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古國:昆吾國

夏朝有昆吾國,己姓,伯爵,為上古五霸之一,顓頊、祝融之後,陸終之子,與楚國為同一祖先,《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曾說過“

昔我皇祖伯父昆吾”的話。據《史記·楚世家》記載:“陸終生子六人,訴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夏之時嘗為侯伯……”神話中有“昆吾鑄九鼎”的說法,昆吾國是夏朝主要方國,是守衛夏朝王畿的重要屏障。《詩經·長髮》中說:“苞有三櫱(niè)”苞,即苞本,牢固也。櫱,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一本生三櫱也,本則夏桀,櫱則韋也,顧也,昆吾也,皆桀之黨也。”朱熹說,韋國(大彭國分支)、顧國昆吾國為夏桀的死黨,被稱為“三櫱”。昆吾國與夏朝的關係十分密切,夏朝初期曾發生“太康失國”事件,後來昆吾氏聯邦集團在“少康復國”之際出師勤王,為夏朝的復興起了重要作用,為此昆吾氏有子弟受封到溫,建立溫國(見溫國篇),昆吾氏聯邦集團又多了位成員。昆吾國始封地一般認為在今河南濮陽市,《國語·鄭語》韋昭注:“昆吾衛是也,其後夏衰,昆吾為夏伯,遷於舊許。
”衛,河南濮陽市為春秋時衛地,《左傳·哀公十七年》記載:“衛侯夢於北宮,見人登昆吾之觀。”觀,衛地,今濮陽市境內,杜預注:昆吾之墟。夏朝中期後因種種原因南遷許地,舊許,據考證在今河南許昌以北一帶。

夏朝古國:昆吾國

“昆”的金文上面是個“日”,指太陽;下面“比”,代指“比比皆是的人”,意為“烈日下眾多勞役的奴隸們”,因此“昆”字又含有“多”的意思。這個字來自社會底層,因而也通常用來代指謹小慎微的東西,“昆蟲”一詞就是指數量多而身形卑微的小動物,即“昆眾”,據說早期昆吾氏族人以“昆蟲”為圖騰。《說文解字》說:“昆,同也。”,即眾多奴隸並肩一起勞作。大家一起早出晚歸,勞動相處,彼此平等,彼此憐惜,一方有難,相互幫助,因此“昆”字又引申出一層朋友或兄弟的意思,即所謂五湖四海皆兄弟也,《詩經·葛藟》:“終遠兄弟,謂他人昆。”故稱之為“昆友”、“崑玉”等等。

夏朝古國:昆吾國

昆的金文

夏朝末年,夏桀驕奢淫逸,昏饋不仁,《竹書紀年》記載:“(桀)築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至夏王室外患不斷,諸侯罷朝,階段矛盾日益突出,社會動盪不安,戰亂頻起。此時商部落悄然興起,廣攬民心,諸侯紛紛依附,請求商湯取而代之,以拯救天下勞苦大眾。《詩經·長髮》:“韋顧既伐, 昆吾夏桀 。”韋國、顧國、昆吾國,三櫱(niè)亡後,夏桀孤立,商湯一舉滅之。《詩經》中記載的昆吾國是作為夏朝的死黨,反對商湯代夏,但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自把鉞以伐昆吾。”史記的說法卻是另一個版本,昆吾國趁夏桀虐政淫荒之際伺機作亂,於是商湯舉兵討伐滅之,也就是說,昆吾國想趁亂打劫,取夏而代之,結果一樣。昆吾國亡後,國人四散,整個六百年商朝不見其蹤,估計被迫融合到了商族之中。

夏朝古國:昆吾國

到了商末周初,昆吾氏重出江湖,又開始出現在古籍中。據《逸周書·大聚解》記載:“(武王)乃召昆吾,冶而銘之金版,藏府而朔之。”說得是周武王克商後,周公旦在考察了殷商政令後,揚長避短,去粕存精,制定了一套治理國家的方案,武王聽了後大悅,命令當時的冶金官昆吾氏將周公之言鑄在銅器上,供每日省視。此處孔晁批註:“昆吾,古之利”可以看出,昆吾氏自古還是個擅長冶金術的國家,且昆吾氏者在周朝擔任冶官。昆吾國亡後有昆氏,後形成昆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