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如父如子》: 血緣關係or情感羈絆,我們該如何抉擇


日本電影總是用小人物平凡卻溫情的故事打動人心,在其中,我尤為喜歡"是枝裕和"式的溫情,在寒冷的冬夜,安靜的觀賞完,讓人覺得溫暖十足。

從《如父如子》、《海街日記》到《小偷家族》,都往往用平淡瑣碎的敘事來講述人之常情。很多導演一生只在拍一部電影,是枝裕和便是其中一位,永恆的家庭題材,但並未讓人產生審美疲勞的不適感。

是枝裕和本人曾言,他不喜歡塑造英雄人物或者大開大合的戲劇張力,而更願意看到"這個骯髒的世界變得美好起來的那個瞬間"。

所以無論是電視劇中多麼狗血的劇情,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中卻變得平靜,看起來輕描淡寫,其實在最安靜的鏡頭下情緒正在醞釀與爆發,而這些情緒,都在生活日復一日的潛流裡隱隱現現,不是洶湧地宣洩,而是涓涓淡出。

《如父如子》是導演是枝裕和在2013年的一部作品,關乎一位父親的成長,是在是枝裕和風格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部。

《如父如子》: 血緣關係or情感羈絆,我們該如何抉擇

在真正開始說這部電影之前,先說些題外話。前幾天被一個朋友問起,法律在一個家庭擁有的生育權上加上一條標準,是否會有違背倫理?

也就是說,父母有成為父母的權利,但是否有資格做父母是不是該也有所規範。

有人言,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為人父母不用通過考試。

其實早在第五季的《奇葩說》中便有一期關於父子關係的辯題:

《如父如子》: 血緣關係or情感羈絆,我們該如何抉擇

"如果爸爸每週陪伴孩子低於12個小時就取消爸爸稱號,你同意嗎?"

在整場辯論中,辯手顏如晶這段"孩子的人生是一部電視劇,唯一能從頭看到尾的是父母"的觀點,最是真情實感,也最讓我感動。

"連續劇不看你可以補,但孩子的人生你不看,是補不回的,1到20歲你不看了之後,就永遠都看不了了。"

的確。

人的一生需要持續長久的注視和關懷,成人尚且會寂寞,何況孩子。

"取消爸爸稱呼"這個題到底有什麼意義?意義正在於顏如晶所說的,爸爸對孩子缺少陪伴這個不好現象已經出現了,而且是普遍出現。討論這個話題的真正意義,在於激勵爸爸們清醒認識到一個問題:你是否擔得起"爸爸"這個稱號。

不是生下孩子,他叫你一聲爸爸就天經地義,不是你提供最好的物質生活,他就應該你理解你所謂力不從心。

《如父如子》: 血緣關係or情感羈絆,我們該如何抉擇

而在父子關係中,陪伴對於彼此來說都是很重要。顏如晶的回答正是解答了這種關係裡"雙向"的重要性:孩子的人生是一部電視劇,唯一能從頭看到尾的是父母。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我不會錯過你的後半生,也請你不要錯過我的前半生。

出錢養大,那叫金主爸爸;注入愛意和耐心,才是真正的爸爸。金主爸爸有錢就能做,真正的爸爸,需要學習和捨得。誠如顏如晶所說,不要錯過孩子的前半生,它所帶來的充實和感動,將遠超於你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所帶來的滿足感。

在親子關係中,是從怎樣的一刻起,一位父親能夠真正撐起"父親"的稱號呢?是枝裕和在《如父如子》中用電影本身告訴我們:到底如何才能做好一個好爸爸。

《如父如子》: 血緣關係or情感羈絆,我們該如何抉擇

電影講述了兩個家庭齋木家和野野宮家,一個貧窮,一個富裕,因為醫院護士的一時怨念,兩家人的孩子被抱錯。

《如父如子》: 血緣關係or情感羈絆,我們該如何抉擇

時隔六年,孩子入學時的一次血型檢驗才使得真相大白。原本的親子關係被打擾,一邊是血緣關係,一邊則是相處六年的情感羈絆,是選擇"抱錯"的孩子,還是"正確"的孩子?

