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你為什麼會留在天津?天津到底哪裡好?

Irene_haha


我是河北人,在天津上的大學,畢業後留在天津工作,算算在天津已經生活了15來年。說說我留下來的理由吧。

衣:

這裡所說的衣,不僅是指穿衣打扮,更多的是一種生活體驗。

  • 購物方便

15年前,當我第一次踏進天津的時候就感覺到了這個城市濃濃的生活風,被濱江道勸業場、洋貨市場、大衚衕深深的震撼。雖然現在來說全國的高端購物中心層出不窮,但是放在15年前,天津絕對可以稱得上是購物的天堂。現在,武清佛羅倫薩小鎮、空港燕莎奧特萊斯等品牌多、樣式新,每天的顧客仍然絡繹不絕。

佛羅倫薩小鎮

洋貨市場

大衚衕一角

  • 歷史底蘊深厚

天津始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又因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後取名設衛,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近代中國看天津”,作為北方最早的開放城市和近代工業發源地為近代中國貢獻100個第一。近代史上,天津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幾乎是全方位地在中國近代化旅程上引領風氣之先,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交融,形成了天津城市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

古文化街內泥人張店鋪

  • 碼頭文化更接地氣

天津是一個因漕運而興盛的城市,人們沿河而居,靠河吃飯,三教九流都跟他們打交道,因此,就形成一種獨特的性格。天津人性格豪爽、嘴皮子利索、不善於打架,這點從天津相聲中可見一斑,本人特別喜歡這種接地氣的性格。

相聲茶館

食:

有句話叫:“京油子 衛嘴子”。

  • 本地美食

“薄皮大餡兒十八個褶 就像一朵花”,這是馮鞏的相聲,說的就是享譽全國的狗不理包子。這裡還有傳遍大江南北街頭巷尾的煎餅果子,還有美味的海鮮,有本地特有的嘎巴菜,有寧河七里海的河蟹,有薊州的大鍋燉水庫魚。。。

狗不理包子

煎餅果子

小魚貼餅子

  • 全國美食

除了本地美食,你在天津可以看到來自全國的美食,大街上的餐館那是相當火爆。

住:

天津的房價近幾年上漲幅度比較大,說實話已經和收入水平有些不相符了。本人剛剛定居天津那會兒,房價還算便宜,關鍵是住在天津真的很舒服。

  • 節奏慢

大四的時候曾在北京實習過3個月,北京確實給人一種充滿活力的感覺,但是因為本人自身的原因,喜歡安逸的生活,所以比較了好長時間後最終選擇留在了天津。天津相對於北京來說,生活節奏確實慢很多(當然,也有一個缺點,就是收入也少很多),走在大街上給人的生活風而不是工作風。

  • 教育優

天津這個不大的城市有大學57所,其中985院校兩所,分別是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有211大學四所,分別是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醫科大學和河北工業大學。另外,天津師範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天津科技大學也都是非常不錯的大學。

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

南開中學

  • 醫療棒

天津三甲醫院達到40家,其中總醫院、一中心、腫瘤醫院、二附屬都是在全國排名比較靠前的醫院。有人做過統計,天津的人均醫療和教育資源位居全國首位。

  • 治安好

電視劇《楊光的快樂生活》中所說的“樂呵樂呵得了,嘛錢不錢的”,這是天津一部分人的真實寫照。天津人骨子裡還是比較本分,治安出奇的好,很少見到暴力流血時間,警察也認真負責,晚上半夜走在大街上也不會有危險。唯一不爽的是以前經常丟失自行車(隨著共享單車的發展丟失自行車的事兒也少了)。

行:

  • 離家近

因為是河北人,從天津到老家開車3個小時,坐普通火車3.5個小時,高鐵1個小時。比較戀家,基本上每個月都可以回老家看望一下父母和親戚朋友。其實大部分河北人、山東人都會在升學、就業的時候都會優先考慮北京、天津這兩個城市,離家近是主要原因。

現在,很高興的看到京津冀一體化帶來的福利,回老家更加的方便快捷。

京津冀一體化

  • 交通樞紐

這裡有國際化機場,且離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大興機場都很近,飛機出行便利。處於高鐵樞紐位置,有天津站、天津西站、天津南站、濱海站等高鐵車站。天津郵輪母港有超現代化的國際郵輪,是度假的新選擇。高速公路更不用說了,四通八達相當便利。

