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卢象升、李定国、孙传庭谁才是明末的擎天柱?为什么?

骑蜗牛走高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四个人中,还是李定国的作用最大。

李成梁

李成梁时代镇守辽东,然而当时女真人已经形成气候,有了二三百万的大族群,各部落军队总数也有20万以上。

这种情况下,李成梁的实力已经不足以阻挡女真的统一。当然,他也无法消灭女真这个从元代开始就盘踞东北的群体。

所以,有人说李成梁养寇为重,并不是这样,只是他无可奈何而已。

很多人认为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只动动嘴唇,可以让一个国家灭亡。

其实,这种事只是在小说中,一个民族和一个军队的领袖,尤其像完颜阿骨打、努尔哈赤这种人,都是身经百战、百炼成钢的政治家、军事家。即便他们没有文化,想要忽悠他们是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的。

所以,李成梁虽坐视女真壮大,其实也是无可奈何而已。

话虽如此,李成梁同女真壮大有一定的关系,必须承担连带责任,所以他不算什么名将。

孙传庭

孙传庭本来功劳非常大,连续剿灭大明内部的农民军,稳定大明国内局势,应该是4个人之首。

可是,孙传庭在最后同李自成的战略决战中,明知道自己的后勤补给无法维持深入敌境的持续作战。然而,他架不住不懂军事的皇帝崇祯催促,竟然还是率领大明关内几乎全部精锐10万大军出战。

结果还没有和李自成主力对决,在路上就出现严重的军粮问题,不战自溃,只能撤退。

李自成尾随追击,杀死明军4万多人,剩下的实力已经不足以和闯军对抗,最终崩盘。

孙传庭也战死。

这说明,孙传庭并不是真正优秀的将领,明知道要败为什么还要打呢?

这岂不是毁掉国家的未来吗?

卢象升

卢象升的功劳主要是镇压农民军,曾经击溃高迎祥几十万大军。

然而最后卢象升同满清在河北决战时,手下竟然只有5000人。

虽然卢象升忠诚于大明,率部死战到全军覆没,但对于战局不会有什么改变,起到的作用很微小。

当然,卢象升宁死不屈,作战到最后一刻,是军人的模范。

李定国

李定国才是真正的最后希望,明末的擎天柱。

李定国延长了南明10多年的阳寿。

从李定国平定云南开始,势如破竹。

永历六年,迎永历帝入贵州,李定国率东路军东出湖南北伐,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直趋桂林,大败清军,取得桂林大捷,俘虏叛臣原庆国公陈邦傅、清广西巡按王荃可、署布政使张星光,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1],大西军收复广西;然后北上大战湖南衡州,十一月二十四日阵斩清敬谨亲王尼堪,取得衡阳大捷,尽复湖南。一时天下震动,西南抗清战局也被扭转。

虽然稍后孙可望叛变以及作战连续不利,然而李定国在主力损失殆尽情况下,仍然苦苦坚持作战到1662年,当时永历皇帝已经殉国。

可以说,如果没有李定国,南明哪里还能够坚持十多年,早在永历六年就灭亡了。


萨沙


明朝末年,能称得上是“擎天一柱”者,孙承宗勉强算一个。至于李定国,孙传庭,卢象升,李成梁之流,和这个评价压根沾不着边儿。

李成梁,实质上是辽东一方军阀。李氏一系的将领自万历朝开始,便垄断了辽东地区的大部分力量,李成梁和他的儿子,以及他的家奴祖承训,祖承训的后代祖大寿。李成梁驻守辽东之时,麾下的部队已经不是明朝的国家军队。因为卫所制与军户制度,到了明朝末期,正规军 的战斗力已经惨不忍睹,但凡有点战斗力的军队,都是将领自己招募组建,包括大名鼎鼎的“戚家军”,本质上来说属于戚继光的私人军队。

李成梁独霸一方,朝廷基本上拿他没办法,因为私人军队打仗的确猛,朝廷需要李成梁镇守在辽东。李成梁利用辽东族群复杂的情况,不断挑拨各个民族部落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仇杀,以达到制衡的目的。但最终李成梁还是玩脱了,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与父亲塔克世受李成梁委托,去劝降阿台,结果被李成梁阴了,遭到屠戮。努尔哈赤和明朝的梁子,彻底结下了。在一定程度上,李成梁造就了明朝的掘墓人努尔哈赤。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李成梁才是明朝真正的掘墓人。

至于孙传庭和卢象升,虽然是一时豪杰,但终究无法起到擎天柱 的作用。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只是大局的参与者而非决定者。很简单的一点,他们的咖位不够大。

