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的东北军工多强大?

用户6333438187


毫不委婉的说,张作霖时期的奉军(东北军),是全国包括中央军在内的部队中装备最精良的。原因很简单:第一,奉军有钱。第二,日本人扶持!

东北军编制有多大?

张作霖创建的奉军初具规模时常备军为二十余万,扩军后常备军高达三十万,巅峰时期更是达到五十万兵力。东北军是军阀中唯一一个海陆空三军种齐备的军队,其下辖七个步兵集团军、三个海军舰队以及五个航空编队,别看海军和空军数量并不多,但这已经是代表当时的先进水平。

装备水平

步兵装备:

辽13式步枪79步枪、捷克式ZH-29式半自动步枪(精锐师装备

辽十三式步枪作为奉军步兵的制式武器,大规模装备于现役奉军。

辽十三式出产于东三省兵工厂(也称沈阳兵工厂、奉天军械厂,是1920年由张作霖建立的中国当时最大的兵工厂)。1924年由韩麟春为设计师,仿照捷克毛瑟98/22式步枪,外加一些韩麟春的独特改进而制造的新式步枪。其形状像类似毛瑟步枪与日式38步枪的合体。其优点是方便生产,结构简单,易组装,兼备威力与精准,是当时中国轻武器之王。

79步枪,俗称汉阳造,也是当年东三省兵工厂主要生产的武器之一。

还有就是有精锐师装备的进口捷克式ZH-29式半自动步枪,此枪完全是由中国之需求而设计的半自动步枪。

炮兵装备:

日制38式75mm野炮

<strong>

<strong><strong>三八式野炮是日军装备量最大的野战压制火炮之一,同时也是奉军助理战炮之一。

日制大正十四年式105mm野战加农炮

<strong>

日军用于常用的压制的远射程野战加农炮,在日军扶持期间,曾大规模装备于奉军,这也使得奉军远程火力压制能力大大增强。

日制41式75mm山炮

<strong>

41式75mm山炮是日本最常见的轻型高机动山炮,便于携带,通常日军一个联队就会配备一个山炮中队。奉军受到日军编制的影响,通常一个机动师会下辖一到两个炮兵团,加强师更是会配备有一个机动炮兵旅。

辽十四式重榴弹炮、辽十九式重榴弹炮

<strong>

<strong>

据不完全统计,从1924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东三省兵工厂共生产“日式37”平射炮370余门,“日式75”野炮108余门,“奥式76”野炮300余门,“奥式100”榴弹炮300余门, “日式105”加农炮12门, “日式150”榴弹炮21门。除此之外,奉军还少量装备有法制雷诺FT-17轻型坦克。

这些武器装备大大提高了奉军战斗力,而在此期间,东三省兵工厂以30000多员工同时工作,巅峰时期一月可生产步枪4000余只。

由于装备之强大,直接导致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奉军以17万兵力战胜25万直系部队,大获全胜!令人惋惜的是,东北沦陷之后,东三省兵工厂沦为日本兵工厂,并一度成为日本四大兵工厂之一,可见其规模之大!

后勤阵容

一支强大的军队离不开后勤支持,奉军可以说是当时后勤体系较为完善的部队。其配备有奉天粮秣厂、奉天被服厂等数处后勤厂房,支撑起了以奉天军械厂为中心,东北航空工厂、奉天迫击炮厂为附庸的强大奉天军工体系。

东北讲武堂

东北军工厂无论从生产规模还是生产技术上都要领先于但是中国各处的兵工厂。东北讲武堂是张作霖继承前人建立军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军事学院,其被称为“奉军摇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军官,并与“天津讲武堂”、“云南讲武堂”合称中国三大“讲武堂”。其历史意义十分重要!



(欢迎看官姥爷赞同、评论~通俗易懂的解答简单有趣的历史,欢迎关注,么么哒~)

<strong>


武佑觻得鲜饶舌


这么说吧,张作霖的东北军工当时在技术上是全国超一流,在规模上是全国最大!而且不只是在国内强,和其它国家比起来也不算差!

张作霖所创的东北军工厂,占地极广,有上万台设备与八大分工厂,工人最多的时候达到五万多人,是二战爆发前亚洲最大兵工厂!

还有奉天迫击炮厂,技术完全引进自英国,远超国内其它炮厂,生产的迫击炮威力强、质量好!

军工厂每天能产子弹40万发,每年能产野炮、山炮、重炮等各型大炮150门,步枪6万多支,轻重机枪1000多挺,以及大量的炸药、航空炸弹!产量在亚洲首屈一指!

小日本羡慕嫉妒恨,极为眼红,称之为:东方第一!

(建厂初期)

据说还能生产坦克!但这只是听当地老人们说的,是真是假我不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东北军工能生产飞机!

