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武则天当政时,狄仁杰认为苏轼的先祖有宰相之才,但后世争议很大

荆岫之玉,必含纤瑕,骊龙之珠,亦有微隙。—— 刘昼

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苏味道,是一个很有“味道”的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中苏轼的先祖,还是唐初推动律诗发展的“文章四友”之一,狄仁杰也很认可他当宰相,但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却一直都有争议。

明哲保身的“模棱宰相”

有关苏味道的负面评价,一直都比正面评价要高,这里面虽然有他本人的原因,但也不排除他是受了武则天的牵连。因为武则天上位时,一方面对李唐的宗室,进行过清洗,这难免会让后来的继任者,心生怨恨。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女性,登基当了话事人,这对于沉迷封建礼教的文人来说,是一个奇耻大辱,所以当时的很多历史记载,都对她比较严苛。而对于她身边的人,也有可能会产生“误伤”。

武则天当政时,狄仁杰认为苏轼的先祖有宰相之才,但后世争议很大


在历史记载中,苏味道在武则天的执政下,曾经出任过宰相一职,并没有什么大奸大恶的记录。对他的诟病,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身为人臣,不能直言敢谏,反而溜须拍马;二是他身为一朝宰相,不去勇于任事,反而事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据史书记载,有一年三月,这个本来应该是草长莺飞的季节,却下起了鹅毛大雪。苏味道则对武则天说,这是因为武则天执政的好,所以才有此吉兆。当时的一个大臣看不惯他的献媚,就讽刺他说,难道此时打个雷,也能被称作祥瑞吗?(古代打雷不是好兆头)当时苏味道很是尴尬。

武则天当政时,狄仁杰认为苏轼的先祖有宰相之才,但后世争议很大


史书上还有一个有趣的记载,武则天即位后,一直没有立太子,她一直在犹豫,到底太子是选择武家的人,还是李家的人。这时武家的人,和支持李家的大臣,都来探听苏味道的口风。苏味道对两方的使者都很热情,但并不真正表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这也是“模棱两可”这个成语的来历之一。

武则天当政时,狄仁杰认为苏轼的先祖有宰相之才,但后世争议很大


因为他一直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所以他做了宰相,也没有过多的建树,所以《后唐书》中,就曾批评他“前后居相数载,竞不能有所发明,但脂韦其间,苟度取容而已”。这句批评的意思是说:苏味道在宰相的位子上尸位素餐,只是当个老好人混日子而已。

烂船也有三斤铁

骆驼仔细阅读了苏味道的经历后发现,如果只把苏味道看作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圆滑老吏看,应该也是不全面的,历史上的苏味道,并非一无是处。苏味道以文采著称于世,狄仁杰曾在武则天询问宰相人选时,说“苏味道亦足为文吏矣”,而后世的唐玄宗也曾夸他“前朝有李娇、苏味道,谓之苏、李”。

武则天当政时,狄仁杰认为苏轼的先祖有宰相之才,但后世争议很大


苏味道除了在文学上的素养过人,他还有过多次从军的经历,虽然只是作为随军的文职,但是能多次被同一个统军将领选中(这个将领是“儒将之雄”裴行俭),也算是间接证明了他的能力。而且他后来在薛怀义征讨突厥时,还担任过行军司马。唐朝的行军司马,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职,而是要“掌弼戎政,居则习搜狩,有役则申战守之法,器械,备,军籍,赐予皆专焉”,没有真本事的人,是干不了这个活的。

武则天当政时,狄仁杰认为苏轼的先祖有宰相之才,但后世争议很大


武则天是一个眼里不揉沙子的帝王,她知道哪些人只能留在身边,哪些人可以委以重任。所以从苏味道能当上宰相,而且当上宰相后,还能被委以重任,亲赴边关巡检来看,苏味道并非尸位素餐。后来协助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名相宋璟,也是苏味道亲手选拔出来的。而他的弟弟苏味玄,曾经向他求官,但他并没有毫无原则的给予方便。

小结

苏味道在武则天掌权时期,曾经做了几十年的官,虽然也有贬黜,但是基本还算顺利。而在那个血雨腥风的时期,如果一味地要强,可能他本人根本无法善终。所以他可能确实有“模棱两可”的行为,但是骆驼更愿意相信,他并不是真心的想要圆滑,只是为了生存,他有时不得不做选择妥协。

武则天当政时,狄仁杰认为苏轼的先祖有宰相之才,但后世争议很大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旧唐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