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包拯是怎樣一個人?

艾華戀萌


眾所周知,“杯酒釋兵權”在保證北宋皇帝統治穩固的同時,卻也給大宋帶來了無數弊病。由於北宋長期奉行“重文抑武”政策,皇帝和文官集團百般壓制武將的地位與權力,使得北宋軍力越來越差,武備愈加空虛。

▲宋仁宗趙禎畫像

到了北宋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趙禎在位時,北宋武備不振終於導致了難以挽回的嚴重後果。當時,北宋的西北地區有一個名為党項的遊牧部族,他們世代生活在今天的寧夏地區,彪悍好戰。由於寧夏富產良駒,所以党項人擁有著精銳的騎兵部隊。仁宗年間,党項人首領李元昊看其“寬仁恭儉”好欺負,便悍然起兵造反,不再充當北宋藩屬,而是自立為帝,公開與北宋朝廷決裂,還屢屢出兵侵擾宋朝邊境。

為此,北宋先後出動三路大軍迎擊西夏,史稱“第一次宋夏戰爭”。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三月,西夏大軍攻擊宋朝西北重鎮延州,而延州守將範雍勢單力孤,只得連忙向朝廷求救,宋廷遂派遣大將劉平和石元孫星夜馳援。雙方在延州城外三川口遭遇,經過一番慘烈激戰,宋軍將士全軍覆沒,這就是著名的“三川口之敗”。

▲好水川古戰場遺址

隨後北宋忍無可忍,便調集重兵,這一次宋仁宗派出了韓琦、范仲淹等名臣趕赴西夏前線,指揮對夏作戰,戰爭進入膠著狀態,但沒過多久,宋軍又於好水川陷入重圍,再度全軍覆沒。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宋夏大戰再起,結果宋軍又在定川寨大敗,這就是北宋歷史上屈辱的“鎮戎三敗”。在三場大戰中,宋軍上下其實都充滿了問題。

宋仁宗面對戰場敗局一籌莫展,但又不能與西夏議和,便向群臣問計,所幸包拯幫助北宋走出了這一困境。很多人只知包拯清正廉明、秉公執法、善於斷案,卻不知包拯為官生涯中更多的時間都在參與北宋軍國大事的決策,斷案成就只是其人生的很少一部分,他不僅是宋仁宗的股肱之臣,還加官為龍圖閣學士。

▲包拯劇照

眼見北宋在西夏戰場上陷入頹勢,在朝廷群臣一籌莫展之際,包拯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據《包拯集》記載,包拯曾向宋仁宗獻上一條對付西夏的“絕戶計”。由於西夏擁有眾多天然鹽池,盛產青鹽,而鹽是一種老百姓必備的基本生活物資,日常消耗量巨大,所以西夏就把特產青鹽當為一種出口資源,大量向鄰國販賣,以獲取豐厚利潤,再用以購買西夏緊缺的布匹、糧食、鐵器等資源,鹽業可謂是支撐西夏經濟的“支柱產業”。

▲青鹽

在包拯看來,既然西夏“財用所出,並仰給於青鹽”,那麼大宋就應該嚴格控制從西夏進口青鹽數量。北宋人口眾多又是西夏青鹽最重要的進口國之一,如果大幅削減甚至禁絕進口西夏青鹽,那西夏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就會斷絕,一旦其陷入財政困境,離土崩瓦解之時就不遠了。至於北宋國內,有著山西解州鹽池,產量極為豐厚,足以保證宋朝國內食鹽供應,在此情況下減少禁絕西夏青鹽進口,不僅對北宋國計民生並無多大影響,還會對西夏造成嚴重打擊,所以食鹽這種調料,完全可以成為大宋抗擊西夏的利器。

