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之前寫國奉大戰《 》時,很多朋友看暈了,說太混亂,很不好理解。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有必要科普一下北洋軍閥混戰的脈絡,於是有了這篇文章。

7000多字,有點長,但只有用心讀完,以後看到北洋軍閥文章,基本上能做到對背景秒懂。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北洋時代,街上掛的五色旗

民國曆史大體上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北洋時代,從1912年袁世凱上位到1928年張學良改旗易幟,二是南京國民政府時代,從1927年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到1949年國民黨統治崩潰。後者是前者的終結者,終結的過程就是北伐戰爭。

軍閥混戰的模式一般是這樣的:開局,大帝國崩潰,分裂成很多大小不一的割據勢力,割據勢力之間開啟混戰模式,大勢力可能繼續分化削弱,小勢力也可能逐步整合壯大,時間流逝,大浪淘沙,蠢人出局,猛人翻車,弱小勢力被吞併,最後統一江湖的往往是最雞賊、最低調、實力中上的那個人。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五代十國,後梁時代形勢圖


北洋時期的軍閥混戰套路,與五代十國的混戰模式最像。

大唐王朝崩潰後,北方有梁、唐、晉、漢、週五代更替,南方有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等十餘個小國。

五代是前後關係,十國之中,有並列關係,也有前後關係。

“代”和“國”的區別是:“代”是能夠承前啟後的朝代,是正統政權,天下共主,“國”是地方割據政權,一般臣服於“代”。

舉個例子,周是一個朝代,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秦、晉、齊、魯、吳、越等都是國。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北洋政府


在北洋時代,北洋三大系皖、直、奉相繼控制北京政府,可以大致理解為“代”,西南和其他省份的小軍閥,可以理解為“國”,名義上這些小軍閥要聽從北京政府號令。

整體而言,北方大佬們勢力大,眼界高,爭的是中央的控制權,南方小勢力的追求層次低一點,要麼是自保,要麼是吞併鄰居。有時候南北也會爆發大戰,但大多時候都是北方打北方的,南方打南方的。

由於南北相互影響,講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很難按空間分開講,所以這裡按時間段講,分別是皖系時代、直系時代、奉系時代,篇幅有限,只說脈絡,不談細節。

弄清楚了上面的整體關係,再閱讀下文,基本可以理清楚軍閥混戰的脈絡,做到混而不亂。

二、皖系時代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1917年時局圖


袁世凱生前,沒有精心培養接班人,他死後,北洋集團失去強有力的領袖,逐漸走向分裂,其中北洋嫡系分成兩派,一是段祺瑞的皖系(段祺瑞是安徽人),二是馮國璋的直系(馮國璋是直隸人),張作霖以及閻錫山等屬於北洋雜牌。

最先冒頭的是皖系。

袁世凱死後,副總統黎元洪繼任總統,二當家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的身份實際執掌軍政大權,手下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吳光新、盧永祥等人,地盤包括皖、魯、滬、浙、閩、陝等省市。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段祺瑞


段祺瑞雖然繼承了袁世凱的衣缽,但沒有繼承袁世凱的威望和手段,他剛愎自用,不能容人,其他人不怎麼服他,更討厭他的頭號馬仔——囂張跋扈的徐樹錚。

按照套路,最先冒頭的、最囂張的,往往最先玩完。

先是圍繞參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段祺瑞與黎元洪發生了矛盾,憤然離開北京,駐防徐州的張勳趁機帶兵進京,調停府院之爭。張勳心向大清,逼黎元洪下臺,扶廢帝溥儀上位,妄圖恢復大清。

段祺瑞見黎元洪下臺,復辟不得人心,於是在天津組織“討逆軍”滅了張勳,重新執掌大權。坐鎮南京的副總統馮國璋進京代理大總統,結果段祺瑞又因武力統一問題與馮國璋鬧僵了。