李定国,确切而言根本算不上是明朝人。因为当时的所谓明朝,已经没有稳固的的地盘作为根基,更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政权(李定国保永历政权,而郑成功则与朱以海结成联盟),按照一般标准而言,当时已经处于清朝时期,永历政权不过是残余力量而已。既然大明都已经亡国,何谈“明朝的南天一柱”?李定国不过是依托南方的地形,与清军相持一段时间而已,等到清军集中力量对付他之时,李定国便开始吃瘪。更为讽刺的是李定国号称抗清,保卫明朝,然而当南明的永历皇帝逃到缅甸之时,李定国居然无力去营救,可见其“战功”的水分之大。

最后是孙承宗。孙承宗虽然最终没有能阻止明朝灭亡,但他构筑的关宁锦防线,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后金(清)的扩张态势,即使此举加重了国内的矛盾和财政危机。但若没有孙承宗构筑词条防线,清军估计提前三四年便能杀入关内(虽然围攻过北京城不少次,但都没有能实际威胁明朝统治),统一中原。从这个角度而言,孙承宗可谓是明朝能苟延残喘到1644年的绝对功臣。


庭州行者


这四个军事能力都不错,所以比较四人谁对大明江山更为重要必须全面对比。

对比军事能力李成梁,李定国,罗象升,孙传庭这样排名合理,李成梁是与蒙古人,女真人人这些猛人砍出来的战绩很牛,李定国也很牛,屡败清军二灭清王这不是盖的,罗象升,孙传庭战绩主要是对农民军,所以要向后排点,但这四人都是统兵的良将。

对比政治眼光应该是卢象升,孙传庭这二人教强,李定国打仗可以政治能力较差,击败孙可望后不能有效团结孙可望残留下的班子,也不能组合好大明残余力量抗清的统一战线,李成梁就是一个短视的军阀,毫无政治眼光,只顾自己的利益,努尔哈赤就是在他手上发展起来的。

说对大明的忠心,卢象升第一,他不计个人得失,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李定国虽前边随张献忠造反,但降南明后一直对大明忠心耿耿,哪怕处于劣境也心系朝庭,至死不降清,孙传庭对大明是忠诚的,可惜崇祯并不信任他,并间接的害死了他,李成梁虽然表面上忠于大明,'但更忠于自己的利益,私心太重,养虎为患,至满清养大为患大明。

这四人综合排名我认为罗象升第一,李定国第二,孙传庭第三,李成梁最后。


战神0073353130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卢象升和李成梁肯定不是。尤其是李成梁,多少都要对努尔哈赤的崛起付有很大的责任。

而卢象升也是早在1639年清军第五次入关时便战死了。虽是一代将才但其功绩和实力还是难挑大梁。


那么明朝的擎天柱究竟是孙传庭还是李定国呢?

《明史》云:“传庭死,则明亡矣。”可见清代的文人对孙传庭的重视程度(当然,清政府为了自己的正统地位并不承认南明的合法性),也的确,孙传庭是当时为数不多可以同李自成较量的明军。

可以说如果不是崇祯催促孙传庭出兵,历史会有怎样的结局还真是不好说。不过当时的明政府已经濒临破产,虽然孙传庭在陕西可以一定程度上靠当地养军,不过还是需要朝廷提供不少粮款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又是个闭塞的圈子,让人跳不出去。

相比之下,李定国的自由性则要高出不少。虽然名义上是大明的臣子,但很明显,李定国可以自己决定很多事情,反倒是永历皇帝要依附于他。


便看明清战争史,如果不是李定国在西南多次大破清军,南明怕是在1652年就要被大清给灭了。

在大西余部归顺南明之后,李定国先后发动靖州大捷和桂林大捷,成功收复广西全境和湖南大部,还杀掉了大清亲王孔有德。

可以说如果不是后来孙可望嫉妒李定国还想当皇帝,李定国还真有希望光复大明。毕竟在最后南明即将倾覆之际,李定国仍能惨胜吴三桂带领的八旗军,而在其鼎盛之际,曾一度吓得顺治想离开北京。


可以说李定国是有希望挽救大明江山的那个男人,但是明末错综复杂的内部斗争,却一次次的送走了这些机会。


火器工坊


在我看来,这几个人都不是擎天柱式的人物,但要非选一个的话,那我选卢象升,他是大明朝的忠臣,并且能征惯战,经验丰富,可以不受重视,还被同僚排挤,明朝的人才不少,可以君主不善用之,要不大明不会灭亡,真正的警天柱式的人物是袁崇焕,可以被诬陷,后凌迟处死,也许袁崇焕不死,大明朝不会灭亡。


