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要選擇孩子的視角進行敘事?

在文明發展史上,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社會對人及人權的重視,在這其中,不單是成人的價值重新得到正視,兒童也作為獨立的個體開始享有專屬於他們的特別權利。

關於如何更好地維護兒童健康成長與接受良好教育的權利,在對兒童心理與行為特徵做出研究之後,文藝工作者們開始嘗試創作以兒童為主體的文化作品。這些文學或影視作品通常以兒童為主要角色,以兒童及與兒童生活相關的內容為素材,以尊重兒童的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為特徵,又以滿足兒童的精神需要為目標。

在創作完全是為了兒童而存在的文化作品時,由於成人創作者需要以兒童的視角和姿態去觀察與創作故事,因此“兒童視角”應運而生,並且它發展成了一種可以服務於其他作品題材的敘事策略。與純粹的兒童作品需要考慮兒童的認知水平與理解能力不同,採用兒童視角進行創作的藝術作品僅僅是通過兒童的視角來傳達故事、描述世界,至於主角及主要內容則不一定與孩子相關。

為什麼《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要選擇孩子的視角進行敘事?

因此,在一些明顯是面向成人的藝術作品中,創作者卻運用孩子的視角來呈現故事就變得值得思考與分析了。這些創作者中就有朱塞佩·託納多雷,如果說《天堂電影院》因為要表達過去,需要調動兒童的視角進行回憶,那麼《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運用少年的眼睛去窺探魅惑的人體、殘酷的戰爭和粗鄙的人性就有些特別了。

只能說,導演這麼做是想要服務於他特殊的敘事目的,那麼他的目的是什麼?或者說,《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通過對兒童視角的應用,可以產生哪些獨特的敘事效果呢?

用少年的身份削弱偷窺的不道德感

在觀看文學和影像作品時,我們容易將自己的感官代入到敘述故事的那個角色身上去,那個視角所呈現的,就是我們看見的,那個視角觸摸的,也是我們感受到的。

在《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我們就是少年雷納多,由他的眼睛帶著,去窺探故事裡的人間百態。

為什麼《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要選擇孩子的視角進行敘事?

瑪蓮娜是西西里島上最美麗的女人,她引發了男人眼裡閃爍的慾念,以及女人心中躥騰的嫉妒。成人看她的眼光中混雜著世俗的偏見或功利,除了純澈的少年,沒有人能不帶著邪念去欣賞她的美麗。

為什麼《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要選擇孩子的視角進行敘事?

窺探是影片中最主要的欣賞這種美麗的手段,當這種本來不道德的、帶著情慾色彩的行為嫁接在一個青春期孩子身上時,我們會予以寬容和接納。我們不但不會覺得偷窺者面目可憎、粗鄙下流,反而下意識裡會以他年紀尚小為由,諒解他的莽撞與衝動,可能,我們還會覺得流淌在他身上的青春氣息是生動和有趣的。

他會在說瑪蓮娜壞話的人的杯子裡吐痰、往包裡撒尿,這是由天真與懵懂引發的惡作劇,放在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身上,並非大過,我們一笑置之,反而還會被他的純情打動。

因為我們受視角影響,將審美的意識轉移到了雷納多身上,所以在他不斷的窺探中,我們不太感受得到來自道德的斥責,而是越來越放鬆與客觀地去欣賞和評價瑪蓮娜的美。

她肩帶滑落、袒露胸脯,身體的一切秘密在少年的眼下自信展現。此時,美就是美,別無它用,不是引誘男人的糖果,也不是引發妒忌的武器。

雷納多的眼睛天真無邪,他的眼睛只做欣賞與讚美之用,因此我們眼中的瑪蓮娜,也是美本身,是客觀存在的現實本身。這是導演託納多雷刻意製作的敘事語言,自然記錄,不帶汙濁,所以,我們心裡也沒有罪過。

用少年的純真強化成人的殘暴

孩子因年齡小、認知水平低,他們對周圍環境的評價不像大人那樣,通常是情緒化的、帶有刻板印象或功利目的。因此即使是對同一事物進行觀察,孩子與大人的反饋也往往不盡相同。

為什麼《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要選擇孩子的視角進行敘事?

