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詠春拳發揚光大的並非葉問和李小龍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開始了對我中華大地的欺凌蠶食,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時間到了清末民初,民族矛盾更加尖銳。亂世出英雄,在民間武術界開始湧現出不少的宗師級人物。我們所熟知的霍元甲、黃飛鴻、董海川、楊露禪。他們弘揚中華武術,傳授健體強身之術,使民間習武之風日盛。逐漸地,他們得傳說事蹟在民間廣為傳頌,並被百姓寄予了精神期望,從而演繹出一段段為人津津樂道的傳奇。

把詠春拳發揚光大的並非葉問和李小龍

在流傳的這些故事裡面,既有霍元甲徒弟陳真娶了日本老婆的愛情故事,也有黃飛鴻和十三姨學英語的搞笑橋段。而我們的文學先輩魯迅也是曾經先師從日本武術宗師嘉納治五郎,而後又學習的醫術,最後發現學醫也不能救國,就轉行從文。很多時候,大家都在思考強大的問題,是否靠拳腳就可以救國救民。

把詠春拳發揚光大的並非葉問和李小龍

詠春宗師葉問這個名字,近幾年因為是李小龍的恩師,從而變成了影視界的大IP。最有代表性的是梁朝偉主演《一代宗師》以及甄子丹主演《葉問》(1-4)系列,其他的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近幾年關於葉問的題材超級火爆,在影片中葉問暴揍洋人,將我們心中的一種民族情結帶動的暢快淋漓。那麼,真實歷史上的詠春拳真的是從葉問李小龍這裡發揚光大的嗎?

把詠春拳發揚光大的並非葉問和李小龍

由於影視界的炒作,更重要的是也問培養出了享譽世界的徒弟李小龍,李小龍的知名度加上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使葉問這位一代宗師的名聲開始享譽海內外。詠春拳作為中國武術中的一個流派,其地位在武術界稱不上顯赫。因為詠春拳作為一個南派拳種,並沒有在全國武術大賽中獲得過大的獎項,包括武術錦標賽的冠軍之類的。而現在的詠春拳終於由福建省福州市申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把詠春拳發揚光大的並非葉問和李小龍

詠春拳比較小眾化,相比較太極、形意、八卦、少林等武術流派沒有那麼大的聲譽。要不是近年來香港影視劇的熱捧,詠春拳至今依然會默默無為。但這些觀點並不是否定詠春拳的實戰能力,在中國武學之中,從來不以強弱去界定一個門派的大小。中華武術講究的是一種修為,以及在傳承發揚包括歷史因素的格局。而詠春的起源,註定了它是一個具有偏門和小牌的拳種,並且歷史文化淵源並不久遠。詠春拳的創立者的確是五枚師太,而五枚師太正是清朝時期泉州南少林的弟子,也是福建白鶴拳高手。

把詠春拳發揚光大的並非葉問和李小龍

傳說中,乾隆年間南少林因為參與了紅花會反清復明的行動,從而引來清廷報復,將南少林損毀。於是,眾弟子紛紛逃難四方,而作為倖存者的五枚師太遁身於大涼山中。一日,五枚師太看到了一隻鶴和蛇相鬥,五枚師太突發奇想結合動物形態創出了以快治慢的,以靜制動的防禦性拳法。隨之,五枚師太將拳法傳授給了自己的弟子嚴詠春,而嚴詠春後來嫁人之後,又將該拳法傳給了自己的丈夫梁博儔。

把詠春拳發揚光大的並非葉問和李小龍

夫妻倆後來來到廣東韶關南雄縣開館授徒,並將詠春拳傳給梁博儔侄子梁蘭桂。後來,梁蘭桂又收佛山紅船藝人粵劇武生黃華寶、船工梁二娣、大花面陸錦。黃華寶和梁二娣再傳徒弟吳仲素、梁贊;梁贊又傳給陳華順以及兒子梁璧,而葉問正是陳華順的封門弟子。也是從葉問這一代開始逐漸聲名鵲起,加上李小龍美國謀生以教授詠春拳為生,後來創立了截拳道,使詠春拳漂洋過海。

