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经历长期发展演化,齐鲁文化具备怎样的历史地位?

前言: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古代历史进行到秦汉后面,社会环境处于

大一统的背景当中,文化上于是出现并发展出法家学说、黄老之学、阴阳五行学说及最终儒学登上历史舞台,齐鲁文化在这种背景下跟随历史步伐逐步由地域性文化演化为官方的文化形式。由此,齐鲁文化就具备了历史与文化的双重性,是有两个范畴的文化体系。身为历史范畴,当然有它的历史局限性;然而在文化范畴上,齐鲁文化又具备了对于历史上之超越特性,故而它具备了现代价值,具体体现于这种历史超越特性上。

经历长期发展演化,齐鲁文化具备怎样的历史地位?

齐鲁文化

一、发展延革

时间向前推延到远古时期,当时的黄河下游地域在文化上已经十分发达,生活于这一片区域的炎帝氏族和他们的后裔们创造出了东夷文化。考古资料经由系统性分析,发现东夷文化是从黄河的下游发展出来的,这一文化一度位居于那时文化领域的先导地位之上。而那时在黄河中上游一带生活的黄帝氏族和他们的后裔则创造出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由此,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二者共同创造出先期黄河文明。经历夏、商、周三朝代后,文化由此经过了一个代代承继并最终融合而一的过程,终于演化成古文明中两个最为重要的分支即夷文化与夏文化,其中齐鲁这一分支在文化性质上属于地域性文化。

经历长期发展演化,齐鲁文化具备怎样的历史地位?

齐鲁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

跟随着西周开始成立,周文化逐步沿着黄河向东延伸,最终达到下游区域。周文化由此与东夷文化接触并相互产生影响。这时存在齐、鲁两国在人文环境、地理条件上的不同以及建国方略上的差异,这就造就了两种风格迥异之文化体系,即:齐文化与鲁文化。西周与春秋延续的时间长达六七百年,此期间齐文化与鲁文化又依照独自不同的独特道路去发展,使是黄河下游区域在文化格局上发展出了多元化的状态。其中的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导、以周文化为辅助,最终融合深化生成的不同于以往的新型文化系统。

经历长期发展演化,齐鲁文化具备怎样的历史地位?

西周时期发展图

1、 在经济上,齐地靠海但土地却很是瘠薄,根据此等现实情况,齐国除了继承周朝的"重农"之传统做法外,同时亦施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作法,其中农业占据主导,农、工、商并举;在政治中,这里与周朝的原则宗法不同;而对于文化上,施行的是宽松自由的举措。经由此等变化,齐文化最后演变为合时俗而务实际,具备革新、开放性及包容性之功利型的文化体系。而鲁文化则有不同的做法,它以周文化为主导将东夷文化当成辅助,因此而形成另一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在经济上,因为鲁的封地处于泰山以南广大的平原上,土地肥沃而合适农耕,这就让鲁文化从开始时就具备了农业文化的特征。

经历长期发展演化,齐鲁文化具备怎样的历史地位?

齐国土地瘠薄

2、在政治上,鲁国则继承了周国的制度宗法,他们采用"尊尊而亲亲"的作法;而在文化上,采取的是"变其俗"之方针,并使用周文化去强行改造当地的土著文化,他们施行的礼乐及仁义措施则为重视礼的周文化与重视仁的东夷文化相互结合后的产物。鲁文化由此逐步发展为重仁义而尊传统、尚伦理而贵人和之具有道德性质的文化体系。

自从《管子》与《荀子》出现后,齐鲁两大学派就开始走向了统一。时间到汉代初期,齐学出现了极度的兴盛,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阴阳五行学以及黄老学深为流传,极期其行。此一重要历史时期里,齐学同鲁学进行了融合,董仲舒由此得以用阴阳五行说去构建新型儒学体系,并给他的理论奠定依据基础;与此同时亦替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和鲁学及今古文经学的争论埋下伏线。历史经东汉今古文经学学术之争以后,双方进行互相批判的过程,此过种中他们又相线渗透,直到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经过对古今文经学的融合性研发,终于完成齐鲁文化上的一体化进程。

经历长期发展演化,齐鲁文化具备怎样的历史地位?

