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相遇是一種緣分,歡迎關注“甜小娛兒”!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文|甜沫

父子之情在心,而不在於血肉關係。——席勒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電影《如父如子》,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標題。“像父親,像兒子”,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於是,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來欣賞這部豆瓣8.6分的佳作。

但很顯然,這部電影探討的中心議題是父子關係。長期以來,在亞洲文化中,父親被定義成在外打拼事業的角色,母親的職責是相夫教子,撫養和教育孩子主要由母親來承擔。於是,整個社會就形成了一種相對淡漠的父子關係,日本如此,中國亦如此。基於對這種現象的深刻思考,從《步履不停》到《回我的家》再到《如父如子》,父子關係已經成為是枝裕和電影中一個反覆被探討的問題。

故事以一個略顯老套的抱錯孩子的橋段展開,牽扯到兩個家庭,聚焦在兩個六歲的孩子身上。但是,它凸顯的重點卻是男主角良多(福山雅治飾演)在這樣一個突如其來的情境下的種種反應:糾結、領悟和變化。所以,整部電影的核心人物是良多,而其他人物(養子慶多,妻子綠,親子琉晴,琉晴養父齋木,齋木妻子尤加利)都只是起到陪襯的作用。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電影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它巧妙地選取了良多作為父親也作為兒子的雙重困境的角度。一方面,作為父親他是不稱職的:極少陪伴孩子,對孩子過於嚴格甚至苛刻,因兒子不像自己那樣優秀耿耿於懷。另一方面,作為兒子他是不合格的,與父親關係疏遠,感情淡漠,因兒時的經歷不能原諒父親。

在試圖交換孩子、迴歸血緣“正途”的過程中,良多不僅完成了作為一個父親的成長與轉變,而且消解了多年來作為兒子的偏激與固執。他終於明白:所謂父子一場,就是相互學習,學會妥協。撫養孩子的過程,也在撫養父親內心的自我。

01、以社會精英自居的良多,在養育孩子方面完敗小電器商齋木: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父親是無人取代的工作

電影中設定了兩個經濟條件的懸殊家庭:良多代表的是優越感十足的中產階級,他畢業於名校,供職於一流的建築公司,美麗的妻子在家裡當全職太太,兒子即將進入昂貴的私立學校上小學,一家人居住在繁華都市的高檔公寓。

而齋木代表的社會中的底層百姓,他開了一個小小的五金店,家裡有三個孩子,妻子在隔壁的便利店打工,全家人擠在狹小的門臉房裡。

  • 家庭條件迥異,養育孩子的方式也有很大不同。

良多是公司裡頗受重視的中層管理者,同時,他的勝負心極強,對事業積極進取,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即使週末也不能陪伴孩子。除非必須參加的親子項目,他才會請假參與。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與此相對,經營著一家小小五金店的齋木只是一個平凡的勞動者,既比不上良多的學識,更無法比肩他的社會地位,還喜歡沾小便宜,就連長相也比良多差。但是,他卻是一個優秀的父親。

齋木將父親的職責作為人生的第一要務:陪孩子玩耍,給孩子修理玩壞的玩具,和孩子一起洗澡並嬉鬧。正如他自己所說:“能拖到明天做的事,絕不今天做”,因為他要勻出時間陪伴孩子。

在兩家小朋友逐步介入對方家庭的過程中,齋木發現了良多的忙碌以及對孩子長時間的忽略。齋木有點生氣地指責良多:“我半年內陪慶多的時間,比你六年以來還要長。”

而良多則理直氣壯地反駁到:“有工作在等著我。”這個理由看似充分,但齋木的回答卻讓良多無言以對。齋木停頓了一下,反問良多:“父親也是無人能取代的工作吧?”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或許在那一刻,良多終於有所觸動,六年來,他欠了慶多太多的陪伴。

美國心理學家麥克•閔尼的研究資料顯示:一天與父親接觸不少於2小時的男孩,比那些一星期內接觸父親不到6小時者,人際關係融洽,從事的活動風格更開放、並具有進取精神甚至冒險性,更富於男子漢氣概。少年常與父親接觸,往往社交能力強,容易與他人友好相處。

耶魯大學連續進行了一項12年的跟蹤研究結果表明:從小由爸爸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更聰明,他們在學校易取得好成績,在社會上更容易成功。可見,父親的陪伴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且深刻的。

  • 在不同教養方式下成長,兩個孩子的性格差異已經初露端倪。

在電影中,交換兩個孩子的照片時,慶多是一張正襟危坐的證件照,而琉晴卻是笑得一臉燦爛玩鬧中的照片。齋木還找出手機裡的視頻,回憶一家人遊玩的情景。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兩個孩子初次見面打招呼時,鄉下的琉晴聲音爽朗,自然大方,而慶多卻顯得靦腆和拘束。

