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号:沉浮数百年,民以食为天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号:沉浮数百年,民以食为天


对于南京的美食老字号,我一个外地人,倒还真有发言权——因为来南京这么多年了,跟美食老字号接触打交道的机会非常非常多,说白了,就是吃得多嘛!

以前公司楼下就是老字号马祥兴,有时早晚饭都在这里解决,早晨买一个菜包一个牛肉包,偌大的包子非常实在,上午忙碌的工作完毕,直到中午12点也不会觉得很饿。二楼的正餐,公司活动和宴请常安排在这里,我对这里的菜品再熟悉不过(虽然没那么好吃)。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号:沉浮数百年,民以食为天


工作和生活的湖南路附近,也有很多美食老字号,韩复兴的鸭子和鸭油烧饼堪称一绝,三六九的锅贴让人印象深刻;外地朋友来了,我们常去夫子庙老门东转转,安乐园酒家、李记清真馆都是必须打卡的馆子;其他的如绿柳居、刘长兴,偶尔想起来,也要去买一些绿柳居的素什锦,或者去刘长兴吃包子和面条。

历史沉浮、岁月变迁,老字号传承的美味,经过几百年的沉淀至今仍然打动人们的味蕾,是人们挥不去的独家记忆。

关于南京的美食老字号,都有哪些故事呢?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号:沉浮数百年,民以食为天


南京老字号概论

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都,拥有众多老字号。这些老字号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浪淘沙,不断绽放独特的魅力。

南京的老字号涉及各行各业,有宝庆银楼、白敬宇、四明眼镜、盛锡福等各个行业,也有绿柳居、金春锅贴、韩复兴、马祥兴、大三元、奇芳阁等餐饮业。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号:沉浮数百年,民以食为天


老门东有一座「南京老字号博物馆」,店门外的橱窗里,全都是大家熟悉的名字。腊梅食品、冠生园、南京同仁堂、南京云锦和金陵金箔等南京的许多南京人耳熟能详的老字号都能在这里看到。走进博物馆,馆内的整条主线将人拉回曾经老字号商业的繁华时代。

「民以食为天」,老字号中以饮食行业居多,其中的代表老字号魏洪兴、周益兴、腊梅食品、南京冠生园、小苏州等,都在老字号博物馆展出。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号:沉浮数百年,民以食为天


老字号的兴起有很多成因。最显著的莫过于创始人的励精图治,匠心经营。在多年的创业和经营中,老字号的掌门人不断积累经验,打磨手艺,加之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老字号在百年的进程里,打响了品牌,赢得了声誉和赞许。

伴随着城市的拆迁改造,原来的诸多老字号在街头越来越鲜见,有的甚至就此消失。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六华春、同庆楼、马祥兴等一批餐饮经营业类老店原址,都相继被拆除了。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号:沉浮数百年,民以食为天


据南京老字号协会提供的最新统计显示,南京原有老字号商铺72家,目前尚能勉强经营的只有24家,也就是说,现在67%的老字号都濒临灭绝,个中缘由,令人深思。

几个代表性的南京餐饮老字号

1、腊梅

提到香肠,老南京人肯定会想到一个牌子——腊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整个南京城腊梅和桂花鸭占了腌腊制品的半壁江山。民间还有一句话:「腊梅香肠,馋住不爱吃饭的小孩」,可见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腊梅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然是历史了。

2、冠生园

冠生园食品被称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名牌老字号企业,其原因不仅是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还在于它曾经在整个中国的影响力。当时繁荣时期,冠生园经营生产近20个系列的上千品种的产品。每个人小时候都吃过大白兔奶糖吧?「大白兔」就是冠生园旗下的产品。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号:沉浮数百年,民以食为天


3、金春锅贴

金春锅贴始创于清朝末年,1956年公私合营后,仍用原名,并由樊光昌继承父业。1978年,因修建金陵饭店迁至湖南路,1994年被录入《南京市场大观》,2000年获得了中国烹饪协会授予的「中华名小吃」的荣誉称号。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号:沉浮数百年,民以食为天