《管子》

二、齐鲁文化积极推动了古文化的发展,并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1、我国古代文化中心在齐鲁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里逐步由西向东转移

齐、鲁这两个国家的建立是周文化最终征服了东夷文化在政治上的尝试,然而历史发展的步伐经常超越统治层的意图,当时处于最先进地位的这两种文化一经结合后,就形成出两种程度上更加高级且先进的文化体系

,即齐文化与鲁文化。齐鲁文化出现之后,镐京对文化的垄断被打破了。此时文化中心也就向齐鲁文化所在的东方地域转移了。

到了战国时期,当时的齐国一直为东方大型的诸侯国,它的统治者十分重视文化发展,他们设立了稷下学宫,"招致天下贤士",这让齐国成为此时学术文化上的中心。而当时鲁国初封,由于它是周公的封国,故此他们获取到了大旦西周礼器文物典籍,正因如此后世人们对此就有了"周礼尽在鲁"的讲法,还有一个原因,即鲁国本来拥有重礼传统,这些因素就造就了鲁国特有的文化气氛,当时传统文化传播者,即儒家和儒学代表性人物孔子当时就发展于鲁国,因此鲁文化以儒学为基础就是势所必然的了。

经历长期发展演化,齐鲁文化具备怎样的历史地位?

战国时期,当时的齐国一直为东方大型的诸侯国

在历史文化人物上,仅于先秦时期,齐鲁地域上就产生了像晏子、管子、墨子、孙武、孟子、孙膑、庄子、吴起及邹衍等等一大批文化上的伟人。这一现象对于世界文明史,是极为罕见的。这也自侧面上反映出齐鲁文化是那时最先进的文化体系,而齐鲁地区在当时中国文化中处于最为发达的地位上。  

2、中国古代文化、经济与政治,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

自从秦国统一中国之后,法家思想于政治上一度位居于指导性思想的地位上,然而渊源于阴阳五行学说之"方士文化"在秦朝时期其影响力亦是不可低估的。到了西汉的初年,属于齐文化系统里面的黄老学开始兴盛,最终风靡一时,那时统治集团里爱好黄老之学的人很多,此时全国上下推行黄老的无为政治,这段时间仅经历了六七十年,就造就出历史上首个封建盛世朝代,那就是"文景之治"的时代了。

由此,汉代创造出的"霸王道杂"的体系,亦同齐鲁文化的渊源十分深远。

经历长期发展演化,齐鲁文化具备怎样的历史地位?

黄老学

西汉时期著名学者刘向在其所著的《说苑·政理篇》一书中写过,齐国政策上实行"尊贤先疏后亲而先义后仁也"而鲁国则是"亲亲者先内后外而先仁后义也"由此,"故鲁有王迹者仁厚也,齐有霸迹者武政也。"这显示,齐鲁的霸王之道学说及做法,不仅是被当时汉代的统治者接受,并逐步融合出了"汉家制度",并且这对后面历代有所作为的封建统治者所制订的治国方略也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政策,并儒术作为取士依据,对于中国思想史及政治史,都是一大重大的变革。

在这此变革当中,当时被称为汉代之孔子的人物,即董仲舒,发挥出巨作用。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实际来源于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仅是经过演化后成了新型的儒学。齐鲁作为汉代经学最为发达之区域,西汉产生的五经八师及伏生等六个人他们皆为齐鲁的大儒;在东汉时期设置的五经博士,齐鲁儒生就占据了八个。而《汉书·儒林传》对重要人物单独立目的共二十七人,其中齐鲁籍的占了十二人。

经历长期发展演化,齐鲁文化具备怎样的历史地位?

《汉书·儒林传》

结语

综合上述情况,齐鲁文化其实属于混合型的文化。此文化融合齐文化与鲁文化,并且还广泛地吸收融合其他多种地域文化之长,并由此逐步深化为具备完备之自我调节与更新能力及再生能力亦是极为强劲的文化体系。特别时到了汉武帝采用独尊儒术方针以后,齐鲁文化事实上就获取了对于政治与文化上支配性的地位,从而发展成为政治上大一统的背景下之官方文化,并由此最后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架构当中,并依此演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

到了东汉末年,齐鲁有两位十分有名的大经学家其一在研究领域上属于今文经学方面的大家名叫何休,而另一个则是研究古文经学的大家,名叫郑玄。在东晋南朝时期,活动在江南一带的十分著名的士族比如琅琊王氏、琅琊颜氏、高平郗氏、兰陵萧氏及泰山羊氏等尽皆来源于齐鲁。此时齐鲁籍贯的著名人士和当时先进的文化开始向南发展,这对于开发那时的江南地区具备极为重大的贡献。直到北宋时期,苏东坡还被称誉为"为学慕齐鲁"。到了魏晋以后,齐鲁文化身为某类地域文化逐步丧失它的独立性,然而其基本精神并未消失,仍然继续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贾思勰.《齐民要术》

《论衡·程材》

《史记》

《管子》

《汉书》

《晏子春秋》

《司马法》

《周官》

《知北游》

《慎子》

《尹文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