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如父如子》: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師

文 | 榮榮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創作電影時,總是聚焦於“家庭”,正如他喜歡的日本女作家——向田邦子。他們有一個共性:頻繁而又細緻的描摹家庭生活,無論有多少困境與灰暗,人性都始終散發著溫暖。

《如父如子》在2013年度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佳中,榜上有名。其實他選擇講述的故事很老套:一起關於“抱錯嬰兒事件”的探討。憑藉多年對於導演的喜愛,我仍滿心期待,因為是枝裕和擅長把控人的內心,即便最簡單的動作與話語,都能提煉出深意與溫情。

是枝裕和《如父如子》: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師

電影《如父如子》

這部電影講述了精英上班族野野宮良多與妻子野野宮綠很相愛,他們有個乖巧的兒子慶多,三人過著幸福而又安穩的日子。當慶多6歲時,一切平衡被打破了。原來6年前,兩個家庭的孩子出生後,在醫院裡被雙雙抱錯。野野宮良多在大型建築公司任高管,無疑是“人生贏家”,身上總帶著些令人反感的驕傲,他與妻子和孩子住在市中心的高級公寓。而另一個家庭,父親經營著小電器店,妻子是臨時工,除了被抱錯的6歲兒子,還有2個小孩,雖然貧困但一家子其樂融融。

起初,野野宮良多不想交換孩子,甚至想依靠人際關係把兩個孩子都佔為己有。後來,他狠下心來,交換了孩子。

是枝裕和《如父如子》: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師

兩個家庭定期見面

永遠別把一切問題歸咎於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這幾年的熱詞。《熱鍋上的家庭》中寫道:“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成長的家庭,它對人的影響期限可能是一輩子。就像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曾憑藉《情人》家喻戶曉,同樣,她與“愛”纏繞磕絆的一生也被稱為傳奇。她7歲時,父親離世,母親暴躁兇狠只愛長子,哥哥也時常打罵她。她還未成年,就開始周旋於各種情人之間,對愛的極度渴望何嘗不是一種心理補償?

是枝裕和《如父如子》: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師

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

這種心理補償也體現在野野宮良多身上,他小時候母親出走,他被繼母與經濟惡化窮困的父親養大,經常搬家。他一邊懼怕父親一邊鄙視父親,幻想能擁有豐富的物質與高大上的生活。於是,他從青年時就開始奮鬥拼搏,直到變成社會精英,中產階級。他的家及周邊都顯得過分規矩,冷色調,拘束。他以自己為航導,培養教育孩子一定要果斷沉穩,最好也能成為商業精英,但兒子慶多並不如他意。後來,他與另一家庭交換回自己的親生兒子,以同樣嚴謹與苛刻的方式去對待,但效果仍不如意。親生兒子活潑好動,在被他管教後,沉悶的枯萎了。

野野宮良多開始反省自己。一邊與原生家庭和解,一邊努力去發現孩子的天性。

隨著去年熱播劇《都挺好》的頻繁熱搜,很多人都開始把自己的不幸歸咎於“原生家庭”。其實,原生家庭只是“有限責任公司”,當你成年後,就會發現它不過是一堵橫在自我之間的牆,如何拆除如何建構,自己才是掌控者。就像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改變的秘密,是把所有精力放在建造新的東西上,而非與過去抗衡”。

和小孩一起,就是要花時間的

發現抱錯孩子後,兩個家庭會定期見面,野野宮良多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而另一個貧困的父親卻總是與孩子們黏在一起,打打鬧鬧嘻嘻哈哈。

貧困的父親:要花時間,對孩子就是要花時間。

良多:還有隻有我才能做的工作等著我呢!

貧困的父親:父親也是無人能取代的工作吧!

是枝裕和《如父如子》: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師

兩個父親之間的對話

育兒即育己,看著孩子慢慢成長的同時,自己也在成長。

《讓孩子像孩子那樣長大》中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個閃閃發光的獨立個體,有他們與生俱來的特點,沒有任何一個專家的理論能適用於每個孩子。實際上,你就是孩子的育兒專家。因為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人比你更瞭解自己的孩子。”

無論是慶多還是親生兒子,與自己都不親近。野野宮良多陷入苦惱,挫敗感隨之襲來,事業易成,好爸爸難當。他無意中發現,相機裡有一組照片都是自己,原來那是慶多偷偷拍的,與平常完全不同的視角,突然淚目。他對親生兒子也有轉變,從一開始的命令與要求,到逐漸去陪伴玩耍。然而親生兒子還是偷偷逃回家了,慶多看見自己,也突然跑開了。

野野宮良多慢慢明白,如果好好陪伴孩子,他們總會用屬於自己的方式牢牢記得一切:自制的風箏,修理好的機器人、甚至告別時的眨眼。所有親密的舉動,都會成為他們的陽光,繼而照耀回來。

《心理營養:林文采博士的親子教育》中提到生命的五朵金花,那便是:愛的能力;獨立自主;聯結;價值感;安全感。這些,哪個不需要陪伴來養成呢?

是枝裕和《如父如子》: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師

慶多拍的父親

維繫親子關係的,是血緣,還是時間?

父子間的關係與情感,是導演是枝裕和最愛探討的話題之一。

與很多人一樣,在是枝裕和心裡,自己與父親始終有著距離感。當父親離世後,他深覺生命是如此柔弱。後來,他自己有了孩子,便在內心發問:一個男人,到底在什麼時候成為父親?

創作時,是枝裕和經常帶著自己的經歷和思考。最後,他得出一個自己的答案:並不是在孩子出生後,你就成為一個父親了;跟孩子長大一樣,成為父親也不是一個一夜長大的結果,而是一個逐漸成長的過程。正如他借野野宮良多之口對孩子說: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呀!

對於“血緣”還是“時間”會維繫親子關係的問題,電影本身並沒有給出答案。幾個主人公也都有不同的說詞,但貧困父親的話卻令人印象深刻,他說:“是時間……孩子就是時間”。的確,血緣總是難以割捨,但無數日夜相對哭笑的時光卻都是感情。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師,父母的成長,正在孩子閃爍的大眼睛中秘密進行。

(全文完)

是枝裕和《如父如子》: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師

作者簡介:榮榮,喜歡分享電影和書籍,專注文化和美文。願一起看見更廣闊更豐富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