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經歷長期發展演化,齊魯文化具備怎樣的歷史地位?

前言:

齊魯文化是先秦時期在今山東省境內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地域文化。古代歷史進行到秦漢後面,社會環境處於

大一統的背景當中,文化上於是出現並發展出法家學說、黃老之學、陰陽五行學說及最終儒學登上歷史舞臺,齊魯文化在這種背景下跟隨歷史步伐逐步由地域性文化演化為官方的文化形式。由此,齊魯文化就具備了歷史與文化的雙重性,是有兩個範疇的文化體系。身為歷史範疇,當然有它的歷史侷限性;然而在文化範疇上,齊魯文化又具備了對於歷史上之超越特性,故而它具備了現代價值,具體體現於這種歷史超越特性上。

經歷長期發展演化,齊魯文化具備怎樣的歷史地位?

齊魯文化

一、發展延革

時間向前推延到遠古時期,當時的黃河下游地域在文化上已經十分發達,生活於這一片區域的炎帝氏族和他們的後裔們創造出了東夷文化。考古資料經由系統性分析,發現東夷文化是從黃河的下游發展出來的,這一文化一度位居於那時文化領域的先導地位之上。而那時在黃河中上游一帶生活的黃帝氏族和他們的後裔則創造出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華夏文化。由此,東夷文化與華夏文化二者共同創造出先期黃河文明。經歷夏、商、週三朝代後,文化由此經過了一個代代承繼並最終融合而一的過程,終於演化成古文明中兩個最為重要的分支即夷文化與夏文化,其中齊魯這一分支在文化性質上屬於地域性文化。

經歷長期發展演化,齊魯文化具備怎樣的歷史地位?

齊魯文化起源於遠古時期

跟隨著西周開始成立,周文化逐步沿著黃河向東延伸,最終達到下游區域。周文化由此與東夷文化接觸並相互產生影響。這時存在齊、魯兩國在人文環境、地理條件上的不同以及建國方略上的差異,這就造就了兩種風格迥異之文化體系,即:齊文化與魯文化。西周與春秋延續的時間長達六七百年,此期間齊文化與魯文化又依照獨自不同的獨特道路去發展,使是黃河下游區域在文化格局上發展出了多元化的狀態。其中的齊文化是以東夷文化為主導、以周文化為輔助,最終融合深化生成的不同於以往的新型文化系統。

經歷長期發展演化,齊魯文化具備怎樣的歷史地位?

西周時期發展圖

1、 在經濟上,齊地靠海但土地卻很是瘠薄,根據此等現實情況,齊國除了繼承周朝的"重農"之傳統做法外,同時亦施行"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作法,其中農業佔據主導,農、工、商並舉;在政治中,這裡與周朝的原則宗法不同;而對於文化上,施行的是寬鬆自由的舉措。經由此等變化,齊文化最後演變為合時俗而務實際,具備革新、開放性及包容性之功利型的文化體系。而魯文化則有不同的做法,它以周文化為主導將東夷文化當成輔助,因此而形成另一種不同的文化體系。在經濟上,因為魯的封地處於泰山以南廣大的平原上,土地肥沃而合適農耕,這就讓魯文化從開始時就具備了農業文化的特徵。

經歷長期發展演化,齊魯文化具備怎樣的歷史地位?

齊國土地瘠薄

2、在政治上,魯國則繼承了周國的制度宗法,他們採用"尊尊而親親"的作法;而在文化上,採取的是"變其俗"之方針,並使用周文化去強行改造當地的土著文化,他們施行的禮樂及仁義措施則為重視禮的周文化與重視仁的東夷文化相互結合後的產物。魯文化由此逐步發展為重仁義而尊傳統、尚倫理而貴人和之具有道德性質的文化體系。

自從《管子》與《荀子》出現後,齊魯兩大學派就開始走向了統一。時間到漢代初期,齊學出現了極度的興盛,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陰陽五行學以及黃老學深為流傳,極期其行。此一重要歷史時期裡,齊學同魯學進行了融合,董仲舒由此得以用陰陽五行說去構建新型儒學體系,並給他的理論奠定依據基礎;與此同時亦替漢代儒學內部的齊學和魯學及今古文經學的爭論埋下伏線。歷史經東漢今古文經學學術之爭以後,雙方進行互相批判的過程,此過種中他們又相線滲透,直到東漢末年,一代經學大師鄭玄會經過對古今文經學的融合性研發,終於完成齊魯文化上的一體化進程。

經歷長期發展演化,齊魯文化具備怎樣的歷史地位?