▲西夏國主李元昊塑像

聽完包拯的真知灼見後,宋朝君臣如夢方醒,馬上達成共識,開始把控從西夏進口的青鹽數量,並關閉了宋夏雙方邊境的貿易場所“榷場”,禁絕雙邊貿易。不久,西夏果真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西夏國主李元昊雖在戰場上威風八面、不可一世,但對包拯所提出的“調料戰術”,卻是束手無策。在西夏國內的強大反對下,李元昊最終選擇退讓,於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同北宋朝廷訂立《慶曆和議》,李元昊主動取消帝號,向宋朝俯首稱臣,尊奉宋朝正朔,而宋朝每年賞賜其無數金銀財寶,宋夏雙方間的緊張局勢這才得以緩解,邊境地區也暫時趨於穩定平和。

參考文獻:

《宋史》《包拯集》


趣觀歷史


小時候鄰居家一放《包青天》,我就端著碗坐在他們家邊吃飯便看這部電視劇,那時候的我對包大人的剛正不阿和那張黑臉是極度崇拜,天天想著自己啥時候也能變黑,然後用黃泥也在額頭上弄個月牙,自導自演包大人。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這張圖:

長大後讀了一些歷史,才知道包大人的臉原來一點也不黑,額頭沒有月牙印,而包大人的一些傳奇故事都是後人給加上去的,這難免讓我有點失望。包拯雖然沒有電視裡演的那樣神奇。也不是斷案高手,但他的人生經歷卻是精彩至極。

比起斷案,懟人才舒坦

包拯之所以被稱為包青天,主要還是他為官清廉、為民做主,本人也是剛正不阿。但包大人斷案能力實在讓人汗顏,他在開封為官時還鬧出一個笑話,被沈括記錄在“夢溪筆談”中:

犯人買通了小吏,讓他在在公堂上兇自己,包大人看到自己的小吏欺負平民百姓,氣的打了小吏一頓,然後就心軟的輕罰了平民,最後小吏和犯人皆大歡喜,而包大人被騙的鬧出大笑話。

所以,其實包大人的專長是“懟人”:

1.懟貪官

轉運使王奎收買路錢,被包拯知道,連續懟了他7次,懟到王奎後來被罷官。

2.懟權貴

宰相宋庠尸位素餐,該做的事不做,卻在做一些宰相不該做的事,後來被包大人懟到自動辭職。

據統計,包拯為官期間,被他彈劾的朝廷重臣共有三十人。

包大人的黑臉一點都不黑

跟小說上不同的是,包拯出生於公元999年的廬州,父母是基層公務員,且他家的條件並不貧苦,也沒有給人家放牛過,相反他出生自書香門第,從小就接受著良好教育。

至於他的臉黑,主要還是來自他的工作性質了,傳聞中包拯是個斷案高手,必須對犯人鐵面無私。這個鐵,就是黑鐵。於是,包大人就成為了黑麵無私的人了。

包大人的真愛,是展昭還是公孫策?

展昭、公孫策?這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關於展昭的原型,我們可以推測是包拯身邊的護衛,畢竟在朝堂容易得罪人。但公孫策這個師爺,則壓根就不存在,因為這個職位到明清時才出現。

那到底誰才是包大人的真愛?這正是包大人的大老闆,宋仁宗。

包拯能夠懟天懟地,全靠宋老闆的好脾氣。話說宋仁宗的丈人張堯佐想靠皇帝關係做宰相,被包拯知道後,不僅張堯佐被懟的抬不起頭,連皇帝本人都被包拯罵道口水噴到臉上。

皇帝都被說成這樣,更何況平常的大臣。

這似乎是包大人和宋老闆配合好的,一個“剛”、一個“柔”,剛柔並濟下,颳起了大宋朝廷的廉潔之風。

包拯平步青雲的一生

對於包拯的夢想很簡單,就是考取功名,做官為百姓服務。28歲的包拯考中進士,被授予大理評事,並在江西擔任知縣。但因受到儒家思想薰陶,“父母在,不遠遊”,包拯沒去赴任,而是等到十年後父母雙雙去世,才去上任。

此時的包拯38歲。上任期間,包拯就顯現其卓越的才能,在三年內就被調任為端州知府,又三年後被調到開封,此時的他徹徹底底的是一名京官。開封為官期間,包拯是各種打擊官場的歪風邪氣,而與歪風邪氣的鬥爭持續了包拯的整個為官生涯。

