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为什么不派重兵守卫粮草,令皇太极有机可乘,取得松锦大战的胜利?

彪218431606


当时的洪承畴军难道比二十多年前的杨镐军强大吗?粮草辎重被毁只是一个诱因,加速了洪承畴军的灭亡而已。要不然,八旗兵多困一段时间,洪承畴军一样的结果,弹尽援绝。

说一千道一万,明军战斗力极差,面对八旗兵野战如以卵击石一样。而想打败八旗兵有一道绕不过去的坎——野战。此时明军的战斗力对八旗兵就是无解。每次发生大规模野战,明军都有若干总兵阵亡。萨尔浒是(杜松,马林,刘鋌),这次松山大战,除了吴三桂逃跑了,其余七个总兵或战死或被俘。

不去钻研新式武器装备,不研究新的战术,想靠一些传统战术打败八旗兵,根本不可能。


钢铁侠舅舅592


先简明扼要地归纳一下,根本原因是洪承畴没有料到皇太极的反应速度能这么快,他想集中兵力,抢先夺下锦州外城。

下面是鄙人拙作《满汉风云录》中,关于洪承畴为何不派重兵守卫后方粮草的具体分析,希望能对你有用!

介于当时的战局已对清军十分不利,皇太极大为焦急,以至于“忧愤呕血”。于十九日匆忙抵达松山附近的戚家堡后,皇太极一刻也不休息,立即往前线视察。皇太极登上山岗向明军远眺,只见出战的明军布阵严整,而明军据守的营寨也防守森严。皇太极不无感慨道,众人都说洪承畴善用兵,果然名不虚传,难怪我的将军们都怕他(《明季北略》记载,“人言承畴善用兵,信然,宜我诸将惮之也”)。

但同时,用兵老辣的皇太极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明军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破绽。明军的大部兵力都集中于前锋,这导致了明军后卫出现空虚,也就是虎头蛇尾。皇太极的原话是,“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洪承畴可是一位杰出的将帅啊!而且此番援锦,洪承畴还特意强调持重求稳,力求不给清军可乘之机。既如此,援锦明军为何会出现虎头蛇尾的败笔哪?说来也很好理解,洪承畴用兵可不仅是持重谨慎,有时也很大胆冒险。在收复锦州的紧要关头,洪承畴恰好就大胆冒险了一把。

当时,腹背受敌的多尔衮几遭挫败,已然是锐气全丧,只能苦苦支撑、勉强维持而已。援锦明军只需再加一把劲,就能彻底压垮当面的多尔衮。而只要收复了锦州,明朝就已锁定了胜局。就算皇太极起倾国之兵赶来再战,也是于事无补。为了赶在清朝援军前尽快夺回锦州。向来不失大胆的洪承畴冒了一回风险,他将大部兵力全押在锦州方向上,这才有了明军后防的空虚。明将张斗曾提醒洪承畴,“防其抄袭我后”,但洪承畴并没有采纳。在他看来,当务之急应是尽快夺取锦州。可不想偏偏此时,皇太极赶来了。

皇太极用兵向来以凶狠著称,而且,还特别擅长把握战场上稍纵即逝的宝贵战机。在发现明军虎头蛇尾的弊病后,皇太极迅速抓住对手的严重失误,狠狠给了洪承畴致命三击。

其一、反包围。虎头蛇尾的弊端在于,当空虚的后方或侧后方突然出现敌情时,己方很难做出及时反应。抓住明军首尾难顾的弱点,八月二十日,皇太极命令清军在一天时间里,于援锦明军的两翼及后方拼命掘出三道长壕。壕深八尺,上广一丈二尺,下极狭窄,仅可容趾,可以达到“马不能渡,人不能登,有堕者,无着足处,不得跃起”的阻隔效果。三道长壕从锦州西面往南延伸直至大海,截断了松山、杏山之间的一切通道。除了壕沟外,松山、杏山之间的所有交通要道,皆有清军“绵亘驻营”,“横截大路”。随着,援锦明军与后方的一切联系及粮饷供应的彻底中断,皇太极在一日之间,便成功将十三万明军反包围。