天津站

郵輪母港

  • 遊玩選擇多

歷史建築有:五大道、意式風情街、歐式風情街

五大道

意式風情街

自然景觀有:薊州盤山、大大小小的公園、沙灘浴場

“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乾隆語

遊樂設施有:天津之眼、歡樂谷、航母主題公園、濱海網紅圖書館

天津之眼

航母主題公園

濱海網紅圖書館


總之,天津有很多讓我留下來的理由。

自誇那麼多,俗話說人無完人,一個城市當然也有它的缺點:

一、同樣的付出情況下,天津與北京的收入差別還是很大的。

二、天津目前沒有太多的巨頭企業和行業領頭企業。

三、春天和秋天較短,空氣較幹,仍有霧霾天,南方的朋友可能適應不了。

我們都希望這個城市能慢慢改掉缺點,越來越好。


沽上翁


我是江蘇人,2001年來天津,至今已是第16個年頭。我是跟著老婆來天津的(當時還是女朋友),她來天津上學,我就和她一起過來了。在天津生活工作十多年,時間久了自然會有感情。整體來說,我覺得天津是個不錯的城市,到底好在哪呢?試著總結如下,僅供參考,歡迎補充。

1、節奏不快,壓力不大,生活安逸。

作為四大直轄市之一,天津的工作、生活節奏較慢,生存壓力要低於北上廣深等城市。我在北京工作過,兩相比較,感觸頗深。除去霧霾等因素,天津的確算是一個宜居城市,如果不想給自己太大壓力,就可以比較容易過一種慢生活。不過近幾年天津房價可是漲了不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幸福感。

2、治安好,安全感強。

天津的治安好聞名全國,百姓生活比較有安全感。我經常夜裡出去散步、夜宵,極少遇到尋釁滋事、打架鬥毆等情況,一個人走在大街上不用擔心,有時還能看到警車巡邏。很多外地朋友也認同這一點。

3、城市和人的性格都不錯。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這種性格是居住在這裡的百姓性格的集中反映。我感覺天津人的性格特點主要表現熱情、實在、健談、幽默、重感情等方面,比較容易相處。另外,天津人不排斥外地人,包容性較強,使得這個城市容易給外地人多一些歸屬感。我有不少天津的朋友,在他們身上就能集中看到這些特點。

4、吃貨的天堂。

天津是一個很講究吃的城市,作為吃貨的我來對了。天津有一句名言——“噹噹吃海貨,不算不會過”,形象地反映了人們對於吃的重視。在天津,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美食應有盡有,大街上最火爆的就數各類飯館,在這裡生活真是有口福。

5、有一定歷史文化底蘊。


“近代中國看天津”,天津雖然600多年的城市歷史不算長,但在近代中國佔有重要地位,也留下了不少歷史文化底蘊。我感覺在天津時間越長,就越能發現這個城市所具備的一些獨特而有價值的東西。天津各領域也不乏名人名家,雖然很有專業水平,但大都比較低調。我認為,天津的歷史文化底蘊還需要不斷總結、梳理、提升和展現,這些東西越多,就越能體現城市的好。

此外,天津有山有水有溼地,能坐高鐵郵輪和飛機,能看足球相聲和曲藝,四季有海鮮,冬天有暖氣……仔細想想還是不錯滴。

當然,每個城市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天津也一樣。天津正面臨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機遇,未來值得期待。作為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一份子,我希望天津今後發展得越來越好,也願為這個城市多做點貢獻。

最後發幾張我拍的關於天津的圖片,以後還將不斷與大家分享天津的精彩。

(天津海河兩岸)

(天津文化中心大劇院,圖片非本人原創)

(天津南翠屏公園)

(天津西沽公園)

(天津泥人)

(天津楊柳青莊園)

(天津薊州農家院美食)

(天津北大港溼地)

(天津博物館)

(天津平津戰役紀念館)

(天津薊州盤山)

(天津武清南湖公園)

(天津寶坻潮白河)

(天津靜海薩馬蘭奇紀念館)

(天津西青石家大院)

(天津西青楊柳青年畫館)