“她的罪是太過美麗。”導演借影片中一個律師之口道出了這個畸形社會的生存環境。

在戰爭侵襲的世界當中,在絕望與恐怖蔓延的土地上,人們在自己灰頭土臉的時候,也只能接受別人的衣衫襤褸。不應該有人在這個時候光鮮美麗,誰美,誰就是居心叵測,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美麗等於勾引,等於賣弄。

但雷納多沒有這些偏見,在他的眼中,瑪蓮娜只是因為美麗而遭受不幸的女人。她即使遭人鄙視、戕害,最後衣衫不整地落荒而逃,他依然熱愛她,讚美她,因為她是受生活與環境所迫,她沒有害人也沒有害人的想法,僅僅因為長得美,選擇了用肉體謀生。在戰爭導致的饑荒中,她只是選擇生存下去。

為什麼《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要選擇孩子的視角進行敘事?

兩種評判體系的對弈,對應的是童真世界與荒誕社會的對比,是純真的少年與殘忍的成人的對比。少年對瑪蓮娜越愛,就越能反襯出人性中的髒汙之處。

當雷納多在暗地裡懲治那些詆譭瑪蓮娜的人時,許諾過瑪蓮娜要娶她的律師卻在母親的打壓下輕易背叛了她。當雷納多在神像前許願,祈求神保護瑪蓮娜時,瑪蓮娜的父親卻將她擋在門外,拒絕做她的依靠……

少年未經人事,可有豐富的精神世界,眾人歷經滄桑,內心卻退居蠻荒。當孩子的視角劃過戰爭的角落,為那裡正在發生的悲劇帶來一絲人性的關懷時,我們也能看到惡與善、真與偽的對比。

在孩童視角之下,戰爭對人性的剝奪、集體對個人的欺凌,一目瞭然。

用少年的無力暗示凋零的命運

雷納多的少年身份給了他偷窺的“許可”與莽撞的理由,卻沒有給他可以保護心愛女人的能力。當導演選擇用雷納多的視角來展現瑪蓮娜的美麗時,是否會為他們接下來要面對的悲慘命運和對命運的無能為力而感到惋惜?

會的,這恐怕也正是託納多雷想要的結果,並且他還要讓觀眾同樣陷入這樣的無力感中,共同對瑪蓮娜感到遺憾與悲傷。

為什麼《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要選擇孩子的視角進行敘事?

雷納多可以以少年的身份無所事事,整天跟在瑪蓮娜的身後,全身心關注著她的美麗,盡全力想要呵護她的周全,但他少年的軀殼卻限制了他的力量與行動。

面對比自己大很多的瑪蓮娜,他只能寄希望於爸爸的褲子能讓自己看上去成熟一些。他的告白只能沉浸在幻想當中。當瑪蓮娜被其他男人欺負時,他不想無動於衷,卻又無能為力,既沒有衝上前去與之搏鬥的力量,也沒有解釋他採取保護行為的正當理由。他只能迴歸到一個孩子的角色,站在神像前,祈求神靈幫他庇佑瑪蓮娜,等他長大後,再將她託付給他。

未成熟的少年,卻有著成熟的心願,這既描繪了理想的美好,又揭示了命運的困窘。當瑪蓮娜在整座島上的庇護者只能是這樣一個還不能擔負責任的少年時,她勢單力薄的現狀與必將凋謝的命運也顯而易見了。

為什麼《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要選擇孩子的視角進行敘事?

當這個甚至不敢與她面對面的孩子無法保護她時,她該何去何從呢?只能走進成人世界中去,去那裡乞討生活。

但在戰爭下艱難求生的人們變得殘酷又冷漠,在缺乏食物與保障的生存環境中,他們日漸迷失自我。

瑪蓮娜是他們當中唯一美麗的存在,她是受人矚目的異類。但這樣形單影隻的異類是沒有辦法與奸詐虛偽的大多數做抗衡的,所以她最終只能歸順,不得不以自己的美麗為代價去獲得團體入場券,成為他們的同類。

這是集體的勝利,也是個人的凋零。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有很多美麗之處,在兒童視角的引導下,我們可以用放鬆的姿態去欣賞瑪蓮娜的容貌之美,去感受懵懂的愛情之美……

使用兒童視角既是展示這些美的最佳敘事策略,也是導演託納多雷想示範的觀察和反思自我與世界的方式。

我們能否繼續以兒童的單純去認識眼中所見,能否以兒童的真誠去堅持心中所愛?這是兒童視角讓我們看見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