在陪伴中散養孩子的齋木帶給孩子的是快樂和笑聲,而對孩子家教嚴格細緻的良多期許的則是孩子的卓爾不群。

於是,琉晴的天性得到良好的釋放,愛玩,愛鬧,有不明白的就問;而慶多則壓抑著自己的想法,與父親有疏離感,即使自己不喜歡彈琴,也努力地練習,小心翼翼地討好父親。

孩子是上天賜給父母最好的禮物,陪伴孩子成長是父母的一場修行,因為陪伴是愛的最佳體現。人生看似完美的良多,在親子關係上卻輸得一敗塗地。雖然齋木和良多家的經濟條件有較大差異,但對於孩子來說,住在高級公寓和街邊平房其實是一樣的,一間獨立的兒童房和碩大的浴室,比不過窄小的浴缸裡父親陪伴下的歡聲笑語,再多的新玩具,比不過父親親手修好的那一個。比起冰冷的物質供給,孩子更需要的是有溫度的陪伴。

02、以爭強好勝為標籤的良多,與溫柔平庸的慶多形成鮮明對比:孩子對父親的愛是無條件的,父親卻在計較孩子是否優秀

豐子愷在其著作《致我的兒女》中寫道: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這小燕子似的一群兒女,是在人世間與我因緣最深的兒童,他們在我心中佔有與神明、星辰、藝術同等的地位。

天真質樸的孩子是這世上最善良無私的人,他們對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甚至是不留餘地的。慶多將自己對父親的愛深深地藏在了心裡。

影片一開始就通過慶多的入學面試,讓良多說出了對孩子的評價:穩重、待人溫柔但缺乏進取心。而良多卻具有與慶多完全相反的性格:爭強好勝、不服輸繼且倨傲自負。

如此的性格反差下,良多和慶多和諧的父子關係緣何而來?因為慶多一直在努力達成父親的期待,滿足父親對他提出的要求:良多下達任務,慶多就去執行,至於慶多是否喜歡,良多卻並不關心。

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根據父母要求是否嚴格和父母對孩子的響應程度這兩個維度,把父母教養方式劃為四種類型:權威型、獨裁型、忽略型和溺愛型。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其中,獨裁型的意思是:高要求,但低響應,家長對孩子進行嚴格控制管理,力圖使孩子的行為與家長的目標一致,不採納孩子的任何意見和想法,也很少與孩子交流。而劇中的良多就屬於典型的獨裁型父親。

良多對慶多要求極高,回家的第一句話就是問孩子練琴了沒有,在他的意識裡,慶多是沒有選擇權的,完全忽略慶多的想法,而必須聽從他的安排。

在這種教養方式下,小小的慶多變得敏感而沉默,習慣了服從父親,但卻不一定快樂。

  • 慶多委屈自己,無條件地愛著良多

母親告訴兒子慶多,不想練琴的話,可以不用勉強。但慶多果斷拒絕了。他的理由是:“彈鋼琴,才能讓爸爸更喜歡我。”因為和爸爸一起四手連彈的短暫時光,正是慶多為時不長的可以得到的陪伴。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良多跟慶多說週末留宿是完成讓自己變得更強的任務,慶多聽後點點頭,即使心裡有疑問,也不在良多面前說什麼。他在房間中偶然聽到了自己將要被送到齋木家,不再回來了,他也只能默默地難過。他想做個乖孩子,聽爸爸的話才是乖孩子。

慶多對良多百分之百地信任和愛,這種愛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只因為是自己的爸爸,所以自然要愛。

  • 良多對慶多不夠上進和優秀耿耿於懷

但是,良多對慶多的愛卻是不純粹的,甚至說是有條件的。當親子關係鑑定的結果出來之後,良多說的第一句話是“果然是這樣。”

長期以來,良多對慶多不如自己優秀這件事心存芥蒂,現在終於有了合理解釋,原來慶多根本不是自己的親生骨肉。

促成良多下定決心放棄慶多最重要、最直接的事件是鋼琴演奏會。慶多的表現不盡人意,並且對其他優秀表演者表示出衷心地讚美。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良多非常不滿地問慶多:“別人彈得那麼好,你甘心落後嗎?”他告訴慶多如果沒有不甘心也就不用再學下去了。良多覺得慶多不努力、不上進,對他失望到了極點。在這場戲之後,通過良多和綠的對話可知:良多決定放棄慶多。

可是,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或許有些方面比不上其他人,或許努力了也達不到父母的期望,但他們仍是獨一無二的。可惜的是,能這樣想的父母實在太少了。