如此優秀的官員,自然被上層領導賞識,於是他又被任命為“權知開封府”(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委書記,但權力要大很多)。此後的包拯繼續升官,最高升到樞密副使,等於副宰相。

包拯為官最大的特點就是敢於納諫,且力度很大,動不動就是彈別人十幾次,而且是不管多大的官,他都敢彈劾。而宋仁宗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納諫,被稱為“守成賢主”。

包拯不畏強權,為民請命,被世人稱為廉潔的化身,民間更是視他為神明。他的事蹟經過民眾傳播再加上各種演繹,於是包青天的傳奇故事,便出現在各種戲臺上,越傳越遠,影響也越來越大。

而包拯既然是神明瞭,自然得有點特色,像有的神明形象如:毛臉雷公嘴、鳥頭人身肋生羽翼右手拿大錘等等,包青天自然也要裝飾一下,然後大家為他進行了藝術加工。鐵是黑色的,包大人經常懟人,不善言笑,於是用黑臉來形象包拯,堪稱完美。


歷史紅塵


肯定是真的有包拯這個人。

一提到青天大老爺,想到的就是包拯的形象,也就是我們從電視劇中看到的那樣黑臉包拯頭帶月牙,那這是真正的包拯形象嗎?

關於包拯額頭上的月牙,有很多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剛出生的時候包裝特別黑,於是就在額頭上做了一個標記,另外一種是失足掉水裡把額頭磕破了留下的傷疤,還有一種說法是被馬蹄踢到了,這些都是後人的種種猜測。


因為根據歷史記載,黑臉代表剛正不阿,清廉公正,都認為是好人,頭戴月牙是給包拯製造的特殊形象,像是包拯的第三隻眼睛來分辨是非。他的這種形象只是出現在小說中,在《宋史·包拯傳》中,並沒有對包拯的外貌進行特殊說明。


到了明朝時期,《包公案》中對包拯的外貌進行詳細介紹,這時已經刻劃成黑臉包拯頭戴月牙的形象了,那在安徽合肥的包公寺裡的形象,相貌也不是電視劇中看到的那樣,後來慢慢就就把這種形象當成真正的包公模樣了。 《包孝肅公奏議》包含了包拯一生所寫的奏摺和建議,對百姓和軍隊的一些整改措施,還有一些政治主張,當今看來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歷史別墅


戲劇、評書等文藝作品曾把宋朝的清官包拯演繹成包青天,說他是從小沒了爹孃,是兄嫂養大的苦孩

其實,歷史上的包拯出身於殷實的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他的父親包令儀曾在宋太宗時代任職刑部侍郎。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二十八歲考中進士,三十六歲那年出任天長縣知縣。

因斷案出名,慶曆元年(1040年),四十歲的包拯調任端州(今屬廣東肇慶)知府,後屢次升遷,先後任職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開封府尹、樞密副使等官職。

包拯在任內清正廉潔,不畏權貴,執法嚴格,揚善懲惡,任職開封府尹期間,京師奸佞大為收斂,時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

包拯是春秋時代楚國忠臣申包胥的三十五世孫,祖父包士通是耕讀為家的平民百姓,父親包令儀在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中進士,任職刑部侍郎。

包拯有兩個哥哥,大哥包瑩、二哥包穎均過早去世,他自然成了包家傳宗接代的獨苗。

為了陪伴父母,包拯十餘年不離開家鄉,父母去世後,又守孝三年,直到三十多歲才離開家鄉踏上仕途。

包拯有一妻一妾,妻子董氏生長子包繶[yì],先於父親去世,包繶妻子崔氏生子包文輔,不幸夭折。

包拯不忍心看著兒媳崔氏孤苦伶仃過一輩子,就勸她改嫁,但崔氏卻發誓不離開包家:“生為包婦,死為包鬼,誓無它也!”