2010年,金春锅贴与三六九面馆合二为一,在中央路上再起炉灶,让传统的美味小吃重现江湖。开业时,门口又拉起了排队的长龙,旺盛的人气不减当年。得知新店开张,许多上了年纪的食客特意从四面八方赶来,品尝美味,重温旧梦。时隔多年,金春锅贴再现南京,却没有了当年的辉煌。

4、韩复兴

韩复兴盐水鸭创办于1866年,创始人韩连登是从河南逃荒来到南京的回民,以给饭店挑送鸭子为生。全家人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几年间有了积攒,以此为本钱开起了鸭子店。

上个世纪50年代初,韩复兴在南京已经拥有4个鸭子店,名声噪起。1956年公私合营时,韩复兴收归国有。在此之后,韩氏后代掌握韩氏制鸭秘方,却40年没有做鸭子。1995年起,韩氏第五代传人韩寿刚开始在科巷菜场开设「韩家鸭店」,后来又发展到在南京开设3个「老韩复兴鸭店」。从2004年开始,除了瑞金路上的总店依旧保留「老韩复兴鸭店」外,其他新开的连锁店全部采用「老韩家鸭业」的店名。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号:沉浮数百年,民以食为天


5、马祥兴

坐落在南京云南北路上的马祥兴清真菜馆,由马思发创办。其时正值道光晚年,黄河、淮河洪患不断,河南连年灾荒,人们纷纷拖儿带女,外出逃荒。孟县回民马思发挑着一对箩筐,一头坐着幼子,一头放着炉 灶瓢盆,四处飘泊,最后落脚于南京中华门一带,在花神庙摆路边小吃摊,人称「马回回饭摊」。

马思发死后,其子马盛祥将饭摊迁到雨花台附近的回回营,并利用多年的积累盖了一间低矮的门面房,将饭店命名为「马祥兴」。现在,马祥兴已经成为南京最为著名的清真菜馆之一。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号:沉浮数百年,民以食为天


6、刘长兴

刘长兴饺面馆的薄皮蟹黄小笼包在古都南京首屈一指。这种包子的面皮薄如纸,微微透明,出笼后花纹清晰,浑身透明发亮。用筷子轻轻夹起,小小的汤包即刻成了一只「小葫芦」。肉馅沉底,活像一只晶莹的圆球,成为葫芦身,汤汁浮在肉馅之上,成为葫芦腰,「合缝」处位于包子的顶端,成为葫芦顶。透过薄皮,但见肉馅朦胧,卤汁荡漾,被誉为「刘长兴一绝」。

7、奇芳阁

南京奇芳阁菜馆始建于清光绪末年,原为清真茶社,1920年重建。共有二层,风格古朴典雅。店内置紫檀木、红木大方桌,壁间悬有红木条屏岳飞的《出师表》和郑板桥的兰竹。楼下厢房红木镶框穿衣镜旁配有「得山水情,其人多寿」、「有诗书味,生子必才」的楹联。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号:沉浮数百年,民以食为天


由于陈设高雅,前往品茗的社会名流和各界人士络绎不绝,著名画家傅抱石、陈之佛等,作家张恨水、张友鸾等,都是座上客。

奇芳阁的素什锦菜包以鲜嫩时令菠菜、青菜为主料,蒸熟之后,雾气弥漫之中,恍见白玉之间碧绿几点,俨然一盘翡翠,为此,素材包雅称「翡翠」。

结语

老字号承载着厚重的中华历史,拥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之下,许多老字号处于发展的困境,但其优势显著,前景乐观。

南京众多老字号市场竞争力日益衰弱,通过资源整合创新企业改革,加快文化转型,在政府创造的健康政策环境中结合管理部门扶持努力发挥优势,强化品牌效应,塑造与众不同的城市特色,为老字号旧颜换新貌增添新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