张学良晚年的时候说:“东北军最厉害的就是炮兵,东北军的炮多,唯有东北军的炮弹是自己造的!”

当其他军阀部队还无法做到人手一支枪时,东北军中普通的陆军每人能配国内最先进的辽13式步枪,甲种师或特种部队能配更好的,装备相较而言最为齐全!

小日本占领东北后,如同挖到了聚宝盆,发了一大笔横财!缴获子弹300万发,炮弹50万发,机关枪2500挺,步枪15万支,重炮250门,迫击炮2300多门!

但最让他们高兴的是,整个军工体系除了人力之外设备之类的无需再投入,拿过来就可以接着干!

我们现在知道了都觉得心疼、可惜、愤怒,张作霖泉下要是有知,肯定更是暴跳如雷!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想问,在整个中国军工萎靡的时期,东北军工怎么这么牛呢?这当然是因为张作霖啊!

我们印象中,张作霖就是个出身土匪的粗人,这没错,但他粗归粗,极有长远眼光。他的是非功过,我没有资格去评论,但他这人是真的非常厉害!

在别的军阀只知道买军械的时候,他已经想到要去制造!为了建立现代化的军工体系,那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听老辈人说过这么一件事,某年,张作霖准备向德国购买一批精密仪器,双方约在上海交易,他就派了个心腹带着100万银元过去。谁知到得太早了,这心腹赌瘾来了挡不住,就去赌了一把,全输光了!

打电话给张作霖说:买仪器的钱被我输光了,我也没脸见您了,跟您说一声,我这就自杀啦!

张作霖先得破口大骂:奶奶个腿的!你要敢死我就杀你全家,现在再给你打过去20万,你去把钱赢回来,赌不赢就去抢!总之,不管用什么办法,仪器一定要给我买回来!

当然啦,他并不是只在设备上花心思,人才更是重中之重,某次引进一个英国火炮专家,付出了每月一万五千英镑的高薪!

但就和买军械不是长久之计一样,买人才也只是一时应急,自己培养才是上上之策,于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兵工学校在东北出现了。还成立了“科学研究会”,集中精力搞军备科研。而这些军工人才在东北失守之后流向全国各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花费巨大精力,投入3亿多的现大洋后,张作霖终于建立起了成熟的军工体系,东北军工厂下辖的炮厂、炮弹厂、铸造厂基本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3亿现大洋看起来很多,但要想建立这么庞大的体系,其实还远远不够!之所以成了,还是因为张作霖想尽办法又坑德国又坑日本。。。。。。

别的军阀难道看不到自建兵工厂的重要性吗?看得到,但做不成!既没这么大的决心,也没这么大的能力!

现在知道小日本为什么非要弄死张作霖了吧?此人不死,小鬼子难进东北!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东北兵工厂,近代中国东北军事工业薄弱,上世纪20 年代张氏父子主政东北期间,先后创办了奉天军械厂、东三省兵工厂、奉天粮秣厂、奉天被服厂、东北航空工厂、奉天迫击炮厂等一系列军工企业,东北军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与国内其他地区军工企业相比,东北的军事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高、发展速度快,很快便后来居上,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

其中的奉天(感觉沈阳还是叫奉天好听啊)军械厂,为张作霖于1916 年创办,是保管、修理军械和制造枪弹的工厂。厂址在大东门里(现六一五厂院内),占地面积4.7 万平方米。军械厂下设三课、三场、二库。三课为作业课、修械课、营管课;三场为枪弹场、修械场、造币场;二库为大南门外大十字街东首的第一仓库、小东关草仓胡同的第二仓库。军械厂初期有工人200 人,职员100 人;后期有工人400人,职员100人。

当时的东北军工和教育都搞的不错,装备也好,甚至士兵都有识字的册子和书,可惜让小张一夜之间都输了...


李三万的三万里


张作霖耗费10年,投资5亿的沈阳兵工厂巅峰时期的月产量足以装备1个师,是当时中国最大、亚洲第一的兵工厂,未料一夜之间落入日寇之手,成为日军最大的武器弹药库库。

沈阳兵工厂亦称奉天军械厂,东三省兵工厂,奉天造兵所、兵工署第90工厂,由号称东北王的张作霖投资兴建。张作霖为兵工厂投入大量资金和心血,经过前后10年不断扩建,沈阳兵工厂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亚洲第一的兵工厂。

1929年1月,接手东北军不久的张学良诱杀了奉系军阀大将杨宇霆、常荫槐,把东北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此时东北兵工厂的规模为:

占地3000余亩,厂区长约5华里,宽约3华里,当时国内最大;机床数量上万台,精密仪器、检验设备一应俱全,大部分都是德国克虏伯技术进口货,全国最先进;拥有专门的兵工培训学校和“科学研究会”,科研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1500余人,工人2万余人,产学研一条龙。

