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如父如子》探討的倫理話題:生育之情與養育之恩該如何取捨

導語: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對父母的感恩需要我們化為實際行動。當父母逐漸老去,如何去回報這份恩情,每一個為人子女者都要去琢磨和思考。血緣和親情是維繫完整家庭的紐帶,這種親情關係任何人都改變不了。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朝夕相處的父與子或者母與女不存在血緣關係,與之相關的兩個家庭該如何面對,2013年9月28日在日本上映的電影《如父如子》探討的就是這個倫理話題。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從記者奧野修司創作的報告文學所述的多起嬰兒錯抱事件中尋找創作靈感,用溫柔安靜的創作手法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溫暖人心的故事。荒誕的換子游戲,卻能窺見社會的種種人情世故。

一個孩子的成長環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後天性格的形成。那種心理依賴和生活模式,已經大大超越了血緣親情的範疇。沒有血緣關係能夠生活在一起,還活出了一家人的樣子,告訴我們哪怕沒有血緣也能成為親人的道理。一部抱錯孩子的老套劇情,卻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真情細膩的鏡頭語言下,電影潛心進入孩子們的世界,在沒有世俗偏見和過於煽情的前提下,探討關於親情與愛的話題。在現實社會,父母對孩子各方面的影響是很大的,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有時候超出了血緣親情的範疇,最終迴歸生活的本質。其實,關於這類親情話題的探討,前些年有一檔節目變形記或許給了我們一些答案,親情的變與不變,跟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導演是枝裕和用平淡的情感主線來探討一個深刻的父子關係,用一部無比溫暖的家庭故事片為我們詮釋了愛的付出超越親情關係的必然性。該片雖然沒有在國際電影節上屢獲大獎,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受歡迎程度和好評如潮。它貼近現實生活,上演的換子戲碼,對家庭親情和教育方式有了深入的探討。看過本片,你或許對親情又有了新的認識。

中產家庭與草根家庭的親子教育,帶來親情和血緣的無奈取捨。兩種家庭價值觀上的隔閡,唯有用親情來破解,開放式的結局,給出了導演的態度,也道出親情、血緣和愛三者的微妙關係。

一部講述如何為人父的電影,飽含著親情與恩情兩難選擇的辛酸

電影《如父如子》探討的倫理話題:生育之情與養育之恩該如何取捨

六年的撫養陪伴,到頭來卻得來沒有血緣關係的結果,讓處於社會兩個階層的家庭由此面對兩難的選擇。電影的重心其實還是講述如何做父親的故事,也就是迴歸到孩子的家庭教育層面上來。在那種親情關係構成上,母愛是稍微弱化的,因為她們承擔的是相同的使命,首先就是孕育生命,然後就是照顧衣食起居,在生活上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

在父愛表現上,兩個家庭卻有著明顯的區別。兩位父親,一個處於精英階層忙於工作親情冷漠,而另一個家庭並不富裕卻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從孩子的成長經歷上,我們可以學到如何成為一位更好的父親。

電影《如父如子》探討的倫理話題:生育之情與養育之恩該如何取捨

親情和血緣的討論,在電影裡的很多橋段裡都能展現出來。每個孩子在家庭中長大,背後都飽含著父母愛的付出,更多的是物質和親情的陪伴。當孩子在你肩上安靜的睡著,你才體會到肩上的責任和父愛的偉大。或許,比親情更重要的是彼此在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它見證了成長的過程,即使沒有親情的參與。

電影有主有次,以溫柔細緻的風格將這個虐心的題材拍得如此有溫度和敬意。以兩個家庭交換孩子為主線,詳盡介紹了其中一個家庭父親的改變和心路歷程,以此反襯出兩個家庭此時的難以抉擇的困境。但是,開放式的結局似乎給了這個難題一個解決的方向,孩子也是最大的受害者,幸福與否取決於他們,尊重孩子的意願才能真正迴歸純粹的親情。

兩個孩子,四位家長,兩種不同的親子教育模式

電影《如父如子》探討的倫理話題:生育之情與養育之恩該如何取捨

福山雅治飾演的野野宮良多在電影裡的戲份最多,他遭受的命運改變和抉擇最多。從另一方面看,他的演技還是得到認可的,這樣一個角色飾演起來也需要生活功底和情感流露的共同加持。野野宮良多憑藉高學歷身處日本精英階層,事業有成,家庭條件優越,能夠給孩子成長一個富足的物質基礎。

然而這個家庭並沒有因為家境優渥而顯得充滿生機,反而因為家規條框太多顯得沒有人情味。野野宮良多作為一家之主,忙於事業而表現出嚴肅冷漠,缺少與孩子的親情溝通,這也成為他人生的一個短板。兒子慶多性格內向但會察言觀色,敏感而善於觀察,逆來順受的個性這也為最後那個“不”埋下伏筆。

