不交税,明星不交税,反而让城市乞丐跟农民交税。想改革,一帮掌权的文臣士大夫又不给,所以一起完蛋了。宋朝与明朝看似一个亡于蒙古,一个亡于满清。最根本的都是亡于只会空谈道德的文人士大夫。警惕啊。


三十以后变明粉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一切的一切都强烈的暗示着,改朝换代的来临。但是又有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奇怪现象,那就是明朝末年,汉人将星如云。从万历时期的李如松算起,能够有岳飞韩世忠之才的将领层出不穷,比如熊廷弼,孙传庭,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等等,任何一位都可以都是战略级别军事奇才,至于吴三桂为代表等实干型将领更多,可为啥还是败了呢?而且败的那么惨?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无能,嗜血变态。万历天启崇祯一连三位皇帝,一蟹不如一蟹。统治国家的能力和心胸甚至比不上宋高宗这样的无耻昏君。再加上内忧外患,再多的忠臣良将也会被朱元璋无能无耻的子孙玩死,这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


我行我素133293626


杨嗣昌 大战略家 孙承宗 优秀的战术家 洪承畴 卢象升 孙传庭等都是优秀的战术执行者!

首先杨嗣昌 力主和皇太极议和!这完美的解决了明军两面作战 疲于奔命的窘迫现状!只可惜人言可畏 言官误国!不管是御史 还是卢象升 孙传庭等等!除了崇祯 朝臣竟然都不识时务!两面作战的现状不解决,明朝也只能被慢慢耗死!四正六隅 十面张网战略。农民军之所以不好打,就在于其游击战术!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明朝实行防区制!跑出了自己的防区也就不追了!而这个战略就天然的限制了农民军这一优势!效果也很显著!高迎祥被干掉 张献忠一干人等投降!注意不是打不过张献忠等人,也不是不想打!而是和皇太极议和的大战略没实施好!这样农民军获得喘息机会!恰逢河南大旱 天亡崇祯!

孙承宗 优秀的战术家。构筑宁锦防线应该是孙老最大的贡献。依托明军火器优势,这条防线打死了努尔哈赤。阻挡了后金几十年!涌现出来众多人才!袁崇焕 祖大寿 毛文龙 曹文诏 吴三桂等等!不过之所以称为优秀的战术家!而不是战略家!就在于这条防线只守不攻!要说这事儿我一直没想明白!关宁铁骑那么厉害!机动性那么强!皇太极第一次进攻北京!关宁铁骑为什么不突袭后金!打他个措手不及!要说第一次没明白过来 也可以理解!后来又有第二次机会,也错失良机!最后宁锦防线就这样坐以待毙!可惜啊!

洪承畴 卢象升 孙传庭治内患之能手!很好的执行了杨嗣昌平内乱的战略!但是没有全面眼光!只知治内而不知安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几百年后有一个人 面临和他们一模一样内忧外患的局面!谁呢!蒋介石!我想起来了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和这几位仁兄的想法何其相似!蒋介石当年面对的是同一个方向 同一个问题!虽然最后结果也是自己偏居一隅!但是好歹败在自己人手里!不至于身死国灭!当时明朝面临的局面反过来讲就是攘内必先安外!只需用不了几年安静的外部环境。平定内乱过后!明朝依托稳固的后方就能源源不断的和后金死磕!可惜啊!可惜!这么多人都不懂杨嗣昌!这也注定了他们只能是优秀的战术执行者!


王石富


可以说都是大才。

首先孙承宪有长远的规划,是个战略家。但是孙承宪可能年纪比较,选择都是稳打稳扎的战略。如果做首辅,绝对比崇祯瞎指挥强,也会让大明可以存活更长时间。

袁崇焕不是帅才最多是个将才。做个总督总兵有余,但不是督师之才。换孙承宪督师,袁为辽东总督,估计皇太极没戏。

卢象升最可惜,也是大才。剿灭李自成张献成问题不大。可惜人缘不好。早死。

洪承畴绝对是宰辅之才,但小动作小心眼也不少。做过次辅或者督师都可以。

孙庭芳是农民军的死敌,也有一套对付农民军的手段,如果用洪承畴做督师,孙庭芳卢象升辅之,农民军绝对没有可能打到北京。

杨嗣昌本是个天才的军师,但心眼太小。留在身边做个军师就行了。不用其为将军,阁臣等职位实权。

我个人觉得任孙承宪为首辅兼吏部尚书,洪承畴为次辅。卢象升为兵部尚书兼河南总督,袁崇焕为辽东总督,孙庭芳为陕西总督。满桂负责蓟京。用福王及陕西诸王资产资军。征收商业税,开发海贸。大明二十年无忧。


詹141278300


洪承畴是众多汉奸中最不要脸的汉奸,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他都佔全了,怪不得他主子乾隆把他列二臣传第一名,如今有人为他洗白还为他造记念舘,汪精卫在阴间大叫那些砖家快去阴间为他洗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