我們應該知道的是,在兒童的眼睛裡,父母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他們給父母的是毫無保留的愛。有時為了討好父母,就把自己真正的想法壓抑在心裡,久而久之,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必然是有害的。而父母應該用更寬容的目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父母是不完美的,為什麼要苛求自己的孩子完美呢?努力成為權威型的父母,在給孩子提出高要求的同時,更要關注孩子的內心反應,讓孩子去做真正熱愛的事,而不是逼著他們一味地迎合父母的期待。

03、以血緣關係決定取捨的良多,最終聽從了內心的聲音作出改變:比起血脈的聯繫,更重要的是情感的羈絆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靈魂。”

這句話用在良多身上再合適不過,高傲自負的良多正是被孩子拯救的:慶多、琉晴和護士的孩子,都曾影響過他。

  • 護士的孩子極力保護繼母,衝擊了良多的心靈

兩個孩子之所以被抱錯,有個關鍵人物就是值班的護士。在審判時,她說出了實情:自己是因為嫉妒條件優渥又幸福和諧的良多一家,才故意調換了孩子。

護士因與再婚丈夫孩子相處不如意而心生惡念,六年後,當沒有血緣的孩子已經將她認作母親時,她懂得了親情的力量,選擇說出事實,向大家道歉。

為了表達自己的歉意,護士請律師轉交給良多一筆錢,當氣憤的良多找到護士家將錢還給她時,兩人發生了爭吵,護士的繼子挺身而出,個頭不大卻揮起拳頭說:“這是我的媽媽”。那一刻,良多的心靈受到極大的衝擊,親情難道只依附於血緣嗎?答案是否定的。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這是電影中,用來傳達情感的羈絆比天然的血脈重要的一個例證,為最終良多對交換孩子一事轉變想法埋下了伏筆。

  • 琉晴讓良多反思自己對慶多的教養方式

公司領導希望良多將更多的時間用來陪伴家人,將他調換到相對輕鬆的部門。在人工森林中,他從護林工口中得知蟬的羽化時間通常需要15年,他的第一反應是竟然這麼長,之後陷入了沉思。

在與陌生的親生兒子琉晴的相處過程中,良多嘗試著像一個大孩子一樣陪他玩耍,跟琉晴打成一片做遊戲,不再像以前時刻樹立著一種父親的威嚴。當琉晴在許願說:“希望回到爸媽身邊”,綠一臉詫異,琉晴道歉,而良多卻說:“沒關係”。

這時的良多已經明白:養育孩子,需要更多的時間。

  • 慶多無聲的愛感化了高傲而冷酷的良多

良多偶然發現相機中慶多拍的照片,一張張相片是慶多對父親無聲的愛,冷漠臉的良多瞬間淚目,那一刻,他才明白慶多對自己有多重要。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這個情節動人且充滿力量,良多在這裡完成一次心靈上的成長和飛越:情感的羈絆超越了血脈的牽連。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當良多卸下自我,一路追隨著慶多,試圖表達自己對他的愛,他說著對不起,說看到了兒子為他拍的照片,告訴兒子自己也曾放棄鋼琴,因弄丟父親節的禮物而向兒子道歉。最後,良多強調自己六年間都是他的父親,變強的任務結束了,他重拾了自己與慶多的聯繫。

沉默寡言的慶多睜著可愛的大眼睛不說話,但不再向前逃跑。良多揉了揉慶多的頭髮,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人,在俯下身輕輕的擁抱中,第一次真正成為父與子。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原來,親情的牽絆不是血緣,而是時間累積的情感。即使基因遺傳讓父子從外表上相像,但真正讓父子心靈相連的卻是內在情感,是舉手投足不經意間的相仿和神似。而情感來自於時間的累積,對孩子而言,情感就是陪伴。因陪伴而產生的愛與真情,是齋木一家對三個孩子一視同仁的疼惜,是護士年幼的繼子為保護她而表現出的英勇,是良多對繼母遲到的歉意,更是良多對慶多的念念不忘和緊追不捨。

結語

《如父如子》延續了是枝裕和一貫的敘事風格:安靜,內斂,含蓄。在平淡如水的敘述中,貫穿著良多心理成長和蛻變,不捉痕跡地揭示了父子深情,不刻意煽情卻感人至深。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影片結尾,回到電器行中,慶多問良多:“你知道蜘蛛俠其實是蜘蛛嗎?”良多笑答:“第一次聽說。”

這個細節巧妙地回應了“如父如子”的電影標題:父親和兒子之間原來可以是互為父子的微妙關係,孩子懂得的和可以教我們的,也許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多。我的疑團順勢解開。

為男人的一生,是兒子也是父親。前半生兒子是父親的影子,後半生父親是兒子的影子。父與子的身份相互交錯,不可分割。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父親和兒子,是彼此贈與的最佳禮物。如父如子,如影隨形,在彼此陪伴中感受歲月靜好,在歲月流逝中享受溫暖親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