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國夷陵之戰中,劉備所率蜀漢之軍是否真的全滅?

睡杲杲_



三國的夷陵之戰,意義非凡,三國在這一役之後,趨於穩定,所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被稱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

夷陵之戰發生在吳蜀之間,以蜀主劉備失敗告終,而蜀漢之軍,在此戰也幾乎全軍覆沒,具體數字還有待考究。

三國夷陵之戰,劉備為了報吳國叛盟、奪取荊州、殺死關羽之仇,揮師伐吳,自帶士兵四萬,加上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大概總數在五萬左右,而絕不是《三國演義》中的70萬。

此戰吳國軍隊也是五萬左右,雙方兵力旗鼓相當,在這一戰役中,吳國陸遜一戰成名,大敗蜀主劉備。

此戰失敗,劉備帶來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黃權負責鎮守長江,以防魏國進兵,在劉備敗退後,變成一支孤軍,被迫投降。

《傅子》: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

《傅子》的說法,蜀軍損失高達8萬人。這個數字已經是蜀軍能拿出來的最大數字,因為蜀國的軍隊總數才102000人,拿出8萬大軍伐吳,即使有五奚蠻夷助力,也確實是已經舉全國之力了。

此戰之後,蜀國耗盡國力,後來由諸葛亮多年經營,這才恢復了國力。


野史日記


不盡然,至少還有向寵一營完好無損,向寵也因此得到劉備,諸葛亮的賞識,諸葛亮甚至把向寵的大名寫進了《出師表》之中。那麼,為何向寵會得到兩代蜀漢當權者者的垂青呢?不是因為向寵是荊州集團人物,向朗的大侄子,關鍵還是夷陵之戰的失敗,其實是很徹底的,向寵能把自己的部曲全須全尾帶回蜀漢,實在是難人可貴,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夷陵之戰兵敗。在戰場上的殘酷性。那麼,這一戰有多慘烈呢?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除了給關羽報仇外,最重要的是收復荊州失地,畢竟荊州是劉備的龍興之地,由此劉備出兵不在少數。但是,蜀漢自漢中和曹操對峙,又因荊州,上庸接連丟失已經損失不少內外圍人馬,就算劉備傾巢而出,人數再多也是有限的。所以,根據《三國志.劉曄》注引《傅子》,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損失大約八王人左右,劉備僅以身免,大概還是可信的。而且此戰後,孫權派人具上首級,印綬給曹丕,所以劉曄所說的八萬人非空穴來風。當然,這八萬人也包括了從武陵中爭取到的南蠻酋王的援兵,大概佔了一萬多人左右。再根據《三國志.陸遜傳》的記載,陸遜先是派人攻打劉備之一營不利,諸將認為空殺兵耳,隨後陸遜自信的用“火燒連營”之計,連破了劉備四十多個營。



當然,這四十多個營,肯定不是劉備軍的全部軍力,但是絕對是劉備軍大部分主力,而且幾乎是在大火中被燒死或者被殲滅,這從劉備軍損失的將領和謀臣中就可見一斑。在主力大營裡損失人才有,劉備大督馮習,別督趙融,別督傅肜,前部張南,蠻王沙摩柯,謀士馬良等等以及一大批各營將領,其中劉寧,杜路等投降了東吳。另外隨劉備出征的,還有蜀中李氏三龍之首李朝,估計在戰爭中負傷,不久去世於白帝城,只有劉備的別督輔匡,廖化則逃過一劫。這些幾乎全軍覆沒的都是劉備在江南的陸上主力部隊,不包括水軍和江北的黃權部。



江北的黃權部,因為後路被斷,只能率領全部部曲投降了曹魏。根據《三國志》注引《魏書》記載,黃權領著大大小小的官員覲見曹丕就有三百多人,包括蜀漢這邊的南郡太守史郃,龐統的堂弟龐林等等,其中四十二人被封為列侯,任命為將軍郎將者近百人。所以,劉備的江北部隊,相當於全軍覆沒了。



再看劉備的水軍,在夷陵之戰第一階段告一段落時,劉備派吳班,陳式率領水軍夾東西兩岸。到了第二階段,劉備和武陵蠻王取得聯繫,並從江南和水軍圍攻陸遜的猇亭和孫恆的夷道,進入了僵持階段。隨後,由於兩軍僵持到了六月,天氣炎熱,大部分士兵都離開船隻,進入山區避暑,這才給了陸遜火燒的機會。隨著江南陸軍的敗退,水軍也遭遇東吳軍隊的進攻,特別是劉備從馬鞍山渡河之後,放棄了船隻,水軍基本就陷落了。其中,劉備的從事祭酒程幾為了掩護劉備,壯烈犧牲。但是,水軍還是保留了一部分兵力,因為即便是在天氣炎熱的六月,劉備也不可能讓所有士兵上岸,應該會留下一部分士兵防禦,統領這部分士兵可能正是陳式和吳班,這兩位將領也在此戰中倖免,並參加日後的諸葛亮北伐戰事。

