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如子》:當孩子抱錯時,你是理智的還是感性的?

《如父如子》,我稱之為電影文學,影片於2013年9月28日在日本上映,2013年5月25日榮獲第66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導演為是枝裕和,同時也是作者。

電影文學,無論是先有書還是先有電影,如果執導及作者是同一人,那麼前後連貫性是相當一致的,只是不同的載體具有不同載體的美,表達形式不一樣罷了。電影更直面,可以通過暗示或旁白等直接表達,你甚至可以看到人物表情的細膩,而文學小說則更多的是通過腦海中的畫面感想象及讀時的深思來達到一種形而上的情感共鳴。

《如父如子》:當孩子抱錯時,你是理智的還是感性的?

《如父如子》電影由是枝裕和執導,福山雅治、尾野真千子、真木陽子、中川雅也主演。

是枝裕和身為當代的電影大師,本身擅長於社會題材的蒐集及拍攝,善於通過生活中各個平凡的人和事用溫婉平淡式的敘述來表達溫情,悟出人生的道理,感悟初心。同類的電影文學作品還有《步履不停》、《比海更深》、《奇蹟》、《小偷家族》等。《如父如子》即是是枝裕和根據20世紀70年代日本多起嬰兒錯抱事件的報告而改編成的作品。

這些作品所具有的共性是它裡面的主人公都不顯眼,但卻很真實,簡單的文字往往反映的都是人生的至理。你讀完之後,總會有一種感動在心間緩緩地流淌。

這裡只談書本身。

《如父如子》講述的是兩對夫妻在發現自己的孩子在醫院抱錯了之後的各種反應及舉動。這裡講的是迥異的兩個家庭,從物質、環境、基礎教育到孩子的成長與陪伴方方面面都是不同的。

主人公野野宮良多,算是社會精英人士,有著令人羨慕收入頗豐的工作,有著感情要好的妻子和一個聰明乖巧聽從父親命令的兒子慶多。而對方齋木大和的家庭對於良多來說則是鬆散的,缺乏禮儀和優雅的,甚至於對於孩子琉晴的教育也是相當隨意的,幾乎是放羊式的成長。

書裡以良多的心緒和行為思想的各種轉變為主線,從知道孩子抱錯了以後,良多從一開始的不能接受到被迫接受,然後聯想到慶多各種不像自己的表現,再到被迫接受琉晴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等等,這裡作者的描述佔了絕大的篇幅。其實可以理解,如果換做任何一個人經歷這樣的事情,我們可能都不知道如何去做。

主人公也是經歷了這麼一個心緒難寧的過程。一方面是自己養育了那麼多年的慶多,一方面是親生的兒子琉晴,該要哪一個,該丟開哪一個,這種選擇本身便是解不開的難題。手心手背都是痛。

最後良多想到的是兩個孩子都要,雖然這是處於他一貫的自私和貪心,但是讀者完全可以理解他的想法和做法。只是這對於另外一個家庭是多麼的殘忍呢?

《如父如子》:當孩子抱錯時,你是理智的還是感性的?

書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強硬的良多和一直逆來順受到最後為了孩子反抗老公的妻子綠,而是慶多和齋木大和的妻子由佳里。

01 慶多

慶多是個特別乖的孩子,在良多傳統的上流社會的家庭教育中,幾乎沒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一直為了父親的期望而辛苦學習,甚至為了父親高興和喜歡不得不刻苦練琴,實際上自己可能壓根都不喜歡。書裡的兩個孩子雖然都很小,但是在更換家庭期間已經懵懂於這件事情的原始本末。慶多依然是默默地忍受,不願意給父母造成一絲一毫的負擔。實際上,他無比地愛著自己的父親,更希望父親能給予他多一點點愛。

02 由佳里

由佳里的人物塑造其實要遠比良多的妻子綠完美,她聰慧,有魄力,尤其在孩子的教育上面雖然放任,但是是理智性的放任,而不是隨波逐流。這裡她的角色有點類似於《墊底辣妹》裡工藤沙耶加的母親,她們一樣愛著自己的孩子,在是非面前堅定地信任自己的孩子。

到最後,兩個家庭達到了統一和和諧,雖然沒有說孩子終究歸屬誰或者是否更換,然而兩個家庭已經成為了一個家庭,不分彼此,這或許就是最好的選擇,遠比血淋淋的撕開兩個家庭要好。

而最後,主人公良多也在自己的人性上得到了救贖和指引,他的深沉式的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父愛也如泉湧般流了出來,小說在溫馨的情境中達到了最大圓滿。

《如父如子》:當孩子抱錯時,你是理智的還是感性的?


小說本身的題材雖然說不上老套,但是也很普通,故事的敘述方式也很平淡,文字也都很簡單。但是在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中透露出的情感表達卻是不普通的。

因為我們面對這樣的環境中誰也無法保持理智。

這裡我想要說的有兩個主題:

一是精英式的教育是否對於孩子自身就是合適的?

它雖然能造就一個唯命是從唯唯諾諾的乖孩子,但是它扼殺了孩子善於探險和追奇的自然天性。蒙特梭利的教育宗旨就是依託於孩子自身的成長特性去給孩子造就或者搭建一個適宜於他成長的環境和教育。這是我們身為父母該去做的,而不是按照我們的意願、習慣或喜好去打造另一個我們,而且還是“想象中的我們”。

我們更不應該把我們的負面情緒,完全轉移給我們的孩子,甚至於我們的各種情緒,抑或是自私或冷漠,或憤怒,都會在不經意間影響到我們的孩子,給他們的童年生活造成一定的惡劣影響。這個,是身為父母的我們,該認真反思的。

我們可以孤獨和冷漠,但是我們不能把我們的孤獨和冷漠傳給我們的孩子。這是大人才有的權利,而孩子的整個生活,就應該是充滿著喜悅和興奮,充滿著激情和感動的。

二是情感和理智產生衝突的時候,每個人的處理方式是否是正確無誤的?

我們都說情感要服從於理智,絕大多數時候,只有在理智的情感決策下,行動才是正確的。然而世事難料,情感是個神奇的東西,人之所以為人,很多時候恰恰是因為我們有充沛的情感存在。

我們面對感情的羈絆時,孰輕孰重我們可能分不清楚,但是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我們還是分得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