(天津薊州八仙山)

(天津薊州九山頂)

(天津薊州九龍山)


多彩天津衛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因去天津華北一級催鋼材合同,住在海城飯店,天津馳名的勸業場和冰天雪地的水上公園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當時的地鐵較北京貴五分錢,一角五分一張。我喜歡書,曾在一個如今記不清大街名的新華書店選書,走時不慎將兼職的《青年信息報》社的記者證丟了。第二天貿然去找,一個高個子臉色白哲卻佈滿雀斑的姑娘歸還了我。道謝告別後,我腦海產生了人不可貌相的真實想法,那個姑娘臉上雖有雀斑,但她美麗的道德風尚卻使我終生難忘。其次,天津的馬路很有趣,樓房街店都是沿著蜿蜒的河道而建築。我曾看著前去的目標地很近,抄近路直接而去,往往卻被河流阻擋不得順河而去,給人一種越走越遠的感覺,真是近在咫尺隔河望,無橋繞行費功夫。我想,如今的海河必然添置了許多新橋,人們的出行肯定方便多了。

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華北一級站的孫主任和許多裝卸工,他們大多是老碼頭,眼見我耳朵凍傷抵奈不住天津風大寒冷的氣候,又聽我說我妻常上夜班還要一人照管我僅四歲的兒子,我獨自出差千里之外為企業催發五十噸鋼材,個個言語之中流露出憐憫的同情心。他們積極向孫主任提議,儘早安排我那催促的五十噸綱材。為了節省我返回的時間,他們信誓坦蕩的催我先返至北京,以免車票難買耽誤返程。他們見我不放心,向我保證明日上站送貨,若信不過可在北京打電話詢問情況。在京,我仍未得到上站發運的消息,去電話催問的時候,才知道不是沒有發運,而是鋼材需要運往楊柳青車站才能裝上火車,誰料上站的汽車出事又擱淺了。但是他們還是催我返回,保證我返回一週左右鋼材到貨。真是可笑,我返回後一位廠長和我打賭,他說一個月內只要鋼材能到廠,他把頭割了。誰料,不足兩週時間,五十噸合同鋼材到廠了,經驗收,數量還比合同定量多出數百公斤,可見天津那些老碼頭心善至誠,急人所難,一言九鼎的高風亮節是多麼的令人佩服,天津老碼頭,我心中永恆!


小山33143765493


因為天津人。


先別說人,就說天津什麼樣?

它很新

▲ 天津夜景。攝影/枉言

也很舊

▲ 圖中門窗上的紅色剪紙叫做“吊錢兒”,是北方常見的春節裝飾用品。年前張貼,元宵節取下(也有正月二十五摘下的說法)。大城市中,唯有天津自始至終保持著這種民俗。攝影/張建

它很高端

▲ 天津夜景。攝影/枉言

也很市井

▲ 天津街頭常常能看到市民聚在一起閒聊,“找人說說話”早已成為這座城市最尋常的“休閒活動”。攝影/張建

它很開放

▲ 西開教堂的花窗玻璃。西開教堂始建於民國二年(1913年),是天津最大的羅馬式建築。攝影/枉言

也很保守

▲ 北寧公園,又名寧園。原系修建於清末的官立種植園,全園採用最傳統的中式園林風格,集清末工匠技藝之大成。清亡後,改名直隸農事第一試驗場。後又經修整,成為天津最大的公園之一。攝影/枉言

世界上的城市無一不是複雜多面的,但是天津格外複雜。

它的優點就是缺點,它最可愛的地方就是最不可愛的地方,這種矛盾已深入骨髓。這說的是天津市,也是天津人。

▲ 從天塔上遠眺的視角。攝影/枉言

天津市和天津人的關係有多緊密呢?就說城市地標吧,北京有天安門,上海有東方明珠,天津也不是沒有地標性建築,天塔、津塔、天津之眼都在那兒立著呢,可我覺得哪個也不能作為天津的代表。

天津的地標就該是天津人。相應的,沒和天津人聊過天,等於沒有去過天津。

▲ 趙偉洲與王佩元少年時同臺演出的劇照。常聽相聲的人應該不會對這兩個名字感到陌生。趙、王兩位先生皆出身於曲藝世家,從小學藝,創作、表演俱佳。趙偉洲先生身上的市井“狗氣”,從小即可見端倪,如此相聲鬼才,只應天津有。