所以,夷陵之戰劉備敗得很慘,甚至描述劉備是“僅以身免”,但是這更多是說明劉備慘敗的慘烈程度,不代表劉備就剩孤零零一人逃到白帝城。正是因為還有向寵,吳班,陳式部還是殘留著一部分軍力,再加上永安從西漢末年以來固有的城防,以及曹魏威脅,才讓東吳投鼠忌器,沒有進一步採取軍事進攻。


大飛熊騎士


先說說夷陵之戰的背景吧,起因是劉備借荊州,借了卻不還。劉備得了益州稱了帝也不曾把荊州歸還給吳國,孫權派人來要,幾次盡被關羽驅逐,於是孫權就惱了,發兵攻打了荊州,奪回了荊州,並且殺了關羽和老將黃忠,派出先遣軍張飛,結果張飛被手下人殺死,首級又被叛徒獻給了東吳,這下就把劉備惹急眼了,在不顧群臣的勸阻下,毅然要為關羽、張飛報仇於是在夷陵建立了百里的營房,要進攻東吳。

失敗原因

首先是劉備兵力佈置出現問題,劉備聯營七百里,隱藏在樹林裡面,當時收下的將軍黃權勸說他,敵人一旦用火攻他便會一敗塗地。

其次是劉備想用優勢兵力來玩個速戰速決,可是陸遜就是不出戰,任劉備怎麼挑釁叫罵,陸遜死活不出面,後來劉備的兵士士氣大落,軍心不穩了。

第三劉備軍中人才已經不多了,謀臣就剩下諸葛亮自己了,準備不足就出徵,造成失敗。

夷陵之戰蜀軍一共大概有八九萬人的樣子,東吳三四萬,蜀國戰敗後,劉備退守駐紮白帝城,孫權聽說後趕緊派人來求和,說明蜀國肯定是沒有全軍覆沒,而且傷亡肯定也並不是很多。





鴻涵先生


是全死光那種全滅嗎?那自然是沒有,最起碼劉備不是就活著回去了嗎。實際情況是損失很慘重。

先來看看蜀國參戰兵力,號稱70萬大軍,《傅子》記載吳軍滅了八萬蜀軍,但是實際上蜀軍只有四萬人左右,在加上沙摩柯等五溪蠻夷一萬多人,總兵力只有五萬多人。吳軍兵力與蜀軍基本相當。劉備帶著這麼點人伐吳的目的,只是想奪回荊州。這對於蜀漢來說極為重要,兼有益州、荊州,益州作為腹地,荊州作為橋頭堡,進可攻退可守,無論對曹魏還是孫吳,都掌握著很大的主動權。



夷陵之戰打完,蜀漢的損失非常巨大。

首先是這五萬多人損失殆盡,還有黃權的一萬多人由於被吳軍切斷退路,無路可走投降曹魏。再加上之前漢中之戰、襄樊之戰分別損失了幾萬人,蜀軍費有生力量基本上別打光了。國內基本上只剩下新兵蛋子了。不僅是士兵,人才損失也很嚴重,張南、馮習、付彤、馬良,還有投降的黃權。可以說,夷陵之戰基本上把蜀漢僅剩的家底敗光了,不過幸虧他們有內政奇才諸葛亮,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又讓蜀漢恢復了元氣。



另一個損失是戰略上的。上面說,有了荊州,蜀漢進可攻退可守,佔據了戰略上的主動,夷陵之戰,讓蜀漢徹底失去荊州。“隆中對”中“待天下有變,則派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的戰略構想,宣告破產。此後,諸葛亮和姜維只能選擇祁山這樣一條進攻線路了。

總體而言,蜀漢經過夷陵之戰,失去了有生力量,失去了戰略緩衝地,失去了大量人口和耕種區,失去了最好的財政來源。元氣已傷,基本上喪失了統一天下的機會了。



史海拾遺


夷陵之戰中,蜀軍並未被全滅,但總共至少損失十萬以上部隊。


北伐三到四萬加留守部隊,全軍覆滅,孫權接收關羽軍團大批降軍和于禁三萬人,夷陵之戰按傅子記載是戰死八萬人,但參考劉備實際國力不可能有那麼多,故主戰場損失四萬人,黃權部諸軍萬人降魏,大致損失五萬人。


雨夜v風聲


全滅肯定是不可能的,劉備在這一過程中損失慘重的確是事實,但絕對不會全軍覆沒,或者退一步講,假設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真的有如古書《傅子》當中記載:被殺八萬、僅以身免。那蜀漢集團的軍事力量很可能會在這一戰中被一掃而空,既然蜀漢集團打光了自己的軍事資源,孫權為什麼不乘勝追擊,反而主動求和呢?