包拯五十九歲再得一子,即次子包綬,是他的小妾孫氏所生。

可惜這個孩子五歲的時候,六十四歲的老爹就去世了。

包拯臨死前,將小妾孫氏遣回孃家,囑託兒媳崔氏撫養包綬,崔氏對小叔子視若己出,撫養他長大成人,包綬對嫂子“以母禮侍之”,稱呼嫂子為“嫂娘”。

後人把這段歷史移花接木到了包拯身上,以訛傳訛,包拯就被傳言說成是個沒孃的孩子了。



詩人小草


北宋鹹平二年(999)包拯出生於廬州合肥的一個官僚家庭,一直刻苦讀書,直到29歲考到了進士(戲曲中包拯都是自幼被遺棄,由嫂子撫養長大)

宋嘉元年(1056),包拯上任開封知府,開始了他的包青天經歷,這時候的他已經是58歲高齡,《宋史包拯傳》提及“包拯立朝剛毅,貴氣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按照宋朝法律,百姓到衙門告狀,不能直接給知府遞摺子,必須要先通過門牌司轉達,門牌司因此經常刁難勒索百姓,包拯上任之後就撤掉了門牌司為民解憂。

包拯在開封府只做了一年多的知府,但是將開封治理的井井有條,後來歷任端州知縣,三司戶部副使,治理的地方都讓百姓十分滿意。且多次向天子直諫,宋仁宗皇佑四年,包拯因為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觸怒了仁宗被貶為河北督轉運使,這時候被加封龍圖閣直學士,後來也有人叫他包龍圖就是因為這個官職。

宋嘉五年,包拯出任三司使,樞密副使,成為朝中重臣,這時候他已經年過六旬,64歲時,包拯死了。


時拾史事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人)。宋朝仁宗時考中進士,從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做起,最終官至三司使(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長),再改樞密副使(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梳密使相當於軍委副主席)。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在中國的傳統戲劇中,包拯有個嫂娘,因為包拯家世清貧,生下未滿月,母親病故。嫂子就把他放在自己兒子的搖籃裡,喂包拯奶,喂兒子包勉粥,將其撫養成人,並聘請恩師,教誨他一舉成名。包拯對嫂子始終十分感恩,尊稱為“嫂娘”。其實,這個只是個戲劇傳說罷了。

而歷史上,包拯中進士時,父母都健在。按照《宋史.包拯傳》記載包拯“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包拯最初被任命為建昌縣知縣,因為父母年邁,就沒有去赴任。“得監和州稅,”改做和州稅局的官員,“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就沒去。“後數年,親繼亡,拯廬墓終喪,猶裴徊不忍去,裡中父老數來勸勉。久之,赴調,知天長縣。”過了幾年,父母都過世了,在長輩的勸說下,才去做了天長知縣。可見包拯家一點不貧窮,應該是比較富有殷實的家庭。

包拯為官比較清廉,這個跟宋朝的“高薪養廉”政策有關,而且包拯家裡不缺錢,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包拯不貪。包拯在坐鎮開封府時的年薪,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幣數額大概在千萬年薪以上。包拯有朝廷撥給的2000畝土地,如果放到現在,這是多大的一筆財富。當然,整個宋朝政府的官員薪俸都很高,但是整個宋朝朝廷還是貪汙腐敗成風,所以,“高薪養廉”基本上就是胡扯。

包拯曾作為監察御史,建言加強練兵,整治貪腐。辭去該職後,還曾出使過遼國,回來後上奏摺建議朝廷挑選“素習邊事”的將領守邊,並重視代州(今山西忻州代縣)的將領選擇,以應對邊境突發的情況。雁門關就屬代州管轄,楊家將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包拯在做三司戶部副使時,免除了向百姓徵收造船木材和河橋竹索賦稅的重稅;並讓百姓耕種漳河地區肥沃的土地,大概有農田一萬五千頃;包拯還廢除了解州鹽法;並且積極供給宋遼邊境守軍的軍糧,這讓包拯有了比較好的聲望基礎。後來包拯,任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建言請求廢除苛刻的行為,抑制僥倖投機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興建勞作,禁丘妖言妄說。

