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1.5萬!今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6.5%,再次跑贏城鎮居民


1.5萬!今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6.5%,再次跑贏城鎮居民

保障農民增收勢頭不減弱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金亮

農業農村部在12月22日晚間發佈,2019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突破1.5萬元大關,實際增長6.5%左右。近日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農民增收是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要多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筆者認為,在即將到來的2020年,做好農民增收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義。要從農業內部外部同時發力,既做大分子,又縮小分母,挖掘農民增收新動能,保障農民增收勢頭不減弱、趨勢不逆轉。

“三農”工作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增收問題。無論是打贏脫貧攻堅戰,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都離開不農民增收。同時,農民增收也關係到縮小城鄉差距和農村和諧穩定。黨的十八大明確的小康社會兩大定量指標,其中一項就是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據測算,10年間實現農民收入翻一番,需要年均增長7.2%,2011年到2018年已實現年均增長8.5%,2019年和2020年只需達到2%的年均增速即可實現上述目標。

1.5萬!今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6.5%,再次跑贏城鎮居民


農民增收不僅要看絕對值翻番和絕對增速,還要看相對增速。通常衡量農民收入相對增速有兩大指標,一是是否高於同期GDP增速,二是是否高於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增速,業內稱為“兩個高於”。過去幾年間,農民收入增速均跑贏城鎮居民和GDP增速。當前,支持農民增收的傳統動能在走弱,不確定因素在增多,農民增收進入“爬坡期”,保持“兩個高於”殊為不易,絕不能掉以輕心。

從宏觀角度看,農民增收既要做大分子,又要縮小分母。做大分子就是提升農業價值鏈,途徑是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的培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等;縮小分母就是減少農民。當前,農業就業人口約佔全社會就業人口的27%,農業產業增加值約佔GDP的7.2%,要通過城鎮化來減少農民,從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從構成上看,農民收入包括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等。要圍繞農業提質增效強基礎、農民就業創業拓渠道、農村社會保障固基本,著力挖掘經營性收入增長潛力,穩住工資性收入增長勢頭,拓展轉移性收入增長空間。

1.5萬!今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6.5%,再次跑贏城鎮居民


應保持農業支持政策穩定。當前,我國還有2億多農戶,農業經營收入依然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每一項農業支持政策都關係眾多農民的增收問題。近年來,農民增收難突出表現在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難。農產品市場價格總體低迷,農業生產效益呈現下滑趨勢。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年至2018年,全國糧食畝均現金收益分別為751元、717元、642元、653元、629元,下滑趨勢明顯。如果支持政策力度減弱,會加大農民種田增收難度。因此,保持支持政策穩定,穩住農民發展生產的預期,才能築牢農業內部增收基礎。

應加大農民工就業支持力度。工資性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的最大來源,佔比約4成。從以往經驗看,農民增收關鍵要看農民務工收入能否實現穩定增長。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農民務工人數和工資水平提升速度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個別東部城市農民工就業容量已經開始萎縮。對此,東部地區要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拓寬就業渠道,防止拖欠農民工工資;中西部地區發展富民鄉村產業,服務保障好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讓返鄉人員就業增收有出路。

應穩定農民轉移性收入。隨著財政支持力度加大,現在轉移性收入佔農民收入的比重接近2成。特別是對貧困人口的幫扶和補助政策,更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重要支撐。退耕還林還草、生態效益補償、公益性崗位補助等讓中西部不少農民直接享受到了財政的陽光雨露。各地要履行好政府的再分配調節職能,加強對農民生產生活的公共財力保障,實現城鄉間收入分配格局不斷優化。

1.5萬!今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6.5%,再次跑贏城鎮居民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金亮


(本欄目話題由今日頭條提供大數據分析支持)【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在今日頭條平臺優先發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