《管子》

二、齊魯文化積極推動了古文化的發展,並對其產生重大影響

1、我國古代文化中心在齊魯文化形成與發展過程裡逐步由西向東轉移

齊、魯這兩個國家的建立是周文化最終征服了東夷文化在政治上的嘗試,然而歷史發展的步伐經常超越統治層的意圖,當時處於最先進地位的這兩種文化一經結合後,就形成出兩種程度上更加高級且先進的文化體系

,即齊文化與魯文化。齊魯文化出現之後,鎬京對文化的壟斷被打破了。此時文化中心也就向齊魯文化所在的東方地域轉移了。

到了戰國時期,當時的齊國一直為東方大型的諸侯國,它的統治者十分重視文化發展,他們設立了稷下學宮,"招致天下賢士",這讓齊國成為此時學術文化上的中心。而當時魯國初封,由於它是周公的封國,故此他們獲取到了大旦西周禮器文物典籍,正因如此後世人們對此就有了"周禮盡在魯"的講法,還有一個原因,即魯國本來擁有重禮傳統,這些因素就造就了魯國特有的文化氣氛,當時傳統文化傳播者,即儒家和儒學代表性人物孔子當時就發展於魯國,因此魯文化以儒學為基礎就是勢所必然的了。

經歷長期發展演化,齊魯文化具備怎樣的歷史地位?

戰國時期,當時的齊國一直為東方大型的諸侯國

在歷史文化人物上,僅於先秦時期,齊魯地域上就產生了像晏子、管子、墨子、孫武、孟子、孫臏、莊子、吳起及鄒衍等等一大批文化上的偉人。這一現象對於世界文明史,是極為罕見的。這也自側面上反映出齊魯文化是那時最先進的文化體系,而齊魯地區在當時中國文化中處於最為發達的地位上。  

2、中國古代文化、經濟與政治,深受齊魯文化的影響

自從秦國統一中國之後,法家思想於政治上一度位居於指導性思想的地位上,然而淵源於陰陽五行學說之"方士文化"在秦朝時期其影響力亦是不可低估的。到了西漢的初年,屬於齊文化系統裡面的黃老學開始興盛,最終風靡一時,那時統治集團裡愛好黃老之學的人很多,此時全國上下推行黃老的無為政治,這段時間僅經歷了六七十年,就造就出歷史上首個封建盛世朝代,那就是"文景之治"的時代了。

由此,漢代創造出的"霸王道雜"的體系,亦同齊魯文化的淵源十分深遠。

經歷長期發展演化,齊魯文化具備怎樣的歷史地位?

黃老學

西漢時期著名學者劉向在其所著的《說苑·政理篇》一書中寫過,齊國政策上實行"尊賢先疏後親而先義後仁也"而魯國則是"親親者先內後外而先仁後義也"由此,"故魯有王跡者仁厚也,齊有霸跡者武政也。"這顯示,齊魯的霸王之道學說及做法,不僅是被當時漢代的統治者接受,並逐步融合出了"漢家制度",並且這對後面歷代有所作為的封建統治者所制訂的治國方略也都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政策,並儒術作為取士依據,對於中國思想史及政治史,都是一大重大的變革。

在這此變革當中,當時被稱為漢代之孔子的人物,即董仲舒,發揮出鉅作用。董仲舒的儒學思想,實際來源於當時的陰陽五行學說,僅是經過演化後成了新型的儒學。齊魯作為漢代經學最為發達之區域,西漢產生的五經八師及伏生等六個人他們皆為齊魯的大儒;在東漢時期設置的五經博士,齊魯儒生就佔據了八個。而《漢書·儒林傳》對重要人物單獨立目的共二十七人,其中齊魯籍的佔了十二人。

經歷長期發展演化,齊魯文化具備怎樣的歷史地位?

《漢書·儒林傳》

結語

綜合上述情況,齊魯文化其實屬於混合型的文化。此文化融合齊文化與魯文化,並且還廣泛地吸收融合其他多種地域文化之長,並由此逐步深化為具備完備之自我調節與更新能力及再生能力亦是極為強勁的文化體系。特別時到了漢武帝採用獨尊儒術方針以後,齊魯文化事實上就獲取了對於政治與文化上支配性的地位,從而發展成為政治上大一統的背景下之官方文化,並由此最後融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統一性架構當中,並依此演變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裡的主流。

到了東漢末年,齊魯有兩位十分有名的大經學家其一在研究領域上屬於今文經學方面的大家名叫何休,而另一個則是研究古文經學的大家,名叫鄭玄。在東晉南朝時期,活動在江南一帶的十分著名的士族比如琅琊王氏、琅琊顏氏、高平郗氏、蘭陵蕭氏及泰山羊氏等盡皆來源於齊魯。此時齊魯籍貫的著名人士和當時先進的文化開始向南發展,這對於開發那時的江南地區具備極為重大的貢獻。直到北宋時期,蘇東坡還被稱譽為"為學慕齊魯"。到了魏晉以後,齊魯文化身為某類地域文化逐步喪失它的獨立性,然而其基本精神並未消失,仍然繼續在潛移默化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賈思勰.《齊民要術》

《論衡·程材》

《史記》

《管子》

《漢書》

《晏子春秋》

《司馬法》

《周官》

《知北遊》

《慎子》

《尹文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