原來,清朝滅亡後,北方被袁世凱繼承,南方是革命黨和立憲派的天下,南北和談後,袁世凱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但西南各省有很強的獨立性。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到皖系執掌大權時,兩廣的陸榮廷、雲南的唐繼堯,貴州的劉顯世,湖南的程潛等,不是很給段祺瑞面子,所以段祺瑞要武力掃平他們。

馮國璋的直系勢力不如皖系,為了牽制皖系勢力,他主張和平統一。

西南方面,陸榮廷等為了對抗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抬出了孫中山,並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孫中山加入進來,是因為張勳復辟後,段祺瑞拒絕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護法,就是保護民國臨時約法。孫中山要藉助軍閥的力量護法,軍閥要藉助孫中山的聲望對抗統一。

1917年10月,護法戰爭打響,南北軍閥在湖南展開大戰。打頭陣的是直系的2個師,閻錫山也友情贊助了一個混成旅,趕赴湖南。

馮國璋本來就不贊成武力統一,更不滿段祺瑞讓直系軍隊當炮灰,暗示前線將領停戰撤兵。

主力不打了,閻錫山的那個旅消息不靈通,且戰且走,被湘軍包圍繳械了,閻錫山從此宅在山西搞建設,七年後才重出江湖。

段祺瑞武力統一受挫,憤而辭職,皖系和直系公開分裂。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馮國璋


為了壓迫馮國璋讓步,徐樹錚到處串聯,搞定了直系大將曹錕,拉攏13省代表齊聚天津開會,強烈要求馮國璋下令討伐西南。馮國璋被迫屈服,護法戰爭再次打響。

這一次,北洋軍閥人馬眾多,連張作霖的部隊也加入了進來,南方軍閥扛不住,湖南大部被北洋軍佔領。

戰爭中,直系的吳佩孚猶如推土機,攻無不克,是此戰最靚的仔,但段祺瑞卻任命皖系的張敬堯為湖南督軍,直系將領極其不滿,公開罷兵反戰,並與南方簽訂了停戰協定。

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清楚:皖系是一個比較鬆散的集團,段祺瑞是皖系首領,但他長期在中央做事,沒有嫡系軍隊,當年的老部下都成了一方諸侯,雖然仍奉段祺瑞為老大,但能否真聽他的,要打個問號。

張勳復辟的時候,段祺瑞為什麼要組織討逆軍,而不是直接命令手下上呢?因為他沒有直接能用的力量,而政治能量轉化成軍事力量,需要時間運作。同樣,護法戰爭的時候,段祺瑞為什麼要讓直系上?還是因為自己手下沒有現成的軍隊。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徐樹錚


1918年,皖系主要乾了三件大事,一是引奉系張作霖勢力入關,為皖系站臺,壓迫直系對南方用兵,貫徹武力統一。二是操縱國會,在換屆選舉時把馮國璋搞下了臺,讓徐世昌出任大總統。三是以參加一戰為藉口,用日本借款編練了一支嫡系參戰軍,徐樹錚短暫收復外蒙,依靠的就是這支軍隊。

這是皖系的高光時刻。

然而,好景不長,徐樹錚和張作霖鬧掰了,直系趁機和張作霖搭上了,雙方搞了一個七省聯盟,劍指皖系。七省即直系的直隸、江蘇、江西、湖北以及奉系的奉天、吉林、黑龍江。

1919年年底,馮國璋病逝,曹錕接過了直系的大旗,直皖矛盾持續升級,終於走向刀兵相向。1920年7月,直、皖雙方大軍雲集北京附近,戰爭爆發,奉系大兵壓境,為直系壓陣。