当时沈阳兵工厂的月产量足够装备1个师,主要武器年产能为:

辽13式79步枪,年产6万多支;轻重机枪,年产1000多挺,枪弹1.1-1.8亿发;年产各种口径迫击炮1000门,炮弹约50万发,并能仿制德国、奥地利、瑞典等国高射炮、加农炮、山炮、榴弹炮等各种型号火炮;生产载重汽车和飞机零部件,并可修配飞机。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率东北军一枪不放,退回关内,导致东北沦陷,沈阳兵工厂落入日军之手,时兵工厂库存武器装备规模为:

步枪约15万支、子弹约300万发、迫击炮约600门、迫击炮弹约40万发,山炮、野炮以及大口径重炮约250门,炮弹约10万发,炸药约40万磅。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沈阳兵工厂加足马力生产,成为在华日军最重要的军火生产基地,供应日军约70%左右的武器弹药,当时月产量为:

步枪6000枝,轻机枪80挺,重机枪60挺;38式75 野炮、41式75山炮、94式75山炮、92式75步兵炮、88式75高炮的月产量都能达4-8门,94式37平射炮30至50门,81迫击炮10门到 20门子弹月产150至900万发,炮弹3万至5万发,手榴弹7至15万颗,250公斤飞机3万到4万无烟火药30-40吨,黑火药250-500吨,硝铵炸药200-450吨。

这些数字是什么概念?月产量可装备日军2个步兵旅团和1个炮兵联队。抗日战争期间,仅步枪沈阳兵工厂至少生产了100万支,足可以装备日军80-90个师团。

当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得到这个亚洲最大兵工厂时,简直笑开了花。从此以后,沈阳兵工厂为侵华日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弹药,成为屠杀我同胞的最大帮凶。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老张很牛逼,这个无可厚非。东北王,差一点成了真正的皇帝。 。。。。。。军工体系之完整亚洲第二仅次于日国。 军工体系之产能在30年前亚洲第一,超过日本。 但我真不想说老张,只想骂借此骂小张。 老张之勇武,只能通过小张之无能方可提现的淋漓尽致。 日本想打中国惦记的不是一年两年。一直不敢,确实是因为老张和杨宇霆软硬兼施,又硬实力强的叫人怕怕。还有俄国人在北边虎视眈眈。日本陆军少壮派为了夺权,没有经过内阁允许就莽了。没想到这一莽发现对方小张真是个银样镴枪头。怂包一个。不但占领了北大营,更可气的是在小张的办公室发现了大量从老张时期开始到现在贿赂日本内阁各大臣+首相的证据。传回日国,结果导致日国一片哗然,内阁名誉扫地。才有了辣条君的上台,日本才进入战时法西斯体制。才有了后面的一系列全面侵华。当然小张的吊儿郎当还间接送了日国一个和日国本身体量差不对一样大完整军工生产体系。14年抗战我军民将近,三分之一的死伤都是被老张家生产的枪炮造成的。小张的混蛋,那是无君无父无国无民,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作为中国军力最强,素质最高,战争经验最丰富的东北军也被小张玩的四分五裂,从九一八的折大半,到西安事变后的彻底崩盘。完全没有给他们作为军人的尊严和守土护国的机会,还有就是为人子女打回家园的愿望。这点别把锅丢给老蒋。918老蒋从来没说不抵抗,这点有张学良晚年在夏威夷的采访为证据,他自己说的,说的那个叫气人,自己还不以为然。再有西安事变,这个真要说,第一,事变的真相不是他小张有多么伟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老蒋老骂小张,小张很生气(有证据,还是访谈小张自己说的)我党却很看好他,甚至绑着大哥(苏联)许诺。这一来一往,小张不在乎,那是因为他从来都不缺,但是他也不傻,肯定动心,结果老蒋还送上门来,来了就好好说,不,老蒋也是个有性格,正直的人,所以见面就骂,还当着他的部下和他的哥们杨虎城面骂,结果大家都知道。第二。大家都知道西安事变的高潮(全国统一战线),但又有多少人知道结尾。结尾很悲剧,小张耍二球非要送老蒋回南京,顺便给美玲秀一下自己的驾机英姿。结果不用想,下了飞机就被扣押了。结果西安这边小弟们没了老大,开始搞分裂,最能打的王以哲被杀,宋学礼、蒋斌、徐方等东北军大佬被少壮派杀害。东北军彻底分崩离析。这支最强的集团没和鬼子干一仗就被小张给彻底玩散了。最后成了爷爷不疼,奶奶不爱的杂牌军。要知道老张死前交给小张的是一支拥有七个集团军,四十余万,共计29个步兵旅,8个骑兵旅,3个炮兵旅。260架飞机,27艘军舰(总吨位三万三千吨,当时全国总共也就五万吨)各步炮,野炮,迫击炮加起来也基本过万了。枪支弹药管够。这种人有功???