夷陵之戰蜀漢究竟出動了多少軍隊,事實上這是一個不解之謎,因為史書當中從來沒有給予過一個明確的記載,能給後人提供的線索的,無非是孫權向曹丕求援時提到蜀漢軍隊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隨後又有荊州南部五溪蠻夷等少數民族武裝助陣,考慮到少數民族的武裝力量不會太多,因此夷陵之戰蜀漢集團所能出動的軍事力量恐怕也只能在五萬人左右,當然很多人也有這樣一個觀點,那就是“支黨”通常代表著先鋒部隊,因此四萬人很可能只是蜀漢集團的先頭部隊,隨後還有劉備親自率領的主力大軍壓上,但以筆者的觀點來看,在夷陵之戰中劉備雖然出現過隨後才趕到戰場的情況,但很可能除了自己的親兵之外並沒有攜帶其他軍隊。

一方面,在夷陵之戰爆發的初期,蜀漢軍隊的佈局已經相當清晰,出動四萬大軍,以馮習張南等人為統帥,吳班率領水軍順江而下,可見在夷陵之戰的初期,正準備籌劃稱帝的劉備並沒有計劃自己御駕親征的準備,而是讓自己的部下完成收復荊州三郡的任務,直到自己完成了稱帝並且穩定益州的內部局勢之後,才選擇趕往前線,因此在劉備趕到前線之前,蜀漢集團所能出動的軍隊恐怕已經悉數出動,以至於劉備動身的時候,相應的史書當中根本沒有記載他帶了什麼樣的軍事力量,如果劉備能夠手握一支龐大的軍隊,史書當中沒有理由選擇忽略。



另一方面夷陵之戰結束後,孫權上報曹丕聲稱自己殺敵八萬,劉備僅以身免隻身逃回白帝城,不否認在這一戰中孫權取得了巨大勝利,但這樣的戰報恐怕只是一份誇大其詞的奏表,先不說蜀漢集團雖然在這一戰中損失了諸多將軍,但也有吳班等將軍突圍撤回了四川,甚至在多年後的北伐戰爭中均有出現,他們不可能都是僅以身免,肯定會帶領著相當數量的部隊退回,要知道即便是40多年後,蜀漢集團的整體軍事力量不過102000人,這還是在平定南中地區的情況下,而在40多年前,劉備進攻孫權之前既要北防漢中,又要南擋南中,更要在益州的東面永州、白帝城附近留下接應的部隊,如果孫權真的做到殺敵八萬,外加黃權帶領至少數千人向曹操投降,難不成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候,整個益州沒兵了?

考慮到劉備臨死前退守的白帝城附近時,手中大概有兩萬蜀漢軍隊,這也成了後來蜀漢大臣李嚴長時間手握實權的重要保證,去掉趙雲留守永安時所帶領的數千到萬餘軍隊,所以夷陵之戰的蜀漢集團的真實損失,很可能是以下情況:



臨時加盟的五溪蠻夷僱傭兵上萬人,隨著夷陵之戰的徹底慘敗,以及所轄武陵郡反叛遭到孫權的隨後鎮壓,這一部分力量很可能已經全軍覆沒。

劉備親自率領的四萬軍隊,大概三萬人左右在戰場陣亡或者被俘投降,約一萬人逃回白帝城,並與留守的趙雲組成了兩萬人左右的兵團繼續在益州的東面等待時機,考慮到歷時一年之久的夷陵之戰,先敗後勝,並且還要在戰爭期間鎮壓荊州叛亂的孫權也必然會受到很大的損失,面對著仍然準備蠢蠢欲動的白帝城兵團,以及坐山觀虎鬥,即將準備下手的曹丕,兩頭遭到威脅的孫權只能提前向劉備請和。


遼寧資深球迷


這個歷史上已經說明了,損失極大,幾乎全軍覆沒。

到最後,孫恆只帶幾百人就追得劉備走投無路,自己燒輜重堵塞道路逃跑。那後面的軍隊就更沒有退路了。這些軍隊大部分都被吳軍消滅了。沒有受到攻擊的黃權部因為後路被切斷,被迫投降了曹魏。