二打一,皖系沒有勝算,激戰5天,皖系一敗塗地,段祺瑞被迫辭職,皖系干將或下野出逃,或轉投直系。

三、直系時代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曹錕戎裝紀念幣


從1920年直皖戰爭到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是直係軍閥的時代。

皖系出局之後,直系和奉系成了北洋政府的兩大股東,共同執政。

合作初期,雙方處的比較愉快,曹錕甚至和張作霖結成兄弟,之後又結成了親家,一個坐鎮保定,一個坐鎮奉天,遙控北京。遇到大事,二人商量著來。

相較於曹錕,張作霖性格更為強勢,野心勃勃,因此商量的結果往往以張作霖的意見為主,曹錕則不斷妥協退讓。

曹錕無法與張作霖爭鋒,直系的後起之秀吳佩孚卻想試試。

在北洋系中,吳佩孚資歷較淺,1919年才混成師長,但他屬於厚積薄髮型人物,能征善戰,堪稱直系第一猛將和靈魂人物,連曹錕也說:子玉是我最大的本錢。在曹錕的信賴和提攜下,吳佩孚成了直系中僅次於曹錕的二當家,虎踞洛陽,並稱曹吳。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吳佩孚(左一)


吳佩孚其人,自視甚高,加之在直皖戰爭中戰功卓著,頗有睥睨天下、捨我其誰之感。不僅對張作霖不爽,對曹錕也不那麼馴服。

吳佩孚反感張作霖,始於直皖戰爭後分戰利品。當時,吳佩孚認為自己指揮的松林店一戰,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性一戰,而張作霖沒怎麼出手,只是坐觀成敗。戰後張作霖卻搶了幾百車戰利品,吳佩孚憤懣不平,當時差點動手截擊奉軍。

張作霖呢,也看吳佩孚不爽。曾有記者問其對吳佩孚的印象,張作霖很不給面子的說道:我只知道向曹使商談大事,吳是區區師長,全國師長有好幾十個,我手下也不少,倘使人人預聞政治那成什麼話!

總之,主觀上,吳佩孚和張作霖不對付,客觀上,直奉雙方為爭奪中央大權而矛盾激化,遲早得幹一架。

就實力而言,張作霖的地盤在東北,號稱擁兵24萬,有日本人支持。曹吳地盤幾乎囊括整個北方和長江流域,兵力不詳,但肯定多於奉系,背後有英美勢力支持。整體而言,直系實力強於奉系。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梁士詒


直奉戰爭的導火索是張作霖推薦梁士詒組閣。

梁士詒是舊交通系(北洋時期的一個金融財團和政治派系,掌控鐵路、礦業、鹽業、銀行、郵運等行業)的首領,人送綽號“五路財神”,同時他也是著名的親日派,張作霖支持梁士詒上臺,是想借他之手掌控中央財政和交通,也方便處理對日外交。

此外,大總統徐世昌和梁士詒關係較好,也支持其上臺組閣。

在這種情況下,曹錕也只得默認既成事實,不默認就只能和老張幹一架,到時候責任全在自己這邊。至於吳佩孚,政治影響力有限,且遠在洛陽,也無力阻止梁士詒上臺。

曹吳雖然不能阻止樑上臺,但卻有把握把梁搞下臺。

以前,梁士詒是袁世凱的人,擁護袁世凱稱帝,是帝制餘孽。現在,梁士詒是親日派,在對日借款和膠濟鐵路問題上處置失當,槽點太多。

於是,吳佩孚帶領直系干將先從輿論上倒梁,火力全開,揭露和抨擊梁士詒內閣的劣跡,致使梁士詒內閣顏面盡失,威信掃地,張作霖不得不出面為梁士詒內閣辯護。

雙方你來我往,輿論戰進一步升級,與此同時,雙方也在加緊進行軍事準備。

1922年4月3日,11省直係軍閥大小頭目雲集洛陽,借為吳佩孚祝壽之名,商量對奉開戰。9日,京奉路上軍列呼嘯,奉軍大舉入關。15日,吳佩孚北上保定,與曹錕商量對奉戰略。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吳佩孚練兵


曹錕本不想和張作霖兵戎相見,但張作霖不顧情面,對曹提出的和解條件寸步不讓,且直系將領大多主戰,使得曹錕決定對奉一戰。雙方22萬人(直軍10萬,奉軍12萬)雲集京畿,劍拔弩張,繼續開罵。

