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晚年为什么会成为暴君?

神仙半瓶醋854


话说三国的东吴之主孙权是一位雄才大略的雄主,他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后,三足鼎立之势便形成了。

然而东吴的大好局面却因孙权在选立继承上的昏馈而付之东流。

公元241年,正值壮年的太子孙登病逝。这让孙权经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要知道,孙登是孙权的长子,他不但从小聪颖过人,而且爱人好善,深得孙权的喜爱。孙权为了培养这位继承人用尽了心血,几乎倾其所有。而这位悉心培养的接班人的突然离去,让孙权性情大变,导致他晚年和年轻时判若两人,变得多疑、暴躁、昏庸。

孙登死后,空留的东宫太子之位很快就引来了孙权其他儿子们的争斗。

除了孙登,孙权还有两个最宠爱的儿子叫孙和和孙霸。孙和、孙霸都是孙权最宠爱的妃子王夫人所生,爱屋及乌下,孙权对二人相当宠爱,因此,再续立太子的问题上他曾一度摇摆不定。

一年后,也就是公元242年,孙权立年长的孙和为太子,同时,出于同时弥补心里,又封孙霸为鲁王,对其宠爱更胜一筹。为此,孙权还让特意让孙和和孙霸同居宫中。这样明显有违宫规。

朝中的大大臣们出于忠心,都不约而同的上书孙权,要求鲁王出镇地方,避免再度引起“宫斗”。得宠的孙霸向太子一位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一场腥风血雨上演了。

在太子之争中,朝中大臣们也开始选边站队,后宫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在这场政治斗争中,东吴的名帅陆逊成了第一个牺牲品。

相对众人的选边站队,正直的陆逊最开始选择了“中立”,后来出于公心,陆逊多次上书孙权陈述嫡庶之分,结果引起孙权的忌恨。

孙权不断向陆逊发难,急火攻心的63岁的陆逊忧愤而死。国家栋梁的死亡,使得东吴每况日下。

而这时的孙霸却是双喜临门,一方面“肃敌”陆逊被除,另一方面又得到了一位重量级人物的支持,她便是自己的姐姐全公主孙鲁班。全公主孙鲁班是孙权最为宠爱的女儿。

原来孙和被立为太子后,一些见风使舵的群臣马上请求立孙和的生母王夫人为皇后,而全公主对王夫人很是憎恨。于是多次向孙权进谗言诬陷孙和母子,最终逼使王夫人惊吓而死。随后全公主开始全力帮助孙霸争夺太子一位。

这场后宫之争持续了近十年,直到公元250年,结果终于浮出水面。孙权在废掉太子孙和的同时,又赐死了鲁王孙霸,并且还诛杀了两人的党羽。同时,昏聩的孙权把朝中的大权交给了女儿全公主。

全公主则担心的自己所干的勾当暴露出来,寻找政治庇护,于是把目光停留在在了孙亮身上。孙权的三个儿子两死一废后,孙亮成了最有力的继承人选。为此,在全公主的撮和下,孙亮纳全公主的女儿为妃,亲上加亲,以换得最大的政治资本。

公元252年,昏馈的孙权驾崩,年仅10岁的孙亮毫无悬念地即位,8岁的全妃也毫无悬念地被立为皇后,从此,全家权贵滔天,全家先后有五人被封爵。吴国在这二十年的动荡折腾中已是千疮百孔,离最后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因为江东是一个奇怪的平衡政权。

本地世家是以顾陆张朱为首,四大家族及其姻亲占据一半以上土地人口,这是江东政权的政治经济基础。

孙家只是江东的县级豪强,因孙坚孙策的个人能力才占据江东,政权核心支柱就是淮泗将领为主的中小世家豪强,还有拼命依附孙家以求晋升的寒门,比如吕蒙。

这就存在一个难以化解的矛盾。

孙家想扩张,比如周瑜吕蒙等人坚决要求占领荆州,因为占有荆州可以得到巨大收益,孙权吃大头,将领们吃小头。然而占据一半以上土地人口的本地世家就不愿意,对外作战需要自己拿出最多份额的钱粮士兵,获胜还好,能吃点残羹剩饭,失败的话,就是血本无归。

所以江东世家普遍要求画境自守。

孙策孙权只能拉拢外来户,比如张昭、诸葛瑾这些,与淮泗将领共同压制四大家族。

不过,中小世家没有底蕴,寒门崛起更是一个笑话。扶持政策失败的孙权很焦躁,伴随周瑜鲁肃吕蒙这些人死亡,淮泗将领纷纷老去,自己死后政权会不会变色?

加上太子早死,宗族乘机崛起,孙权果断对四大家族进行打击,冤杀顾雍、逼死陆逊,就是孙权一整套政策的延续。


四川達州


孙权总得来看说不上是一位暴君,在他前半生可以说是一位贤明的君主,这一点得到了刘备和曹操的认可,只是晚年的时候有些事情处理的不是尽如人意。

那么孙权晚年做了什么糊涂事情呢?

