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年來“溝南許地”許氏家族英才輩出

七百年來“溝南許地”許氏家族英才輩出

在中國波瀾壯闊的近現代史上,有一個叱吒風雲的許姓家族,被譽為“近現代史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如今,這個家族的後代仍安居樂業在地處汕潮揭三市交匯、華南五嶺入海處的溝南許地。七百多年滄海桑田,許氏家族在此地繁衍生息。他們以耕讀傳家,秉承祖訓,傳承家風,培育出無數濟世安民、保家衛國的棟樑之才。

走進溝南,便可看到村口迎面立著的一扇古色古香的照壁,上有魯迅先生所書集字:“溝南許地”。這面古老的牆壁好像一道分界線,隔絕了熙熙攘攘的外界,保留住村子渾然天成的古樸。依山傍水,湖光秀色,溝南許地彷彿集聚了所有的鐘靈毓秀與文運才思,從這裡走出的一個個清官廉吏、革命先驅、紅色將領、教育大家、科研泰斗和商業奇才,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留下了一個個難以磨滅的足跡,見證了許氏家族綿延七百年的輝煌歷程,成為潮汕人傑地靈的縮影,潮人家風傳承的代表。魯迅先生為其題寫對聯:“文且武安邦興國古今今勝古,史與俗昌社旺稷先後後承光。”這幅對聯鐫刻在許氏公祠門前,用於勉勵世世代代許氏子孫。

許氏公祠是粵東地區許氏子孫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這裡處處可以看到許氏家風的註解和傳承。祠堂外兩邊牆壁上鑲有36道石碑,稱為“光宗碑”,上面除了銘刻許氏子孫中舉立功、加官晉爵的榮耀,更記載了這些名人忠君愛民、勤學孝親的傳世美德;祠堂中“克迪前光”、“禮樂詩書”、“孝悌忠信”等名言警句鐫刻於顯眼之處,無不在提醒子孫後代努力繼承先輩的優良傳統。溝南村的祠堂民居大多是“四點金”組成的“駟馬拖車”式建築,除了許氏公祠,村中的登科第、大夫第、儒林第、三希堂等建築至今保存完好,在這些百年老屋裡,許氏先輩們精心設計和銘刻的“顏子家訓”、“治家格言”以及各種治學、處世、為官的心得警句,寄託著他們對後代的殷切期望,使人們沐浴於詩禮之家的儒雅氣息之中。

如今,修葺一新的許氏祠堂已成為家族歷史文化展覽館,詳盡介紹了許氏歷代名人和家族悠久歷史。我市文史學者許因才老師20多年來潛心研究溝南許地歷史,他告訴記者,溝南許氏家族傳至許弘烈公一代,家族分為數支,一支留居溝南本土,一支在清乾隆年間外遷至廣州高第街。因名人輩出,廣州高第街的許氏族人被稱為“近代廣州第一家族”。這其中便離不開“耕讀傳家”的好家風。在許氏十五世到十八世,族中多人入朝為官,因德才兼備享譽朝野。如乾隆、嘉慶兩朝學政名士許夢榜、光緒朝兩部尚書許應騤、有“許青天”美譽的許應鑅、廉政楷模許應鏘等等。來到民國時期,許氏子孫一樣功勳卓著:民國時期粵軍總司令許崇智,與堂兄弟許崇灝、許崇濟一起,被稱為孫中山麾下“許氏三傑”,在辛亥革命中立下赫赫戰功。此外,北伐軍大元帥前衛許崇年、紅軍將領許卓、地下黨員許錫纘、潮汕“七日紅”革命烈士許懷仁,商界奇才許世祜、許乃詔,魯迅先生夫人許廣平、著名教育家中山大學前校長許崇清、現代科研雙星許慧君與朱光亞夫婦等都是溝南許氏後人。

許因才說,溝南許地歷史上共出了20名舉人、3名進士、1名翰林,以及 1人獲頒聖旨,還有29人對中國近現代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樣輝煌的家族史,離不開許氏家族詩書耕讀優良傳統家風。許因才認為,溝南許地的家風可以昇華為十個字,那就是“禮”——儀容敬謹,“靜”——寧靜致遠;“序”——長幼內外上下各有序;“書”——詩書為立身之本,學而優則仕;“餘”——留餘,不過激,符合中庸之道;“耕”——勤耕耘,有餘力,則學文;“睦”——居家和睦,社稷安寧;“實”——腳踏實地、克勤克儉為立國之本;“弈”——博弈,用自己的努力換來成績;“獻”——對國家民族作出巨大貢獻。

時光荏苒,歷史的長河沖淡了門廊上的彩繪、飛簷上的嵌瓷,但許氏歷代先賢“耕讀傳家 高風秉承”的家風家訓仍代代相傳。在今天的溝南許地,《弟子規》、《千字文》、《三字經》等經典詩文仍是每個家庭教育孩子的必讀課。也正因為此,許氏子孫至今依然人才輩出,遍佈潮汕、廣東乃至全世界,在各個領域建功立業,續寫著許氏家族的輝煌。(記者 陳靜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