匠心私韵


  张作霖虽然出身草莽,但其为人精明。其主政东北时期大搞“整军精武,励精图治”。东北工业基础很扎实,他对其管辖下的东北地区治理上也颇为用心,重用懂经济人才,推行适时经济政策,极大地刺激了东北工业的迅猛发展,基本形成了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在他治下,东北工业化水平极高,尤其军事工业以及重工业占了相当比例。

  谈到军事工业,不得不说下早在1921年张作霖创办的东三省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自行生产枪炮弹药,生产的枪炮种类多、质量好,还是当时唯一生产过加农炮的企业,机关枪、榴弹炮也实现了量产,东三省兵工厂是当时中国境内实力最雄厚的兵工企业,也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兵工厂。

  据相关资料:鼎盛时期东三省兵工厂每年可生产大炮150门,炮弹20万发,步枪6万支,枪弹18000万粒,轻重机枪1000挺以上,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军工业被关东军轻易拿下。张作霖积攒下的所有军工家底被日本人无偿接收。


赵燕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张作霖的东北军工非常强大,鼎盛时期时期的军火生产能力在亚洲仅次于日本。

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军工系统,也花费了很多年才超越了张作霖。而一些武器装备,比如大型火炮方面,张作霖兵工厂始终是无法超越的顶峰。

直到新中国建国以后,接受了苏联的军工援助项目才能超越。

张作霖是马匪出生,草莽英雄,个人能力极强,并不亚于国内各大军阀。

相比他不成器的儿子张学良,张作霖的能力大概是儿子的十倍。

张作霖是靠着枪杆子打出的江山,上台以后自然极其重视军队,重视武器装备。

我们以沈阳冰工厂为例。

早在1921年,张作霖下令奉天机器局开始制造武器和弹药(之前只是用于造币),这就是奉天兵工厂的起点。

张作霖对兵工厂非常重视,让自己的心腹爱将杨宇霆负责这个项目。

当时东北缺乏军工人才,技术工人几乎都是从关内几大兵工厂高薪招募来的。

张作霖虽没文化,却深知兵工厂的重要性,从不吝啬花钱。

火药厂负责人叶禾和枪弹厂负责人吴伯琴都回忆:我们2人第一次见张大帅时,他拍着我们肩膀说“你们有文化,要给我好好干,我绝对不会亏待你们的。这是对你们的一点奖励,你们拿着”。于是,我们每人得到1张支票。离开大帅府以后,我们打开一看,差点被吓呆。每张支票赫然是5万大洋的面值。

从1922年开始,该兵工厂开始制造枪械、火炮和弹药,由丹麦军工公司负责帮助。

当时火炮是非常难造的,除了机器以外还需要军工专家和优秀工人。

对此,张作霖也是舍得花钱。

他花了1.5万英镑的天价,从英国请来了著名迫击炮和雷管专家沙敦主持工作。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的惨败,让张作霖感到了很大的军事威胁。

他明白,他麾下的东北军只是半军半匪的部队,装备低劣,训练差劲,军官无能,根本不能和正规军北洋直系军阀对抗。

于是,张作霖进行一系列改革,包括建立军校和扩大兵工厂。

由此,兵工厂再次得以扩大。

1923年,因张作霖和日本关系很好,开始利用日本的帮助进行扩建,每天都有壮大。

兵工厂雇佣了大量日本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工。

据说先后有超过1500名来自日本、德国、奥地利、俄国、瑞典的技师服务于沈阳兵工厂。

1926年到1928年,这是兵工厂的急速扩充时期,规模是建厂之初的十倍。

工人高达2.5万人,厂内由各种机器装备8000多部,基本都是丹麦、日本、德国三国进口,非常精良。

张作霖先后投资了高达3亿多现大洋,让人瞠目结舌。

兵工厂的成果也是丰厚的。

建厂初期,兵工厂每日只能生产步枪子弹1万发,到了后期高达30万发,一个月就可以生产接近1000万发。要知道,后来抗战期间,全国兵工厂1年不过才能生产子弹1.5亿发,也就是说和奉天兵工厂的产量差不多。

至于火炮上,也是大大超越的整个关内的水平。

奉天兵工厂的炮厂,产品众多,从迫击炮、山炮、野炮、平射炮、高射炮一应俱全,口径从75毫米、100毫米、150毫米、240毫米的榴弹炮应有尽有。

整个奉天兵工厂每年可以制造:150门大口径火炮,小口径火炮近前千门,步枪6万多支,轻重机枪1000挺。

这个产量就中国来说相当的高:一天就可以武装一个营,一个月就可以武装一个师!