話說回來,總歸是先有地才能有人,地標總不能在空中飄著吧?一切還得從頭說起。


1

天津的“毛坯房”時代

四千年前,天津還在渤海之中,隨著海岸線推移,加上改道前黃河從這兒入海,慢慢形成了陸地。

▲ 航拍天津市區與濱海新區。這片土地四千年前被海洋淹沒,古黃河改道之前帶來的大量泥沙沉積,才在此形成陸地。可以說,整座城市的興衰與河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僅人工河的歷史就可追溯到曹操北征時修築的泉州渠。供圖/視覺中國

從春秋戰國開始,就已經有人在這裡生活。不過要到隋唐時期,大運河經過,這裡才算真正有了人氣,這片土地也在那時得名“三會海口”*。這種“三會海口”的地理特徵,現在依然清晰可見。

*唐杜佑《通典》:漁陽郡南至三會海口一百八十里。不過,彼時的“三會海口”還在今天津市東麗區軍糧城一帶。

▲ 海河夜景。攝影/小賀ZHANG

無海河,不天津。海河當然是天津的母親河。經由運河,海河可以成為北京出海最便利的通道。漕運的興盛,吸引了大量的人氣。這是天津得以建立的先決條件,也是它在中國古代最大的優勢。

▲ 圖中的高樓為天津環球金融中心,俗稱“津塔”,高達336.9米,建成時為北方第一高樓,也是海河旁的新地標。攝影/小賀ZHANG

但是,母親也分親媽和後媽。漕運暢通,為兩岸居民提供生計的海河是親媽;洪水氾濫,造成家破人亡的海河就是後媽了。

▲ 海河冬泳者。天津人與海河的關係十分親密,不管是游泳還是釣魚,天津人從不拿海河當”外人“,當然了,這也是因為海河根本就不是”外人“啊。攝影/張建

天津是“九河下梢”,上游支流多。華北平原東部地勢又過於平坦,河水流速慢,泥沙沉降多。一到夏天,海河就容易氾濫。1939年的洪水,淹沒了天津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六十五萬人無家可歸。建國以後,1963年開始的“根治海河”運動,耗時十五年,才把這海河給降住了。


2

跟著北京吃“瓜落兒”

海河的存在還僅僅是給天津的出生提供了自然條件,以及相應的經濟條件,天津建城的政治條件便是北京地位的提高。

▲ 《天津城廂保甲全圖》。該圖繪製於清朝末年,現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圖中的方形城池,就是延續明清兩朝的天津老城。自金朝設立直沽寨(位置在今獅子林橋以西)起,到明清的天津衛(府),天津的城址未經較大變動。

北京在金、元時成為國都。上到皇親國戚,下到黎民百姓,數以萬計張嘴嗷嗷待哺,本地的糧食難以為繼,況且北京不產鹽,只能從外地轉運。天津有運河,有鹽場,順理成章地成為北京最重要的輔助性城市。

▲ 拆除之前的天津城樓。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天津,設立“都統衙門”,統一管理天津事務。外國侵略者決定拆除城牆,並在地基上修成東、南、西、北四條馬路,天津也由此成為了中國第一座失去城牆的城市。

然而,天津真正奠基,要等到明朝。

公元1404年12月23日(所以天津屬猴,摩羯座),明成祖朱棣下令在“三岔河口”設立天津衛,而後又增設左衛、右衛。天津之名取自:“天子津渡”之意,天津一出生就沾著點“皇氣”。

(明成祖)聖駕嘗由此渡滄州,因賜名曰天津。

——明嘉靖《重修天津三官廟記》

▲ 寧園。寧園之名取自諸葛亮名句”非寧靜無以致遠”,圖中塔的名字即為“致遠塔”。攝影/枉言

朱棣從老家安徽選調官兵,駐紮天津衛,這才開始形成皖北方言為基礎,混合了北方口音,識別度超強的天津話。清朝,天津改衛為州,又改州為府,自此脫離了軍事衛所的單一屬性。