各種交錯複雜的關係在是枝裕和的鏡頭下娓娓道來。

先來比較一下故事中兩組家庭截然不同的父親,故事從主角父親野野宮良多的視角開始。良多是一家建築設計部的高管,職場精英,追求完美,做事容不得妥協,每天有忙不完的工作,對兒子慶多十分嚴厲,從來沒有時間陪伴他,總是給他定下無盡要遵守的規矩,比如練鋼琴、學習等任務,從來沒有商討的餘地,甚至連拿筷子的方式也要糾正。所以慶多乖巧懂事,靦腆又敏感,從小便學會了隱忍,不去表達情緒。

《如父如子》: 血緣關係or情感羈絆,我們該如何抉擇

《如父如子》: 血緣關係or情感羈絆,我們該如何抉擇

而另一個是電器老闆齋木雄大,和藹可親。總是和孩子打成一片,人生格言是能留到明天再做的事絕不今天做。對待兒子琉晴也竟是縱容,在這樣家庭中成長的琉晴,性格天真爛漫,不受拘束,但也固執和野性,凡事都喜歡追著問為什麼。

《如父如子》: 血緣關係or情感羈絆,我們該如何抉擇

《如父如子》: 血緣關係or情感羈絆,我們該如何抉擇

不難看出,兩個家庭在對待孩子的觀念以及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上都大有差異,在交換孩子的過程中,一些觀念、情感上的矛盾便由此盪漾開。

影片譯為如父如子,但日文原版或許更能表達主題。そして、父になる,直譯就是"然後,才成為父親"。

父親什麼時候才能配得上"父親"的稱號。一個父親並不是在孩子降臨世間的那一刻就自動成為父親,而是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慢慢學會怎樣做父親。

《如父如子》: 血緣關係or情感羈絆,我們該如何抉擇

所以與其說電影是講被抱錯的孩子如何適應新家庭,不如說是一個父親的成長史。

雄大在與良多交流的時候勸告說,父親也是無人取代的工作吧。因為自己擰巴的少年經歷,良多希望兒子慶多像自己一樣優秀,卻缺少了很多陪伴,

《如父如子》: 血緣關係or情感羈絆,我們該如何抉擇

慶多與琉晴交換後的生活並不順利。慶多在雄大的家中茫然無措,雖然親生父母對他很是縱容,同時對他不提任何要求,但乖巧懂事的他暗地卻在思念母親綠與父親良多,但乖巧懂事的慶多從不敢輕易表露自己的心聲。

琉晴則在良多的家中我行我素,顯得並無素質與修養,調皮任性難以管教,而平時嚴肅的良多卻對琉晴極盡的耐心,旁邊的綠心生怨恨,因為良多從來沒有用類似的感情對待慶多。

直到良多無意中看到慶多留下的相機裡那一張張偷拍的自己的照片,那都是慶多眼中爸爸的樣子。他認真工作的樣子,他睡著的樣子,他的背影的樣子,他的腳丫的樣子……那一刻,良多多年來壓抑隱忍的情感終於崩塌。

《如父如子》: 血緣關係or情感羈絆,我們該如何抉擇

《如父如子》: 血緣關係or情感羈絆,我們該如何抉擇

最終,他對兒子慶多說"對不起",親情和血緣都彌足珍貴。兩個人在林蔭道並排走最後在道路的交匯處擁抱真的是影片最催淚的地方。他選擇了和這個抱錯的孩子和解,也和自己和解。

《如父如子》: 血緣關係or情感羈絆,我們該如何抉擇

這個故事也告訴了我們:大人總是以為自己才是老師,才是真理,而事實上孩子也是父親最好的老師。父親呢,也是在兒子的影響下成長的。良多教會一個並不成熟的男人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親,這才是電影名字《如父如子》的真正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