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號:沉浮數百年,民以食為天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號:沉浮數百年,民以食為天


對於南京的美食老字號,我一個外地人,倒還真有發言權——因為來南京這麼多年了,跟美食老字號接觸打交道的機會非常非常多,說白了,就是吃得多嘛!

以前公司樓下就是老字號馬祥興,有時早晚飯都在這裡解決,早晨買一個菜包一個牛肉包,偌大的包子非常實在,上午忙碌的工作完畢,直到中午12點也不會覺得很餓。二樓的正餐,公司活動和宴請常安排在這裡,我對這裡的菜品再熟悉不過(雖然沒那麼好吃)。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號:沉浮數百年,民以食為天


工作和生活的湖南路附近,也有很多美食老字號,韓復興的鴨子和鴨油燒餅堪稱一絕,三六九的鍋貼讓人印象深刻;外地朋友來了,我們常去夫子廟老門東轉轉,安樂園酒家、李記清真館都是必須打卡的館子;其他的如綠柳居、劉長興,偶爾想起來,也要去買一些綠柳居的素什錦,或者去劉長興吃包子和麵條。

歷史沉浮、歲月變遷,老字號傳承的美味,經過幾百年的沉澱至今仍然打動人們的味蕾,是人們揮不去的獨家記憶。

關於南京的美食老字號,都有哪些故事呢?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號:沉浮數百年,民以食為天


南京老字號概論

南京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都,擁有眾多老字號。這些老字號在歷史的長河中大浪淘沙,不斷綻放獨特的魅力。

南京的老字號涉及各行各業,有寶慶銀樓、白敬宇、四明眼鏡、盛錫福等各個行業,也有綠柳居、金春鍋貼、韓復興、馬祥興、大三元、奇芳閣等餐飲業。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號:沉浮數百年,民以食為天


老門東有一座「南京老字號博物館」,店門外的櫥窗裡,全都是大家熟悉的名字。臘梅食品、冠生園、南京同仁堂、南京雲錦和金陵金箔等南京的許多南京人耳熟能詳的老字號都能在這裡看到。走進博物館,館內的整條主線將人拉回曾經老字號商業的繁華時代。

「民以食為天」,老字號中以飲食行業居多,其中的代表老字號魏洪興、周益興、臘梅食品、南京冠生園、小蘇州等,都在老字號博物館展出。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號:沉浮數百年,民以食為天


老字號的興起有很多成因。最顯著的莫過於創始人的勵精圖治,匠心經營。在多年的創業和經營中,老字號的掌門人不斷積累經驗,打磨手藝,加之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讓老字號在百年的進程裡,打響了品牌,贏得了聲譽和讚許。

伴隨著城市的拆遷改造,原來的諸多老字號在街頭越來越鮮見,有的甚至就此消失。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六華春、同慶樓、馬祥興等一批餐飲經營業類老店原址,都相繼被拆除了。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號:沉浮數百年,民以食為天


據南京老字號協會提供的最新統計顯示,南京原有老字號商鋪72家,目前尚能勉強經營的只有24家,也就是說,現在67%的老字號都瀕臨滅絕,箇中緣由,令人深思。

幾個代表性的南京餐飲老字號

1、臘梅

提到香腸,老南京人肯定會想到一個牌子——臘梅。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整個南京城臘梅和桂花鴨佔了醃臘製品的半壁江山。民間還有一句話:「臘梅香腸,饞住不愛吃飯的小孩」,可見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臘梅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已然是歷史了。

2、冠生園

冠生園食品被稱為中國民族工業的名牌老字號企業,其原因不僅是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還在於它曾經在整個中國的影響力。當時繁榮時期,冠生園經營生產近20個系列的上千品種的產品。每個人小時候都吃過大白兔奶糖吧?「大白兔」就是冠生園旗下的產品。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號:沉浮數百年,民以食為天


3、金春鍋貼

金春鍋貼始創於清朝末年,1956年公私合營後,仍用原名,並由樊光昌繼承父業。1978年,因修建金陵飯店遷至湖南路,1994年被錄入《南京市場大觀》,2000年獲得了中國烹飪協會授予的「中華名小吃」的榮譽稱號。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號:沉浮數百年,民以食為天


