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帝王的伙食真的很好嗎?


清朝帝王的伙食真的很好嗎?

滿漢全席


我們經常從電視劇看到清朝的帝王們頓頓飯都是山珍海味,吃的首先是珍貴、吃的也全活,但是實際上清朝的帝王在吃飯上的享用,不如大富大貴的民間鉅富們隨意;帝王王后的居處,不如清朝大官們之無拘束。因其受祖宗法制之層層束縛而不得自由。


清朝帝王的伙食真的很好嗎?

《甄嬛傳》中皇帝吃飯鏡頭


皇帝怎麼吃

首先來說皇帝的膳食,御膳房是皇帝專用的,面積比壽膳房(太后膳)大五倍。御膳房分內膳和外膳。外膳房的廚師頭目為四品達他,尚有頂戴頭目多人,廚役約三百名,專備大宴之用。大宴時外膳房和內膳房合作,捧盒的為頂戴太監。

內膳房有總管一名。尋常的廚役,即外膳房的廚役,輪流值班。他們的烹調技術,皆古老而無變化。菜品多由外廚房作成,然後用挑盒送到內膳房。內膳房備有炭箱數支,上有鐵板。所有的菜品均用粗瓷碗盛好,放在一塊鐵板上加溫備用。點心飯有蒸鍋,粥有粥罐,均是銀質,均放在炭箱上。其菜品之滋味,不僅不應時,且在炭箱上烘烤多時,也就失其美味。五局中之廚役,均不值夜,所以御膳太監有看火之職責。


清朝帝王的伙食真的很好嗎?

御膳房

御膳房有記事,專記皇帝之飲食多寡、鹹淡合味與否,所有記錄內務府備案。

例如去年某月某日,所食的菜品是什麼,今年今月今日仍需照單準備。膳食雖有多,但味道皆不成不淡,毫無滋味,令人生膩,遠比民間飲食差得遠,《還珠格格》裡紫薇一道涼拌菠菜,起了個好聽的“紅嘴綠鸚哥”,馬上就抓住了皇帝的胃。所以御膳房的飯,皇帝自然感覺不好吃,但是御膳房依然不改。原因是怕皇上吃得太多而生病。


清朝帝王的伙食真的很好嗎?

涼拌菠菜

吃不飽的小皇帝

皇上在孩童時,在吃的方面遠不如農家子弟。皇上初生,必為選擇乳母。皇上一旦離開母懷,即在乳母手中。

一則不允許乳母懷抱同寢。二則乳漿與皇上的生理不一定相同,因而受到生長與精神的損失。再者,小兒科的大夫,常說要節制飲食、要避風寒等,在兒科大夫來講沒毛病,但在實際中如何節食、怎樣避風寒則沒有指導。兒科大夫的話傳到伺候小皇帝下人耳中,著就成了金科玉律,但如何理論聯繫實際,如何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個就辦不到了。


清朝帝王的伙食真的很好嗎?

溥儀與乳母


小皇帝體質尚未發達健全,在發育過程中難免出痘出疹,對於小主人必須備加愛護。但是其中弊端很多。小皇帝就和關在籠中的寵物,不碰、不管、不問,唯恐擔了責任,直到導餓的小皇帝直哭。其實乳母當然知道小皇帝為什麼哭,但也不敢隨意改變或背後送食物。一旦因為自己則做主張,導致小皇帝生病,進而獲罪,得不償失。所以清朝後期各帝王體弱多病,問題大概就出在這裡。

光緒皇帝十歲上下,每次到太監的房間時,總是先找些吃的,找到後拿著拿起來就跑。等到太監追上小皇帝。太監跪地哀求,但這時小皇爺拿走的食物,都已經囫圇吞下。

小皇爺如此飢餓,實為祖法的約束,沒有辦法。大家可以想想當時民間人家的孩子,生於自由的天地,到了十幾歲恐怕還有父母親自照看,白天吃得飽,到處跑,玩累了再吃,吃飽了再玩,發育的好,就算有病,也基本是自己扛過去。所以這樣的兒童,多強健長壽。

太后與皇后的飲食

太后的膳房,都是些水平相對一般的奴僕作菜,根本不好吃。因太后年高,糊弄過去就行。各王府每月二十六日進奉菜品。名曰進家作吃的。其味比較鮮美。皇上則無此例。

太監總管李蓮英,兼管太后掌案之職。太后起居飲食,均由他負責。李蓮英惟恐外進食品不相宜,曾另設一野味廚房,僱有京師名廚,多系山東人。每膳有幾品可口之菜。太后即得美味,也賞賜皇上野味飯菜。皇上也感覺味道可口。


清朝帝王的伙食真的很好嗎?


皇后膳房,附於御膳房中,另有當膳的太監侍奉。其菜品的滋味,也強不到哪去。皇后有時命本宮的太監,出宮買一些新鮮蔬菜和豬肉,叫侍女做幾道菜,滿足下口福。其餘妃、嬪無膳房,銀子又少,廚子是僱傭的,飯菜質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