天津去神京二百餘里,當南北往來之要衝,南運數萬之漕,悉道經於此。舟楫之所鹹臨,商賈之所萃集,五方之民所雜處......名雖曰衛,實在一大都會所莫能過也。

——清康熙《天津衛志》

▲ 榮園中拉小提琴的老人。榮園即人民公園,原為清末富商李春城的私家園林。清朝是天津園林的鼎盛期,可惜多數園林未能保存至今。建國後,李氏後人向政府捐獻榮園時,全園已殘破不堪,經過修整後,才作為人民公園向民眾開放。攝影/枉言

從天津建衛算起,這裡最早的居民是兵卒和他們的家眷。那會兒是萬惡的舊社會之前的舊社會,沒有人民子弟兵,只有世襲軍戶。他們身上有軍人的血性,也有生活所迫的無力感。隨著天津衛的發展,販夫走卒注入了精明與世俗,官僚士紳補全了仁義禮智信的中國傳統。

▲ 古文化街。天津有“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城”的說法,天后就是海神媽祖。古文化街一帶的街區最早便是依託天后宮而自發形成。舊時,天津人結婚都要到天后宮朝拜天后娘娘,求一個泥娃娃帶走,認為這樣可以帶來子嗣。攝影/枉言

天津人氣漸旺,卻始終文化不昌。

本地人多以鹽為生,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何必受十年寒窗苦。商業使得天津匯聚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自始至終草根氣息旺盛,也充滿最樸素的實用主義。

▲ 古文化街上寫金字的老人,所書之字為“招財進寶”的合體字。攝影/枉言

這是自為,也是無奈。

天津的商人就有意做出表率,卻不幸屢遭打壓。家財豐厚的鹽商,總是低人一等。鹽商之子查為仁參加科舉中第,不料被誣陷作弊,不僅沒有功名,還因此蒙冤入獄。出獄後乾脆居江湖之遠,一心做個世俗中的文人。散盡千金,廣交名士,著書立說,天津的文化倒也因查家而盛極一時。

天津或許不知道它會在日後晉升北方經濟中心。但是這裡已有了足夠大的舞臺,靜待即將登場的演員。


3

洋氣撞土氣

開埠之後,天津才逐漸變成我們熟悉的模樣。此時,

天津混雜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它們分別來自租界與碼頭。

▲ 北安橋旁賣糖墩兒的老人。攝影/張建

1860年,大清朝已然是兔子尾巴——長不了了。列強既想在中國傾銷貨物,掠奪資源,又妄圖就近控制清政府。於是,他們看中了天津。佔據這裡,能時刻威脅北京,又能方便地轉運物資,兩全其美。

▲ 民國時的天津地圖。圖中標紅區域依次為:1:天津老城;2:日本租界;3:法國租界;4:英國租界;5:德國租界;6:奧匈帝國租界;7:意大利租界;8:俄國租界;9:比利時租界。

沿著海河兩岸,九國租界呈放射狀向兩邊輻射。租界的總面積,是當時天津城的9倍還多。租界是侵略者在中國土地上留下的傷疤,可它又是天津近代化的開端。

▲ 清末天津租界的老明信片。

洋行、工廠的數量與日俱增,對於勞力的需求隨之看漲。不知道是不幸還是萬幸,亂世最不缺的就是走投無路的人。反正窮得只剩下命了,索性湧到天津混口飯吃。天津的草根氣質,一時間愈加鮮明。

▲ 解放北路北段為原法租界大法國路,南段為原英租界維多利亞道。在租界時代,這裡匯聚了各國的金融機構,是天津最繁忙的金融街,號稱“東方華爾街”。圖為天津中法工商銀行大樓,該樓現為中國銀行。攝影/枉言

租界裡充斥著聞所未聞的事物。碼頭天生是小道消息發芽的沃土。跑碼頭的人,都是見多識廣、能說會道,講講租界裡那些個新鮮玩意兒,說說沒影兒的傳聞,疲憊一掃而空。在這種環境裡成長的天津人,能不愛說話嗎?