我是星星之火


明末若有擎天柱——明朝就不会灭亡,崇祯帝就不会找个歪脖子树上吊

况且李成梁不能算明末人物,李成梁时期,后金都没有崛起,万历年间还不能算明末。真正算明末的只能是天启和崇祯两朝。

天启朝的名将有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崇祯朝名将有(不重复):卢象升、孙传庭、吴三桂、丁启睿、洪承畴、左良玉、高杰、刘泽清、秦良玉、曹文诏。

哈佛大学出版的1415年明朝地图

天启朝名将

1、熊廷弼。熊廷弼是萨尔浒之战后首个采取辽东战略防守的将领,以要地防守为主、游骑骚扰为辅的策略。其后的孙承宗、袁崇焕策略基本是采取和熊廷弼一致的城守策略。

熊廷弼的失败在于:1、没有得到统一辽东事务授权,受到牵制;2、人际关系太差,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

2、孙承宗。孙承宗主要作用是固守辽西,修建宁锦防线;改革辽东军事体制,大规模练兵,提拔袁崇焕等将领。孙承宗以帝师身份,得到明熹宗的信任,得以一统辽东事权,这是孙承宗比熊廷弼成功的原因。

但孙承宗在辽东的军事改革,得罪了很多利益相关者,因此明熹宗不得不在压力太大下,让孙承宗退休。孙承宗和李邦华的军事改革,都是提高明军战斗力的方法,只是没有能够抗住压力都因此下台。

3、袁崇焕。袁崇焕在崇祯上台初年时,得到的授权是明末最高的——一统辽东、登莱、天津、东江等实务,统一掌控各地的军权(包括杀毛文龙以获取军权)。在袁崇焕一统军权,高度改革兵制和俸禄时,本来就是实现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的最佳时机,收复辽东半岛,直逼沈阳,是毫无问题的,但崇祯帝却因为皇太极征服察哈尔得以进入中原而斩杀救援有功的袁崇焕,导致从熊廷弼、孙承宗一直以来的形成的高度授权、兵制改革、配合作战的局势完全消失。

1582年明朝疆域

崇祯朝名将

1、卢象升。卢象升以勇战闻名,但策略上就没有太大的表现。卢象升的天雄军是以亲友、同乡组成的,和清末曾国藩的湘军是一样的,只是没有得到曾国藩一样的机会,也没有曾国藩老练的人情关系。

2、孙传庭。郁郁不得志,可以用来描述孙传庭。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后,就在准备永久性消除李自成时,却被坚决不同意议和的崇祯帝调去防守北京,给了李自成生天之路;随后李自成在河南时,孙传庭本来想要固守,却被崇祯帝催逼出战,最后因为天气问题导致粮饷问题退军而败。

3、吴三桂。虽然吴三桂有引清兵入关的说法,但吴三桂在明末更多是作为孙承宗、袁崇焕军事改革的代表成果。

4、洪承畴。洪承畴以数百家丁起兵连战克捷,更以杀降闻名。洪承畴在镇压农民军上采取的是步步为营的围剿策略,只杀不抚,如果李自成、张献忠碰到洪承畴,所谓的诈降只有死路一条。

在松锦之战时,洪承畴依然是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意图通过双方的消耗战,来达到击败皇太极的目的,只是洪承畴的消耗战术被明朝朝廷拒绝。


总的来说,在明末只有三人具有战略上的影响:熊廷弼——屯田、城防、重用当地人;孙承宗——统一事权、改革军制、提拔将领、修建防线;袁崇焕——一统渤海湾各地兵权,改革兵制。

其他辽东将领基本上都是在3人的策略上进行修补和发挥。中原内地的将领,卢象升有勇无谋,孙传庭和熊廷弼一样被牵制不能发挥,洪承畴步步为营并不新鲜但很实用。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这些人都是明朝的擎天柱。可惜了,华夏就是这样,卫国的没一个好报。从岳飞、于谦到彭总,都是这样。应了民间一句老话:牛打江山马坐殿,王八猴子得江山,这就是宿命!


征途科教


孙传庭,他沉稳炼达,眼光独到,深谋远虑。


老顽童九姑娘


孙传庭亡,大明彻底无将可以抵御流民,袁崇焕亡,大明彻底无良将抵御后金!李定国只是南明流亡政府的支柱,对于明亡没有决定性作用!


金微大都护


这四人都不是,这四人都只是帅才,却不是总揽全局的宰辅。明末是多了一个刚愎自用的皇帝,少了一位总揽全局的宰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