日本人认为,奉天兵工厂制造的武器质量很好,可以同日本最好的兵工厂相比。

可惜,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随后杨宇霆被张学良处决,兵工厂开始一落千丈。

到了1931年918期间,张学良对日本人的进攻苗头视而不见,奉天兵工厂第一时间被日本占领。

日本人发现,兵工厂仓库中的军火堆积如山:步枪约15万支,子弹约300万发,迫击炮约600门,炮弹约40万发,山、野、重炮约250门,炮弹约10万发,黑火药约40万磅。

日本将兵工厂略加改造,就成为日本在东北的最大兵工基地。

抗战期间,奉天兵工厂每月可生产步枪6000支、轻机枪80挺、重机枪50挺、75毫米野炮约20门、75毫米步兵炮约8门、75毫米高射炮约8门、37毫米平射炮约40门、81毫米迫击炮约20门。

死于这些武器下的中国军民,不知道有多少人。


萨沙


人们印象中东北军就是戴着皮帽子、穿着类似日军制式军服的“土匪军”,一手拿着枪杆子、一手拿着大烟杆子。然而,张作霖统治东北下的东北军工绝非大家想象的那么糟糕。恰恰相反,这一时期的东北军工可谓是全国所有军阀中最强大的,就连当时国人也盛赞东北军工“不仅全国第一,即日本人亦为之侧目”,日本人称东三省兵工厂为“东方第一”。


张作霖控制东北过程中,非常重视兵工厂的建设。这也是张大帅和东北其拜把子政要人物的共识——武器至上。张作霖时期的东北军工强悍之处,不仅表现在军工种类多、规模大,还体现在东北军工科研创新强、配套设施齐全。这也造就了日军占领东北之后,“吃了东北军留下的现成货”、火速向南开进。淞沪会战中,日军就是使用东北军工的成批次飞机和折叠式冲锋舟、进行抢滩登陆。

一、张作霖统治时期东北军工种类齐全

强大的军工必须能够生产和引进弹药、枪炮、载重汽车、飞机、舰船。枪炮类:东三省兵工厂于1928年底,能够量产13式7.9MM步枪(1928年月产量4000支,几乎可以武装一个抗战时期国民党整建制的师)、17式6.5MM轻机枪(月产量40挺)、13式7.9MM重机枪(月产量100挺,国民党军队整编师全部满员的重机枪才有120挺)。奉天迫击炮厂于1928年底能够生产82毫米迫击炮、82毫米迫击炮弹、82毫米迫击炮驮鞍及附属品,150毫米迫击炮、150毫米迫击炮弹、150毫米迫击炮车、150毫米迫击炮弹药车。该厂出品的炮兼具82毫米和150毫米两种口径,并且150毫米的炮到了淞沪会战仍是中国军队口径最大的炮。

子弹类:东北军工主要生产6.5MM,7.9MM枪弹,由最初900万粒到1928年1500万粒。这一子弹生产能力非常恐怖,可以能够保障东北军前线作战不用考虑子弹不足问题。俗话说“好的枪手是子弹喂出来”,这也使得东北军率军入关,帮助蒋介石中原大战,可以说横扫冯玉祥、李宗仁等部队。

火药类:无烟火药可以达到月生产24吨,TNT可以达到120吨,黄色炸药30吨;这也是大家在《少帅》电视剧内看到张学良、郭松龄每每进攻不顺之时,便会让炮兵大神邹作华用炮弹扫除障碍。炮火的及时压制和定时清点作业离不开强大的火药生产。

其他类:东北军的飞机大多是从德国、英国等地购买。张学良的发小冯庸就是东北军工中飞机制造、修理、飞行、作战的一把好手。可惜,东北军仓库内的许多未曾掀开帆布的飞机成为了日军轰炸锦州、上海、南京的利器。(日军在锦州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无差别轰炸”,致使许多无辜百姓和美英等国人伤亡)。舰船是东北军的一把利器,可以说东北海军在莫德惠的直接指挥下,可以说是中国海军的一半力量。东北海军与日后国民党桂永清领导的国府海军共同组成了中国海军力量的中间。东北军工除了飞机、舰船,还注意到细菌炸弹的功用。根据史料记载,东北军的确有储存和使用毒气弹这类化学武器的记录。一九二七年十月三日,晋军第四师师长傅作义率军轻取重镇涿州,奉军公然使用毒气弹攻城。由于对风向的掌握不足,这次攻击偷鸡不成蚀把米,没能拿下涿州不说,反而给奉军自己造成一定损失。