▲ 原比利時領事館。外國人最早佔據的土地,都是天津人瞧不上的沼澤泥地。不得不說,外國人能夠在積水窪地之上建起當時最為先進的城區設施,也側面反映了舊中國的落後。攝影/枉言

與上海不同,天津有衛所基因,先天保守。他們對外來者充滿好奇,也充滿戒心。眼瞅著這些洋人,修完教堂修別墅,鋪完電纜鋪馬路,全不拿自己當外人。

▲ 原華俄道勝銀行。攝影/枉言

外國勢力的擴張,逼得天津人保守的一面顯露出來。1870年,天津民眾火燒望海樓教堂,打死法國總領事在內的20名外國人。“天津教案”引爆了朝野輿論。

▲ 原正金銀行。攝影/枉言

此事的起因,竟然是民間流傳“法國教堂拐賣兒童作藥引子”。而事件的處理結果更是令人匪夷所思,清政府以200兩一人的價格,僱了16個人抵命,堵住了法國人的嘴。

▲ 原開灤礦務局大樓。開灤礦務局前身可追溯至1878年建立的開平礦務局,是時任北洋大臣李鴻章興辦的最重要的實業之一,建立之初旨在解決北洋水師和輪船招商局的煤炭供應問題。大樓興建於1920年,1949年天津解放後,被天津市委接管作為辦公地點。攝影/枉言

同治九年五月,土棍若干,相聚攻教堂,共死教士十數人,震驚世界。法國將興問罪之師,清廷乃懼,欽差來津查辦。劫灰雖在,兇手無名。乃時總兵張某,接洽無賴,做頂兇之好漢,每名頂兇銀二百兩。刑期,說笑自若,從容就死。

——戴愚庵《沽水舊聞·燒河樓》

▲ 望海樓教堂。火燒望海樓的這一段奇聞異事,在八十年代被改編為電影《老少爺們上法場》。攝影/枉言

這是天津的荒誕,也是中國的魔幻。


4

天津,大型精分現場

“半殖民地半封建”這個形容,我們已經再熟悉不過了。近代的中國社會是畸形的,這在天津顯得尤為劇烈。

▲ 俯拍民園體育場。修建體育場時,擔任顧問的是英國人埃裡克·裡德爾。他是第一個出生在中國的奧運金牌獲得者。1981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烈火戰車》就是以他為原型。攝影/小賀ZHANG

天津比北京少了官氣,又不像上海盡是洋氣,而租界是完全由外國人主導的“法外之地”,因此是下野政客、軍閥的避風港。他們一邊享受優渥的生活,一邊觀察著北京的風吹草動,伺機行事。

▲ 先農大院。先農大院由先農地產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於1925年興建,是當時典型的中產階級住宅群。攝影/枉言

南市三不管,聚攏了天津最邊緣化的群體。“平地摳餅,對面拿賊”,這裡看得是真本事,身上沒絕活兒,死路一條。另一邊的碼頭,魚龍混雜。普通人常常夾在流氓地痞和軍警中間,兩頭受氣,可除了罵兩句閒街,無可奈何。

▲ 五大道一隅。攝影/枉言

官府對碼頭、三不管睜一眼閉一眼,對租界乾脆直接閉上了眼。在中國運行了上千年的官僚系統突然在最核心的地帶產生了真空。這兩個圈子,開始各自發育,共同塑造了天津文化的獨特性格。

▲ 民園體育場。攝影/枉言

彼時的天津,邪了門了,簡直一個大型精分現場。它最包容,最排外;最深沉,最輕佻;最陽春白雪,最下里巴人。

▲ 攝影/張建

天津人保守,排斥新事物,把外國來的一切都斥為異端。

義和團鬧得最兇的地方,就有天津。底層百姓如此,文人名士亦如此。天津的文化名流曾聯名發佈公開信,怒斥去舞廳跳交際舞的人是傷風敗俗。

▲ 大公報1902年創刊於天津法租界,1935年發行上海版,是中國發行時間最長的報紙之一。全面抗戰爆發後,天津版、上海版停刊,輾轉遷移,部分報人在香港創立了延續至今的香港版。大公報歷來秉承“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宗旨,堪稱中國新聞界的一杆大旗。圖為大公報創刊號。

可天津人又開放。天津報業百花齊放,新思想百家爭鳴。嚴復在這兒譯出《天演論》。從此“撐死膽兒大的,餓死膽兒小的”有了科學理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 布業向來是天津工商業中的重要部分,曾擔任大總統的曹錕,就是販布出身。攝影/張建

