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論語易解」6.29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原文】

6.29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譯文】

孔子說:“像中庸這種德行,應該是最高境界了吧!但長期以來,人們很少有做到的啊。”

【註釋】

(1)《皇疏》:“中,中和也。庸,常也。鮮,少也。言中和可常行之德,是先王之道,其理甚自善,而民少有行此者已久也。言可嘆之深也。”

(2)《朱注》:“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至,極也。鮮,少也。言民少此德,今已久矣。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興於行,少有此德久矣。’”

(3)《楊注》:“中庸,這是孔子的昀高道德標準。‘中’,折中,無過,也無不及,調和;‘庸’,平常。孔子拈出這兩個字,就表示他的最高道德標準,其實就是折中的和平常的東西。”

(4)《今讀》:“‘中庸’者,實用理性也,乃不可改易的民族精神,它著重在平常的生活實踐中建立起人間正道和不朽理則,此‘人道’,亦‘天道’。雖平常,卻乃‘道’之所在。”

【解讀】

《禮記·中庸》作“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按文理,本章此處應加“能”字。而“中”“庸”二字,均有很多解釋,歧義紛呈,需要辨析。

此“中”,程子解為“不偏”,朱子解為“無過、無不及”,即《皇疏》所謂“中和”也。《中庸》講“致中和”,《周易·乾彖傳》講“保合大和”,即此義也(參見1.12)。又《周易》講“中”,既有卦位之中,即一卦之二、五爻,因其處於上、下卦之中,往往得吉;又講“時中”,即艮卦《彖傳》所謂“時止則止,時行則行”也——此均可和程朱之解互參。又陳明認為此“中”同於《尚書》“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之“衷”,並引《說文》“中,內也”、《增韻》“衷,方寸所蘊也”發揮說:“‘中庸’之‘中’從根源上說乃天之所降,經驗上講是‘方寸所蘊’,人性上講則應該是一種人之為人的規定性,它是一種待實現的潛在的品質、意志,是上天生生之德的個體落實。”與此相關,其解“庸”為“用”,這樣“中庸”就是“用中”之義,亦可備一說。如此理解,此“中”即指“含於‘心’中而與‘情’‘氣’不可分離的‘性’……某種程度上可以借用康有為的說法稱之為‘性體’。”(見陳明《三典義理試說》)乾卦《彖傳》所謂“乾元”者,或即此也。

此“庸”,一般解為“常”。但此“常”有主要從“平常”理解者,如楊伯峻和李澤厚,也有主要從“典常”理解者,如皇侃和程子。這兩種解讀角度,均有道理,或可通。蓋孔學之道,盡在人倫日用之中,固為平常之道,但此平常之道又有理有則也。《乾文言》在解釋乾卦九二爻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時說:“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閒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九家注》雲:“庸,常也。”並謂“言常以信,行常以謹。”《荀子·不苟》曰:“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楊倞注謂:“言常信,行常慎。”可見此“常”除了“平常”之意,主要還是“定理”“理則”“禮儀”之謂。《乾文言》於乾卦九二爻言“正中”言“庸”言“誠”,可見“中”與“常”、與“誠”內涵均通。故程石泉雲:“中庸者,即典、型、彝、則、矩、範、律、章以導乎中和為鵠的者也。”(《論語讀訓》)。


《論語易解》作者,孫福萬教授,1964年生於山東省臨清市,現為國家開放大學教授,中國成人教育學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1986年山東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哲學、教育學及遠程教育研究及教學工作,曾在英國、比利時、馬來西亞等國的多所大學或機構訪問或學習,並在本校負責哲學引論、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管理學、教育學等課程教學。著有《遠程教育哲學導論》、《敝帚集》,《遠程教育百詞辨析》、《遠程教育概論》和學術論文多篇。

「特稿」「論語易解」6.29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孫·教授的《論語易解》是他潛心十年的力作,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讀《論語》,是一部比較全面而系統的以《易》解《語》,以《語》證《易》的學術性著作。書中提出了諸多新見解和新認識,對於弘揚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本書的重點在於對《論語》的解讀部分,書中大量彙集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於研究者來說是一部很好的學術性參考資料。同時,對《周易》和《論語》的愛好者來說,也是一部很好的普及性讀物。好,我就說到這,隆重向您推薦孫福萬教授的《論語易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