二、张作霖统治时期东北军工规模大

东北军工强悍的生产能力必须依靠充足的经费、丰富的人力资源、宽阔的生产工厂。东北军工生产的最为重要的两家军工企业就是东北兵工厂和奉天迫击炮厂。

1919年,东北兵工厂建厂初期工厂设有无烟药几枪弹厂、枪厂三个巨厂及办公场所。1922年生产管理初具规模,建成无烟药厂、枪弹厂、枪厂、兵器厂四个工厂。1926一1928年间,东三省兵工厂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拥有枪厂、枪弹厂、炮厂、炮弹厂、药厂、铸造厂、火具厂、兵器厂八大工厂公务、材料、审检、庶务四处以及统计委员会、兵工医院、兵工学校。到九一八事变前,全厂占地3200余亩,建设资金达三亿多元(银元),每年经费2400万元左右,拥有机器设备近万台、职员1000多人、工人2.5万余人。奉天迫击炮厂下设炮弹厂、装药厂、翻砂厂四个巨厂和卫兵一队。

全厂职工达到1400多人。每年经费约计78万,1926年,常年经费达到130万元。1922-1928年奉天迫击炮厂所用经费近千万元。拥有车床、刨床等各种金属切削机械298台,锻压设备14台,翻砂用机械70多台,制暖气炉片机械四部,风扇机九部,水泵五台,空气压缩机三台,各种检验设备300余种,地磅、天平等度量衡器50余种。每月可制造迫击炮80门,炮弹4万发。使奉军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在战争中发挥巨大的威力。

三、张作霖统治时期东北军工产品精良

东北军工产品走的是引进来——消化再创造的途径,将国外优良技术不断结合本土特色,实现集成再创新。(这条路貌似现在仍旧好使)

东北兵工厂所属枪弹厂设备最初是1919年由上海兵工厂引进,当时日产子弹一万发;1922年从日本引进设备,日产子弹能力达到10万发;1924年从德国购进七九尖弹机器,日产子弹10万发以上。尤其是,德系工业设备的引入,实现自动化生产,产品性能日趋稳定,精密度也逐步提高。除了枪弹外, 东三省兵工厂向德国购买以甲苯为原料,用三段硝化法制造TN T和以苯酚为原料,经磺化、硝化制造苦味酸的机器设备。这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具有生产规模的炸药工厂,投入生产后,产量不断增加,月产TN T从12吨增至120吨,苦味酸从三吨增至30吨。奉天炮击炮厂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成型的中国制造汽车(民生55,民生100,后来造就了“丰田汽车”)该厂设计制造的载重汽车分为载重2吨的55型和载重3吨的100型两种型号,前者称作小号车,后者称作大号车。

首批制造时改制为75型载重4000磅,1931年5月第一辆国产民生牌汽车试制成功。同年9月12日在中国(上海)首届路市展览会上展出,受到国内外一致赞誉。该车与国外同等级车辆相比,价格低廉,预定踊跃。截至9月,首批预定生产的45辆75型载重汽车全车单件基本完成.这些生产的汽车成为日军牵引动力来源之一。后来,日军讲这些汽车交给了一个叫做“丰田喜一郎”的纺织机器制造商。丰田喜一郎凭借接收的民生汽车,转向汽车制造行业,成就了今天“丰田汽车”的霸主地位。

四、科研创新强、人才梯队完备、配套设施齐全

东北军工的强悍除了上述重要体现外,科研创新、人才培养、配套等方面也是当下的榜样。

(一)重科研:东北兵工厂成立了科学研究会,各厂厂长和技师、技士作为委员,每星期集会一、二次,对外称为俱乐部。自杨宇霆任督办后,派药厂厂长洪中为会长,各厂厂长、技师等为委员,集中人才研究兵工和与兵工有关的科学技术,创办《东三省兵工厂科学研究会》杂志,介绍国内外兵器动态、兵器研发技术等相关内容。

(二)抓教育:设立了兵工学校,以培养技工和技术人才。学校分为初中、高中、专门三部,采三三制,初中毕业后派到工厂担任三等技手服务三年;高中毕业,派到工厂为练习生,经过一段时期实习考核,可升为一等技手;专门部毕业等于大学毕业,直接任一等技手或技士。

(三)设条例:专门设立《职员奖励条例》、《东三省兵工厂暂行编制条例》、《职员薪傣晋级条例》、《员工宿舍管理规则》、《残废工人优待条例》等26项条例、规则。兵工厂所属各分厂各处室也分别制定有相关细则、法规,例如工务处制定有《建筑工程办事细则》、《发电所办事细则》、《购置机器投标规则》等16项细则。内容涉及生产、安全、人事、劳保、福利等诸多方而。

(四)提待遇:工厂设有员工食堂、理发室、淋浴室、洗衣房、牛奶房、豆油厂煤球厂农场,以及专门负责员工粮食、服装、煤炭等配发与保管的部门;建筑了员工单人宿舍、集体宿舍、员工眷宅、招待所等,宿舍、住宅;开办员工子弟小学,免费教育员工子弟,同时接收周边居民子弟就学;开设工友识字班、职工夜校,以及技术工人训练班,普及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创办月刊、壁报,修建图书室、俱乐部、球场、运动场,不定期举办运动会,组织各种球类比赛;节假日为职工免费放映电影,邀请剧团演出等,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建有医院或医务所,配备有专职医生及医疗器械,对厂内职工患病免费治疗。

