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評論丨沒有底線的舉報行為,敗壞的是社會基礎倫理

疫情真是一面照妖鏡,有人閃閃發光,有人纖毫畢現。

這兩天,一個叫吳悠的人被全網關注。他是武漢一所學校的實習老師,25歲,熱血青年。疫情期間,為了抵抗負面情緒,為了患高血壓的婆婆能得到及時救治,他走街串巷,為武漢居民義務送藥。根據吳悠自己的統計,截至目前他和朋友們已經為600多戶求助者送去藥品和防護物資。其中,蓮花清瘟、口罩、酒精等防護物資免費送,阿比多爾、莫西沙星等藥品則低於市場價出售,收到的錢再返給捐助方用來繼續購買藥品。目的只有一個:推動疫情早日結束。

评论丨没有底线的举报行为,败坏的是社会基础伦理

吳悠在微博上發佈的送藥日記

疫情陰雲下,這些渺小的人卻爆發了巨大的勇氣,成為通往勝利的逆行人。

但是,他被舉報了。對,你沒看錯,吳悠被接受他恩惠的人舉報了,名義是非法售藥和牟利。有沒有人和我一樣,對這樣超出底線的舉報行為氣憤難平。

為何如此的善良和仗義,卻照不亮那些充滿惡意的內心?

好在公安機關介入調查後,證實了吳悠的無辜。被還以清白的吳悠在微博上隔空喊話舉報人:你躲在暗處看好了,我們在光明裡逆行。

评论丨没有底线的举报行为,败坏的是社会基础伦理

吳悠在微博上喊話舉報人,“我們在光明裡逆行”

不由得想起另一個故事。前不久,一位網友在他的微博中講了這樣一件事。他的朋友被“封”在異地,萬般無聊下出門溜達,發現一家餐館還開著門,於是進去央求老闆給弄一點好吃的。老闆一開始拒絕,因為餐館其實已經停業,只是獲准為附近一家醫院的醫護人員提供外賣而沒有關門。但架不住萬般央求,於是接待了他。但這位仁兄倒好,一邊大快朵頤一邊偷偷拍照,吃飽出門就把老闆舉報了。因為他認為老闆的行為不利疫情防控,會給大家帶來危險。

老闆行為另論,故事裡舉報人的行為,卻暴露了“公”之名目下的私德。

這樣的故事並非個案,比如去年也出現過類似案例。

一位腦梗患者的病情嚴重,但當地醫院受條件所限不能手術,於是建議請外地的專家“飛刀手術”。患者及家人接受建議並附上1萬元專家勞務費。後來,手術成功了,患者家屬卻錄下交錢視頻把醫院和專家舉報了。

還有一位癌症患者在被多家醫院拒絕收治後,求助本地醫院。醫生向其推薦了一種在我國還沒有上市的腫瘤靶向藥物,並介紹了一個能買到這種藥物的另一個患者家屬。這名患者在使用這個藥物後延緩了生存,但最後還是去世。然後,患者家屬把醫生和幫助其買藥的另一名患者家屬都告上法庭。

相比身體上的疾病,這樣的行為也是一種“病”。

以上幾個案例的“被舉報者”行為的確有瑕疵。比如吳悠,沒有醫師資格證,沒有藥品經營許可證,不應從事藥品特別是處方藥零售活動。但無論從動機,還是從結果,無論是古還是今,吳悠的行為不但合情合理,更具有正面的社會效應。

某種程度而言,其行為本身就是對抗疫情的一劑良藥。

如果說吳悠們的行為的確有違背法規的地方,那麼,這些舉報者的行為,其性質更像是一種“誘導違法”或者說“共謀違法”。他們先是自願接受與現行法規對照稍有瑕疵的施惠,從中得利,然後一轉身又藉助自己早先拋棄的法規來對自己施以再救濟。

這樣出爾反爾的舉動,可以理解為哪樣對自己有利就投靠哪樣,完全忽視基本的契約精神。

吳悠們的行為很容易通過法律糾偏,而凡此種種沒有底線的舉報行為,敗壞的卻是社會基礎倫理,對社會有著極強的潛在“傳染性”。

對不法行為的舉報,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但是,我們不能無視這種沒有底線的舉報行為。

對此,也應該有一個法律的規範,對惡的鏈條,哪一環都不能放過。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劉拂去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