其二、劫粮。古语“功高莫过救主,计狠莫过绝粮”,只要断绝了对手的粮草补给,就能引致敌方的极大恐慌,甚至可以不战自乱。为防止明军突破清军的反包围,重新打通粮道。还是八月二十日,皇太极又令阿济格率军突袭明军的粮草囤积重地,位于距离锦州七十里的笔架山岛。笔架山岛是一个连陆小岛,因岛上小山形似笔架而得名。每当落潮时,海岸至海岛之间便会现出一条长长的石滩,连通两岸。阿济格正是趁着落潮滩现,向驻岛明军发起了猛烈进攻。然而陆岛之间的石滩狭且长,又是茫茫大海中的唯一登岛通道,可谓易守难攻。只要明军部署得当,清军是很难登岛得。但不知为何,也许是本应守岛的重兵被抽至锦州的主攻方向上,从而导致守岛兵力不足,亦或是阿济格所部清军太过凶悍。本应易守难攻的笔架山,还是被阿济格一举攻下了。而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十二堆粮草,也尽为清军所获。

其三、设伏。皇太极算准了明军断粮后,会陷入极度的恐慌,势必要突围而去。于是,皇太极特遣“诸贝勒大臣,各以精兵伏于杏山、连山、塔山及沿海诸要路”,专心等候着明军在慌乱中自投罗网。同时,还可迫使明军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与以逸待劳的清军决战。

皇太极不愧为一代名帅,他以迅雷之势砍出的三斧子,招招凶险狠毒,且都打在洪承畴的软肋上。在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的同时,也将洪承畴及十三万明军置于异常险恶的境地。


折冲万里


如果按照洪承畴自己的想法,皇太极是不会有机可乘的。

洪承畴用兵一般不用险,松锦大战的败北,三个字——不得已。

松锦大战最早的起因,是皇太极因为实在啃不动关锦防线,所以决定以围困代替进攻。崇祯十三年,皇太极派大军围困了锦州的祖大寿,修筑城池堡垒,做长期围困的打算。到崇祯十四年的三月份,锦州东关被清军拿下,锦州彻底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锦州守将祖大寿不得已,向朝廷告急:锦州粮食仅能支持一个月,锦州一旦沦陷,关锦防线将全面崩溃。务必拉兄弟一把。

由于当年内阁大学士孙承宗的推荐,崇祯皇帝对祖大寿很是看重,对于锦州的重要性也很明白。于是崇祯帝迅速组织了联军来解救锦州: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速令各镇总兵“刻期出关”,速会兵于宁远,解锦州之围。

崇祯十四年,此时距离明朝灭亡仅仅三年不到。明朝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了。这次出征,洪承畴带领着明朝九边边防军的所有精锐,耗费了海量的钱财粮饷,对于明朝朝廷来说,可以说是孤注一掷了。

从崇祯十四年四月下旬开始,洪承畴军开始于清军交锋。明军屡战屡胜,尤以吴三桂作战勇敢,清军几乎崩溃。

但洪承畴做事稳健,不敢贸进。大军驻扎在宁远等待决战机会,向朝廷报告说要先等待寻找战机。应该说洪承畴的安排从军事上讲是十分稳妥的,但是从财政上讲就不是了。

崇祯十四年,明朝的财政完全是捉襟见肘的水平,国内由于农民起义和天灾人祸,收入锐减。而由于两线开战,军费激增。所以洪承畴这十几万人马,真要待上个一年半载的,不用清军打,明朝自己就穷死了。

所以兵部尚书陈新甲几乎一天一封信的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崇祯帝严令洪承畴“刻期进兵”。洪承畴不得已,只得在七月二十六在宁远誓师,二十八日即到达锦州城南,与清军激战。