把詠春拳發揚光大的並非葉問和李小龍

李小龍的截拳道正式在詠春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並且融合拳擊、跆拳道、舞蹈、空手道等拳種武術的部分精髓而創立的。而當年李小龍拜葉問為師的時候,更是以舞蹈和葉問換取詠春,成為一個佳話。但是,對於詠春拳傳播貢獻最大的並非葉問和李小龍,而是葉問的另一個弟子梁挺。梁挺一生痴迷武學,並專心致力於詠春的研究以及傳授,並開創梁挺詠春,海外弟子數不勝數。在武術界,高度認可的是梁挺,而非李小龍。梁挺的一生,可以說為中華武術事業的發揚光大做出了卓越貢獻。

把詠春拳發揚光大的並非葉問和李小龍

在武術界,都無疑不認為詠春拳算是出自少林,雖然名氣與武當少林不可相提並論,但絕對是真正的名門正派。但是,關於詠春拳的起源是有爭議的。一種說法是嚴詠春才是真正的創立者;而另一種說法則是莆田少林寺至善禪師和永春白鶴拳弟子顏詠春一起創立的。更有一種說法是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根據"天地會"搏鬥技創立詠春拳。

把詠春拳發揚光大的並非葉問和李小龍

由於梁挺致力於詠春的傳播,詠春弟子們更是進一步將詠春拳完美化神奇化,再加上民間對美好的嚮往,最終使詠春拳的起源撲朔迷離和真實歷史起源相距甚遠。其實關於創立詠春拳祖師這種問題,早已無處考證。目前所傳聞的五枚師太、至善禪師和一塵庵人都是來自《乾隆遊江南》這本清末小說的虛構人物,歷史上並不存在。甚至於,火燒少林寺的故事,也僅僅是民間傳說的藝術在加工,而正史從未有過記載,甚至於地方誌也很少有準確記載。如此說來,少林和詠春,或許原本就是互不相干的的事情。

把詠春拳發揚光大的並非葉問和李小龍

目前可以得到準確證實的詠春最早記載,其實就是紅船藝人黃華寶、梁二娣和李文茂等人。天地會於1854年在廣東發動武裝起義,作為廣西天地會的首領黃華寶、梁二娣、李文茂等人響應起義。最終起義被殘酷鎮壓,而由於當時起義的天地會員大部分屬於藏身粵劇劇團,從了導致清廷從1854年到1869年將粵劇封禁。

這些粵劇演員原本靠演戲為生,而封禁粵劇無疑使他們無處安身立命。於是,作為武生出身的黃華寶、梁二娣、李文茂等人原本就有武功底子,於是便在無戲可唱的這段時間內,結合兩廣傳統武術創立了詠春拳。而紅船的船身顛簸,而作為粵劇原本就有木人樁練習舞蹈的傳統,這也變為詠春拳二字鉗羊馬和寸勁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把詠春拳發揚光大的並非葉問和李小龍

到了晚清時期,洪門中人梁贊從梁二娣那裡學會了詠春拳法,梁贊學成詠春之後,這才逐漸有了詠春拳作為一個拳種的誕生。而梁贊更是融入畢生所學,歸納成為理論,寫出詠春拳譜,這才有了真正的詠春派。而葉問的師父陳華順和梁壁正是梁贊的入室弟子和兒子。

香港電影把詠春拳逐漸演繹成一種曠世武學的樣子,似乎天下第一拳種。而從我們前文所說的來看,詠春拳無非是天地會成員結合洪拳、白鶴拳創造出的小拳種。而她的幾位創派祖師,不僅僅是黑社會,還處於在封建社會下九流的行業裡面,所以這種起源拿出來自然會被恥笑。而極有可能為了提高詠春身價,以及好說出口,於是便有許多詠春信徒們,開始編造出詠春源於少林這種大門派的說法。

把詠春拳發揚光大的並非葉問和李小龍

本應該是土生土長的廣東拳,由於廣東人好面子附會到南少林,結果導致被福建拿去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真心令人哭笑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