大家最熟悉的包拯的官職,龍圖閣大學士,正式名稱是“龍圖閣直學士”,在1052年擔任,由此有了“包龍圖”的稱號。後因擔保推薦官員失誤獲罪,被貶官到池州(今安徽池州)做知州,慘吧,這年是1055年。第二年,就是1056年,包拯復職,並且權知開封府,戲劇中的“倒坐南衙包龍圖”正式登場。這時候包拯已經是快六十歲的人了。

包拯在開封府時,改革了訴訟制度。開封府舊制,凡是告狀者,都必須先將狀紙交給守門的府吏,再由府吏轉呈,是否審理,何時審理,則由府吏通知。訴訟者不能面見長官,府吏可以藉此敲詐勒索,營私舞弊,而冤屈者因送不起錢財而告狀無門。包拯革除了這一弊端,大開正門,使告狀者可直接至公堂見官納狀,自陳冤屈,審案也更能公正合理。因此,才有了戲劇中“包黑子”的形象,剛正清廉,正直不阿。當然,上古神器三口鍘刀應該是不存在的。

包拯此後主要作為言官,給皇帝提建議,彈劾不法的大臣。包拯曾建言宋仁宗立太子,因為包拯無子,而且年事已高,仁宗倒是很高興包拯提出這個建議。包拯和宋代大才子歐陽修同朝為官,歐陽修是個大才子,但是破壞力也是非常巨大的,見誰啃誰的主,包拯就被啃過,曾對仁宗說包拯彈劾前三司使是為了自己去擔任這個職務,讓包拯只能在家避嫌了好久。歐陽修對包拯的總體評價還是很高的,只是轉折了一下“但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也是包拯的一個方面吧。

對包拯的整體評價,不敢妄加評議,還是引用宋史吧,“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苟合,不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翻譯一下就是,包拯性格正直,憎惡官吏苛雜刻薄,致力於敦厚寬容之政,雖然非常憎恨惡行,但從來沒有不用忠恕之道來推行政務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雖然地位高貴,但衣服、器物、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

包拯去世後,為了紀念包拯,在開封修建了包拯祠, 後來全國多地為了紀念包拯,都有修建包公祠,可見百姓心中的“一杆秤”。歷史上的包拯和戲劇中的包拯,所做事蹟雖然不同,戲劇多為杜撰,但是整體的性格、秉性和行為方式卻是一致的,“包黑子”是確確實實的名符其實。


奕天讀歷史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辯忠奸。

包青天指的就是北宋名臣包拯。據說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被民間奉為神明崇拜,認為魁星轉世,傳其黑麵,被稱為“包青天”。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歷經宋真宗、宋仁宗兩朝。仁宗時期,包拯考中進士,歷任地方職務為:建昌知縣,和州監稅,天長知縣,端州知府,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中央職務為:殿中丞,監察御史,三司戶部判官,知開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授龍圖閣直學士。

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為禮部尚書,諡號“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被收入《四庫全書》。後世稱其為“包孝肅”、“包龍圖”、“包待制”、“包青天”、“包公”。

其事蹟在《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名臣碑傳琬琰集·卷四十五·包孝肅公拯》中有詳細記載。

其遺蹟有包公湖、包公墓、包公祠、包公樓等存世。


安定郡小書生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和民間傳說、戲曲舞臺、電影、電視劇中的包青天形象大有不同。但是,也並非完全沒有關聯,包拯改變民間訴訟的程序,普通百姓可以直接來到大堂前陳說是非。這是民間對包青天形象塑造的直接源泉。

1、斷案如神,作官清廉

包拯中進士後,為照顧年邁父母數次辭官。雙親去世,守喪期滿才做了天長知縣。到任後,有人割了一戶人家的牛舌頭,失主上訴。包拯說,把牛殺掉賣了吧。牛是農耕社會主勞力,宋朝規定殺牛者犯罪。