29日,張作霖不想再和直系逼逼了,下達總攻擊令,戰爭爆發。然而不到十天,奉軍全面潰敗,退回關外。直軍追到山海關後,懾於奉軍的堅固陣地和日本人,沒有繼續進軍。

張作霖雖然戰敗,但元氣未損,回到東北後,索性通電獨立,宣佈東北自治。

張作霖既然沒垮,意味著這事沒完,因此,這次直奉戰爭被稱為第一次直奉戰爭,兩年後,張作霖捲土重來,直奉戰爭再次爆發,是為第二次直奉戰爭。

戰敗之後的張作霖,痛定思痛,開始反思戰敗原因,原因太多,太多。

直系是北洋嫡系,底子好,久經戰陣,吳佩孚又長年窩在洛陽埋頭練兵,戰力能不強?相反,奉軍老底子都是土匪盜賊,成軍後也沒打過硬仗惡仗,訓練也一般,打不過也正常。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奉天兵工廠


鑑於此,張作霖開始了長達兩年的整軍備戰。包括整編軍隊,裁汰老弱雜散,重用軍校生,強化作戰訓練,購買武器裝備,增加新兵種(海軍、空軍、),修建兵工廠(奉天兵工廠),擴建鐵路公路,配備無線電通訊,設立被服廠、糧秣廠、陸軍醫院等。

大刀闊斧的整軍經武,讓奉軍的氣象煥然一新。

報仇的時機即將來臨,為了增加勝算,張作霖還聯合孫中山和段祺瑞搞了一個反直三角同盟。

孫中山依託廣東軍閥,一直想北伐,打倒北洋軍閥,段祺瑞的皖系雖然覆滅,但浙江的盧永祥作為漏網之魚保存了下來。孫、段二人雖然實力有限,但影響巨大,眼下直系一家獨大,已成眾矢之的,三方聯合對付直系也是水到渠成。

直系方面,雖然獨掌北京政權,卻隱然有盛極而衰的趨勢。除了變本加厲的搜刮導致民怨沸騰之外,直系的大問題有三個,一是曹錕賄選總統,導致天下側目,二是曹錕和吳佩孚矛盾加劇,三是吳佩孚為整合力量武力統一中國,不斷削弱直系地方軍閥實權,引起了直系將領的離心離德。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盧永祥


1924年8月,直系江蘇軍閥齊燮元和皖系浙江軍閥盧永祥,為爭奪上海爆發了戰爭,這便是著名的江浙戰爭。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當蘇齊和浙盧打的難分難解時,盤踞福建的直系雜牌孫傳芳越過仙霞嶺,迅速席捲了浙江大部,盧永祥見大勢已去,通電下野,退出江湖。

此役,孫傳芳不僅拿下了浙江,還吞併了盧永祥5個師,實力大增,為未來躍升五省聯軍總司令奠定了基礎,堪稱江浙戰爭的最大贏家。

江浙戰爭進行的同時,張作霖以三角同盟為由,向直系宣戰,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

這一次,直系集中了北方六省25萬兵力,奉系則集中了東三省17萬兵力,雙方海陸空軍都出動了,規模空前。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的奉軍