然而,张作霖其实强大的东北军工一方面造就了奉军驰骋中国北方;另一方面,“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军给日军遗留下来步枪约15万支,子弹约3百万发,迫击炮约6百门,炮弹约40万发,山、野、重炮约250门,炮弹约10万发,火药约40万磅。1945年,东北光复后,苏军不断卸走大量军工机器,其中最优良机器运走两千四百部。苏军将孤家子无烟药厂炸毁, 20余年建设毁于一旦。

朱言论史问答团队·赵士见撰稿


朱言文史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作霖绝对是个人物,他从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一路奋斗成长为东北王。他年轻的时候,为了糊口,曾经入伍从军,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又被清政府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有功于国,得到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1928年6月4日清晨,沈阳皇姑屯轰然一声巨响,东北王张作霖被炸身亡,这就是举世皆知的皇姑屯事件。

张作霖之所以能走上权力的巅峰,是与他的实力紧密相关的。老张虽然偏居东三省,但他早已明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没有实力,一切都是白费。在上世纪20年代末,由于张作霖所推行的经济政策,极大地刺激了东北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当时东北工业化水平很快超过了长江流域,基本上形成了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以粮食加工、纺织、食品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体系和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城市商贸体系,进而带动经济社会飞跃式发展。这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1929年东北的辽宁迫击炮厂开始试制汽车,1931年试制成功载重1.5吨的“民生牌”卡车,并打算批量生产。1921年张作霖创办东北三省兵工厂,自行生产枪炮弹药,是当时中国境内实力最雄厚的兵工企业,生产的枪炮种类多、质量好,是当时唯一生产过加农炮的企业,机关枪、榴弹炮也实现了量产。此外,东北民族资本还致力于修建铁路,以同沙俄的中东路和日本的南满道竞争。

东北军的编制分为海、陆、空,是中国当时唯一一支三编齐全的军队。张作霖时期的东北军,总兵力在40万以上,而且装备在当时还是上佳水平的。其中陆军有40万。东北军的海军当时有三千多人,占全国的百分之六十。而各种军舰加起来占全国四分之三的数量。东北军在张作霖统治时期装备飞机250-300架(大多是购买外国的),共5个航空兵队,这在当时的军阀中是绝无仅有的,强大的空军支持张作霖去主北京,成了最后一个北洋之王。

日本一直视张作霖为阻碍其在东北发展的绊脚石,曾数次暗杀张作霖。虽然张处处小心,但最终还是在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30分,日本制造了著名的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当日不治身亡。

张作霖死后,东北所托非人,结果,东北军很快就如同一盘散沙,丧失了应有的血性与战斗力。不久,东北军的地盘与企业(当然也包括生产力惊的人军工企业)都被关东军轻易拿下。张作霖积攒下的所有家当,就这样被日本无偿接收了


十项全能斜杠青年


东北军,前身为奉军。是北洋军阀中,装备最好、军事能力最强、实力最强的部队,但却不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奉军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1907年清政府在奉军驻扎的新军第二混成旅。1909年,改编为陆军第二十七师,师长为张作霖,此为后期四十几万装备精良东北军的最早的原型。

后世有很多历史学家提出假设,如果918事变时张学良率领东北军硬拼日本军队,结果会怎样?当时张学良手下有40万东北军还配备了飞机、坦克大炮等重武器,比日本在东北的驻军强得多,日本关东军总共也就2万人,日本攻打沈阳来了不到1000人,沈北大营守军愣是跑路了。

其实不能看纸面的理论数据。实际上,918事变时期的东北军很差劲,东北军只是一开始按照新三军编练的时候还算是有点现代军队的样子,其他时间都是乌合之众,垃圾军队。给三句话评价:钱最多,装备最好,战力最差!

东北军前身为奉系军阀张作霖所统率的军队,因为总部在奉天(沈阳),被称为“奉军“”。辛亥革命之后由东北地区的保安部队和新军组成。

东北军最辉煌的是张作霖时代,二进山海关打进北京,那是二十年代。奉系在二十年代有两次辉煌,1920年奉系联合直系击败皖系,势力扩张到山海关以内。1924年爆发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惨败,奉军控制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势力直逼上海,1926年春,张作霖入主北京。

到1928年,奉军被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的联军打败,退回了东北。

1928年底,东北易帜之后,张学良的奉军被中央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编成步兵25个旅、骑兵6个旅、炮兵10个团,拥有兵力约30万。到918事变之前,东北军又扩张到40多万人。1931年,东北军边防军有步兵旅29个,骑兵旅8个,炮兵旅3个。另有独立的空军、海军与屯垦军,总共约28万人。此外,省防军、民团等非正规武装18万人,东北军总数约为46万人。