於是有人來報告,說有人私自殺牛。包拯對這個人說:“你為何割了人家牛舌又來告他?”盜竊者只好認罪。後來調任端州知州,不用端硯巴結權貴,任期屆滿,也沒有私自拿回家一個端硯。

2、改變訴訟程序,讓百姓有說話的地方

包拯此後幾經升遷和調任,後任開封知府。在京城任知府,史載包拯治事剛強,貴戚、宦官懼怕他,行為都有收斂。包拯還十分嚴肅,人們把見到包拯笑臉,當作黃河變清那樣難。也許這就是“黑臉包公”說法的直接來源吧。

按開封府老規定,到衙門訴訟的百姓,不能走到大堂階下。包拯改變做法,打開正門,人們可走到堂前陳述是非。有宦官和貴族建花園,佔土地,使河道阻塞,包拯下令拆掉。有人拿地契找說法,包拯審核後發現被塗改增加了步數,就上報皇帝制裁了對方。

3、請立太子卻沒有觸犯皇帝

在任何一個時代,如果有大臣向皇帝請求冊立太子,基本就等同於請求皇帝來砍自己的頭。但包拯向宋仁宗請立太子,不僅沒觸犯皇帝,還得到了明確回覆。史載,包拯上奏:“東宮太子空缺很久了,天下人都感到擔憂,陛下不冊立太子是為什麼?”

宋仁宗看到包拯的奉章後問他:“你認為該立誰為太子?”包拯說:“我無能,還沒考慮要立誰,我請求早立太子,是為國家大計。陛下問我立誰,是懷疑我。我70歲了,沒有兒子,並不是為自己和後代邀寵啊!”宋仁宗聽了很高興:“這事要慢慢商議。”

4、曾被歐陽修質疑

大臣張方平任職三司使,買了土豪的財產,包拯彈劾他罷了官;宋祁接替張方平,包拯又彈劾他;宋祁又免職,由包拯士暫時代理。歐陽修質疑:“牛踩了田,包拯奪人家的牛,處罰很重了,他又貪圖肥缺,是不是過分?”

包拯聽到後就待在家裡,躲避代理三司的任命,過了很久才出來。主持三司時他又改變了一些老規定,以前皇宮物品從各地選用,使百姓困難。包拯則設市,公平買賣,使百姓不受侵憂。

5、死後得到極高評價

包拯64歲去世,封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史書評價他人品正直,厭惡官吏對百姓苛刻,性情敦厚,痛恨壞人。不輕易與人交往,不會有意討別人喜歡,沒有私人請託的書信,主動與老友、親戚同鄉斷絕往來。

包拯地位顯貴,衣服、用品、飲食卻和當平民時一樣。他常說:“我的後世子孫做官,要貪汙犯法,就不能回老家,死了不許葬入祖墳。不按我的要求做,就不是我的子孫。”


指動濟南


包拯是北宋仁宗朝的一位官員,當過權知開封府、諫官、權御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務。真實的包拯首先是一位清官。我們看他的遺囑就知道他的為人了——包拯的遺囑只有一句話:“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包拯也是一名敢言的臺諫官,跟皇帝爭執起來,不憚將口水噴了皇帝一臉。讓我舉一個宋人筆記朱弁《曲洧舊聞》記載的軼事來說明:張堯佐除宣徽使,以廷論未諧,遂止。久之,上以溫成故。欲申前命。一日將御朝,溫成送至殿門,撫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既降旨,包拯乞對,大陳其不可,反覆數百言,音吐憤激,唾濺帝面。帝卒為罷之。溫成遣小黃門次第探伺,知拯犯顏切直,迎拜謝過。帝舉袖拭面曰:“中丞向前說話,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不過包拯卻不是一名值得讚美的法官,因為他過於嚴酷,喜歡強調“於常法外重行處置”。舉個例子吧,曾敏行《獨醒雜誌》載:“包孝肅公尹京,人莫敢犯者。一日,閭巷火作。救焚方急,有無賴子,相約乘變調公。亟走,聲喏於前曰:‘取水於甜水巷耶於苦水巷耶?’公勿省,亟命斬之。”一個無賴因為在救火時調侃了包拯一句話,便被包拯處死。可謂嚴酷。