2010年,金春鍋貼與三六九麵館合二為一,在中央路上再起爐灶,讓傳統的美味小吃重現江湖。開業時,門口又拉起了排隊的長龍,旺盛的人氣不減當年。得知新店開張,許多上了年紀的食客特意從四面八方趕來,品嚐美味,重溫舊夢。時隔多年,金春鍋貼再現南京,卻沒有了當年的輝煌。

4、韓復興

韓復興鹽水鴨創辦於1866年,創始人韓連登是從河南逃荒來到南京的回民,以給飯店挑送鴨子為生。全家人辛勤勞作,省吃儉用,幾年間有了積攢,以此為本錢開起了鴨子店。

上個世紀50年代初,韓復興在南京已經擁有4個鴨子店,名聲噪起。1956年公私合營時,韓復興收歸國有。在此之後,韓氏後代掌握韓氏制鴨秘方,卻40年沒有做鴨子。1995年起,韓氏第五代傳人韓壽剛開始在科巷菜場開設「韓家鴨店」,後來又發展到在南京開設3個「老韓復興鴨店」。從2004年開始,除了瑞金路上的總店依舊保留「老韓復興鴨店」外,其他新開的連鎖店全部採用「老韓家鴨業」的店名。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號:沉浮數百年,民以食為天


5、馬祥興

坐落在南京雲南北路上的馬祥興清真菜館,由馬思發創辦。其時正值道光晚年,黃河、淮河洪患不斷,河南連年災荒,人們紛紛拖兒帶女,外出逃荒。孟縣回民馬思發挑著一對籮筐,一頭坐著幼子,一頭放著爐 灶瓢盆,四處飄泊,最後落腳於南京中華門一帶,在花神廟擺路邊小吃攤,人稱「馬回回飯攤」。

馬思發死後,其子馬盛祥將飯攤遷到雨花臺附近的回回營,並利用多年的積累蓋了一間低矮的門面房,將飯店命名為「馬祥興」。現在,馬祥興已經成為南京最為著名的清真菜館之一。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號:沉浮數百年,民以食為天


6、劉長興

劉長興餃麵館的薄皮蟹黃小籠包在古都南京首屈一指。這種包子的面皮薄如紙,微微透明,出籠後花紋清晰,渾身透明發亮。用筷子輕輕夾起,小小的湯包即刻成了一隻「小葫蘆」。肉餡沉底,活像一隻晶瑩的圓球,成為葫蘆身,湯汁浮在肉餡之上,成為葫蘆腰,「合縫」處位於包子的頂端,成為葫蘆頂。透過薄皮,但見肉餡朦朧,滷汁盪漾,被譽為「劉長興一絕」。

7、奇芳閣

南京奇芳閣菜館始建於清光緒末年,原為清真茶社,1920年重建。共有二層,風格古樸典雅。店內置紫檀木、紅木大方桌,壁間懸有紅木條屏岳飛的《出師表》和鄭板橋的蘭竹。樓下廂房紅木鑲框穿衣鏡旁配有「得山水情,其人多壽」、「有詩書味,生子必才」的楹聯。

舌尖上的南京老字號:沉浮數百年,民以食為天


由於陳設高雅,前往品茗的社會名流和各界人士絡繹不絕,著名畫家傅抱石、陳之佛等,作家張恨水、張友鸞等,都是座上客。

奇芳閣的素什錦菜包以鮮嫩時令菠菜、青菜為主料,蒸熟之後,霧氣瀰漫之中,恍見白玉之間碧綠幾點,儼然一盤翡翠,為此,素材包雅稱「翡翠」。

結語

老字號承載著厚重的中華歷史,擁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之下,許多老字號處於發展的困境,但其優勢顯著,前景樂觀。

南京眾多老字號市場競爭力日益衰弱,通過資源整合創新企業改革,加快文化轉型,在政府創造的健康政策環境中結合管理部門扶持努力發揮優勢,強化品牌效應,塑造與眾不同的城市特色,為老字號舊顏換新貌增添新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