皇太极在正面战场占不到便宜,便命令阿济格突袭塔山,趁笔架山潮水落下的时候抢占明军粮草(现在笔架山还是这样,潮落的时候可以徒步上岛)。洪承畴军没了粮草,准备回宁远先获得粮草,再图进取。

应该说在这个时候,明清两军还是不分胜负的。

在得知粮草被抢后,洪承畴召集八大总兵,约定明天早晨一起撤离。谁知大同总兵王朴得到消息后回营即率本部人马撤离。古代军营通讯落后,大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以为清军破营,随即全军崩溃,人马自相践踏,八大总兵竞相逃跑,死伤无数。

八大总兵中,有的跑到了杏山,有的跑到了塔山,洪承畴在中军,没跑了,困守松山城,数次试图突围都遭失败,全城弹尽粮绝。就这样还坚持到了崇祯十五年的二月,在内奸的破坏下失守,兵败被俘。

至此,明朝在辽东全盘皆输,边防军精锐丧尽,所谓“九边精锐,尽赴一掷”。如果这场战争能打赢,也许两年后李自成就进不了北京,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松锦大战战败后,明朝也就事实上画上了句号。


小约翰


严格来讲皇太极不是端了明军的粮草大营而让明军大乱,而是截断了明军与后方的联系道路,导致明军走向崩溃。

松锦之战明军的粮草大本营主要集中在宁远,并在塔山,杏山,松山等几个据点分别存粮,但这几个据点的存粮,主要是应对于当地守军所用,而不是洪承畴的军队所用,洪承畴军队所需粮草还是需要从宁远向前线转送,笔架山不过只是海上向松山杏山运输粮食的一个中转站,并不是明军重点的屯粮区域,所以笔架山上并没有存放太多的粮食,即便是后来的清史,也只是轻描淡写的记录笔架山上有粮草12堆,所以笔架山上的粮食并不多。笔架山地失守,只是失去了明军从海上向松山方向运输粮食的通道,和洪承畴的军队断粮没有太大的关系。

洪承畴的失职,主要还是在于过于集结军队与前线,从而忽视了后路的防守,甚至对后路的情况失去了侦查,以至于皇太极率主力部队绕到洪承畴的后方,连续挖壕沟切断了洪承畴的退路之后,洪承畴才有所反应,这不是一个帅才该有的军事布防,在这一环节洪承畴输了。

事实上松锦之战洪承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利用黄太吉的主力未赶到锦州前线之前,直接解决锦州之围,一再的步步为营拖延时间,等黄太吉的主力赶到前线。敌我双方兵力形成反差之时,洪承畴已经没有太大胜算了。


辽宁资深球迷


清军从崇祯十三年开始围困锦州,环城立营,挖深沟,筑高垒,围而不攻,要阻断锦州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真正的目的是围点打援,消灭来援的明军主力。

率领明军驻守锦州的是总兵官祖大寿,崇祯十四年三月,锦州外城失陷。

督师洪承畴率领大批明军进驻宁远。洪承畴带兵多年,经验丰富,性情稳重,考虑周全,指挥打仗时非常重视后勤供应,比如他曾经定下一条规矩,出兵征战,必须“师行粮从”,粮草一定要随军同行,数量足够支撑一年。

关于锦州当前的形势,洪承畴认为,锦州城防守坚固,而城外清军的粮饷即将耗尽,明军最好的策略是和清军打持久战。

锦州城中有人送出消息,说城里的粮草还能支撑半年,祖大寿的作战建议是,明军结成稳固的战阵,步步为营,慢慢向前推进,不可草率出战。

但兵部尚书陈新甲一再催战,洪承畴回复说,此一战关乎国家命运,前方粮饷转运困难,最佳策略是等待。崇祯皇帝得到奏报之后,也密令洪承畴进军。

洪承畴不敢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七月底誓师出兵,率领六万大军抵近松山,在松山一带建立车营。双方在锦州、松山之间交战,锦州城中的祖大寿组织突围,险些冲破清军的铁围。

