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文化是现实最好的反映,唐初和唐末的诗歌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战争这两个字是我们大家都不愿意面对的,一提到这两个字,我们就会想到尸横遍野、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等词。虽然每个人都害怕战争,战争失败了,数年、数十年的积累一朝丧尽,但是战争在历史的进程上是不可或缺的。战争是严肃的,真正的战争,是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是要改变人类的历史进程的。

人类面对战争带来的状况,各种忧伤的、兴奋地、可怜的、爱国的情绪都喷薄而出。人毕竟不是机器人,人是有血有情的,在数年累月的艰苦奋斗中,总会找点东西来调剂生活,而诗歌文学就是人们精神上的食粮。诗歌是用来表达感情的,是用来叙述事情的,古代的诗人们总会把他们对当时战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诗歌记录下来,唐朝在这一方面最为突出。

文化是现实最好的反映,唐初和唐末的诗歌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一、以“重武轻文”为国家政策的唐朝,战争是家常便饭,而频繁的战争强烈的刺激了战争题材诗歌的发展,并在唐朝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军队是最少有以骁勇善战著称的,这或许是和唐朝的“以战养战”的国策相关。唐朝可谓是中国历朝历代里最强盛的时代,有着强大的综合国力。自唐朝建立以来,就一直像只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屡败屡战,对内对外的战争数不尽数,几乎无年不战。

开启这么多的战争无非是想开阔祖国领土,或者抵抗外来者的侵略,又或者镇压想要发起政变的反贼,战争可谓是贯穿于整个唐朝。

从唐高祖李渊到唐哀帝李祝,也就是从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这将近300年的时间,几乎没有哪一年能逃离战争。唐高祖李渊称帝之后,也没有歇息下来,一面加强对国家的政权管理,一面又组织全部力量发起消除异己的战争,其目的就是统一全国,确保大唐朝的稳定。

文化是现实最好的反映,唐初和唐末的诗歌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学家,历来被后人称赞,甚至有人给出评价“李世民统军时就是打以少胜多的常胜统帅,唐军有着一位天神般的首任指挥官。”那么,为什么能在国力有限的情况下,取得重大战果呢?第一点就是上述所说的李世民超一流的军事素质。第二点就是唐军前敌统帅李靖军事能力过硬。第三点就是府兵制运行的良好,发起战争的成本低且收益高。

从这几个条件也可以看出,贞观年间也是战争不断。

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执政时期,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武则天竟为了一种大米,和当时的渤海国打了一战。从这就可以看出此时期的战争也是相当的平凡。

自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便成为了大唐王朝的三大支柱之一。这场战争以后,唐朝的人口从九百万户直接降到了五百万户,国力大损。最终,大盛唐朝被数不清的乱战拉下了深渊。无论是安史之乱以前,还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频繁的战争都给老百姓们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却也给战争诗带来了不少的题材与风格。

战争诗的风格跟当时的情况有着很大的联系,在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中前期,国力空前繁荣,发起的战争也多以扩张领土为主。

文化是现实最好的反映,唐初和唐末的诗歌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诗人们保持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对战争也非常的有信心,当时的文人就十分向往塞外的风光与生活。大量的边塞诗人做出各具特色的边塞诗,比如王昌龄的《出塞》又或者是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兴盛转向衰败,诗人们也算是亲眼见证了唐朝发展的心酸历程,老百姓们的生活都处于水生火热之中。这时的战争诗不再是向往塞外风光,而是更加的严谨。

诗歌体现的情绪也不像一开始那样充满着骄傲自豪之情,而是开始描述战争带来的社会危害,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思考。例如“诗圣”杜甫的《春望》中诗人看到山河依旧,都城沦陷,记忆中长安的春天是多么的繁华,草长莺飞,鸟语花香,而现在的城池在各种炮火中早已残破不堪,早日春光明媚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

诗人看到现在的长安,不禁涕泪四溅,内心满满的悲伤情绪。不同风格的战争诗,不同的创造,都跟当时唐朝的国情交相呼应。

二、唐朝建立之际,国力空前繁荣,战争的目的无非就是扩大领土,因此,唐朝前期的诗人们普遍对战争抱有认可的态度

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的一百三十几年里,无论是经济、人口、军事、疆土还是影响力,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文化是现实最好的反映,唐初和唐末的诗歌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对于经济水平,隋朝可以说是给唐朝留下来了宝贵的遗产,且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也促进了对外贸易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唐朝的经济实力是不可估量的。

当时的唐朝还拥有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唐太宗的优良的治国之策,唐太宗政治开明,又有着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和法律等储备,唐朝呈现出天下太平的一面。

对于整个充满着“崇武之风”的社会,军事力量更是不言而喻的。当时的唐朝有着50多万的军队数量,军粮充足,装备先进且不乏人才。唐朝当时的领土面积达到1237平方公里,这样一个强势的精英大国,国民们不免会滋生出自豪之情。

我们从唐朝时期各种的古诗中也能体会到当时国民们慷慨激昂的情绪。诗歌往往是人们的精神食粮,经过各种饱满情绪的战争诗的感染,人们对战争充满着激情与好感。

文化是现实最好的反映,唐初和唐末的诗歌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即便是安史之乱使整个时代陷入历史深渊,诗人们也没有因此放弃战争诗题材的创作。反而通过追忆唐朝以往的战争,来使当今的人们陷入思考。

三、“安史之乱”后,城池沦陷,百姓们苦不堪言,真正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意义,此时的战争诗歌注重于启发人们的思考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破坏了北方的经济发展,影响了政治格局,使唐朝的国力大损,当年的强势大国形象早已一去不返。百姓开始冷静下来,诗人们的作诗风格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从一开始向往塞外风格、追求功名利禄到控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引发人们去思考战争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白居易用简洁直白语言叙述出,安史之乱前期,唐玄宗如何通过一些手段得到了“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又通过各种事件渲染唐玄宗在得贵妃后昏庸之状,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文化是现实最好的反映,唐初和唐末的诗歌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后面,白居易又描述了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破灭,这最终悲剧的制造者,其实也是成为悲剧的主人公唐玄宗。白居易借着一点历史的影子,用艺术形式将故事叙述下来,激起历代读者思考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的灾难。

其实,如果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根本接触不到战争的场景和带来的危害,也是不会去思考战争的意义的。无论怎样,战争带来的危害肯定是比好处大,所以,历朝历代的人民都渴望和平,珍惜和平时代。


参考文献:

《新唐书》

《唐律疏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