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王兆星:不斷完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防止大的金融波動與振盪

IMI顧問委員、中國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在第四屆(2019)中國新金融高峰論壇發表演講,以一個金融長期從業者的個人的視角來觀察中國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所走過的路程、所經歷的變革,以及當前所面臨的矛盾、挑戰和我們下一步如何進一步推進金融改革的一些想法。

對中國金融業來講,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要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最終都要歸到金融業要回歸本源,做好主業,以更好的金融服務來滿足實體經濟和廣大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金融服務的要求。同時,要守好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維護好金融的安全穩定。

王兆星:不断完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防止大的金融波动与振荡

王兆星在第四屆中國新金融高峰論壇發表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1

中國金融業所經歷的主要變革

第一方面,我想從八個方面來簡要地回顧一下我國金融業所經歷的重要的變革,我只談一下自己的觀點,不再進一步陳述了。

1.我國的金融業已經從原來計劃主導,變為現在的市場主導。金融由傳統的計劃經濟的工具,現在變為市場配置資源和實施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這是一個非常具有革命性意義的變化。

2.我國金融業已經變為完全開放的金融業,這個經過大家多年的努力和大家的觀察也能夠看到,我們現在是一個高度開放的中國金融業,已經是高度國際化、高度全球化的金融業。

3.由傳統的單一市場已經變為一種多元市場,由傳統單一的銀行信貸現在變為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期貨市場,資本有一板、二板、三板市場。

4.由單一的主體變為多元主體,由傳統的國家銀行現在變為多種所有制的銀行,還有各種外資銀行,同時現在有很多的民營銀行。現在我們有4000多家法人銀行主體,最近幾年,我們又專門發放了民營銀行牌照,現在已經有17家完全民營銀行。

5.由完全單一的產品現在變為一種金融的超市,實體經濟和人民群眾有了更多對金融的工具、金融產品、金融價格的選擇權。

6.我們的銀行由過去傳統的櫃檯為主變為移動互聯,這也是我們新金融的變化,現在大家已經感受到新的金融科技給我們的金融和日常生活帶來的變化。

7.傳統的以機構網點為王變為以數據信息為王,這也是我們金融經營方式、交易方式、管理方式的重大變革

8.我們的銀行也由傳統的銀行變為現代的銀行,這種現代銀行表現為已經建立了現代的公司治理架構、現代的風險管控、現代的信息科技支撐以及現代業務的功能。同時也表現為,我們的銀行完全按現代銀行的監管理念和監管標準來實施監管。

以上是我從八個方面觀察回顧一下中國金融業所經歷的主要變革。

2 金融業的結構性失衡

第二方面,今天金融業面臨的矛盾和挑戰,我們仍然存在著八個方面金融業的結構性失衡。

1.銀行的間接融資與社會直接融資的失衡。現在以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仍然佔到全社會融資80-90%以上,這是一種失衡的金融結構,這種結構易於形成對銀行信貸的過度依賴和金融風險的高度集中。

2.債權融資與股權融資的失衡。這樣一種金融結構不適應促進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也不利於降低實體經濟的槓桿水平。

3.長期融資與短期融資的失衡。這樣易於形成期限的錯配和流動性問題,也不利於促進長期投資和金融體系的穩定。

4.房地產的融資與其他產業融資的失衡。特別是房地產金融與製造業融資的失衡,不利於我國製造業的加快升級和提升我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易於形成房地產市場的金融化和泡沫化。

5.大型企業以及大型基建項目融資與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融資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融資。現在小微企業、民營企業仍然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這和我們的金融結構矛盾高度相關。

6.傳統銀行信貸與各種影子銀行的失衡。依靠傳統的銀行信貸已經難以滿足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促使大量影子銀行的出現和野蠻生長。大量的影子銀行實際上也反映了我們這種傳統的金融結構的不合理和失衡,而大量影子銀行這種盲目的發展和野蠻生長也帶來了新的金融風險和新的金融不穩定性,所以這也是一個結構性的矛盾和挑戰。

