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人民日報:發展靠實體經濟,強大還要靠實體經濟。那麼電商還有前景嗎?

東震木


提問者八成是實體店鋪商家,也可能是是那種只知道人云亦云,鸚鵡學舌的人。

我,是一個普通上班族,算是比較中立的答者。

首先要明確的是,電商和實體並不是對立關係,並不是勢不兩立的冤家。

電商,顧名思義,就是網上的商店。電商賣的東西和實體店買的東西是完全一樣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電商並不是虛無縹緲的。

電商賣家的背後也有一個實體的店鋪,或者倉庫在支撐。電商和實體的功能完全一樣,都是連接製造商與消費者的一個介質。

為什麼很多人選擇做電商,關鍵之一就是,他們的店鋪或者倉庫不再需要黃金地帶,不再需要高房租,而是可以自由選擇任何地方。

別的不說,就說自己的購物體驗吧,以前沒有電商的時候,買個電器配件或者汽車配件,有時候滿大街的找,甚至跑遍半座城,找一兩天才能找到,簡直崩潰。而且有些不常用的東西,價格還不透明。

而有了電商,就可以足不出戶,貨比三家,而且還有很多賣家的評論做參考,可以選擇物美價廉的東西,節省更多時間金錢。

就拿U盤來說,上次在一個修手機(兼賣手機配件、照相等)的店鋪買了一個U盤,剛開始還可以用,只是慢了點,可是過兩天就廢了。

找店家退貨,不存在的,軟磨硬泡之下,加錢換了一個好點的,但是後來在網上查了一下竟然是盜版,實在崩潰。

而如今,不論去實體還是網店買東西,只要是不瞭解價格的都會去查一查。

有人可能會說,為什麼不去電腦城或者專賣店去買?電腦城一般貨真價實。

這話呢,其實也對,電腦城或者專賣店確實有質量保證,但是這隻限於交通便利的城市才行得通,如果是偏遠的地方,那兜兜轉轉的恐怕得花上大半天。

記得2009年前後,在電信公司買了一個無線網卡,竟然要了我500多,後來才知道被坑。那時候我們老家根本不存在網購,偶爾去一下網吧,就是看電影,拼命的下載音樂,電子書,根本不懂百度一下,或者淘寶一下。

所以,購買電子產品,現在很少在路邊的小雜貨店購買,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心裡作用是一方面,實際情況也不是很樂觀,實體店猶豫房價壓力,競爭激烈,為了利潤往往不擇手段。如果A家賣盜版,B家賣正版,那B家必定會倒閉,最終大家都賣盜版,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惡性循環,最終自己砸了自己的牌子。

網上的店鋪卻可靠得多,比如天貓專賣店,京東自營,蘇寧易購等等專賣店質量、售後都是不錯的,買了很多手機衣服鞋襪,很少有不滿意的。

很多實體店其實就像曾經不可一世的出租車和飯店一樣,屬於既得利益者,好不容易搞到的店鋪和車子,不再成為鐵飯碗了,肯定著急上火,肯定抹黑電商。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都會或多或少對相似行業產生衝擊,但是,只要他的出現是普惠的,大部分人願意接受的,那必定是好的。至於一小部分人反對也是正常現象。

所謂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天下沒有一勞永逸的搖錢樹,想要生存就要適應潮流。

其實有些人一邊在罵電商,而自己也在偷偷的搞起了電商,比如現在很多服裝店都有了自己的同名網店,很多出租車司機也跑起了網約車,很多飯店悄悄轉移到了廉價地段做起了外賣。

與此同時,快遞小哥,外賣小哥成倍的增長,這樣的半自由職業者也是與電商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與此同時,物流的效率,服務費質量,交通的便利信息的共享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值得一提得是,我們老家農村也可以收到快遞,而不是像前些年那樣,買東西還要去縣城,若是小物件的話,還不夠車費錢。

總而言之,電商方便了大部分人,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搶了小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有個有趣的問題,很多人進到一個店鋪,無論是服裝店還是餐廳或者商城,只要進去就不好意思空著手出來,稀裡糊塗買一件自己並不喜歡的衣服,或者自己並不愛吃的食物。

有沒有?

而網店,你卻可以任性的進進出出。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網店,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我們沒有網店作為參考的話,買一個新款的東西可能得跑很多家店鋪,才能瞭解其價格是否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