天津人不思進取。沒辦法,碼頭上討生活的人,只能看眼前,有口飯吃就行。收了工,腰裡揣著剛掙來的錢,到“三不管”逛逛,日子稀里馬虎就過去了。現在也是,天津孩子覺得去哪兒都不如待在天津,天大南大就是最好的大學,考在天津就是幸福。

▲ 南市的小茶館。攝影/張建

可天津人又敢為人先。清末的貽來牟機器磨坊是全國最早的民族工業之一;北洋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天津縣議事會舉行了中國第一次地方選舉。郵票、電話、電報、有軌電車......各式洋貨漂洋過海而來,天津是第一個接納它們的城市。

▲ 街邊讀報的天津市民。供圖/三一工作室

天津人喜愛最通俗的藝術。京劇、評劇、相聲、評書......無一不在天津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梨園行常說“北京坐科,天津唱紅”,天津觀眾的眼光最是毒辣。當紅藝人受各界追捧,可他們不以為榮。

▲ 廣東會館。供圖/三一工作室

吃“開口飯”的是“下九流”,讓人看不起不說,還要受惡霸和軍警的盤剝。

馬三立先生回憶,他的母親本是旗人,落魄後學唱大鼓謀生,自覺“抬不起頭”,從不讓人談論自己的職業。連馬先生自己也是在輟學後才不得已說了相聲。

▲ 天津音樂廳前身為法租界平安電影院,原址在今國民飯店舊址處(和平路與赤峰道交口),這裡曾經放映了天津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1922年,因原建築被火災焚燬,才搬遷至現址重建。1960年,電影院更名天津音樂廳,2005年原建築拆除重建。攝影/小賀ZHANG

天津人又喜愛最高雅的藝術。這裡是中國最早流行話劇的城市之一。留學生組成的春柳社將《茶花女》搬上了天津的舞臺。鮮為人知的是,尚未成為弘一法師的李叔同在首演中反串出演了女主角。日後在南開讀書的周恩來、曹禺都曾加入過新劇團,而他們的首次登臺,也是反串。

▲ 供圖/三一工作室

近代百年,天津名人輩出,然而他們不是天津這出戏的主角。主角都在早點鋪,小區門口,海河邊上,大街小巷裡了。


5

天津人嘛樣?

天津人矛盾,自圓其說地矛盾。

▲ 製作中的煎餅果子。

天津人既講究,又不講究。大餅可以夾一切,但是煎餅果子絕不能放火腿腸。“衛嘴子”其實也包括這種對飲食不容質疑的挑剔。想要挑釁一個天津人,一份放了火腿腸和香菜的煎餅果子,再來一盤放了黃瓜的老爆三,足夠了。

想知道如何得到一款正宗天津煎餅果子?

點這裡👉能讓天津人睥睨八方、傲視全球的也只有它了

▲ 供圖/三一工作室

“衛嘴子”真是會說。可是在中國,愛說話的不只天津人。四川人擺龍門陣,北京人侃大山,氣衝斗牛。天津人不一樣,他們說話全在於反應神速,作出的回答常常在意料之外,偏偏又在情理之中。這種說話方式往好了說是幽默,往壞了說算貧氣。

▲ 演出中的評書泰斗劉立福。劉立福先生是陳派評書第三代掌門,以《聊齋》見長。他留下了大量錄音、錄像資料,其中如《白宗巍墜樓》等作品,涉及大量近代天津的風土人情,多數為老先生自己年輕時的見聞,彌足珍貴。供圖/三一工作室

就比如你上市場買魚:

看著大水箱裡沉寂的魚,你問一句“這魚活嗎?”

一般的攤主會說:“個兒個兒活,不活不要錢”

而天津攤主會說:“要不你問問它?”