7.實業投資的回報與金融產品投資的回報出現失衡。這樣易於形成資金的脫實向虛,也易於形成金融的泡沫。據媒體披露,有些企業,包括我們的上市企業,它沒有把自己的資本,沒有把自己的現金流和銷售收入,甚至也沒有把它通過資本市場和債券市場所融到的資金完全投資於生產、固定資產投資和技術改造,而投資於金融產品,投資於房地產。這也是形成資金脫實向虛,金融泡沫的重要金融結構矛盾的體現。

8.以上結構性的矛盾和失衡最後表現為我們的金融供給結構與金融有效需求結構的失衡,這樣既影響了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服務實體經濟,也導致金融風險的積累。

3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三方面,據當前所面臨的這些金融結構性的矛盾和挑戰,要解決上述矛盾,用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來滿足實體經濟和人民群眾對高質量金融服務的需要,歸根到底還是要不斷地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地改善和優化金融供給結構,來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的合理需求,同時也促進經濟和金融的高質量發展。

1.要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來不斷擴大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的比重,來增加長期資金的供給,從而更加有力地支持科技創新和我國所實施的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

2.不斷地發展保險基金、養老基金、退休基金、社會保障基金以及其他各類長期性的基金等這些追求長期穩定回報的各類基金和投資者,促進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同時也為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和產業的結構升級提供更加穩定的資金來源。

3.要繼續大力發展普惠金融,不斷增加對小微企業及“三農”的金融服務,不斷提高金融科技水平,在促進金融可獲得性、可承受性的同時,實現商業的可持續發展。

4.要不斷完善房地產金融政策,不斷降低房地產融資的集中度,控制房地產金融的槓桿水平,控制房地產市場的金融化和泡沫化。

5.不斷完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加強逆週期調控和預期管理,防止大的金融波動與振盪,防範金融系統性的風險。

6.不斷完善金融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穩健的公司戰略與文化,加強內部制約和監督,加強激勵與約束制衡,加強透明度。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也是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和維護金融安全穩定的重要支撐。

7.不斷完善金融監管體制,明確界定監管職責,強化監管短板,加強監管協調,防止監管真空。在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的前提下,支持有益的金融創新,規範發展其他融資渠道。

最後,我們要在目前國際經濟環境所顯現的“三低三高”這樣一個不確定性的環境下,即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以及高債務、高貿易摩擦和高市場波動這樣一個國際十分不確定和複雜的環境下,我們要堅持擴大對外開放,不斷提升我們的經濟和金融的國際化水平,要以開放促改革、以競爭促發展,不斷增強中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和進一步有效增強金融有效供給。實現金融更高質量、更健康的發展。

王兆星:不断完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防止大的金融波动与振荡

來源 騰訊財經

監製 朱霜霜

為了增進與粉絲們的互動,IMI財經觀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歡迎大家參與。

入群方法:加群主為微信好友(微信號:imi605),添加時備註個人姓名(實名認證)、單位、職務等信息,經群主審核後,即可被拉進群。

關於我們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成立於2009年12月20日,是專注於貨幣金融理論、政策與戰略研究的非營利性學術研究機構和新型專業智庫。研究所聘請了來自國內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門或金融機構的90餘位著名專家學者擔任顧問委員、學術委員和國際委員,80餘位中青年專家擔任研究員。

研究所長期聚焦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宏觀經濟、金融監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領域,定期舉辦國際貨幣論壇、貨幣金融(青年)圓桌會議、大金融思想沙龍、麥金農大講壇、陶湘國際金融講堂、IMF經濟展望報告發佈會、金融科技公開課等高層次系列論壇或講座,形成了《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天府金融指數報告》《金融機構國際化報告》《宏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論和政策影響力的學術成果。

2018年,研究所榮獲中國人民大學優秀院屬研究機構獎,在182家參評機構中排名第一;在《智庫大數據報告(2018)》中獲評A等級,在參評的1065箇中國智庫中排名前5%。

010-62516755

只分享最有價值的財經視點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