諷刺的是,這麼一名不尊重法律、不體恤人命的酷吏,卻被後世坊間文人塑造成執法如山的代表法官代表。其實,中國傳統司法文明成就很高,不是包拯所能代表的。


吳鉤的鉤沉


包青天實在太忙,日斷陽,夜斷陰,三口銅鍘泣鬼神,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好漢來幫忙。在老百姓心目中,包公是典型的清官形象,幾百年來深受百姓愛戴,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之一,同時也是被各類藝術樣式演繹得出神入化的人物。

首先包公的身世就有曲折離奇的故事,大概受了戲曲《鍘包勉》和《包公賠情》的影響,認為包公從小父母雙亡,有的說法是被遺棄,由大嫂扶養成人。事實上包拯出生於北宋鹹平二年(999年),官僚家庭出身,宋代史書裡沒有任何關於包拯有兄長的記載,在包氏族譜裡包拯是有過兩個兄長,但都在很小的時候去世了。包公沒有兄長,當然也不可能由嫂嫂扶養成人,出身貧寒,父母早亡,可能是後世文藝工作者為了豐富劇情需要而加的戲碼。



包拯確實是一個盡忠盡職的官員,同時他還是一名家喻戶曉的破案高手,而且不懼皇權,不徇私情,《狸貓換太子》一案以各種文藝樣式被傳承了幾百年。這都歸功於元明時代的民間藝人,當時的公案戲,說唱詞話,包公一人就佔了絕大多數。(據考證元代公案戲18種,包拯佔11種,明代刊印的說唱詞13種,和包拯有關的有8種)


但是在宋朝史料裡只記錄了僅有的幾件小案子,那一大堆的大案要案並沒有記載。人們所熟知的案子大多來自明代的《龍圖公案》,但據考證,其中絕大多數不是借用他處,就是完全是傳說,在史籍中找不到出處抑或捕風捉影,他的大多數破案記錄,也包括那三口銅鍘,多是後人演繹出來的。

可以看一下包大人的履歷,29歲時考中進士,照理應能做官,但包拯出於孝道,回安徽奉養父母雙親,直到父母都去世,守喪期滿才出道做官,時年39歲。歷任天長縣知縣,端州知州,這種孝道被當時人所稱頌,也就是說包拯中進士後一直在家,沒有斷過案子。


從慶曆三年(1043年)到嘉祐元年(1056年),先後擔任監察官員,三司戶部副使,京東路,陝西路,河北路轉運使。向宋仁宗提出《論取士》,《論縣令輕授》等策論文。還對邊境防務提出建議,有著名的《論契丹事宜》,《論邊將》等奏摺。而轉運使都是鹽務漕運方面的工作,屬於戰鬥在商業戰線,使物價穩定,國家財政增收是他的任務。

所以從這段來看,包大人主要經歷在諫議朝政和管理漕運和財政。也正是他工作的兢兢業業得到賞識,嘉祐(1056年)元年底到開封府任職,開始了他一生中留給後世津津樂道的執政經歷。


據《宋史》記載,當時開封流傳“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打官司沒錢沒路子沒有關係,有閻王老爺和包青天為你作主,可見包公在民間的影響力和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包公在開封府任上其實只有一年半任期,在最難當的京官位子上,不怕權貴,為民做主,任人唯賢,鐵面無私,也是在這一年半的開封府尹給老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包拯升遷御史中丞,最後他在樞密副使的職位上去世,死後諡號“孝肅”。究其一生,包大人並沒有多少時間去斷案,不可否認包大人是斷過一些案子,但主要政務在進諫監察財政方面。


民間需要這樣清廉的官員,老百姓渴望有這麼一位執法如山,明鏡高懸的人間判官,而包拯這個形象正是滿足了人們內心對清官的定義,包拯青天大老爺的光輝形象也就順應人心地樹立起來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