雖然直系人馬更多,但戰爭的結果卻是奉系獲勝。

直軍將領馮玉祥倒戈,發動北京政變,固然是直系戰敗的重要原因,但內耗嚴重、樹敵過多、倉促迎戰、裝備差距,才是決定直軍戰敗的根本原因。

直系雖然沒有團滅,但屬於直系的時代結束了。

三、奉系時代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國民軍佔領天津


直系垮臺後,張作霖和馮玉祥共同掌握北洋政府大權,當然,明面上的元首是臨時執政段祺瑞。

此時的景象,彷彿回到了4年前,直系和奉系共掌北洋政府大權、遙控大總統徐世昌的年代。

通過一年的努力,馮玉祥接管了直系的大部分遺產,坐擁西北數省和京津,麾下三四十萬人馬,躍升為一線軍閥,而張作霖也衝出了東三省,把勢力擴展到了長江流域。

一個西北王,一個東北王,一個和蘇聯打的火熱,一個有日本撐腰,勢均力敵。

只要是聯合執政,沒有不鬧掰的。張作霖短小精悍,鷹視狼顧,馮大個面厚心狠,也不是好惹的。只是由於共同敵人直系有可能捲土重來,所以雙方一直沒有撕破臉。

直系雖然敗了,但沒有徹底玩完。吳佩孚戰敗後坐船跑到了湖北,不甘心退出江湖,積極整合長江流域的直系力量,遲早是隱患。

日中則昃,水滿則溢。

和吳佩孚一樣,張作霖的好運也用完了。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先是奉軍南下佔領江蘇、上海,遭到了孫傳芳領銜的東南五省聯合迎頭痛擊,沿京浦線一路狂退到了徐州以北。之後,郭松齡倒戈,差點掀翻張作霖在東北的基業,逼得老張通過賣國換取日本人的支持,才挺了過來。

經過這一些列事件,奉軍元氣大傷,已無力單獨抗衡馮玉祥國民軍。

巧的是,不論是孫傳芳發動浙奉戰爭,還是郭松齡突然倒戈,馮玉祥都深度參與了密謀,只是最後沒有出手,這使得張作霖對馮玉祥恨之入骨。

同樣,吳佩孚也對當年馮玉祥倒戈恨之入骨。

就這樣,吳佩孚和張作霖結成了聯盟,共同對付馮玉祥。

馮玉祥見勢不妙,通電下野,跑到了蘇聯,打算分化直奉同盟,但吳佩孚和張作霖鐵了心要消滅之,繼續進軍夾擊國民軍。

整體上,國民軍的實力不弱於直奉聯軍,因為奉軍元氣大傷,而直軍都是剛整合的部隊,比烏合之眾強點。如果國民軍下定決心一戰,勝負未可知。

但是,國民軍見直奉聯軍來勢洶洶,對形勢判斷失誤,高級將領都不主戰,馮玉祥走後,其派系鬥爭也愈演愈烈,妥協退讓加內耗,焉有不敗之理?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張作霖和吳佩孚劇照


以1925年12月天津之戰為導火索,國奉戰爭打響,此後,戰爭規模逐漸擴大,加入的軍閥越來越多,演變成了一場70萬人的大混戰。

蟄伏山西的閻錫山,為了抵禦國民軍吞併山西,倒向了直奉一邊,參與了對國民軍的戰爭,戰後獲得了綏遠,這便是後來晉綏軍稱謂的來源。

國奉戰爭之後,馮玉祥國民軍土崩瓦解,人馬被打散和收編,地盤被瓜分。

不過沒關係,馮玉祥也會捲土重來的。

經此一戰,北洋末期三大軍閥鼎足而立的局面形成:佔領東三省、京津以及直隸、山東部分地區的張作霖,擁兵35萬;佔領湖南、湖北、河南以及直隸南部、陝西東部的吳佩孚,擁兵20萬,以及佔據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安徽以及上海的孫傳芳,擁兵20萬。

這三大軍閥,是北伐戰爭的3個主要目標。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之前一直在講北方,這裡簡單說說南方的形勢。

北洋軍閥的勢力,止於長江流域,長江以南的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一直是地頭蛇們的天下。當年,段祺瑞提出“武力統一”,就是要消滅這些地頭蛇,於是南北大戰爆發,北洋軍閥和南方軍閥在湖南激戰,後來由於直皖矛盾,南北戰爭沒有打下去。