主次不分

历史上的南鲁党争,又叫“二宫并阙”,指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在朝廷享受同样的礼遇。按制度,太子作为储君,仪仗、供养等各方面待遇理应高于藩王。但孙权是情种啊,孙和、孙霸,均为王夫人所出,爱屋及乌,对两儿子的感情也就难分彼此。由于孙权的纵容,从而助长了孙霸的野心,----觊觎太子之位,“围猎”太子。

两子争帝

孙权那些日子倒还不算糊涂,听闻和、霸不穆,遂以“精学”为由,下令兄弟二人从此不准见面。可是不见面就能相安了吗?太子为求自保,固然小心谨慎,以淡化兄弟“矛盾”,人如其名,他确实做到了和为贵。但是鲁王及其党羽会放过太子吗?太子的拥泵们会坐视不管吗?双方的斗争仍然一度白热化,或单挑、或群挑、或团战,煞是热闹。

废长立幼

孙权生病,太子祭祀太庙为老爸祈福,顺便到某个妃子的叔父家坐了坐,被孙鲁班的哨探发现,她立马告发太子不诚心,可能还借机策划了什么,此所谓不忠不孝;孙权终于发出暴烈的吼声,下决心废太子,再然后才行文昭告天下。七岁的孙亮做了太子

猜疑重臣

宰相陆逊一心一意保家卫国从无二心却受到了孙权的猜疑,处处提防还把荆州分开,撤职了陆抗换上了其他人,均表明在排斥陆氏家族,甚至到后期赐死鲁王等事件规责于陆逊,导致陆逊最终抑郁而死。

对于孙权是否是一位暴君的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读者若有更好见解或是补充可以下方留言指正





历史三六五


孙权早年曾是一代明主,当年初掌江东之时,他雄姿英发、抱负远大、任人唯贤、谋略超人,将东吴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他正式称帝以后,却变得越来越固执,一意孤行,听不进丝毫谏言。晚年他又亲自导演了一场立嗣的凤波,这次宫廷斗争使得东吴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并最终埋下了灭亡的隐患。


英明的前半生:

三国时期,孙权是寿命最长、在位时间最久的帝王。他刚刚掌管江东时,招贤纳士,任用贤才,使得部下将领的才干得到了充分发挥,不仅保住了江东地区,还扩大了势力范围,的确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统治者。

221年,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孙权命中大夫赵咨以东吴使者的身份前去进见曹丕。曹丕问赵咨:

“孙权作为王侯如何?”

赵咨答道:“他是一个兼具聪明、仁智、雄略的英主。”

曹丕接着问:“何以见得?”

赵咨答道:“说他聪,是因为他从平民之中选拔并重用了鲁肃。

说他明,是因为他果断地调派吕蒙去了前线。

说他仁,是因为他俘虏了于禁却没有杀害他。

说他智,是因为他巧妙地夺回了荆州。

说他雄,是因为他占领了三州。

说他略,是因为他向陛下您称臣。

赵咨的这几句话全面而生动地闻述了孙权的个性和作为。称帝前的孙权对这样的评价也确实是当之无愧。然而,称帝后的孙权却开始与之背道而驰了。



昏庸的后半生:

孙权登基为帝后,“知人善用,礼贤下士”的长处荡然无存,他变得多疑,不再信赖朝中大臣,刚愎自用,一意孤行。

233年,尽管承相顾雍和老臣张昭竭力劝阻,孙权还是固执地和言而无信的公孙渊交好,并命大臣张弥、执金吾许宴带领大军和钱财前往辽东面见公孙渊,试图与之联手反抗曹魏。最终公孙渊杀了张弥和许宴,赶去向曹魏请求封赏

在中国历史上,“兔死狗烹”的悲剧不断重演,历朝历代皆是如此,无一例外。因此当年那些为东吴立下过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现在也成了孙权的心腹大患。

孙权要求驻扎边疆的武将们把妻子留在都城做人质,要是他们背叛自己的话,他们的妻子就会立即被杀,严重的甚至要诛灭三族。期间,他还培植了一批“校事、察站”,这些人专门监控大臣们的言行,他们经常陷害忠臣。

孙权还宠信好佞吕壹等人,吕壹“性苛惨,窃弄权柄,擅作威福”,在朝廷肆意妄为,残害忠良。大臣们群情激愤,有大臣冒死向皇帝谏言,揭露吕壹的种种不法行为,并请求孙权重用贤人,废掉监视大臣的“察站”。此后,孙权为了平息群臣的愤怒,只得将吕壹斩首示众,可是他还是继续保留了察站。

