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论语易解」6.29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原文】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

孔子说:“像中庸这种德行,应该是最高境界了吧!但长期以来,人们很少有做到的啊。”

【注释】

(1)《皇疏》:“中,中和也。庸,常也。鲜,少也。言中和可常行之德,是先王之道,其理甚自善,而民少有行此者已久也。言可叹之深也。”

(2)《朱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至,极也。鲜,少也。言民少此德,今已久矣。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少有此德久矣。’”

(3)《杨注》:“中庸,这是孔子的昀高道德标准。‘中’,折中,无过,也无不及,调和;‘庸’,平常。孔子拈出这两个字,就表示他的最高道德标准,其实就是折中的和平常的东西。”

(4)《今读》:“‘中庸’者,实用理性也,乃不可改易的民族精神,它着重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建立起人间正道和不朽理则,此‘人道’,亦‘天道’。虽平常,却乃‘道’之所在。”

【解读】

《礼记·中庸》作“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按文理,本章此处应加“能”字。而“中”“庸”二字,均有很多解释,歧义纷呈,需要辨析。

此“中”,程子解为“不偏”,朱子解为“无过、无不及”,即《皇疏》所谓“中和”也。《中庸》讲“致中和”,《周易·乾彖传》讲“保合大和”,即此义也(参见1.12)。又《周易》讲“中”,既有卦位之中,即一卦之二、五爻,因其处于上、下卦之中,往往得吉;又讲“时中”,即艮卦《彖传》所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也——此均可和程朱之解互参。又陈明认为此“中”同于《尚书》“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之“衷”,并引《说文》“中,内也”、《增韵》“衷,方寸所蕴也”发挥说:“‘中庸’之‘中’从根源上说乃天之所降,经验上讲是‘方寸所蕴’,人性上讲则应该是一种人之为人的规定性,它是一种待实现的潜在的品质、意志,是上天生生之德的个体落实。”与此相关,其解“庸”为“用”,这样“中庸”就是“用中”之义,亦可备一说。如此理解,此“中”即指“含于‘心’中而与‘情’‘气’不可分离的‘性’……某种程度上可以借用康有为的说法称之为‘性体’。”(见陈明《三典义理试说》)乾卦《彖传》所谓“乾元”者,或即此也。

此“庸”,一般解为“常”。但此“常”有主要从“平常”理解者,如杨伯峻和李泽厚,也有主要从“典常”理解者,如皇侃和程子。这两种解读角度,均有道理,或可通。盖孔学之道,尽在人伦日用之中,固为平常之道,但此平常之道又有理有则也。《乾文言》在解释乾卦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时说:“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九家注》云:“庸,常也。”并谓“言常以信,行常以谨。”《荀子·不苟》曰:“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杨倞注谓:“言常信,行常慎。”可见此“常”除了“平常”之意,主要还是“定理”“理则”“礼仪”之谓。《乾文言》于乾卦九二爻言“正中”言“庸”言“诚”,可见“中”与“常”、与“诚”内涵均通。故程石泉云:“中庸者,即典、型、彝、则、矩、范、律、章以导乎中和为鹄的者也。”(《论语读训》)。


《论语易解》作者,孙福万教授,1964年生于山东省临清市,现为国家开放大学教授,中国成人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1986年山东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哲学、教育学及远程教育研究及教学工作,曾在英国、比利时、马来西亚等国的多所大学或机构访问或学习,并在本校负责哲学引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管理学、教育学等课程教学。著有《远程教育哲学导论》、《敝帚集》,《远程教育百词辨析》、《远程教育概论》和学术论文多篇。

「特稿」「论语易解」6.29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孙·教授的《论语易解》是他潜心十年的力作,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读《论语》,是一部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以《易》解《语》,以《语》证《易》的学术性著作。书中提出了诸多新见解和新认识,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书的重点在于对《论语》的解读部分,书中大量汇集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一部很好的学术性参考资料。同时,对《周易》和《论语》的爱好者来说,也是一部很好的普及性读物。好,我就说到这,隆重向您推荐孙福万教授的《论语易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