雖然南方軍閥之間彼此互有徵戰,但在面對北洋軍閥南征時,他們一般比較團結。

唇亡齒寒的誰都懂。

北方軍閥混戰之時,南方軍閥也在經歷一系列演變,這種演變更多的是本省軍閥的消亡更替——新軍閥代替舊軍閥,後浪推前浪。

四川不提了,太亂。

雲南比較穩定,蔡鍔之後,一直是唐繼堯,直到1927年被龍雲等人搞下臺。

貴州依附於滇系軍閥,比較有名的人物有劉顯世、袁祖銘、周西成等人。

湖南有譚延闓、湯薌銘、程潛、張敬堯、趙恆惕、唐生智等人。

廣西有陸榮廷、沈鴻英、以及李、白、黃(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廣東比較複雜,前期被滇系軍閥龍濟光控制,中期被舊桂系軍閥陸榮廷控制,後期被本土軍閥的陳炯明控制。正因為廣東情況比較特殊,所以孫中山和國民黨才得以在廣東立足,並逐漸把廣東變成了革命的策源地。

孫中山去世後,1925年國民黨在廣東成立了國民政府,以汪精衛為主席。

不久,李宗仁決定加入廣東革命政府,兩廣合體後,湖南的唐生智也加入了進來。

漢賊不兩立。廣東國民政府整合力量之後,決定出兵北伐,打倒北洋軍閥。

當國奉戰爭打的難分難解的時候,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誓師北伐,最初的北伐軍有八個軍10萬人。

第一軍是黃埔嫡系,軍長何應欽;第二軍和第六軍是客居廣東的前湘軍,軍長分別是譚延闓和程潛;第三軍是客居廣東的滇軍,軍長朱培德;第四軍和第五軍是粵軍,軍長分別是李濟深和李福林,第七軍是桂軍,軍長李宗仁;第八軍是湘軍,軍長唐生智。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北伐戰爭前期進軍路線


北伐戰爭不必多說,節節勝利,在兩湖擊敗了吳佩孚主力,在江西擊敗了孫傳芳主力,拿下了南中國。

然而,此時國民政府卻陷入了分裂,蔣介石在南京另起爐灶,對武漢的汪精衛分庭抗禮,這便是寧漢分裂,北伐也被中止。

北伐戰爭打響後,馮玉祥從蘇聯回來,蒐羅舊部,在綏遠五原誓師,宣佈與北洋系統一刀兩斷,加入國民革命軍,之後經過寧夏,出兵陝甘,解了西安之圍,然後東出潼關,與唐生智率領的北伐軍會師於鄭州。馮玉祥的軍隊也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北伐戰爭打響之後,閻錫山也宣佈加入國民革命軍,並東出太行,計劃與北伐軍南北夾擊張作霖。不料寧漢分裂,北伐中止,閻錫山單獨對陣張作霖,瞬間被趕回了山西,只有失聯的傅作義部死守涿州,上演了慘烈的涿州保衛戰( ),傅作義一戰成名。閻錫山的部隊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1927年9月,蔣介石下野之後,寧漢合流,但離開蔣介石之後,國民政府顯然玩不轉,於是1928年初,蔣介石復職,重啟北伐戰爭。

此時,國民革命軍演變成了四個集團,分別是蔣介石的第一集團軍,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閻錫山的第三集團軍,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北伐“四巨頭”蔣馮閻李


北洋方面,吳佩孚已滅,孫傳芳光桿,只有張作霖、張宗昌等人扶危持顛,欲力挽狂瀾。但雙方力量對比已然逆轉,北洋集團覆滅只是時間問題。此時,張作霖和日本人相處的也不愉快。

當年4月,面對北伐四巨頭的圍攻,奉軍節節敗退,張作霖決定放棄北京,撤回關外,途經皇姑屯時,被關東軍炸死。

此時,關內各省已是青天白日滿地紅,只有關外三省還是北洋政府的五色旗。北伐軍百萬大軍壓境,四十萬東北軍毫無勝算。是年12月28日,張學良決定改旗易幟。所謂改旗易幟,就是把五色旗換成青天白日旗,名義上歸順國民政府。

一看就懂: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至此,奉系時代結束,北洋時代也結束,民國進入了南京國民政府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