電影《如父如子》探討的倫理話題:生育之情與養育之恩該如何取捨

中川雅也飾演的齋木雄大是齋木家的一家之主,做小買賣雖然家庭算不上特別的富裕但家庭氛圍很融洽。沒有能力給孩子創造優厚的經濟條件,卻用大把的時間用親情陪伴來彌補。在孩子齋木流晴的成長過程中,他既是家長又是玩伴,父子之間沒有明顯的年齡界限,彼此打成一片,親情的底蘊顯得更加深厚。

電影《如父如子》探討的倫理話題:生育之情與養育之恩該如何取捨

從野野宮綠和齋木尤加利兩位母親的表現上看,她們都非常愛孩子,很好地沿襲了為人母者母愛的傳承。她們都是傳統的家庭婦女,野野宮綠為人善良,溫柔賢惠;齋木尤加利則表現出快人快語,較前者而言更為強勢。但她們更多地用女性的思維來思考問題,除了更多地從生活上給予孩子照顧外,養育之情和骨肉之情也能從她們的言語和表情中看得出來。

親情選擇沒有是非對錯,追求真正的幸福才理想的答案

電影《如父如子》探討的倫理話題:生育之情與養育之恩該如何取捨

當最原始的親情促使兩家的孩子進行對調的時候,家人之間的那種陌生感既真實又讓人難受。六年前醫院護士的惡作劇後的悔悟,並不能解開那份無情的親子鑑定報告給兩個家庭帶來的親情死結。對於兩個家庭的四位家長而言,如何換回親生孩子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但是,孩子固然也是這個事件的受害者,無論他們接受與否,原有的情感體系已經崩塌,比父母更加迷茫的是他們如何在新的家庭環境中學會伴隨著挫折成長。

電影《如父如子》探討的倫理話題:生育之情與養育之恩該如何取捨

影片通過講述一個親情和陪伴的故事,展現出兩個家庭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設置6年這個時間跨度去重新塑造一個人,改變之大就意味著傷害越深。電影裡,當男主角反思自己這麼多年來疏於親情交流,禁錮孩子的興趣愛好和思維,最後得到的結果也是讓人深有感觸。當然,你改變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態度,從親情的層面已經不再重要。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而言,父母的關愛和時間陪伴是多麼的重要。

電影《如父如子》探討的倫理話題:生育之情與養育之恩該如何取捨

兩個家庭六個人的合影,成為電影裡最感慨萬千的瞬間。本來兩個沒有命運交集的家庭,卻因失而復得的親情而緊密聯繫了一起。就像電影裡的臺詞說到的那樣,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生活在一起也會建立深厚的感情,無論夫妻、父母還是孩子。很多人覺得,這個故事的結局應該是各自撫養自己的親生兒子才符合社會大眾的期望。但是電影的結尾並沒有明確,它沒有去糾結親情選擇的是非對錯,反而更傾向於尊重孩子的意願。畢竟,幸福才是他們人生的第一選擇。

電影引發的倫理話題探討:養育之恩是否比生育之情更重要?

電影《如父如子》探討的倫理話題:生育之情與養育之恩該如何取捨

現在的家庭教育模式也存在著不同階層對待子女教育有著不同的理解和付諸行動的問題。每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因為降臨在不同的家庭環境裡,他們的人生道路是截然不同的,這很多取決於父母的思維和眼界。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社會上有出息,於是進行了大量的教育投資和親情陪伴,其實這是好事,但是有一種功利的思想存在著,那就是為孩子的成長按照自己的設想和意願去鋪就成長道路,並沒有很好遵循孩子們的意願,用自己的價值觀體系強加於孩子身上,這就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無益了。

電影《如父如子》探討的倫理話題:生育之情與養育之恩該如何取捨

親情和血緣關係牽涉到一個愛的情感積累過程,所謂日久見真情,每個人的童年都需要愛的傾注,在那個純真的世界裡需要父母最真實的情感依靠。對血緣和親情認同的轉變,並不是因為簡單的孩子呼喚那麼簡單。當這樣的悲情故事已成為事實,為人父母者應當學會反思自己給予孩子的愛,這種愛其實已經超越了親情的範疇;作為孩子而言,學會去除情感羈絆迴歸現實生活才是最重要的。養育之恩與生育之情並沒有孰輕孰重,無論是“親生父母”還是“再生父母”,我們要學會感恩。

電影《如父如子》講述的是一個老套的故事,卻在導演是枝裕和的手裡變得更加溫情和貼近人性。它的成功之處在於用含蓄而真實的電影語言將一個親情故事講得細緻入微,重新梳理親情、家庭、血緣之間的微妙關係。它在血濃於水的親情事實無法改變的基礎上,教會了我們一個亙古不變的做人道理:要學會感恩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