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膠東”


淺談“膠東”

膠東,分為文化意義的膠東,地理意義的膠東和行政意義的膠東。

文化意義的膠東即以膠遼官話為母語,文化習俗也趨於一致的地區;通常是指青島、煙臺、威海全部。

地理意義的膠東,即膠萊谷地以東的膠東半島,包括煙臺、威海全部,青島東部 。行政意義的膠東指山東半島地區。


淺談“膠東”

膠東三面環海,西接山東內陸地區,隔黃海與韓國、日本相望,北臨渤海海峽。膠東地區優良港口眾多,海岸線曲折、是中國沿海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重要的工業、農業、服務業基地,是經濟較為發達地區、是現代化發展程度較高的區域之一。

古時膠東地區為東夷族中萊夷、嵎夷聚居地,名稱源於秦時膠東郡,治所即墨城(位於今平度市境內)。 秦漢之後其名淡出歷史,直到民國時政府設膠東道,抗日戰爭時我黨建立膠東革命根據地,膠東之名才被重新在人們耳中響起。

膠東以萊陽梨,煙臺蘋果,膠東餑餑等著名於世。


淺談“膠東”

膠東半島地區的主要氣候特點:在溫度方面,半島西部高於東部,北部高於南部,沿海高於內陸,其中包括威海、煙臺、萊州、平度、蓬萊、龍口、青島,年平均氣溫12.0-12.6℃。其降水量在東部地區較多,西部:大澤山、萊州、龍口、招遠、蓬萊的降水量較小,在676.4mm左右。從半島東部沿海向西北丘陵山地呈遞減狀態,西北的大澤山、龍口、蓬萊等地多達2834.43小時。然而在半島近2萬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又分為幾個不同的小區。由於受海洋的影響,與同緯度的內陸相比,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溫變幅較小,冬季比較溫和,夏季無酷暑,1月均溫在0℃以上,7月均溫25℃左右,全年無霜期約165~250天,年平均降水量約600~700毫米。

半島上丘陵起伏,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由花崗岩組成,最高峰嶗山海拔1130米。海岸線曲折,多深水港灣,如青島等。

膠東半島屬中朝準地臺膠遼臺隆。太古代片麻岩和片岩等深變質結晶岩廣泛出露,白堊紀末有廣泛的火山岩噴發和酸性岩漿侵入活動。中新世以後,渤海總體大幅度下陷,成為華北—下遼河沉降帶拗陷最深的大型新生代斷裂—拗陷盆地。上新世末,特別是第四紀以來渤海海峽斷裂下陷,半島形成。全區被北北東—北東和北北西—北西兩組斷裂分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斷塊,經長期剝蝕分割,形成較破碎的低緩丘陵。少數山嶺突出丘陵之上。半島南部的嶗山主峰嶗頂海拔1133米,為半島最高峰。中北部的牙山、昆嵛山、偉德山以及羅山、大澤山、艾山等,多為近北東走向。山地丘陵間有桃村地塹盆地、萊陽斷陷盆地和膠萊凹陷平原等。沿海有寬窄不等的帶狀平原,以蓬(萊)黃(縣)掖(縣)平原面積最大。

膠東半島海岸蜿蜒曲折,港灣岬角交錯,島嶼羅列,是華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區。膠州灣的青島、芝罘灣的煙臺、威海灣的威海、石島灣的石島和龍口等均為中國著名港口。半島沙嘴沙灘發育。沙洲發育之地,島陸相連形成陸連島,如煙臺附近的芝罘島、龍口附近的屺姆島。沿海島嶼除渤海海峽的廟島群島外,均分佈於近陸地帶,較大者有象島、莫邪島、杜家島、田橫島、劉公島、雞鳴島、崆峒島、褚島、蘇山島和南黃島等。

膠東地區,指膠萊谷地及其以東具有相同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的半島地區。按語音、文化、風俗習慣細分為青島及下轄縣市、萊州、昌邑、高密等膠萊河兩岸平原地區,和煙臺(不包含萊州)、威海及下轄縣市的丘陵地區。農作物可一年兩熟,主產冬小麥、大豆、玉米等。盛產蘋果、梨、葡萄、大櫻桃、藍莓等水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