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論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和普世價值

有人問:孟子的仁政,在當時為何不被採用?


借題發揮。

除了談談我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

順便再擴展一下,

談談儒家文化,在當今時代的現實意義和普世價值。


所謂: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當飯都吃不飽的時候,誰還在乎仁義禮智信呢?

當生存都成為一種奢求的時候,誰還講究溫良恭儉讓呢?


孟子所處的時代,

是禮崩樂壞、父子相殘、戰亂不息、大國爭霸的戰國時代。

當時的各國諸侯,最關心的是:

如何奪取政權?

如何鞏固政權?

如何強國強軍?

如何開疆擴土?

如何保家衛國?

大國關心的是:如何稱霸諸侯,乃至一統天下?

小國關心的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


雖然說:馬上得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

然而,當時的戰國,卻是一個“馬上得天下”的時代。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春秋戰國,不懂仁義。


所以,當時的諸侯,崇尚的是:武力、權謀、法制、霸道

所以,在那樣的亂世,孟子的仁政與王道,當然就顯得不合時宜不合人君之需


理想雖然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孟子的仁政,聽起來固然很美好。

但遠水救不了近火,

並不符合當時各國諸侯的當務之急和切身利益

所以,當然不會被採用。


孟子,如是。

孔子,亦如是。

身處春秋戰國之亂世,

孔子,一生惶惶如喪家犬。

孟子,一生鬱郁不得志。


這是孔子和孟子的失敗嗎?

這是儒家思想的無能嗎?

這是道德仁義的無用嗎?


當然不是!

我認為:

這恰恰是那個時代的失敗!

這恰恰是那個時代的悲哀!


弱肉強食,物競天擇。

這固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過程和固然法則。

但是,人類文明的發展,

終究不能永遠停留在這樣的野蠻階段。

人類的未來,

終究不能永遠寄託於這樣的叢林法則。


只能依靠“馬上得天下”的亂世,

在得到天下之後,

如果依然採用“馬上的法則”來治天下,

那結果,必然是:落馬


對於亂世,不合時宜的仁政王道。

對於治世,也許恰恰是切合時宜


現在的中國,

經過無數革命先烈的犧牲,

經過無數志士仁人的努力,

我們洗刷了曾經被列強欺壓的恥辱,

我們遠離了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的戰亂。

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社會各界的艱苦奮鬥,

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從往日的一窮二白,

變成了今日的繁榮富強。


然而,

我們的生活水平,雖然越來越好了。

但我們的心靈,卻似乎越來越病了。

社會的道德水平,似乎也在每況愈下。

物質文明,高速發展。

精神文明,悄然滯後。

社會,越來越功利,越來越冷漠。

大眾,越來越焦躁,越來越疲憊。


此時,此地,此情。

孔孟的儒家思想,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這些東西,

或許,

正是我們當下這個物慾橫流、急功近利的時代,

所急需!

所必需!


對下:

道德禮義,

正是創建和諧社會的靈丹妙藥。

因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對上:

道德禮義,

正是法制建設的黃金搭檔。

因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對外:

仁政王道,

正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我們的政治思想,自古以來便是: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神武不殺,強而不霸,近悅遠來。


春秋戰國,河不出圖,鳳鳥不至,聖人只能已矣夫。

當今中國,河圖鳳鳥,或將出至,我期待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