至此,明清双方在松、锦一带形成决战的态势,双方兵力大致相当,各有十几万人。但明军的粮饷集中在宁远、杏山、笔架山等处,和前方军队之间有相当的距离,留下一个致命的隐患。

此外,有一条长岭山从塔山伸向锦州,有一位姓张的监军认为,明军应该在长岭派驻一支人马,防止清军抄袭明军后路。洪承畴不以为然,轻蔑地说:“我十二年老督师,你一个书生懂什么?”

皇太极率兵赶往松山前线,亲自察看战场形势,派出三千骑兵占据了长岭山,命令清军迅速掘出三道深壕,各深八尺,宽一丈多,从锦州以西向南,穿过松、杏之间,一直伸到海滨,难以逾越。同时派阿济格等人向塔山进攻,夺取海中的笔架山,取得明军的军粮。

明军与后方的通道完全被截断,军粮无法运到松山,松山的粮草只够三天的供应。所以洪承畴命令众将全力出击,迅速为锦州解围。

但许多将官担心被困在松山,请求向宁远方向运动,洪承畴大怒:“粮草虽尽,拼死一战,还有一线生机。一旦退军,一切不可收拾。”

洪承畴的决策是第二天与清军决战,但当天夜里各路明军率先奔逃,处处遭到清军的截杀。大约有五万明军被杀,只有一万多残兵进入了松山。

崇祯十五年二月,松山城陷落,洪承畴被俘,城中残存的三千多明军包括巡抚丘民仰、总兵官曹变蛟、王廷臣等将官,全部被杀害。

综上,兵部尚书和崇祯皇帝催战,打乱了洪承畴的布署,洪承畴自己的狂妄与大意,也留下了致命的破绽。当粮道截断之后,洪承畴决定破釜沉舟,可惜部将人心涣散,最终惨败。


于左


萨拉丁与诸名王之战中狮心王率领英军沿着海岸线进攻耶路撒冷,白天前进晚上回到岸边补给,这样的做法行军速度慢,却可以保障后勤无忧,萨拉丁率领的马木留克骑兵战术打法与蒙古人相似,没有打到英军的后勤被迫与英军决战,结果惨败丢掉了耶路撒冷。明军也应该效仿狮心王的策略,依靠海路补给,这样就不会被皇太极断粮道。


大话壶


遇到这种弱智的问题实在不知道如何回答,韩信灭赵、陈余败亡,韩信很客气对陈余手下李左车说,赵王不听您的主意所以败亡。曹操与袁绍作战,许攸恨袁绍不用自己计策而失败。难道果真如此?

打仗就如同下象棋,你和高手对战时你无处不是漏洞,他将死你并不是因为你跳错了一步马,放错了一步车的问题。

洪承畴与皇太极决战,明军到处是漏洞,并不仅仅是粮草被烧,粮草只不过这是你若干个漏洞中的一个而已。

就如同考试,有的人感叹要是那个题目我做对了就可以及格了,其实是因为你的水平本来就达不到,而不是因为错了一两题的缘故。


哀公问宰我


战略性错误,军队不能野战,搞堡垒也是无用,整个辽西,为了筑垒,花费无数,一但清军来攻,要么就不战而逃,要么就被围点打援。军人不敢战,什么策略,再好的装备也都是给对手准备的。

加上主政者急功近利,各路兵马矛盾重重,死道友不死贫道的作风,尤其是辽西武将的军阀化。每次开战就是送大礼。再有钱也不能这么造


塔奇克马80667869


八旗劲旅骁勇善战,明军能守就不错了,崇祯急与后金主力决战,反手收拾农民军。明军主动出击,正面僵持,后方空虚致使后金迂回偷袭成功,明军在战场全面崩溃,80%主力投降,洪承畴投降。至此明朝战场主动权丧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