当时,东吴国内杂役过重,民怨四起。顾雍和陆逊几次三番奏请孙权减少赋税,减免杂役,可孙权始终不同意。终于,百姓不堪忍受繁重的杂役和赋税,只得铤而走险。234年至237年间,东吴先后爆发了三次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



两宫之争,立储遗祸:

孙权暮年时,东吴国内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他亲自导演的立嗣之争更将矛盾推向了高潮。

孙权一共生有七子,太子原本是长子孙登。孙登聪慧、仁慈、孝顺,深得百官和民众爱戴。

陈寿在《三国志》中曾评价道:“孙登居心所存,足为茂美之德。”

宋人叶适也说:“孙登德兼于能,知人则哲,深达治要,临殁一疏,不论三代以前、三代以后,世子藩王之贤,少有及者,同时曹子桓、子建,何足道哉!”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孙登未能登大位,年仅三十三岁便与世长辞,这对孙吴政权来说,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此后,孙权又立了太子孙和。但是,鲁王孙霸才是孙权最宠爱的儿子。

而孙霸也仗着自己受宠,一心想要当太子。于是,孙和、孙霸两兄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坏,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等人支持孙和。

骠骑将军步骘大司马全琮等人支持鲁王孙霸,“拥和派”和“顶鲁派”相互攻击、争执不断。孙权偏向孙霸,暗中打击拥戴孙和的人,他甚至不再信任丞相陆逊,还常常无故责骂他,陆逊有口难辩,最终忧愤成疾,郁郁而终。

派系斗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孙权担心会出现大的混乱,决定亲自定夺,废了太子孙和,同时也处死了鲁王孙霸,两派的大臣要么被杀,要么被流放。孙权借废立太子之名,对大臣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自是宫闱之衅未有至此者也”。

之后,孙权的幼子孙亮做了太子。此事过后,孙权曾说:

“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

由此可见,他很清楚这会造成一场混乱,起初却听之任之。

立嗣之争表面上看似烟消云散,但是却极大地影响了东吴日后的发展,也成为孙权备受后人诟病的主要方面。

公元252年,孙权病亡,享年七十ー岁。


申报七十七载


三国中,吴国始终存在一个矛盾,即淮泗流寓人士(大多数武将)和江东四大家族“顾,朱,陆,张”和孙氏家族之间的矛盾。孙权晚年,太子孙登去世以后,孙氏家族立刻陷入太子之争的危机,大臣参与其中,贯穿整个三国的士族门阀和寒门之间的矛盾立刻凸显,孙权要稳定政权,平衡政权之中存在的矛盾,势必要打压一些人,一些家族,创造一个相对平稳的政治环境,不然等自己去世了,继承人没有能力缓和矛盾,政权会不会出问题?所以孙权晚年变得残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矛盾处在眼前,又即将面临权力的过渡,不用雷霆手段怎么去震慑局面,稳定政权?要保证权力还在自己家族的手中,就要处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失落的阿星


孙权不是暴君,他只是看着明白装糊涂,目的是给自己儿子登基做铺垫,提前处理掉那些手握重权的大臣,说到底是自己的儿子太蠢,而大臣们又比较牛逼,这才逼着孙权不得不自己装傻。

孙权比较担心的就是孙策一脉的人起来跟孙权的儿子竞争帝位。本来孙权就有愧!当时孙策临死前传位给孙权,并将妻小托付给孙权,让孙权代为照顾。孙权却对孙策妻小大为防范,把他们送到吴郡软禁起来,孙策的儿子们也被孙权给排斥到权力之外,不给他们任何的任职。但是到了孙权晚年的时候孙策的孙子们却长大起来了,比如陆逊的儿子陆抗就是孙策的亲外孙,陆抗可比孙权的亲儿子厉害多了。这使得孙权对他不得不防备,所以他只好先处死了陆逊。

其次,除了处死陆逊外,孙权还大量撤换吴军将领,找各种借口处置掉。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方法其实跟康熙处置掉大臣们很像,都是把他们贬掉,然后等着新君即位后重新召回来就可以用的那种,这完全就是帝王心术。


优己


主要是平衡淮泗将领和江东大族之间的权利平衡,从而为其儿子登基创造环境和氛围,当然她的女儿孙大虎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国君说历史


人老了就昏庸啦,多少明君圣主都逃不过晚年的糊涂,当然孙权也不例外,猜忌大臣,希望牢牢掌握权力中心,在权力面前,没有什么父子君臣,只要是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的,都是除掉的,如历史上齐桓公,赵武灵王,秦始皇,汉武帝,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朱元璋,康熙帝,都是选择接班人出现问题。


卖女孩的小火


年老昏聩了吧?

或许是像朱元璋一样,害怕子孙懦弱,镇不住手下那些能人。


禁街虎1


因为年龄大了,要为自己下一代清除障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