东北军是当时中国唯一海、陆、空编制齐备的军队。东北军装备了中国的第一支装甲部队,由法国36辆法国雷诺FT-17型轻型坦克,英国产NC27和美国产M1917等各型坦克300余辆,以及24辆装甲运兵车组成。此外还拥有一支非常强大的铁甲列车部队。东北军拥有全国最强大的空军,各类飞机400多架飞机,比全国其他地方加起来都多。

东北军还拥有中国最强大的海军舰队,拥有海圻、海琛、镇海、威海、同安、永翔、楚豫、江利、定海等现代化战舰及大小舰只21艘,3.22万吨,舰队官兵3400人,其中排水量5000吨的海圻号主力舰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巡洋舰,甚至拥有可载水上飞机2架的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

1926年,中国就有着一艘被定义为“飞机母舰”的舰艇,虽然该舰只是一艘由商船改装而来,舰载机也不过是区区两架水上飞机。但意义重大,因为这距离世界第一艘水机母舰诞生只有12年,1914年日本开始探索航母和舰载机作战,这一年日本将一艘5800吨的货船改装成水上飞机母舰若宫号,可以装载4架水上飞机,用吊车吊放,水上起降。随后若宫号参加了对德国占领的青岛胶州湾的作战,使用舰载机进行侦察、投弹,以及通信和指挥工作,这是人类战争历史上第一次受到来到海上的空袭。

镇海舰是中国最早的水上飞机母舰,排水量2700吨,航速11节,主要武器为2门120毫米主炮和4门75毫米副炮。可搭载2架水上飞机。1924年张作霖向法国订购了8架施来克FBA-19型水上飞机,这种全长12.87米,翼展8.94米,时速180公里,曾打破过水上飞机的飞行高度世界记录。

东北军沈阳兵工厂,耗资达5亿元,是亚洲最大的兵工厂,也是当时中国最先进和规模最大的兵工企业,军火产量全国第一。工厂厂区长达2.5公里,宽约1.3公里,职工最多时达36000人。兵工厂设有无烟药、制枪、制炮、炮弹等各种制造厂,还有热电厂、炼钢厂、机器厂等各类附属厂矿企业。此外,还单独组建了以研究生产迫击炮为主的奉天迫击炮厂。厂内各种机械设备、精密仪器一应俱全,仅机床就达到了万台,有的设备连日本人都眼红。兵工厂还设有完备的兵工培训学校,和“科学研究会”,还派人出国深造,生产学习研发一条龙。

当时东北可年产大炮150门,炮弹20余万发。步枪6万余支,枪弹1.8亿发,轻重机枪1000挺以上。下属的迫击炮厂,每月可制造迫击炮80门,炮弹4万发。东三省兵工厂的生产能力、综合实力居全国领先地位,不仅全国第一,就是日本人也为之侧目,日本人称东三省兵工厂为“东方第一”。

918的时候,东北军在东北的力量是不足的。1930年9月爆发中原大战,东北军入关9个最精锐的步兵旅,支援蒋介石参加中原大战。中原大战结束后,张学良为了抢占中原大战胜利果实,又把手下最精锐的大军全部带到了关内,包括9个步兵旅,3个骑兵旅,以及炮兵、工兵等部队,共10万人编成两个军,由于学忠、王树常统领入关,驻扎在平津一带。

1931年7月讨伐石友三,张学良又将东北军的步兵3个旅、2个炮兵团共8万人调进关内。再加上驻山海关的何柱国旅,到918事变爆发的时候,东北军的步兵精锐和大部炮兵大约25万人分布在平津及河北、察哈尔一带,没有能力返回东北。

918事变爆发时,东北的防务极为空虚,留驻东北只有步兵12个旅、骑兵3个旅和省防旅,装备都比关内部队差很多,主要力量是防备苏联。而且内部还不是铁板一块,黑龙江,热河,奉天,吉林四省的各个政治力量都各自为政,在日军的攻击面前反应不一,有投降卖国的,有坚决抵抗的,有待价而沽的,有看风头的。

918事变时,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驻军数量较少,仅有第二师团的两个联队的部分正规部队5400人,满铁独立铁道守备队4900人,宪兵队、医院等500余人,另有在乡军人约1万人,总计约2.08万人。

图为清政府地方官员和日军铁道守备队。1905年日俄战争后,俄国将其在东北权益转让日本。为“防止土匪破坏铁路”,日本可组建铁道守备队,在南满铁路沿线每公里驻扎15名士兵。1907年4月,日本又在东北成立了独立守备队,下辖6个步兵大队,和日军一个师团共同驻守旅顺至长春、安东至奉天铁路沿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