既然能問它,也別管它能不能聽懂,一準兒是活的呀。

▲ 天津人對曲藝的熱愛,全國知名,天津也是藝術劇團最活躍的城市之一。供圖/三一工作室

天津話短脆,齒音重,發聲利落。對外地人來說,聽起來有點衝,像要吵架。“哎,你介似幹嘛切?”不知虛實的人,八成就立那兒不敢動了,其實這是打招呼呢,約等於How are you。

▲ 天津文化的精髓全在日常生活之中,天津人愛生活、會生活,不管貧窮還是富有,日子總過得有滋有味。那話怎麼說的?借錢吃海貨,不算不會過。攝影/張建

天津人愛憎分明,吃軟不吃硬,還透著一股刁蠻勁兒,嘴上絕不能輸。這也是當年碼頭文化留下的影響。相聲《糾紛》對此有極生動的描摹:

“哎哎!說你啦哎!說你啦哎!恁麼長的大個子啊?推你媽車留點神!”

這個也不含糊,“幹嘛!恁麼地啦?”

“恁麼地啦?你軋我腳啦!”

“軋你腳?活該!應當軋你嘴!我說你嘴裡乾淨點兒!你罵街幹嘛?”

——《糾紛》馬志明、謝天順

▲ 天津老大爺,高手在民間。攝影/張建

事情結果呢?有一方先鬆口,另一方當即就坡下驢。

天津人有時就這樣,能把你氣笑了。

▲ 攝影/于濤

天津人的生活中八成有這樣的人:渾身匪氣,說話衝肺管子,但是又顧家,無微不至。

我就遇到過這麼一位駕校教練,嘴上從不饒人:

“給油,走。”

(輕鬆離合,慢給油)

“想嘛呢?走啊!”

(緩緩啟動)

“給油。腳底下有地雷是啊?踩啊!哎呦,你可急死我了。就介速度,咱這年得在車上過了。”

就這麼一位人物,一臉橫肉,吹鬍子瞪眼的。但是每天中午都頂著大太陽回家給媳婦做飯。

▲ 天津人對於婚喪嫁娶等等大事,十分重視,婚俗也與眾不同。市內六區的天津人結婚都是在下午舉行婚禮,這與其他的區縣正好相反。攝影/張建

天津不是不適合宏大敘事。這裡發生了很多事,可歌可泣那種。可是一旦你開始用朗誦腔聲情並茂地描述天津,你就會發現這城市變味兒了。天津應當是地道的市井城市,滿是對平常生活的熱愛。

▲ 攝影/枉言

中國是個最世俗的國家,一眼望過去,烏泱泱滿是功名利祿與衣食住行。天津的世俗卻別有一番滋味。天津人樂於自嘲。雄心壯志、挫折打擊、家長裡短,還有種種無可奈何,全部消解於自我調侃之中。一來二去,天津人有了機敏圓轉、幽默俏皮的獨特話術。不過,這倒也不是說天津人徹底認命了。

▲ 寧園中鍛鍊的老人。攝影/枉言

天津有的是朋克精神。可那些被感召的人大多在外地混出名堂。原因無他,天津人懂得知足,這裡的主旋律是慵懶。你可以說他們沒志氣,但唯有天津人能把日子過成段子。聯合國秘書長只能有一個人,我們都往那兒奔,聯合國恁麼辦?

▲ 看拉洋片。供圖/三一工作室

自嘲,是屈從,也是反抗。天津在風雲際會的年代,處在一個風雲際會的位置,遭遇了過多的不可抗因素。動盪帶來的不安並非均攤給所有人,恰恰相反,它在每個人身上放大數倍。天津人被迫精於算計,開始善於生活,強行苦中作樂,從此熱愛生活。

▲ 天津街景。攝影/枉言

天津的精髓全在天津人。因為天津這座城市,屬於掰掰和姐姐(注意發音),屬於小小子和小閨女,屬於二兒他爸爸和二兒他媽媽賢伉儷,屬於張二掰先生,屬於坐地炮女士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MSO青青河邊草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26a000de133e88272e1\

月火連城


我是地道的天津人,天津到底好不好我先不評價了,但生活在天津,是因為父母在天津,我的家在天津


用戶1025060329100


土生土長的天津人!旁觀者看不明白,置身其中自得其樂!宜居,應有盡有!!


海河邊散步


天津是我的家鄉,所以我辭退了我在廈門的工作回到家鄉,享受天津的慢節奏生活,說白了,我想父母,現在的工資確實沒有原來的多,但是看著父母和妻子孩子是一種相當完美的生活,至於錢嘛,夠花就可以了


可愛小狼


公積金高,物價低,房價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