直到趙雲的軍隊趕到,才穩定了形勢,吳軍撤退。劉備最後收集了幾千殘軍,駐紮在白帝城直到去世。


歷史笑春風


夷陵之戰,陸遜一把火把蜀國精銳燒掉百分之八十,最大的損失是人才,黃權北投,馮習,張南,傅彤三員大將戰死,諸葛亮知道劉備下營樹林後,為時己晚,急派趙雲救援,劉備將全軍覆沒,諸葛亮老丈人黃承彥也用八卦陣困住陸遜,使劉備逃亡白帝城時間加快,如不是陳到勇猛保護,劉備早掛了,因趙雲重將,劉備原趙雲保護改為陳到,就說赤壁之戰,曹操之敗也沒有全軍覆沒,蜀軍也是,大都被吳國俘虜,後諸葛亮和吳國恢復利業關係,吳國孫權又喜歡平橫政治,後放回被俘蜀軍。夷陵之戰使蜀國實力銳減,從和魏國對抗,到三國之中降到最弱,如劉備見好就收,不打夷陵之戰的話,外修政治,內修民生和戰備。很有可能統一三國。就當吹牛啊


吹牛88


劉備直接參戰的部隊基本上是全軍覆沒,一些未直接參戰,只是在周邊活動的部隊則倖免下來。

劉備的佈置是: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佔領秭歸。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劉備自率軍隊進軍夷陵。

而結果是,劉備自率軍隊損失慘重,僅劉備帶少量兵馬敗回永安,其餘吳班、馮習、張南、沙摩柯等各部全軍覆沒,黃權部被堵歸路降曹,趙雲率領的後援部隊未參加,沒有損失。


老四劇說歷史


公元221年7月,劉備在登基稱帝之後,為給關羽報仇,發兵三萬,再加上沙摩柯的蠻夷軍隊,總計五萬餘人,水陸並進,浩浩蕩蕩向東吳殺來,其間劉備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孫權求和向劉備求和不成,令陸遜為大都督,統領五萬兵馬抵禦劉備的進攻。陸遜見蜀軍勢頭正盛,於是堅守不出,消磨蜀軍銳氣,打消蜀軍企圖速戰速決的企圖。相持半年之後,正值盛夏,酷暑難耐,蜀軍士氣逐漸低落,為了避暑,劉備下令大軍在深山密林裡紮寨,連營百餘里。陸遜見狀上書孫權後,派兵火燒連營,四面圍攻,攻破蜀軍營寨四十餘座,蜀軍潰不成軍,死傷無數,劉備趁夜突圍,再眾將士拼死保護之下,擺脫追兵,逃往白帝城。次年四月,劉備一病不起,在白帝城去世。

夷陵之戰給蜀國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兵力及物資損失慘重,此戰之後,劉備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在出徵前,除了留下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劉禪留守兩川,以及魏延守衛漢中,幾乎將自己所能帶上的全部家底來討伐東吳。另外,在敗退途中,大量糧草物資被丟棄,劉備還曾下令將士將鎧甲脫下來,點火焚燒,阻塞道路,以抵禦東吳的追兵。《三國志陸遜傳》記載道:“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以當時的生產力,這些物資的大量損失,對於當時實力最弱的蜀國來說是慘重的。劉備病逝後,諸葛亮花了五年的時間休養生息,才讓蜀國恢復元氣,有能力對外出兵。

二、大量軍事人才以及戰將戰死。在劉備入川的過程中,軍事“鳳雛”龐統戰死,爭奪漢中時,吳蘭和雷銅戰死,劉備稱漢中王后,關羽和張飛先後遇害,黃忠、馬超、法正、劉巴先後病故。夷陵之戰後,名將張南、馮習、傅彤、程畿死於亂軍之中,還有馬謖的哥哥馬良也在亂軍之中遇害,他曾被贊為“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另外,劉備曾派鎮北將軍黃權駐守江北,以防止魏國的進攻,他曾力勸劉備不要輕易出兵,劉備兵敗後,黃權被吳軍堵住退路,無奈之下,他只得投降魏國。杜路、劉寧也被迫投降東吳。“五虎上將”只剩趙雲一人。

三、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希望此戰能奪回荊州,但是夷陵之戰的慘敗,使劉備徹底失去奪回荊州的希望。荊州自古就是兵家的必爭之地,由於東漢末年常年戰亂,而當時的荊州總體來說局勢比較穩定,許多人才來到荊州避難。劉備曾長期佔據荊州,劉備的許多謀士及將領都來自此地,如諸葛亮、龐統、黃忠、魏延、馬良、馬謖、伊籍、傅巽、蒯越、蒯良、王粲等人,可謂劉備的人才庫。相比之下,當時巴蜀地區地勢險要,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大大限制了人才的流入。因此,丟失荊州之後,蜀國的人才出現明顯的匱乏。

終上所述,夷陵之戰成為蜀國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從此之後,蜀國國力日漸衰弱,這也為蜀國日後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